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论
大数据时代企业的创新
开篇案例 企业数据的秘密:未来可以预测
如今的商业世界,已经变成了漂浮在数据海洋上的巨轮。在这样一个时代,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而那些通过数据能力驶入蓝海的企业,将会赢得丰厚的回报。
每一天,我们的电子邮件都保存在电邮供应商的日志文件中;我们的通话记录都被加上时间标记备份在电信公司的大容量硬盘上;我们何时何地买了什么东西,我们的喜好、品味以及支付能力都被信用卡提供商编目归档;我们的所有个人网页、空间、微博、即时通信文件、博客信息,都被保存在多个服务器上;我们的即时行踪完全被手机供应商掌握;我们的容貌和穿着打扮都被安装在各大商场和街角的摄像头捕捉并记录……
我们通常不太在意,但我们的生活完全能被这庞大数据库所记录的信息串联起来。马克·吐温曾说,历史不会重演,却自有其韵律。虽然万事皆显出自发偶然之态,但实际上它远比你想象中的容易预测。全球复杂网络权威巴拉巴西通过研究认为,93%的人类行为是可以预测的,这是另一种颠覆性的结论。用巴拉巴西的话来说,当我们将生活数字化、公式化以及模型化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家都非常相似。生活如此抵触随机运动,渴望朝更安全、更规则的方向发展。人类行为看上去很随意、很偶然,却极其容易被预测。
如果真有93%的人类行为可以被预测,这还意味着,我们的商业行为同样可以进入可掌控的范围——而这,就是企业数据里的秘密。
放眼世界,全球市值最大的连锁餐饮企业麦当劳、在线零售巨头亚马逊、零售业中的巨无霸沃尔玛,如果说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相关性的话,会是什么呢?没错,数据。麦当劳的强大体现在它卖的不仅仅是汉堡,而是在从事一个精准选址,对数据深入挖掘的“房地产生意”。而另一家早已认识到数据对创造优势的重要性,而且每年因此获得了超过预期增长的公司,则是亚马逊。它能够利用独有的客户交易数据推动定制化产品的销售和定价决策,而且其产品线的广度前所未有。这就是亚马逊一直以来能与无数零售商和电子零售商展开激烈竞争的关键优势所在。沃尔玛更是最早通过利用大数据而受益的企业之一。沃尔玛一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数据仓库系统,通过对消费者的购物行为等数据进行分析,沃尔玛成为最了解顾客购物习惯的零售商,并创造了“啤酒与尿布”的经典商业案例。2007年,沃尔玛建立了一个超大的数据中心,其存储能力高达4拍字节以上。《经济学人》在2010年的一篇报道中指出,沃尔玛的数据量已经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的167倍。
实际上,各个行业都出现了以数据分析为竞争形式的企业。这些企业当中,既有网络时代的新秀(如谷歌),也有经营了百年的品牌(如宝洁),它们都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与其他企业展开竞争,同时又都是行业中的佼佼者。这两个特点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正是因为这些公司大规模地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它们才成为行业中的领先者。可以预见,基于知识的竞争,将集中表现为基于数据的竞争,而这种数据竞争,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
事实上,围绕用户行为数据的争夺早已展开。2011年10月,京东商城修改了网站设置,拒绝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购物搜索引擎一淘网抓取其商品信息以及用户的点评内容。京东CEO刘强东称,一淘网直接抓取了京东所有的产品评价,而这些产品评价是京东花费了价值过亿元的积分激励用户写出来的。随后,苏宁易购、当当网等也都通过技术手段抵制一淘网对其平台数据的抓取。这被认为是用户行为数据争夺战升级的信号。数据如此庞大,并且还在迅速增加。这让很多企业难以跟上数据的步伐。在一项调查中,31%的受访者承认他们没有适当的数据管理系统,但他们都不愿意停止收集数据。
然而,不要陷入数据漩涡之中,企业在开始数据项目时应该采取渐进的易于管理的步骤。首先,应该清楚列明数据计划的目标。需要哪些数据,为什么以及谁能够使用这些数据。考虑清楚你试图从这些数据中获取什么类型的情报或者出于什么目的:增强你的竞争力,通过供应链和采购优化来增加销量,或者通过趋势分析和预测分析来增加收入。这也将影响需要的数据。选择需要的数据往往是一个挑战,企业应该从确定几个指标开始,只专注于提供最有价值的数据,这将对未来的数据分析有着重大的影响。你需要访问各种各样数据的能力,以及实时访问的能力。通过实时整合平台,你可以灵活地定义和更新你需要的数据来源,以及访问你可以通过网站看到的任何数据。你只需要轻松地转换数据,对数据执行操作,就会自动产生一个结果。
最重要的是,企业需要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不论你的数据集有多么大,关键在于从这些数据中提取情报,然后再根据获取的情报来采取行动。
资料来源:白玲,等.企业数据的秘密,未来可以预测[J/OL].商界,2012(11).http://finance.
qq.com/a/20121115/001500_all.htm.
