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20世纪域外文论本土化机制研究
向天渊等更新时间:2025-04-27 17:51:44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研究侧重从话语形式层面探讨20世纪域外文论本土转化的“机制”问题,提炼出“碰撞与融合”“曲解与变形”“挪用与重构”“移植与变异”“言说与抗拒”“调和与会通”等几种各有侧重又彼此关联的“机制”类型,力图多层面、多方位地观照“域外文论中国化”的样态与方式。在此基础上,从更加宏观的层面提出“融突和合”这种带有综合性、整体性的转换机制。通过微观与宏观相互补充的论述框架,目的同样在于实现对域外文论本土化之“机制”问题更加全面的认识与阐释。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1-10-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20世纪域外文论本土化机制研究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后记
- 参考文献
- 结语 走向他人与回归自我
- 四 域外文论本土化与中国现代生命—生态主义文论传统的形成与发展
- 三 域外文论本土化与中国现代语言—形式主义文论传统的形成与发展
- 第八章 融突和合(下)
- 二 域外文论本土化与中国现代人性—人道主义文论传统的形成与发展
- 一 域外文论本土化与中国左翼——马克思主义文论传统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七章 融突和合(上)
- 三 回归“情本位”的“纯诗”
向天渊等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抗战与延安文学现代性
延安文学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一种较为独立的文学形态。延安文学现代性也是体现了一定人文关怀和启蒙色彩的,是一种复杂化存在。其形成经历了一个动态过程,是在历史发展中予以历史地形成。后期延安文学中的现代性呈现有其自我超越性品格,也坚定了其自身因信仰而来的现代性色彩,这是基于信仰和趋于信仰的文学延安文学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对其在还原和反思观照下的重构也应是一种敞开的存在,并在不断探究中凸显其当代性价值。文学26.7万字 - 会员
民国报纸副刊与作家佚文辑考
本书为作者现代文学史料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本书聚焦于现代作家佚文挖掘、校勘与阐释,涉及对象有:鲁迅、周作人、冰心、郭沫若、曹禺、丁玲、胡风、朱自清、郑振铎、俞平伯、成仿吾、任访秋等。作者秉持“报纸是现代作家的‘起居注’”“民国报纸、副刊是现代文学重要的史料库”观念,运用朴学研究方法,通过对民国报纸的“田野调查”,挖掘出现代作家的大量佚文,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有重要贡献。本书的出版,将有力地推动现代文学26万字 - 会员
宫廷文化与唐五代词发展史
宫廷文化贯穿于唐五代词的发展始终,对词体发生史的建构有重要意义。本书从词的起源问题切入,以唐五代不同发展阶段为横断面,探讨宫廷文化与唐五代词的发展演变关系,具体论述了五个问题:隋代初唐的宫廷文化与词体发生的准备、盛唐的宫廷文化促进词体的形成、中唐的宫廷文化使词体呈现过渡性特征、晚唐西蜀的宫廷文化奠定了词体的基本范式、南唐的宫廷文化促成了五代词的兴盛。唐五代词以宫廷文化为主要题材,具有鲜明的宫廷文化文学13.3万字 - 会员
天才中的凤凰:洛佩·德·维加
本著作对洛佩·德·维加坎坷曲折、浪漫而凄凉的人生经历做了比较全面而生动的勾画,对他的创作经历做了充分的评述,对他的戏剧进行了分门别类、以点带面的评述和分析。他一生创作了一千八百多个剧本,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品位极高。可谓成就卓著,被誉为“西班牙戏剧之父”。其诗歌创作独树一帜,同样成就非凡。其名气和地位与塞万提斯并驾齐驱。文学19.2万字 - 会员
文化诗学的振摆
以格林布拉特为代表的“文化诗学”主要以区别开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又利用了两个学派的资源而著称。本书认为其核心在于以福柯的权力思想来阐明文学活动,以此作为不着边际的历史主义真正走入现实的标志,也是形式主义走出语言牢笼的关键。在对“莎剧以及“英国早期浪漫主义”的具体枇评中,肯定了作者、文本和读者三个艺术生成维度相通的权力博弈关系,并在这些节点所形成的诗学“振摆”空间中表达其文学批评的整体理念。文学21万字 - 会员
清末民初女作家社会文化身份构建研究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的重要指征之一就是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而中国女性由于在历史中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在现代化进程中势必经历更复杂与更激烈的变动。本书聚焦清末民初女性知识群体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身份确认和性别构建问题,上承古典“才女闺秀”,下启现代女性作家群,以女性期刊读物为主要分析对象,以文学叙事、期刊文化、性别话语现象为重点研究方向,从性别研究视角阐释女性作家在历史文化进程中的“自我”身份构建文学19.3万字 - 会员
今日世界文学(第八辑)
