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自我管理百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能降糖的西药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类型

目前,口服降糖药根据其作用机制和特点,可大致分为以下5大类: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降糖药

可抑制糖尿病患者餐后糖分的吸收,不会出现血糖高峰值。

临床常用药物 伏格列波糖(如倍欣)、阿卡波糖(如卡博平、拜糖平)。

适用对象 各类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餐后血糖水平较高者。

双胍类降糖药

双胍类降糖药不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体重负担,甚至有一定的减肥作用。

临床常用药物 二甲双胍(格华止、美迪康、迪化糖锭)。

适用对象 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另外,因为此类降糖药不要求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所以也适用于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

苯甲酸衍生物类降糖药

此类药物作用快捷,服药后即可进餐。

临床常用药物 那格列奈(如唐力)、瑞格列奈(如诺和龙)。

适用对象 主要适用于体型不胖、有潜在胰岛素分泌能力但对磺脲类降糖药效果不佳的糖尿病患者。

磺脲类降糖药

磺脲类是由一个磺基和一个脲基组成的一大类降糖药物。它主要通过刺激人体胰岛素的分泌来发挥降血糖作用。

临床常用药物 甲磺丁脲(D860)、格列喹酮(如唐适平)、格列齐特(如达美康)、格列吡嗪(如美吡达、迪沙片)、格列美脲(如亚莫利、伊瑞)、格列苯脲(如优降糖)。

适用对象 血糖水平较高,但还有潜在胰岛素分泌能力的2型糖尿病患者。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

有“胰岛素增敏剂”之称,是最新一类的口服降糖药。它不会刺激人体胰岛素的分泌,但能从多角度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达到改善糖尿病病情的效果。

临床常用药物 吡格列酮(如瑞彤、艾汀)、罗格列酮(如文迪雅)。

适用对象 适用于各型糖尿病患者,甚至血糖水平增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

虽然这些降糖药的作用机制和特点都不同,但完全可以联合使用。但同类口服降糖药不宜合用,否则增加的就主要是副作用,而不是降糖效果。

如何选择口服降糖药

只要根据病情选对降糖药,并且使用得当的话,每种降糖药就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选择降糖药,要根据糖尿病患者的病状或自身的病史,不能盲目用药。

几种常见的糖尿病病状及推荐的药物类型

1.身体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首选噻唑烷二酮或双胍类降糖药,症状较明显者可使用磺脲类降糖药。

2.身体消瘦或体重正常而且血糖水平偏高的患者宜服用磺脲类、苯甲酸衍生物类降糖药。

3.患者有较重的糖尿病肾病时,应避免使用双胍类降糖药或长效、强效磺脲类降糖药,以免对肾脏造成进一步伤害或引发低血糖症。

4.肾病不太严重、尿白蛋白分泌率不超过100微克/分的患者可用糖适平等降糖药。

5.患者的眼底病变已经达到或者超过Ⅲ期,就应使用胰岛素治疗了,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其眼睛。

6.患者有感染、酮症酸中毒或拟进行较大手术时,应使用胰岛素治疗。

几种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及推荐的药物类型

1.年纪太大或有心、肺、脑血管、肝、肾疾病者不宜大量使用强效磺脲类或双胍类降糖药。

2.有发生酮症及缺氧可能的患者不宜使用双胍类降糖药,以预防酮症或乳酸性酸中毒。

3.妊娠糖尿病患者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药,因为药物可通过胎盘,有引起胎儿畸形、胎儿乳酸性酸中毒及新生儿低血糖的可能性,从而危害母子安全。

血糖控制不好时如何用药

出现血糖控制不好的情况时,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的帮助下找出原因,再对症下药,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好血糖。

通常血糖控制不好的情况有以下两种:

空腹血糖水平和餐后血糖水平高。

空腹血糖水平高的情况大致有以下两种:

1.空腹血糖水平高,但餐后血糖没有明显的高峰,这说明患者是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在用药方面最好选用能促进胰岛素分泌的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目前,市场上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的类型有很多,如D860、唐适平、达美康、美吡达、迪沙片、亚莫利、伊瑞、优降糖等。初次使用该类降糖药的患者,可从小剂量开始,避免药物过量加重病情。