我们都知道现在地球上的信息太多,但具体泛滥到了何种程度,IBM负责超级计算机研发的Turek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根据IBM的估算,自人类有史以来至今,我们所产生的信息量为5艾字节(50亿GB),而现在,我们生成这样规模的信息量只需要10分钟。这么说吧,每次你的手机发送其GPS位置,每次你在网上买东西,每次你点击社交网络上的“喜欢”,你就给数字信息的海洋奉献了一个水滴。现在这片海洋大部分已经为此类数据所覆盖。短信、客户记录、ATM交易、监控摄像……这个清单可以列得很长。为此,麦肯锡将这一现象定义为“大数据”,用以描述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尽管这个词还是难以表述我们所创造的这个怪物的规模。
这是技术超出我们使用能力的一个最新例子。在这个例子里,我们还没能跟上自己捕捉信息的能力,所以很多管理大师预计:“未来属于能善用自己所收集数据的公司,尤其是那些能够实时利用这些数据的公司。”不可否认,在这些数据当中,埋藏着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市场变化、产品走势以及大量的历史记录,这些关键数据对于企业和组织的后续运营与发展至关重要。有效利用这些数据,企业可以发掘无数的创新机会。然而,信息爆炸同时也意味着变化越发加剧,意味着筛选有用信息更加困难。对于如今的企业而言,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快速地对这些信息做出反应,需要企业成立专门的组织开展信息搜集和处理的工作;提高技术研发组织、产品开发组织的效率以应对大数据时代不断加剧的不确定性;健全信息搜集部门与产品开发部门的沟通机制,以确保企业的研发方向能够有效应对外部需求的变化。这就要求企业有一个高效的研发组织,系统整合企业内外部的各类创新资源,并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企业的信息搜集(处理)、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各项活动顺利进行,进而提升企业对大数据时代的适应性。如何构建这样的组织,正是本书研究的主题。
0.1 创新的含义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要走在行业或时代的前列,就必须时刻拥有创新的理论思维,不断探索和创新。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创新是人的实践行为,是人类对于发现的再创造,是对于物质世界的矛盾再设立。人类通过物质世界的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形成新的物质形态。由此可见,创新是物质发展的基本途径,矛盾是创新的核心,新生事物都是创新的结果(Parnes,2007)。黑格尔在他的《美学》第一卷第2章“自然美”里说道:“生命的力量,尤其是心灵的威力,就在于它本身设立矛盾、忍受矛盾、克服矛盾。在各部分的观念性的统一和在实在界的部分之间建立矛盾而又解决矛盾,这就形成了继续不断的生命过程,而生命就是过程。”可见,生命的力量在于创新的力量,生命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式、旧的常规戒律。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它或者是产品的结构、性能和外部特征的变革,或者是造型设计、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创造,或者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杨栩,2007)。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创新概念起源于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谈创新,而不谈熊彼特,就像一部没有哈姆雷特的《王子复仇记》,它一定索然无味。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一书中,熊彼特指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此外,创新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创新是在生产过程中内生的,创新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创新同时意味着旧的毁灭,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创新是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动力。在此基础上,熊彼特进一步明确指出创新的五种形式:
(1)生产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新技术或新工艺。
(3)开拓新市场。
(4)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
(5)实行新的企业组织方式或管理方法。
熊彼特认为,在社会上尤其是经济运行中存在着潜在的利益,通过创新可以获取这种潜在的利益,他将这称为创新产生的根本原因和创新的目的。在熊彼特看来,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可以说创新无处不在。“创新”是一个内在的因素,在它的驱动下经济发展就成为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而不是外部强加的。企业家之所以会进行创新活动,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创新能够给企业带来赢利的机会。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创新活动的周期性。他认为,创新者在为自己带来赢利的同时,也为其他企业开辟了道路。其他企业一旦纷纷模仿,形成一种“创新浪潮”之后,由这种创新所带来的赢利机会就会趋于消失。“创新浪潮”刚刚出现的时候,对银行信用和生产资料的需求迅速扩大,引起经济高潮。而当这种浪潮已经拓展到较多企业时,赢利的机会就会逐步趋于消失,在此之后对银行信用和生产资料的需求又迅速下降,于是经济开始紧缩。这就是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并且这种交替是在创新活动驱动下周期性进行的。
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具有如下几种特征:
第一,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熊彼特曾经说过:“我们所指的发展只是在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影响经济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投入的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是唯一的经济变化,还有另一种经济变化,它是不能用从外部加以数据的影响来说明的,而是从体系内部发生的。
第二,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革命”的对象是原来的产品、组织和企业。熊彼特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不管你把多大数量的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决不能得到一条铁路。这就要求进行一种革命性的变化,正是这种革命性的变化,才是我们所要涉及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强调创新的突发性和间断性特点,对经济发展进行动态的分析和研究。
