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知识产权要素能使国家的竞争劣势转为优势
专利技术正超越传统资产成为企业最大的财富,拥有核心专利技术的企业成为所在行业的领跑者和标准制定者。由于核心专利技术的缺乏,我国本土企业不得不将每台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和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付给国外的专利拥有者,这就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链教授所讲的“鼠标现象”,即我国生产的鼠标在美国市场上卖40美元一只,但生产企业每只仅赚3美元,多数利润被外国专利人所得。我国企业若想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必须从本质上认识专利资源对企业运营的价值所在,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世界经济形态已由传统的以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和资本为特征的工业经济向以知识和信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转变,智力成果的贡献在市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和关键。
产业不断发展升级,初级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比较优势逐渐没落,而基于创新形成的知识产权等高级生产要素则可以转竞争劣势为优势。知识产权的发展与壮大可以优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地位和产业结构,减小发展中国家遭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和冲击(林毅夫,1999)[1]。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实现跨越发展,创新型国家维系技术优势,保护贸易利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政策。如果时间足够长的话,知识产权要素增加可能会改变一国比较优势的形态,即以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现在由于经济增长可能变为比较劣势;反之,以前处于比较劣势的物品,现在也可能变为具有比较优势。
2.国家竞争力提升通过企业创新能力跨越发展来体现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面对资源优势的不断降低,以及加入WTO后更多领域和行业的全面开放,将自主创新提到关系国家竞争力,强国富民及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是十分有必要的。自主创新战略在作为国家宏观政策,侧重于创新环境的提供和改善的同时,微观上依赖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才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环节,只有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家层面的竞争力。日本和韩国在战后不到30年的时间里,就步入世界经济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行列,正是得益于一批创新型企业群体的引领作用。中国经济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造就出一大批掌握核心竞争力,站在国际产业发展前沿的本土企业。
尽管中国已是世界贸易第三大国,但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只占约10%(相丽玲,2007)[2]。我国本土企业的总体状况是产业规模大,制造能力强,但无制造权的掌控力。与发达国家拥有50%以上的核心专利技术所有权相比,中国本土企业对产品的理解定位在功能和低成本的层面,产业关键技术的自给率低,高技术含量产品仍需大量依赖进口,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知识产权纠纷呈上升趋势,濒临“边缘化”的危险(毛蕴诗等,2008)[3]。这种单纯作为“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无法支撑我国更多本土企业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因此,中国企业只有超越了低端价值创新,才能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3.中国本土企业在某些行业具备了技术跨越的条件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一国R&D/GDP比重上升到1%之后,工业企业普遍将技术竞争纳入竞争战略的考虑范围,并由以技术引进为主过渡到以自主创新为主,再向全面的知识输入输出的开放式创新模式转变(徐冠华,2007)[4]。这一模式转变过程的实质是产业升级与企业技术跨越的过程。我国的R&D/GDP比重从1996年的0.16%上升到2003年的1.31%,到2007年达到1.42%。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蓬勃发展,一批旧的技术范式正在湮灭,新的范式正在形成;技术范式转变期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后发优势,加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对称性”带来的在信息技术等若干领域的领先优势,使得中国本土企业积累了一定的先进技术,具备了实现技术追赶乃至跨越的能力。
中国企业正逐步从制造走向应用研发,走到原创研发,再走向品牌渠道。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在某些产业形成了一种相对垄断,或者相对主导的优势。这些产业标记是中等投资、中等技术规模、中等资金、中等技术难度和相对高端人才密集型。像精密仪器、中高端的机械制造和生物科技领域都有这个特点(曾鸣,2008)[5]。
4.专利运营成为企业技术跨越的瓶颈
知识经济时代,产业价值链上游专利技术附加值进一步提高,中游的组装工序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汪建成,2007)[6],如图1.1 所示。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只有能够高效运营专利技术的公司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才能抓住技术范式转变的机会,有能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图1.1 产业价值链的附加值变化
现行国情表明,知识产权要素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明显的,但其贡献率比较有限。从授权数量来看,中国是知识产权大国。但就无形资产质量而言,远不是知识产权强国。在专利领域,现在依然是“技不如人”。中国有95%以上的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利,拥有核心技术专利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国公司非常注重专利权的取得,将其专利申请的重点集中在发明专利,并将发明专利申请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据统计,在中国的航空航天、高清晰彩电、通信、电子和汽车等领域,外国公司拥有的发明专利比例高达80%,甚至90%。我国仍有99%企业从未申请过专利,在1%的已经申请专利的企业中,仅有1件专利的企业占41.7%,且在已经申请专利的企业中96%的企业仍主要采用自己实施专利技术的方式,用专利许可或者转让形式的企业尚不足4%(孟奇勋,2007)[7]。如何改变96%与4%这两个数字的分配,通过采取积极的专利运营方式优化企业获取及运用专利技术的途径,改变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领域的被动地位,提高我国企业主体专利运营效率,激发我国企业整体的创新活力与水平,赢得技术跨越式发展,是现阶段我国本土企业应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2007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中,我国企业核心专利缺乏及其运营水平低下所暴露出的问题充分显现出来,那些两头在外,无核心技术的加工制造型企业产业结构同化,产能过剩现象严重,抗风险性较差,最先倒闭;而那些具有良好专利运营水平的企业在本次危机中却能逆势而上,赢得良好的跨越机遇。应对本次危机的根本措施在于以科技创新来优化产业的发展;由FDI驱动的发展模式向创新创业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的专利运营能力;实现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跨越;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