2.白天和晚上睡前血糖基本正常,凌晨3点左右出现血糖水平升高现象,持续至上午8~9点。这种空腹血糖水平高的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黎明现象”,多出现在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患者身上。通过调整胰岛素的用法,在睡前注射一定量的长效或中效胰岛素就能缓解空腹血糖水平高的问题。

餐后血糖水平高的情况

空腹血糖水平高得不是很明显,但餐后血糖出现高峰,这大都是2型糖尿病患者表现出的症状。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而胰岛素的分泌量并没有降低,因而分泌出的胰岛素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对待这种情况,就要选择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或减缓肠道吸收葡萄糖的药物。常用药有拜糖平和二甲双胍。

相关知识链接

已经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如果平时的血糖水平都较低,但空腹血糖水平特别高,特别是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要注意是不是因为药物过量所造成的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医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苏木杰现象”。

如何正确应用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主要作用是延缓糖尿病患者餐后对糖分的吸收,对餐后血糖水平较高者有明显的作用。适用于各类型糖尿病患者。

适合使用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糖尿病患者有:

1.用胰岛素治疗并反复出现午餐前低血糖的1型糖尿病患者。

2.需要联合应用其他口服药物作为胰岛素辅助治疗药物的1型糖尿病患者。

3.应用磺脲类或双胍类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满意,尤其是餐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4.葡萄糖耐量低减(1GT)的患者。服用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以明显降低餐后高血糖。

5.用运动疗法、饮食疗法不能理想地控制血糖的肥胖型糖尿病患者。

符合以下几种情况的糖尿病患者不适宜使用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1.18岁以下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

2.有严重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慢性胰腺炎、恶性肿瘤的患者。

3.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使用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副作用,可出现腹胀、腹泻、肠鸣音亢进、排气过多等反应。多数患者在服药2周后缓解。若不能缓解可适当服用胃动力药。此制剂单独使用不会引起低血糖,若与磺脲类、双胍类降糖药或胰岛素联合使用时,则可能会导致低血糖。一旦发生,应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口服其他糖类或淀粉无效。

正确应用胰岛素制剂的方法

胰岛素制剂是治疗糖尿病最生理的药物。它对人体肝、肾、胃、肠影响最小,副作用最少。

20世纪20年代,人类第一次发现并应用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这在医学上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几十年过去了,人类对胰岛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作为糖尿病患者,也有必要认识一下什么是胰岛素,并了解胰岛素的作用。

胰脏是人体腹腔内的主要器官之一,由外分泌和内分泌两部分组成。外分泌产生消化液,可帮助食物消化。内分泌为胰岛组织,是由胰岛细胞组成的细胞群。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是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水平的激素。

可使用胰岛素的情况

1.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绝对缺乏。

2.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失效或初诊时血糖水平过高(尤其是空腹血糖值大于11.1毫摩尔/升的患者)。

3.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必须接受外源胰岛素才能控制血糖水平时。

4.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经口服降糖药足够剂量治疗一段时间后,疗效不明显,血糖水平始终很高,可改用胰岛素治疗。

5.糖尿病患者有进行性发展的慢性并发症时,如视网膜病变,以及出现糖尿病肾病后。

6.糖尿病患者并发高渗性非酮症昏迷及酮症酸中毒时。

7.患糖尿病的女性处于妊娠期与分娩期时。

8.各种继发性糖尿病,如胰腺切除、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等。

下列糖尿病患者须慎用胰岛素

高胰岛素血症的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过敏的糖尿病患者。

认识不同种类的胰岛素

随着医学的发展,胰岛素制剂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根据药效的长短,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类:

不同种类的胰岛素制剂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使用高纯度胰岛素时,剂量应较普通胰岛素少。

2.配制混合胰岛素时,必须先抽取正规胰岛素,然后再抽取鱼精蛋白锌胰岛素。

3.正规胰岛素近年已经制成中性,pH=7.2~7.4,可与所有不同种类的胰岛素混合使用。

4.只有短效型胰岛素,如正规胰岛素才可以加在溶液中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

怎样注射胰岛素

很多没有注射过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有着莫名的恐惧和紧张,觉得注射胰岛素是很复杂、很难的事情。然而事实上,只要了解了注射胰岛素的知识,就能很轻易完成注射工作。