第三,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新组合并不一定要由控制创新过程所代替的生产或商业过程的同一批人去执行”,在一个高度竞争性的经济生活中,新组合不断出现,同时旧的组合不断在竞争中消亡。在完全竞争状态下,创新和毁灭往往发生在两个不同的经济实体之间,而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实体的扩大,创新更多地转化为一种经济实体内部的自我更新。
第四,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发明与创新是一对非常相似的词,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而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如果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应用,那么它在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因为新工具或新方法的使用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作用,最重要的含义就是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
第五,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熊彼特认为,可以把经济区分为“增长”与“发展”两种情况。如果经济增长是由人口和资本的增长而导致的,并不能称做发展。“因为在质上它没有产生新的现象,而只是同一种适应过程,像在自然数据中的变化一样”,“我们说的发展,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也就是说,创新是发展的本质规定。
第六,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熊彼特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那么以实现这种“新组合”为职业的人就是企业家。因此,企业家的核心职能不是经营或管理,而是执行这种“新组合”。这个核心职能又把真正的企业家活动和其他活动区分开来。
创新聚焦 达安基因PCR诊断试剂的开发
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达安基因”)创立于1994年,是一家以分子诊断技术为主,涉足临床检验试剂和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全国连锁医学独立实验室临床检验服务等领域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企业,旗下拥有20余家子公司与控股子公司,是中国最具规模的分子诊断产品的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
早在1971年,霍拉纳(Khorana)等人就提出核酸体外扩增的设想:“经DNA变性,与合适的引物杂交,用DNA聚合酶延伸引物,并不断重复该过程便可合成tRNA基因。”但由于当时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尚未成熟,热稳定DNA聚合酶合成较为困难,这种想法似乎没有实际意义。加上20世纪70年代初分子克隆技术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克隆和扩增基因的途径,所以,霍拉纳的设想渐渐被人们遗忘了。直到1985年,卡里·穆利斯(Kary Mullis)才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并申请了专利。PCR具有特异、敏感、产率高、快速、简便、重复性好和易自动化等突出优点;能在一个试管内将所要研究的目标基因或某一DNA片段在数小时内扩增至十万乃至百万倍,使肉眼能直接观察和判断;可从一根毛发、一滴血甚至一个细胞中扩增出足量的DNA供分析研究和检测鉴定;过去几天或几星期才能做到的事情,用PCR几小时便可完成;PCR技术是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一项革命性创举和里程碑。因为这项发明,卡里·穆利斯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
自PCR检测技术问世以来,欧共体(现欧盟)、日本、美国相继把PCR这一基因诊断核心技术列入献血源筛查技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已批准了60多种基因诊断试剂用于临床,美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已把PCR技术列入疾病诊断的常规技术。
1993年以后,国内也逐渐开始在临床诊断方面使用PCR检测技术。1996年,该项技术已被用于传染病病原体、肿瘤和遗传病相关基因的检测,并得到迅速发展。但是,PCR检测技术(传统PCR技术)当时在临床应用上存在两方面的缺陷:一是PCR扩增产物的污染容易带来假阳性,因而误诊率较高;二是不能定量,从而降低了对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加上没有国家药品管理部门正式批准生产的商品化PCR试剂盒试剂,对新技术认识不足导致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所以刚开始对PCR的应用一直处于失控状态,国家卫生部曾于1998年下文暂停传统PCR技术的应用。
达安基因的前身“科技开发公司”在密切追踪国际PCR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把荧光PCR检测技术作为重点攻关内容。该技术是在传统的PCR技术基础上把基因扩增、探针杂交和光化学等技术融为一体的先进检测技术,避免了扩增产物污染带来的假阳性,具有操作方便、安全无害、便于自动化分析、定性与定量准确的特点,是传统PCR检测技术的升级替代技术。1999年,达安基因开发的“乙肝病毒核酸扩增PCR荧光检测试剂盒”在国内首获新药证书,成为我国第一个正式批准临床应用的荧光PCR诊断试剂产品,从此PCR诊断试剂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为此,达安基因于2002年11月13日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名称为“一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及其试剂盒”的发明专利证书;此外,2003年1月,核酸扩增PCR荧光检测试剂盒产业化获教育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荧光PCR检测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以来,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PCR检测技术,为PCR检测技术临床应用打开了方便之门。然而直到荧光PCR检测技术的出现,PCR诊断技术才得到广泛的应用,包括在医学上对传染病、遗传病、肿瘤等疾病的诊断,以及新药筛选、血液检测、药物疗效考核、法医鉴定、DNA芯片研究、卫生防疫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到2012年,PCR产品线为达安基因带来了超过2.5亿元的销售收入。
PCR由创意的产生到技术上的突破,到PCR检测技术的应用、发现问题及改进,再到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的成功开发和荧光PCR诊断试剂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广泛应用,获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一过程就是创新!
