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职业体育俱乐部的起源与发展
导论
职业体育俱乐部是职业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是业余体育俱乐部发展到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因此,研究职业体育俱乐部的起源与发展,首先应了解业余体育俱乐部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外业余体育俱乐部的产生与发展
关于国外业余体育俱乐部的起源,国内并无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最早的专门的体育俱乐部是1668年英国成立的第一个地方板球俱乐部,【1】另有学者认为业余体育俱乐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2】前后相差百余年左右。虽然我们无法准确地判断业余体育俱乐部的起源时间,但可以确认的是业余体育俱乐部起源于英国。早期的业余体育俱乐部与其说是一个体育组织,不如说是上流社会人士业余消遣与社交的沙龙,是高贵社会地位的象征。在当时的英国,一些贵族聚集起来成立体育俱乐部,为俱乐部的成员提供体育活动服务,俱乐部的成员仅限于在政治上、经济上享有显赫地位的人士。据有关史料记载,1750年英国纽马克特的一些贵族成立了赛马俱乐部,这应是早期英国业余体育俱乐部的主要雏形,它的运行模式对英国业余板球、足球、橄榄球俱乐部的发展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到了19世纪,随着英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工作时间的不断缩短,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加之现代文明的传播,使人们在社会政治、思想、生活方式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对文化、体育的需求日益高涨。同时,圈地运动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促使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大都市不断涌现。英国社会的上述变化为业余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18世纪~19世纪间,业余体育俱乐部成功地推动了英国现代体育的发展,使英国成为业余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先驱。英国业余体育俱乐部成功的基础在于俱乐部管理者的公正、俱乐部成员对俱乐部的忠诚以及义务参与管理。业余体育俱乐部发展到今天,其组织形式和类型千差万别,但它依然属于“自愿者团体”,崇尚“为成员服务”、“义务工作”、“自我管理”的观念。根据蔡俊五先生的观点,业余体育俱乐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体育活动为共同爱好的人群集合体;会员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参加俱乐部各项活动完全出于自愿;任何承认俱乐部章程并履行义务者均可参加;俱乐部实行民主管理;俱乐部属于为其成员提供服务的社会公益组织;俱乐部依靠全体成员的奉献精神和自身财力而独立生存发展。
英国业余体育俱乐部的运行模式随着英国殖民主义的扩张而被传播到其他国家,对其他国家体育运动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职业体育俱乐部的产生与发展。
二、国外职业体育俱乐部的起源与发展
从国外职业体育发展的有关文献资料来看,职业运动员的产生早于职业体育俱乐部,但早期的职业运动员与今天的职业运动员不能同日而语。由于早期的英国业余体育俱乐部属于“上流社会”的团体组织,俱乐部一般不接纳社会下层人士成为俱乐部的会员,也不允许社会下层人士参与比赛。比赛的选手仅限于业余选手。1866年英国业余体育联合会就业余选手进行了界定,认为业余选手是指从未参加过以获得奖金为目的的公开比赛,从未和职业选手一起参加过大奖赛的绅士,以及从来没有做过机工、手工业者和壮工的绅士。1882年,英国足球俱乐部比赛规则规定:“禁止从俱乐部获得工资收入的球员参加比赛、联盟赛或国际比赛;任何雇佣球员的俱乐部都将被逐出联盟。”但随着一些项目由传统娱乐消遣活动转向竞技项目,俱乐部间的比赛增多,加之比赛竞争趋于激烈,对运动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俱乐部为了达到取胜的目的,向社会招募运动员,并为他们的训练比赛提供报酬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针对职业运动员不断涌现的事实以及部分足球俱乐部公开招募职业足球运动员的行为,英国足球联盟内部发生了激烈的争论。1885年7月,英国足球联盟以压倒多数通过了决议,使职业球员合法化。自此,一些业余足球体育俱乐部开始引入职业球员,并逐步演变为职业足球俱乐部,足球职业化开始在英国起步并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步影响到西欧部分国家,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国在20世纪30年代足球开始职业化。
