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全球化革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本书是根据作者参与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研究的多年经验,并结合作者多次访问中国的所见所闻而写成的。我第一次接触中国高层领导人是20世纪80年代早期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的一次会议上,会上我发表了演讲,会后与当时的中国国家领导人共进午餐。我们的讨论集中于通信技术以及中国所面临的机遇。与那时相比,如今中国的面貌已焕然一新,然而,那次会议所激发的对中国及其工业化的兴趣却一直未曾消退。

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最后变得实力雄厚,背后的关键驱动因素都是其工业基础的活力。对这些国家的进一步分析表明,要建立强大的工业基础,需要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整体环境。

也有一些国家逐步衰退,最后背负巨额赤字,部分原因是其工业基础被削弱。这些国家无法保证它们的企业能有效地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并获取胜利。就像军队行军作战一样,要有效地参与竞争,企业不仅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者,也需要强大的供应链作支撑。

根据作者多年参与产业政策和全球竞争力培养方面的咨询经验,经济体欲取得成功,需要具备雄厚的工业基础,这样不仅能促进出口并保护本地市场,还提供了就业机会。当然,工业基础得以形成后,还需要使之能对当今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

针对中国在这些方面所面对的现实与需求,作者从全球视角出发,并结合中国特色,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同时,作者对中国未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诸多方法进行了探索,还对中国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环境中取得成功进行了分析。

其中,企业领导人需要具备企业家精神这一点颇为值得强调,同时,与政府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也十分必要,因为一个国家的产业政策是该国企业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关键一环。

本书的动机是对中国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下一阶段如何促进增长进行分析,并就中国经济的高风险领域给出思考。然而,更重要的是,作者给出了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

尽管中国在过去的30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仅凭过去的成绩并不能给未来的发展带来保证。国家经济状况骤升骤降这种情况已不止一次地在其他国家发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在中国身上,整个国家及其企业都要不断对全球竞争环境的变化做出有效调整。

为此,本书着重讲述了中国的工业基础应该做出何种改变,从而在未来一二十年建立就业基地并创造财富。

在过去的30多年里曾保持高速增长的市场,今后将不再有利可图。全球经济持续走弱,为了避免为此所累,也需要采取措施做出有效调整。

中国人民将一如既往地需要在工作上全心投入,更关键的是,要工作得更有效率,对将要采取的行动也要有明确的愿景。

中国正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也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虽然天空会偶现乌云,但乌云背后的阳光终会光芒万丈。本书会引领读者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本书还探讨了美国在过去的三四十年所走过的道路,以及美国的现状。对于中国来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客户,也是最大的竞争威胁。美国许多产业正在走下坡路,同时,美国的政策并不利于重振美国企业的竞争力。尽管许多美国企业的领导人极具才华,但随着潮水的退去,他们的船终会搁浅。

中国不应该效仿美国在过去5~10年已采纳的模式,而需要制定不同的策略。借鉴美国所走的弯路,可以帮助中国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当然,对于美国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比如创新,中国也需要加以学习。

美国的许多企业建立了很好的商业模式,已在全球市场取得成功,它们将是中国企业很好的合作伙伴。然而,迄今为止,中国许多企业在建立商业模式方面都没有表现出高水平的创意,从而无法为之带来长期利益。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需要改变追随者的角色而成为许多战略产业的领导者,如此才能在全球市场上培养有效的竞争能力。躲在保护本土市场的壁垒后面勉强维持,已不再行得通。

在未来一二十年中,中国大部分主要产业基础都需要进行重组和升级,否则,中国企业就无法摆脱其产品低价格低利润的命运。

中国迟早会成为全球性的产业强国,这一趋势无法阻挡。然而,迄今为止,中国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领域仍然是低成本工厂,而相对应的自然是工人的低工资。这不应该是中国的未来。

作为跟随者,只能屈从于别人。要成为领导者,则必须具备聪明的策略,把握市场机会,对自己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有深刻的理解。

总而言之,本书提供了未来一二十年中国产业如何取得成功的解决方案。

我和张臣雄博士一起合作完成了本书。张臣雄是出生在中国,在西方生活了20多年的华人,在美国和中国的各大企业担任过高级管理职务,对产业发展有独到见解,这也使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精彩。

希望本书在中国的出版,能够给中国读者带来更多思考,使之能够客观深入地了解中国经济和美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前景。同时,希望本书能够给关心中国经济和美国经济的各界人士,包括相关经济决策部门和产业界人士做一定参考。

韩德尔·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