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调研资料及企业官方网站相关资料整理。
0.2 创新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创新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创新对象不同,可将创新分为产品/服务创新与工艺/流程创新两大基本类型。根据创新的边界,可将创新分为封闭式创新与开放式创新。
1.产品/服务创新与工艺/流程创新
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是指有形的、物理的物品或原材料,如我们日常所使用的办公桌、笔、电脑、打印机等。但是,近年来服务行业所提供的服务也开始称为“产品”。产品和服务具有许多共同的特性。因而,综合起来看,产品(服务)创新就是指创造某种新产品(服务)或对某一新或旧产品(服务)的功能进行创新,以满足顾客需求或解决顾客问题。例如,苹果公司推出的iPad平板电脑、三星电子公司推出的Galaxy Note II手机等,都是产品创新的典型例子。
在产品创新的具体实践中,主要有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两种方式。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不是对外有技术被动依赖与购买,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达到预期的目标。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院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当今全球性的技术竞争不断加剧,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面对的技术问题越来越复杂,技术的综合性和集群性越来越强,即使是技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也会面临技术资源短缺的问题,单个企业依靠自身能力取得技术进展越来越困难。合作创新通过外部资源内部化,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助于攻克技术难关,缩短创新时间,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技术实力选择适合的产品创新方式。
产品创新源于市场需求,也就是技术创新活动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明确产品技术的研究方向,通过技术创新活动,创造出适合这一需求的适销产品,使市场需求得以满足。在现实的企业中,产品创新总是在技术、需求两维之中,根据本行业、本企业的特点,将市场需求和本企业的技术能力相匹配,寻求风险收益的最佳结合点。产品创新的动力从根本上说是技术推进和需求拉引共同作用的结果(哥乔斯,2009)。
工艺创新,又称流程创新(process innovation),是指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或传输的重大变革,包括新工艺、新方式、新设备及新的管理与组织方法。工艺创新与产品创新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但是两者目的不同、途径不同、方式不同,区别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是有意义的。产品创新的目的是提高产品设计与性能的独特性,工艺创新的目的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消耗与改善工作环境等;产品创新侧重于活动的结果,而工艺创新侧重于活动的过程;产品创新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物质形态的产品上,而工艺创新的成果既可以渗透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还可以渗透在各种生产力要素的结合方式上;产品创新的生产者主要是为用户提供新产品,而工艺创新的生产者也是创新的使用者。
根据创新活动的目的及中心内容,工艺创新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围绕提高产品质量等级品率的工艺创新。产品质量等级品率是表征质量水平和技术规格符合度的指标。为提高产品质量等级品率,企业必须在工艺技术、工艺管理和工艺纪律三个方面协调创新,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面,都可能使产品质量和优等品产值率无法得到保证。
(2)围绕减少质量损失率的工艺创新。质量损失率是一定时期内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质量损失成本之和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是表征质量经济性的指标。为降低废品、减少损失,企业工艺要在设计、工艺技术等软件方面和材料、设备等硬件方面进行协调配套创新。
(3)围绕提高工业产品销售率的工艺创新。工业产品销售率是一定时期内销售产值与同期现价工业产值之比,它反映产品质量适应市场需要的程度。通过工艺创新,企业既能生产独具魅力的物化产品,又能提供优质的服务产品,就能吸引顾客、拓展市场、扩大销售。
(4)围绕提高新产品产值率的工艺创新。产品产值率是一定时期内新产品产值与同期工业产品产值之比,它反映新产品在企业产品中的构成情况,体现企业技术进步状况和工艺综合性水平。现代企业的生产往往需要由多种学科、多种技术综合成的工艺技术,尤其是技术密集型创新产品,需要荟萃机、电、光、化学、微电子、计算机、控制及检测等技术工艺,特别需要CIMS(计算机整合制造系统)技术。实现对产品寿命周期信息流、物质流与决策流的有效控制与协调,以适应竞争市场对生产和管理过程提出的高质量、灵活反应和低成本的要求。
(5)围绕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的工艺创新。传统自然资源日益匮乏,通过改进原有工艺,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或是采用新工艺,开发利用新的资源,可以使企业节约能源,降低物耗能耗,降低产品成本。
(6)围绕有益于环境的工艺创新。低污染或无污染成为社会、政府和人民对企业生产及其产品越来越突出的要求,通过工艺创新,企业可以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提供无污染的产品。
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经常是交替出现的。首先,新工艺可能使得新产品的生产能够实现。例如,新的冶金技术的开发使得自行车链条的生产能够实现,这又使得多齿轮传动自行车的开发能够实现。其次,新产品也可能使得新工艺开发得以实现。例如,先进的计算机工作站的开发使得企业能够实现计算机辅助的制造工艺,从而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总而言之,不能割裂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是工艺创新的目的和结果,工艺创新是提高产品创新效率和效益的途径与手段。
2.封闭式创新与开放式创新
封闭式创新(closed innovation)是指企业依靠内部持续的高强度的技术研发获得强大竞争优势,即企业通过自身基础和应用研究产生新创意和开发新产品,通过内部渠道确保对技术、知识产权的严格控制和垄断,以维持其核心竞争力。该模式的实质是封闭的资金供给与有限研发力量的结合,目的是保证技术保密,独享和获取垄断利润。
传统的创新观念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因此只能由企业自己单独进行,从而保证技术保密、技术独享,进而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地位。内部研发被认为是企业有价值的战略资产,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甚至是竞争对手进入众多市场的巨大障碍。技术和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如宝洁、IBM、AT&T和华为等,雇用大批世界上最具创造性的科技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和完备的研发设施,投入充分的研发资金,进行大量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科技人员产生的许多突破性思想和研究成果,企业内部独立开发这些研究成果,通过设计制造形成新产品,并通过自己的营销渠道进入市场,使之商业化,获得巨额利润。接着再投资更多的内部研发项目,这又会导致进一步的技术突破。这种模式称为封闭式创新,如图0-1所示。

图0-1 封闭式创新模式
资料来源:周立群,刘根节.由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的转变[J].经济学家,2012(6):53-57.