注射胰岛素首先要确定使用剂量。这里有几个简单的确定胰岛素初始剂量的方法:

1.根据经验确定剂量。按照血糖水平的高低将三餐前8、4、6或10、6、8个单位的胰岛素作为使用胰岛素的初始剂量。

2.根据血糖确定剂量。监测血糖水平,以其作为使用多少胰岛素的依据。一个固定的换算公式为:(血糖-100)×体重(千克)×6÷2000=胰岛素的用量。

3.根据尿糖确定剂量。一般来说尿糖为几个加号,就应该按每个加号2~3个单位在上一顿饭前注射适量的胰岛素。

4.根据磺脲类降糖药的用药量进行换算。每片磺脲类降糖药换算为5个单位的胰岛素。

按照上述方法选择剂量并注射胰岛素数天后,糖尿病患者可根据血糖控制水平来调整剂量。

胰岛素的注射部位

胰岛素注射部位应轮换,不宜长时间在同一部位注射。注射部位的轮换可遵循以下原则:

1.选左右对称的部位注射,并左右对称轮换注射。待轮完后,换其他左右对称的部位。例如,先选左右上臂,并左右对称轮换注射。轮完后,换左右腹部,以免因为不同部位胰岛素吸收不同而造成血糖水平波动。

2.同一注射部位内注射点的轮换要有规律,以免混淆。

3.不同部位对胰岛素的吸收速度由快到慢依次为:腹部、上臂、大腿、臀部。如果偶尔吃饭时间提前,则选腹部注射胰岛素;如果推迟,则选臀部注射。

胰岛素的注射方法

先选择好注射部位。双手经过消毒后,一只手捏起注射部位的皮肤,另一只手拿注射器,使注射器与皮肤成45~90度角,用力将针头刺入皮肤,试着抽吸一下针芯,在确定没有回血后,将胰岛素注入皮下。注入胰岛素的同时,逐渐拔出针头。拔出针头后用消毒棉球轻压在针刺口,防止少量胰岛素自针刺口溢出或针刺口少量出血。

注射胰岛素的小窍门

1.注射前要排气。新针筒第一次使用前必须排气,这样才能确保只有胰岛素被注入体内。使用中的针筒如果每次都取下针头,则必须在注射前排气。使用中的针筒如果不取下针头,则不必排气。

2.充分摇匀胰岛素。如果使用的是混合胰岛素或中效胰岛素,应该将笔式注射器上下颠倒摆动至少10次,以确保针筒内胰岛素充分混合均匀。

3.针头的一次性使用问题。针头一次性使用对很多糖尿病患者来说都是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真正做到针头一次性使用的人并不多。如果注射时感觉到比以前疼痛,就一定要换针头了。

4.消毒问题。如果具备消毒条件就最好了,若条件不具备也必须准备棉签,以便注射后按压针刺口,避免渗出药液或出血。

5.打针疼痛问题。使用酒精消毒时,要等酒精彻底挥发后再注射,否则酒精被针头带到皮下会引起疼痛;进针要快而果断,可减轻疼痛;注射时捏起注射部位的皮肤,力度以皮肤感到轻微疼痛为佳,这样既方便注射又能分散对注射时引起的疼痛感的关注。

6.药液溢出问题。注射后针头不要立即拔出,多停留30秒左右,可以避免或减少药液溢出的情况。

如何正确应用口服降糖药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64%~67%的糖尿病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进行治疗,但不合理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占70%~80%。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知识不普及,很多患者缺乏必要的用药知识。

糖尿病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的原则

1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原则是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胰岛素治疗同时进行。若血糖控制不理想,可同时加用阿卡波糖(拜糖平);若血糖仍不能控制在比较理想的范围内,可将阿卡波糖(拜糖平)与双胍类药物联合使用。