《今日世界文学》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WorldLiteratureToday期刊合作主办,以当代世界文学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集刊。中英双语,一年两期出版。《今日世界文学》上的文章与创作强调全球化与世界视野,旨在推动跨区域、跨语言、跨媒介、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兼顾理论批判与案例分析,关注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反思中国文学在世界格局中的价值意义。文学16.6万字 - 会员
明代贬谪诗研究
明代贬谪诗的主题取向,或抒发孤闷、思乡、叹老之怀,或表达用世、愤世之心,或书写酬赠、安闲之意,或咏史纪事、记写边地风物;其感伤的创作基调、情真意切的抒情指向、多元的创作风格,表现出延承与发展兼具的特点。明代仕宦文人的贬谪心态,或孤独感伤,或漂泊思乡,或忠心不遇,或恐惧不安,或乐闲崇道,呈现出共性与个性并存、复杂而幽微的特点。研究明代贬谪诗有助于深入了解明代的社会文化与士人的生命形态。文学18.7万字 - 会员
李渔研究
本书着眼于李渔文化品格及其成因的考辨研究,梳理影响李渔一生的主要线索,选取一些存有争论但又对李渔一生极为关键的问题作深入研究,力求较为客观地描述李渔思想发展的动态过程,阐释李渔人生选择、思想演变、创作风格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从历史的高度,全方位地去把握李渔,还原李渔。本书共分七章,第一章探讨李渔早期人生选择几个关键环节中李渔的心理动因,第二章第三章探讨医学修养与养生哲学对李渔思想、创作的深刻影响,第文学24.9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曾灿研究
本书以明末清初“易堂九子”之一曾灿为研究对象,对其生平经历、著述、交游情况、诗歌创作、诗学主张及其所编大型诗歌选本《过日集》进行全面梳理与考察。力图以曾灿个案研究为契机,揭示作家的生存状态、人际关系、创作实绩以及相关著述的文学史意义和精神品格,并回应、解决相关的学术问题。文学理论25.2万字 - 会员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伤书写研究
本书在国内外学术界新近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结合当代心理创伤理论,运用心理分析和文本细读的方法,辅以传记研究法,对伍尔夫作品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解读。本书的研究不只是关注到了精神创伤对伍尔夫创作的影响,更致力于探讨伍尔夫如何在写作中述说创伤、超越创伤以寻求疗治创伤、走出创伤的心路历程,而这正是伍尔夫创伤书写之关键所在。本书认为,伍尔夫的创伤书写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不仅准确传达了个体创伤经验文学理论20.8万字 - 会员
《尤利西斯》的认知诗学研究
本书借用认知诗学的诸多理论,如认知语法理论、认知突显理论、认知隐喻理论、认知叙事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研究《尤利西斯》在话语和叙事层面的语言创新艺术和叙事技巧,以及其认知语用功能和认知叙事功能。本书建立了一个基于认知诗学理论、由话语和叙事两个层面组成的认知分析框架。从话语层面讨论突显的语言表征形式,如非言语声音、词汇创新、文体仿拟、认知隐喻、认知思维风格等层面的认知阐释,揭示乔伊斯文学语言的本质特文学理论20.2万字 - 会员
文学语境意义生成机制研究
本书旨在探讨文学语境的多元意义和各类文学语境的意义生成机制。首先聚焦于“语境”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泛化,探析其背后所蕴藏的研究方法和思维范式的变革;其次,在重新界定“语境”概念的基础上审视“文学语境”的新内涵、多元化类型,从文本层面将文学语境划分为“文本内语境”“文本间性语境”“符号间性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四种类型;最后,探索文学语境区别于非文学语境的独特的复义功能,深入研究各种语境类型生成文学文学理论24万字 - 会员
姜宸英研究
姜宸英(1628—1700),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慈溪(今浙江省慈溪市)人。早年,与朱彝尊、严绳孙并称为“江南三布衣”。康熙二十年(1681),被荐入史馆,参与《明史》修纂。一生艰于科考,屡试不中。康熙三十六年(1697)进士及第,时年已七十岁。康熙三十八年(1699)为顺天府乡试副考官,因科场作弊案牵连入狱,不久死于狱中。其著述丰富,有《姜先生全集》三十三卷、《诗笺别疑》等存世。本书对现有文学理论26.3万字 - 会员
百年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研究
本书试图建构关于怀旧书写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近百年来现代社会转型语境下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进行整体性系统研究,深入阐析了现代社会转型与百年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之间的关系;全力探寻现代社会转型语境下百年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发展历程,厘清了其历史沿革;详尽阐释了现代社会转型语境下百年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主题;在对上述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现代社会转型语境下百年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之文学史地位。文学理论22.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