该模式的核心是在严格控制下,企业通过资助大规模的内部实验室来开发技术,以此作为新产品来源的基础,从中获取高额的边际利润。该模式的特点是:劳动力流动性低、风险投资少、技术流动困难且对企业研发能力要求高、大学等机构的影响力不重要。该模式的直接结果是大企业的中央研究机构(如杜邦公司的杜邦实验室、朗讯科技公司的贝尔实验室、IBM公司的沃森实验室、惠普公司的中央实验室和施乐公司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等)垄断了行业的大部分创新活动。
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下,企业研究部门被认为是成本中心,而开发部门则被认为是利润中心,两者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之间存在着一堵很难沟通的“高墙”,这可能导致研究部门和开发部门之间的不必要的冲突。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模式在企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获得过巨大的成功。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内部研发活动的“良性循环”:企业研发投入→基础性和应用性技术突破→新产品和服务的推出→通过现有的企业模式获得更高的销售额和利润→增加更多的研发投入(见图0-2)。但是随着20世纪末期环境的快速变化,封闭式创新的这种良性循环逐渐被打破,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创新范式——开放式创新。

图0-2 封闭式创新中企业内部的良性循环
资料来源:改编自:王圆圆,周明,袁泽沛.封闭式创新与开放式创新:原则比较与案例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8,39(11):39-42。
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这个概念由哈佛商学院的亨利·切萨布鲁夫(Henry Chesbrough)于2003年提出,是指企业系统地在内部和外部的广泛资源中寻找创新资源,有意识地把企业的能力和资源与外部获得的资源整合起来,并通过多种渠道开发市场机会的一种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模式意味着,有价值的创意可以从公司的外部和内部同时获得,其商业化路径可以从公司的内部进行,也可以从公司的外部进行。开放式创新把外部创意和外部市场化渠道的作用上升到和内部创意以及内部市场化渠道同样重要的地位。开放式创新模式如图0-3所示。
在开放式创新范式下,企业边界是可渗透的。创新思想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研发部门或其他部门,也可能来源于企业外部。企业内部的创新思想可以在研究或开发的任何阶段通过知识的流动、人员的流动或专利权转让扩散到企业的外部。有些不适合于企业当前经营业务的研究项目可能会在新的市场上发挥其巨大的价值,也可能通过外部途径使之商业化。公司不再封闭其知识财产,而是通过许可协议、短期合伙和其他安排,设法让其他公司利用这一技术,然后自己再从中获利。欧美发达国家目前就有众多的专利技术公司,例如,美国高通公司2011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其专利许可收入高达14.44亿美元,约占财季总营业收入的35%,而此前其专利收入占比一度高达2/3。美国的TI(德州仪器)公司每年仅向韩国三星公司转让专利的收入就高达10多亿美元(刘琪,2011)。

图0-3 开放式创新模型
资料来源:周立群,刘根节.由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的转变[J].经济学家,2012(6):53-57.
开放式创新有效地改变了“非此地发明”(not invented here,NIH)的思维,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外界丰富的知识技术资源,从外部寻找技术弥补内部创新资源的不足,将内部技术和外部技术整合起来,以创造新产品和新服务。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外部知识作为内部知识的补充,起着和内部知识同等重要的作用。同时,开放式创新能够克服“非此处销售”(not sold here,NSH)的偏见,企业可以通过外部途径使内部技术商业化,以使得研发的回报最大化。概而言之,开放式创新思维提供了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的新途径(陈劲,2008)。
封闭式创新和开放式创新的一个重要差异是,公司如何甄别保护它们的创意。在任一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及其管理者都必须将坏建议和好建议分开,采纳后者并使之商业化,同时舍弃前者。封闭式创新和开放式创新都善于识别“假肯定”(false positive,初看起来有市场前景但实际上无市场价值的创意),但开放式创新还能集中能力挽救“假否定”(false negative,因不适合公司现有的商业模式,初看起来无市场前景但实际上有潜在市场价值的项目)。仅过多关注内部的企业易错失机会,因为有些技术成果适宜于在公司现有业务模式之外发展,或需要外部技术结合来释放其潜能。与封闭式创新相比,开放式创新有以下基本原则,如表0-1所示。
表0-1 封闭式创新和开放式创新基本原则的比较
资料来源:陈钰芬,陈劲.开放式创新:机理与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0.3 研发的含义
研发,即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是指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组织为获得科学技术新知识,并创造性地将其运用于改进技术、工艺、产品和服务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系统活动。
按照定义,研发活动包含科技研发与技术研发两类活动。科技研发是指为获得科学技术的新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相关知识、探索技术的重大改进而从事的有计划的调查、分析和实验活动。技术研发是指为了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和服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质量可靠、成本可行、具有创新性的产品、材料、装置、工艺和服务的系统性活动。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研发的定义与分类,研发活动主要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三类(杰恩,2011)。
(1)基础研究。其目标是获得所研究事物更完备的知识或对事物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没有特定的应用目的。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考虑到企业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将企业基础研究定义为:增加新科学知识的活动,没有特定、直接的商业目的,但不排除这一项研究可能会在当前或其他潜在的领域具有商业价值。