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原则是单纯的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若血糖控制不理想可以加服阿卡波糖(拜糖平),若血糖仍不能控制在比较理想的范围内,体重正常和消瘦者可单独选用磺脲类药物,或与阿卡波糖(拜糖平)联合应用;比较肥胖的患者可以选用双胍类药物,血糖控制得还不好的患者可将双胍类药物与磺脲类药物联合应用。在口服降糖药已达到最大剂量,但血糖仍得不到满意控制时,即可认为是口服降糖药物继发失效,应改用胰岛素或将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物联合应用来控制血糖。

五种常用口服降糖药的功用特点

下面对各类口服降糖药的功用特点及用法进行介绍,供糖尿病患者选用时参考。

学会自我监测口服降糖药的疗效

糖尿病虽然是一种需要长期控制的病,但很少有患者采取长期住院的措施,因此学会自我监测,了解病情变化非常有必要。经常自我监测,了解降糖药对病情的控制情况,更好地协助医生,调整用药类型或用药量,从而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监测口服降糖药对病情的控制情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查血糖,掌握血糖的控制情况,其中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和餐后两小时血糖、空腹血糖。

2.如果血糖的控制情况理想,在达标的同时,要看看有没有副作用,比如,看看自己有没有出现低血糖,肝脏、肾脏有没有损害等。

3.在口服降糖药治疗糖尿病期间,糖尿病患者最好能准备一个小本子,随时留意自己的病情,记录下治疗过程中体重、血糖控制水平以及身体各方面的一些变化情况,以作为医生调整用药的依据。

磺脲类降糖药的选择与使用

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机理是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来发挥降糖作用,适合胰岛未遭受严重损害、胰岛素分泌量相对不足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的轻、中型糖尿病患者,而对于胰岛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并不适合。

就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总体情况来看,很少有以明显肥胖、胰岛素抵抗为主的症状,因此,磺脲类药物在糖尿病治疗上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该类药物不但疗效明确,而且经济适用。

随着医学的发展,市场上现有的磺脲类药物有很多种类,如何选择成为了糖尿病患者的一大难题。因此,了解各种药物的不同特点以及适用患者的年龄、病程、肝肾功能等就十分重要了,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选择出最合适的药物。

磺脲类降糖药常见的副作用有:

1.低血糖症。

2.消化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痛或腹泻等。

3.体重增加。体重越重,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就会越差,对磺脲类降糖药的需要量也就越大,最终可能导致磺脲类降糖药继发性失效,而不得不选择胰岛素疗法。

4.皮肤过敏。包括皮肤对光线过敏,皮肤起红斑或者荨麻疹等。

不适合使用磺脲类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类型

1.1型糖尿病患者。

2.单纯饮食加运动就能将血糖控制得比较满意的患者。

3.对磺脲类降糖药过敏或有毒性反应的患者。

4.有黄疸、白细胞缺乏症的患者以及造血系统受到抑制的患者。

5.出现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等严重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患者。

6.有严重感染、外科手术、高热、妊娠、分娩等情况的糖尿病患者。

7.合并严重的心、脑、肝、肾等急慢性并发症的患者。

使用磺脲类降糖药的注意事项

1.饭前半小时服用,从小剂量开始,以后根据血糖水平调整剂量,一般每5天左右增加一次剂量,不要超过最大服用剂量。

2.应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例如,提高降糖效果的药物有水杨酸类、普萘洛尔、磺胺、丙磺舒等。降低降糖效果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雌激素、苯妥因纳、利福平等。

3.服药后要按时就餐,避免饮酒。

4.服药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

如何正确应用双胍类降糖药

双胍类降糖药的作用机理是:抑制食欲及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减少肝脏输出的葡萄糖量,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它并不会刺激人体胰岛素分泌。

适合使用双胍类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类型

1.饮食治疗无效或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

2.用磺脲类降糖药后出现明显副作用而不能继续服用的患者。

3.用磺脲类降糖药治疗无效或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改用双胍类或与磺脲类降糖药联合应用。

