
会员
全球史、区域史与国别史:复旦、东大、普林斯顿三校合作会议论文集(复旦文史专刊之十二)
更新时间:2020-02-28 16:32:32
最新章节:大学的“内在国际化”——回首东京大学国际化140年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这是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和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从2011年到2013年的三年间,有关全球史、区域史或国别史问题的三次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选编。论文集包括五个主题,一是“总论:全球史、区域史与国别史之关系”(葛兆光、艾尔曼、羽田正等三篇),二是“作为区域:何为东亚与中国”(董少新、王振忠等两篇),三是“在全球史与区域史视野中:观念、哲学与文学”(FedericoMarcon、中岛隆博、大木康等三篇),四是“交错与关联:东亚诸国的历史研究”(马场纪寿、TinekeD’Haeseleer、王鑫磊、古柏[Paizekeulemans]、SheldonGaron等五篇),五是“全球史研究与大学国际化:各个学校的现状与思考”(顾云深、佐藤仁等两篇)。本论文集试图呈现三校学者对于全球史/世界史、区域史和国别史的一些思考,既承认各个国家历史学家观察世界的差异,又努力寻找彼此相容的共识,而且还希望从理论、方法到形式上,探索一个可能的理想型全球史/世界史。
上架时间:2016-01-01 00:00:00
出版社:中华书局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全球史、区域史与国别史:复旦、东大、普林斯顿三校合作会议论文集(复旦文史专刊之十二)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大学的“内在国际化”——回首东京大学国际化140年
- 全球史研究在中国:传承与创新——以复旦历史系世界史学科发展为例
- 全球史研究与大学国际化 现状与思考
- 日本节俭的跨国史
- 开放世界的传说——作为荷兰戏剧、中国传言和全球新闻的明朝之亡
- 朝鲜王朝对明朝薛瑄从祀的反应
- “风俗依旧”——唐朝人在历史学上对世界的认知
- 渡海而来的陀罗尼——斯里兰卡经典的传播与东亚佛教文化
- 交错与关联 东亚诸国的历史研究
- 16、17世纪的世界文学
最新上架
- 会员
区域视角下的西北:地缘与空间中的农耕、游牧与绿洲
中国历史书写深受海洋史观影响,导致中国历史叙述“权重”发生偏移,以19世纪中叶以来通商开埠为基础的东西关系“冲击—回应”理论大行其道,直到拉铁摩尔中国“亚洲内陆边疆”研究恢复以南北关系为中心的“大陆史观”之后,“过渡地带”作为中国历史的中心才受到重视。本书以中国西北为例,以地缘与空间视角下的农耕、游牧与绿洲互动为切入点,在“长时段”的眼光下,“西北”不仅没有“停滞”,而且在“区域”空间尺度上发生了历史12.3万字 - 会员
秦汉国家建构、民族认同与社会整合论集
秦汉是古代中国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时代。秦汉统一国家的建立,是中国统一王朝国家与汉民族形成的新起点,是一次由宗法分封制国家政体和以“诸夏”为标志的早期华夏民族,向统一的君主集权制国家和统一的汉民族转化的枢纽期,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然而,秦汉时期的国家构建与民族认同、社会整合的历程并不是直线式发展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曲折往复的过程。本书共收入论文18篇,对秦汉时期的国家建构、社会整合历史23.9万字 - 会员
清代及民国初期呼和浩特房地产研究
本书论述了清代及民国初期呼和浩特房地产业诞生背景、产业类型、交易状况、税务矛盾、质量评估以及政府行政对房地产的干预等内容,探讨了呼和浩特房地产私有化过程中的诸多议题,对这一时期北方边疆城市移民社会的形成、宗教信仰在地方社会上的影响,以及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治张力都有细致的说明,资料翔实、观点凝练、逻辑清晰,弥补了呼和浩特房地产在清末民初这一历史阶段的研究空白。历史17.9万字 - 会员
历史何为
本书不求实证历史事件或编年,而是致力于引导读者的思考与探索当下历史学的全新使命——应当如何重新认识历史以及研究历史?通过海洋连接在一起的欧洲、非洲、亚洲、美洲,相继通过宗教、媒体和电子科技重新联系在一起。作者借助当代摄影、电影、歌剧、音乐甚至漫画等各种手段,呈现出后殖民世界中交杂文化与历史遗产的融合现状,以世界几个大陆的多样性为重新书写历史的依据,描绘了一个伊斯兰与基督教之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历史10.1万字 - 会员
魏晋南北朝丝绸之路与对外关系史研究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9ZDA261)阶段性成果,北京外国语大学2020年度“双一流”建设重大标志性项目结项成果。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发展时期。在交通方面,除了汉代以来传统丝路的利用以外,新的交通线得以开辟和利用;在交往方面,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起通交和贸易关系;在交流方面,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内容都大大拓展而更加丰富。本书分十章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第一历史25.2万字 - 会员
区域史研究(2020年第1辑/总第3辑)
《区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学等九所高校内有着共同学术旨趣的一群学者联合创办的学术刊物。自施坚雅打破王朝国家历史叙述的范式,提出从区域的脉络解释中国历史结构的理论起,区域史研究成为学者们试图加深理解国家历史乃至全球历史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其核心问题,是历史上人们的互动如何形成在某个视角下有意义的“区域”。本刊即希望给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展现区域史研究的当前动向、思考认识与最新成果。历史18.8万字 - 会员
怪异的叙事:南北朝正史“五行”“符瑞”诸志研究
从《汉书》初设《五行志》,直至《清史稿》,中国古代正史中有18部正史含“五行志”(或与“五行志”性质类同的志书)。千余年间正史“五行志”的撰述绵延不绝,成为一种值得注意的史学现象。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正史《宋书》《南齐书》《魏书》等包含的“五行志”内容丰富,容纳大量历史信息,生动反映了当时社会与政治的变化。本书通过研究发现,五行诸志的书写方式怪异,充斥着种种非理性主义的因素,但在这些表象的背后则历史16.9万字 - 会员
作为他者的东邻:近现代日本知识分子的中国研究
本书聚焦近现代日本知识分子对同时代中国问题的观察与研究,梳理、剖析那些身为他者的观察者是如何认识、分析、评价中国的历史变革的。本书选取中江兆民、有贺长雄、内藤湖南、中江丑吉、橘朴、竹内好、沟口雄三等人,围绕政治真理与优良政体、文明的传承与民族国家建构、传统社会的转型与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革命与现代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等理论课题,批判性地分析典型人物的思想,考察他们的中国研究。本书有助于完善关于近现代历史18万字 - 会员
清初福建遗民文人心态及其创作研究
本书以清初福建遗民文人共时性的多元化心态特征与历时性的心态嬗变为线索,构建双重遗民群体网络结构。围绕遗民士人的著述,聚焦忠孝仁义、爱国英勇等遗民文化品质,对这一群体在历史记忆与身份认同意识下的遗民气节与家国情怀,展开不同向度的研究与思考,探讨易代之际遗民士人离散书写的传播意义。本书有助于进一步拓展遗民文学的研究视角,推动遗民文化思想与文学生产价值的当代化,促进闽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与发展。历史18.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