(2)应用研究。是指获取有关事物的知识或对事物的理解,以确定满足某一特定、明确需求的方法。企业的应用研究还包含:旨在发展具有特定商业目的的科学知识的研究,这种特定的商业目的可以是新产品,也可以是新流程或新的服务。
(3)开发。是指对研究获得的知识或对事物理解的系统性运用,目的是生产有用的原材料或设备等,还包括对生产流程、产品工艺的设计与开发。
为了使各种研发活动的定义易于理解而且具有可操作性,《美国科学指标》将研发划分为以下几类科学和工程活动:
- 增进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全面性的认识与了解——基础研究。
- 促进技术进步的创造性活动——应用研究与开发。
- 将科学知识和发明结合起来,产生能满足社会需求并被社会所接受的产品和流程活动——创新。
从以上各机构对研发活动的分类可以看出,研发是一个从创意产生到研究、开发、试制完成的过程,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①具有创造性;②具有新颖性;③运用科学方法;④产生新的知识或创造新的应用。研发强调的是“过程”与“产出”,其根本目的在于研制有竞争力的技术产品,其成果是一种“知识产品”。当这种“知识产品”在研发过程中间出现,则一般称为中间产品(一般表现为知识形态的产品,如论文、报告或其他形式的文献资料等);而当这种“知识产品”表现为研发过程的最终成果,则一般称为最终产品(可以表现为两种形态:知识形态,类同于中间产品;或物质形态,如新产品、新工艺等)。
如果把知识看做研发过程中一个不断发展的“流”,那么,我们可以看到知识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科学研究的“中间产品”。这一连串的“中间产品”处在整个研发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前一阶段得出的“中间研究产品(成果)”又会成为后一个研究阶段的输入。随着研究进程的深入,“中间研究产品”得到不断的提高与深化,直至得到最终产品。任何一个中间产品的输出,将同以后某一个或几个更高水平的研究阶段相关。任何一个中间产品都可能用来产生最终产品,也可以用来产生另一个中间产品。
由于研发活动可能产生多种类型的“产品”,因此对于研发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不能单纯地用投入产出比作为评价其经济效益的唯一标准。因为这还存在一个“无形”知识的储备问题。无形知识虽难以用物质与文字的形式储存或表现,但是以经验以及其他无法以语言表达的知识等形式储存在科技人员的头脑中。尤其是对于那些探索性强的失败的基础研发项目,这种无形知识的储备所占比重更大。对企业而言,无形知识的储备是一种宝贵的科技潜力,会在适当时机发挥重要的物质作用,成为有形知识形成的基础(陈劲,2009)。
0.4 研发的演变
除了技术本身处于快速变化与发展中外,技术变化的商业化过程,即研发过程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中。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先后出现了六代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式,如表0-2所示。
表0-2 六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式
资料来源:T idd J,Bessant J,Pavitt K.Managing Innovation: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Marke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M].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s Ltd.,1997.
六代模式中,前两代模式实际上是离散的、线性的模式,没有反映出创新产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耦合互动模式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线性模式的局限性,增加了反馈环节,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机械的反应模式。并行模式、系统与网络模式和开放模式,是技术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上的飞跃,标志着从线性、离散模式转变为网络化、全开放的复杂模式。
1.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
第一代和第二代技术创新模式是一种技术推动型和市场拉动型的线性模型(见图0-4)。

图0-4 技术创新的线性模式
资料来源:根据Rothwell(1994)、Schienstock&Hamalainen(2001)等文献整理。
在线性模型下,创新过程被视为一系列不同功能的阶段构成,上一阶段的产出是下一阶段的投入。并且,知识的流动是单向的,后期阶段不能为早期阶段提供投入,也就是说,不同阶段之间不存在任何的反馈路径。
在技术推动模式下,技术创新开始于基础科学研究,然后进入包括设计和工程的应用性研发,最后是生产制造和产品推广销售。由于技术推动模式存在这样的假设:更多的研发将导致更多的新产品产出。因此,这种模式强调,技术开发或科学发现等基础研究所产生的技术成果,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力,市场只是研究开发成果的被动接受者。技术推动模式往往与根本性创新和新兴产业联系起来。对技术机会的识别和理解,会激发人们的创新努力,从而促使他们为那些新的发现或技术寻找合适的应用领域,从而推动根本性创新的出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相反,在市场拉动模式下,市场需求是研发构思的来源,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产品和工艺创新创造了机会,并引导和推动相关技术研发活动的展开。市场拉动模式往往与渐进性创新联系起来,因为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在一段时间内不可能有太大的变化,总是一些基于现有产品或服务的改良要求。在市场拉动模式的引导下,企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确保技术成果的商业价值,从而避免技术成果的商业化问题及其所带来的潜在损失。
2.技术与市场的耦合模式
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竞争强度的增强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需要研发活动与创新过程的其他环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而线性模式未能体现创新活动面向市场与面向技术之间的反馈关系,缺陷明显。实际上,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是多方面的,这些动力是同时发生作用的,特别是市场拉动与技术推动两者的交互作用与耦合,如图0-5所示。

图0-5 技术创新的耦合模式
资料来源:林春培.企业外部创新网络对渐进性创新与根本性创新的影响:基于广东省创新型企业的实证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2012.