4.使用胰岛素治疗的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双胍类降糖药后可减少胰岛素用量。

不适合使用双胍类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类型

1.使用胰岛素每日超过20u的糖尿病患者。这些患者不宜单独使用双胍类降糖药,可与胰岛素联合应用。

2.酮症酸中毒、重度感染、高渗昏迷、创伤、高热、手术、妊娠、分娩、消瘦、慢性营养不良及心力衰竭的糖尿病患者。

3.有重度眼、心、肝、肾并发症及周围动脉闭塞伴坏疽的糖尿病患者。

4.有肝肾功能损害的糖尿病患者不宜使用,以免发生乳酸中毒。

双胍类降糖药的服用方法及剂量

二甲双胍一般剂量为每天0.5~1.5克,最大剂量可达每天3克,宜分3次在餐前或进餐时口服。降糖灵每天的剂量一般为75~150毫克,分3次口服。

双胍类降糖药的副作用及防治

1.乳酸酸中毒。是双胍类降糖药最为严重的副作用,主要见于每天用量在6片以上时,当发生乳酸酸中毒时应立即停药,及时住院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以及有慢性缺氧性心肺疾病、肾功能不全者发生乳酸酸中毒的概率较高。70岁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宜使用。凡有缺氧性心肺疾病,如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呼吸机能不全、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肾功能减退的患者,均不宜使用双胍类降糖药。

2.胃肠道不适。包括食欲减退、口苦、恶心、呕吐、腹泻、上腹闷胀不适等,一般无明显的腹痛。停止服用或减少药量并将药物改在进餐时或餐后立即服用,或服用胃舒平、胃复安、氢氧化铝凝胶、维生素B6等,可使胃肠道的不适感减轻或消失。

使用药物治疗时如何配合饮食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药的同时,便不再注意饮食,这是万万不可的。没有合理的饮食做基础,单纯靠药物来治疗,是很难取得良好效果的,甚至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药物不同,所需要配合的饮食对策也应不同。

1.使用磺脲类降糖药。应在饭前20~30分钟用药,饮食要定时定量,远离含酒精的饮料。运动量加大或因其他疾病而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等药物时,应加大饭量或准备加餐食物,以免引发低血糖。

2.使用双胍类降糖药。饭前、饭中、饭后服药均可,最好遵循医嘱。

3.使用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在吃第一口饭时就应嚼碎服下。

4.使用胰岛素。使用短效胰岛素的患者,应在注射后15~30分钟进餐;使用中效或混合胰岛素的患者,应在注射后15~30分钟进餐或根据个人情况确定进餐时间;使用长效胰岛素的患者,应在注射后1小时之后再进餐。

了解降糖药的服用时间

降糖药的降糖效果除与药物本身的作用有关外,还与服药的剂量和服药的时间有一定关系。

了解服用降糖药的注意事项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患者须长期服用降糖药,然而,降糖药与其他药物间存在相互作用,如果不加以注意,就容易造成血糖水平或高或低,给身体带来伤害。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注意。

引起血糖水平降低的药物

有些药物能与降糖药产生协同作用,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严重时可引起低血糖昏迷,甚至休克,这些药物有:

1.氯霉素可增强磺脲类药物的作用,从而引起低血糖反应。

2.磺胺类药物联用降糖药,较容易引起低血糖反应。

3.呋喃唑酮可增强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从而导致低血糖。

4.小檗碱可使血糖水平缓慢下降,降糖药搭配小檗碱时要注意。

5.氟康唑可延长磺脲类降糖药的药效时间,从而引发低血糖反应。

6.咪康唑能使正在服用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或达美康的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

7.阿司匹林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与降糖药合用可能有引发低血糖的危险。

8.别嘌醇可使甲苯磺丁脲等降糖药活性增强,导致低血糖。

9.降压药(可乐定、利舍平、胍乙啶、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可促进糖利用,联用胰岛素或甲苯磺丁脲等降糖药时,应减少降糖药的用量。

10.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可使血糖水平下降,其药理作用容易掩盖低血糖症状。

11.抗抑郁药氟西汀与降糖药合用,可造成低血糖,停用氟西汀后,血糖水平又会升高,因此要格外注意。

12.肝素可引起低血糖。

13.西咪替丁、雷尼替丁与美吡达、格列齐特、优降糖等口服降糖药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低血糖反应,须特别注意。

引起血糖水平升高的口服药物

可使血糖水平升高,导致糖尿病病情恶化或使降糖药作用减弱的药物有:

1.利福平可降低降血糖药物的疗效。

2.有些糖尿病患者使用吡嗪酰胺后,血糖变得较难控制,应慎用该药。

3.氯丙嗪对血糖浓度可引起一种剂量和时间上的依赖性,使血糖难以控制。

4.肾上腺素可使血糖水平升高;糖皮质激素可使糖尿病恶化,与降糖药作用相拮抗,须加大降糖药的用量。

5.硝苯地平、地尔硫卓(合心爽)可减少胰岛素释放,使血糖水平升高。

6.氢氯噻嗪可引起血糖水平升高,与降糖药联用,会使降糖作用减弱。

7.双氯芬酸可减弱降糖药或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水平升高。

8.苯妥英钠可导致明显的高血糖症状,须注意。

9.烟酸、二氮嗪可使血糖水平升高,因此须酌情增加胰岛素用量。

10.许多治疗结核病的药物都有升高血糖水平的作用,影响降糖药的疗效,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预防结核病。

漏服口服降糖药的处理办法

口服降糖药漏服处理措施

定时定量、规律用药是保证血糖控制良好的基本要求。即使偶尔一次漏服了药物,也有可能引起血糖水平短期内居高不下;若是经常忘记按时服药,后果就更加严重了。如果忘了服药,事后想起来是立即补服还是干脆就算了呢?处理这个问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且补救措施很有讲究。

漏打胰岛素的处理方法

漏打胰岛素怎么办

有的糖尿病患者经常漏打胰岛素,对于血糖水平不是很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漏打的问题不大;而对于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血糖水平波动较大的2型糖尿病及一些继发性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就需要积极处理,否则可能会发生严重后果。

能否用口服降糖药补救

对于血糖水平不是很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可在餐后服用二甲双胍补救。而对于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血糖水平波动较大的2型糖尿病及一些继发性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则只能选择胰岛素。

应用不同类型胰岛素的补救措施

由于每位糖尿病患者注射的胰岛素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漏打补救时,采取的措施也不同。

特殊情况的处理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胰源性糖尿病患者、妊娠糖尿病患者来说,不能停用胰岛素。有一些患者不属于“漏打”,他们想一段时间不用胰岛素。对于应用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每日胰岛素总剂量在20单位以下,可考虑改为口服降糖药;如每日总剂量大于30单位,则多数不能完全停用胰岛素,可改为口服降糖药与长效胰岛素联合应用,根据血糖水平找到合适的药物剂量后规律用药,而不是停止治疗。

另外,如果漏打胰岛素后出现恶心、呕吐及呼吸困难症状,须尽快就医,否则可能有生命危险。

胰岛素制剂如何保存

未开封的胰岛素制剂应在10℃以下的温度中冷藏。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胰岛素的作用。过高的温度会分解胰岛素,导致其失效。通常温度在30~50℃时,各种胰岛素都会部分失效;温度在55~60℃时,各种胰岛素均会迅速失效。过低的温度会冻结胰岛素,使其失去生物活性。所以,胰岛素最佳的保存温度是2~8℃。在这样的温度下,胰岛素可保持活性2~3年不变。

已打开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制剂在保存方面应更加注意。若使用的是注射器抽吸的瓶装胰岛素,因为瓶口有橡皮塞密闭,所以可以在使用后与未开封的胰岛素制剂一同保存。若使用的是胰岛素笔的笔芯,则不能再放回原来的地方冷藏,而应置于一般空调室温下(约25℃),在这种温度下,胰岛素笔芯里的制剂能保存6个星期左右。

辨别胰岛素是否变质

在注射胰岛素之前,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辨别所使用的胰岛素是否变质,若有变质的情况就不宜再使用了。辨别胰岛素是否变质,从其性状上就可得知。速效和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以及短效胰岛素都是澄清无色的液体,看起来像清水一样,若有异样则不再适合使用;中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类似物都是混浊的,使用时须将其摇匀,若摇匀后有沉淀、颗粒或团块,则表明已变质,不要再继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