耦合模式强调企业技术能力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在耦合模式中,创新过程是一个具有逻辑顺序,但不一定连续的过程,并且它可以划分为功能不同但相互作用和依存的一系列阶段,相邻功能阶段之间以及它们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反馈机制。因此,整个创新过程可以被看做由各种沟通路径构成的复杂网络,这些路径将组织内部各相邻功能阶段之间,以及它们与外部更为广泛的科技研究和市场需求联系起来。经验研究表明,创新过程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模式,从本质上讲,只是更为一般化的技术能力和市场需求交互作用模式的极端和非典型例子。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的有机结合,比单纯的市场拉动或技术推动,能够更好地推动技术创新的产生和成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耦合模式为大多数西方企业所采用,并被作为最佳实践加以介绍。
3.技术创新的并行模式
由于竞争的激化,企业为了使新产品早日投放市场,竞相采用能使各项研发制造工作并行交叉作业的并行模式,以缩短技术创新的周期,如图0-6所示。

图0-6 技术创新的并行模式
资料来源:根据Rothwell(1994)文献整理而成。
并行模式又称集成与并行开发模式(integration and parallel development model)、一体化模式(integrative model),其反对技术创新过程的高度分割和序列化,强调研发部门、设计生产部门、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密切联系、沟通和合作,开始从行为主体角度考察创新活动的开展,为技术创新过程增加了新的内容。这种模式运用的关键在于企业对并行开展活动的调整、控制和集成能力。企业需要定期召开横跨各部门涉及多个创新过程阶段的联组会议(joint group meeting),进行多次信息交流,以保证各功能阶段活动方向的一致性以及这些活动综合集成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许多日本制造企业在新产品开发系统中采用了这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创新速度和效率,并击败了西方的竞争对手,这反过来致使许多西方领先企业努力学习和掌握创新过程的一体化模式。
技术创新的并行模式,不仅包括内部各功能部分的高度平行交叉,还包括与其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相互支持与协作,以使新产品能够更早、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具体来看,就是在研发尚未结束的同时开展生产制造的前期准备工作,并且提前开展前期的市场营销宣传工作。在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技术研究可以允许失败,但是产品开发绝不允许失败。在采用并行模式时,应该要确保产品开发的成功率,这样才能同时着手进行生产制造与市场宣传的前期准备工作,避免产品在走向商业化过程中失败,降低失败的风险。
4.系统与网络模式
随着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的发展,一些学者开始从网络和系统视角看待企业的创新过程,提出创新过程的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式(systems integration and networking model)。这种网络模式主要在一系列潜在战略要素和关键使能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是一种精益创新。潜在战略要素包括以时间为基础的战略(强调更快、更有效率的产品开发)、聚焦于产品质量和其他非价格因素的开发、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与主要供应商的战略整合、横向技术合作战略、电子数据处理战略、政策的总体质量控制;关键使能因素包括更大的整体组织和系统集成,快速和有效决策所需的更为扁平化、灵活的组织结构,发达的内部数据库以及有效的外部数据链接。显然,一体化、灵活性、网络化以及并行信息处理是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式的主要特色。
系统与网络模式不仅要求创新企业在企业内部更好地实现各功能的平行作业和一体化,而且要广泛地与供货企业和其他战略合作伙伴在技术创新上进行广泛的协作和外包;不仅要充分利用本企业的创新能力与资源优势,而且通过建立广泛的战略伙伴关系,动员他们的资源,利用他们的创新能力,更加灵活地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以尽快、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如图0-7所示。

图0-7 系统与网络模式创新
5.开放模式
开放模式是最新一代的研发管理思想,关于开放式创新的相关内容,前文在“创新的类型”已有详细的说明,在本书下一节“开放式创新背景下的研发”也有更为详细的阐述,具体请参见相关内容。
第一代到第六代研发管理过程的比较,如表0-3所示。
表0-3 第一代研发至第六代研发管理过程比较
资料来源:1.Nobelius D.Towards the sixth generation of R&D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4,22(5):369-375;Debra M,Amidon Rogers.The challenge of fifth generation R&D[J].Technology Management,2006,Jul-Aug:33-41.2.陈劲.研究与开发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0.5 开放式创新背景下的研发
回顾20世纪,企业竞争遵循的主要是“扑克原则”“好牌制胜”,只要拥有一项核心技术优势,就可以在市场上无往不胜。而为了让技术优势发挥到最大,最好严守机密,让对手不知底牌。封闭式创新,其实质是封闭的资金供给与有限研发力量结合,目的是保证技术保密、独享和垄断,从而树立绝对竞争优势。发展到极致的一个例子是生产复印机的施乐公司甚至要自己开发专用的复印纸张。
但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和信息能够低成本地获取和传播,技术独享的壁垒很容易被瓦解,这种趋势使企业独创独享技术优势的想法越来越不现实:大量分散的知识工作者从忠诚于企业转变为忠诚于职业,进行独立的创新;小而专的企业借助风险投资,可以将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快地投入市场;消费者和供应商了解了越来越多的专业知识,是他们而非企业自身主导着技术和产品的演进方向,这些都使技术与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更短,对创新速度的要求更甚于对创新质量的要求。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企业内部资源、闭门造车式的创新不仅成本高昂,还往往使企业反应迟钝,产品和服务偏离市场实际需求。
这意味着企业进行创新时,需要重整内外部资源,把内部员工和外部的供应商、顾客、研发机构甚至竞争对手都接入一个新的创新价值链中,打造一个崭新的生态群落。有一个专门的词用以描述这种状态——开发式创新。许多研究人员总结了这些新的创新合作者的特殊作用(关鉴,2012)。
(1)员工。全体员工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发动者,而不限于职业的研发人员。研发人员注重技术先进性,生产人员注重成本领先,营销人员注重有效满足顾客需求,因此,只有集合所有员工的智慧,才有利于创新。
(2)经销商。现在的竞争,是速度的竞争。速度可以使不完美的产品轻松取胜,完美的产品如果推出太晚的话,收益也可能很差。在新产品筹划过程中,越早让经销商获得新产品的信息,就能越早获得经销商对于新产品原型的反馈,有效地缩短创新时间,整个项目所节省的资金也就越多。
(3)独立的知识工作者。宝洁公司认为,全球99.9%最聪明、最有才华的人都不是公司的员工,但他们完全可以为公司所用,为此它设置了“外部创新主管”和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创新侦察员队伍,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借助复杂的搜索工具查看上亿的网页、全球专利数据库和科学文献,以“大海捞针”的方式,找到对公司有利的重大技术突破和专家学者,共有50多万名独立发明家成为宝洁的创新服务提供商。
(4)竞争对手。与竞争对手也存在竞合的可能性,企业可以与竞争对手进行基础研究合作、建立技术标准以及共同争取政府补贴。
(5)顾客。企业最重要的协作创新伙伴就是自己的顾客,特别是那些挑剔的顾客,如果能让挑剔的顾客满意,就能让绝大多数顾客惊奇。大部分新产品来源于顾客提出的创意,而不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头脑风暴会,因此有必要将顾客从一个纯粹的消费者转化为一个合作设计者。许多顾客往往要在试用了样品,搞清楚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之后才能完全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即使顾客准确地知道了自己的需求,他们常常也无法向商家完整、清晰地表达。完全了解顾客的需求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得到的结果也不甚精确。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是不要再费心思去琢磨顾客的确切需求,而是为顾客配备必要的“傻瓜式”工具包,比如可以随意增加或减少新品的功能,让顾客自行设计和开发产品,范围包括从产品的小改进一直延伸到产品的重大创新。
令人遗憾的是,《IBM全球CEO调研“中国洞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大量企业仍然倾向采取“向内”的自主创新,58%的中国CEO选择尽可能在组织内完成工作,与外部伙伴协作的比例远低于国外同行。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合伙人赵丽芳认为,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原因使中国企业在选择外部创新伙伴时疑虑重重。此外,与大的外部伙伴进行协作创新时,中国企业也缺乏对等的实力,相对于国外企业整合内外资源进行创新,中国企业还处于加强自身能力的追赶阶段。
回顾中国企业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最初创业时的“稚嫩模仿”,到如今的言必称“自主创新”,中国企业家的思维突变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之后,创新注定已经成为支撑中国企业奋力突围的强大力量。
当我国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之时,敏感的中国企业家就开始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的诉求和努力的方向。如何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能否基于自主创新实现真正的惊鸿一跃,不仅考验着企业家的信心和耐心,更是企业之间展开的一场决策力和执行力的较量。
有人说,中国企业家不缺少创新精神,但创新精神与支撑企业持续的“制度化经营”和“核心竞争力”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前者是对资源、对机会与变化的把握,而后者是精心的战略安排与集约化的精耕细作,两者之间的结合并不是天然的,往往是冲突与交融并存。而在融合的基础上,寻找出一条基于本土市场的创新途径,则是难上加难。
与跨国公司相比,国内企业内部创新资源明显处于劣势,首先,在研发投入和投入强度上无法与跨国公司抗衡;其次,国内企业同样面对“封闭式创新”的破坏因素,如知识型员工越来越高的流动性和企业技术的外溢;最后,受传统体制惯性影响,过度集中在科研院所的技术资源在向企业流动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阻力。
随着资源要素约束日益突出,全球竞争不断加剧,如何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和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迫切问题。而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如何利用好爆炸的知识信息,整合内外创新资源,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提升创新软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便成为问题分析和解决的关键难点(张振刚,2012)。在此背景下,广东省科技厅决定进一步组织开展创新型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工程试点项目,引导省内创新型企业组建及发展研究开发院,探索企业创新路线图的制定与实施,即“院线提升计划”。然而,企业研究开发院的组建及发展,作为实施院线提升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现有理论和实践并没有一个较为清晰且系统的建设框架可供参考。
为此,我们从2009年开始深入企业实践通过研讨会、结构性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原始资料,跟踪和考察广东30多家创新型(试点)企业研究开发院的建设情况,不断比较这些创新型(试点)企业的建设方案及规划,总结和归纳其中的共同建设特点,以期为广大创新型企业提供一套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综合分析框架(张振刚,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