从英国业余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来看,俱乐部为了在竞赛中获胜,让运动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训练竞赛,向运动员支付一定的报酬,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由支薪运动员组成的俱乐部便构成了最初意义上的职业体育俱乐部。支付报酬就要求俱乐部必须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比赛活动的商品价值使之成为可能,这同时就产生了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经营活动。因此,职业运动员与商品经营活动是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基本要素。职业体育俱乐部作为职业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它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其实质就是遵循市场经济的竞争、供求、价格等基本规律和竞技运动发展规律来经营竞技运动项目,使体育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使运动员成为一种职业。
在美国,早期业余体育俱乐部奉行“业余体育”原则,既不对观众收费,也不给球员任何报酬,但是商业化很快就对业余体育俱乐部产生影响。19世纪30年代,马车比赛为美国最为普及的体育项目。随着马车比赛的发展,一些热心者开始修建比赛场并向赛事参加者出租,赛事举办者开始为参加者提供奖金作为参赛费和场地租借费。不久,赛场业主代替了富有的俱乐部成员成为赛事举办者,门票收入成为组织比赛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了迎合观众的需要,保证高水平的比赛,改善门票收入和提高利润,举办者向比赛优胜者和著名选手给予门票收入提成,吸引他们来参加比赛;同时,固定比赛时间以使人们对未来的比赛产生兴趣,这样就出现了职业马车运动员和职业性马车比赛。1858年,美国棒球运动也开始了职业化,一些棒球俱乐部建造封闭的赛场,以对观看比赛的观众收取门票,这种做法被称为“圈地运动”,此举开创了美国棒球历史的新纪元,并成为美国职业体育的先驱。
从上述美国业余体育的演变来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体育项目向现代竞技运动的演变,以及社会大众观赏高水平体育竞赛与表演需求的日趋强烈,赋予部分体育项目竞赛的市场价值,导致了商业化对体育的渗透,形成了职业运动员与职业体育。职业体育是相对业余体育而言的,业余体育指参加者另有职业,他们只是把参加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娱乐、健身的手段或业余爱好,而职业体育的参加者则从训练和竞赛活动中获得经济报酬,把参加训练与竞赛视为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
虽然业余体育俱乐部发源、发展于英国,但职业体育俱乐部却最早产生于美国。据国内学者研究,世界上第一家职业体育俱乐部为美国辛辛那提红袜棒球队,该队曾在美国进行巡回表演,在与各地业余棒球俱乐部的比赛中保持54场不败的记录。10名球员的收入总额为9300美元,人均收入远远高于普通工人收入。看到辛辛那提棒球俱乐部可观的收入和丰厚的利润,一些工商业主、政客纷纷投资成立棒球俱乐部,但如同当时美国的许多小企业一样,俱乐部通常在一两年后即倒闭。在一批俱乐部退出的同时,又有一批新的俱乐部来替代他们的位置。1871年全美职业棒球运动员协会成立,这是美国历史上最早的职业体育俱乐部组织,它的成立宣告美国职业棒球俱乐部联赛正式开始。俱乐部主要依靠投资者维持经济来源,向球员支付工资是其首要职责。当时的俱乐部联赛由于缺乏固定的比赛时间表,俱乐部之间实力悬殊,赌博与球场暴力行为不断出现,缺乏必要的观众等现象给俱乐部投资者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俱乐部转让与流动率很高。此外,俱乐部间为争取优秀球员而展开恶性激烈竞争,关于球员资格的争论非常频繁,有关比赛时间、票价确定、主客场门票分成等问题非常普遍。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棒球俱乐部的发展。1876年,芝加哥商人W·A·哈伯特联合各俱乐部业主建立全美职业棒球联盟,取代了全美职业棒球运动员协会。联盟为了维护俱乐部经济上的稳定与健康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联盟成员限定为8个,只接收地处不少于75000人以上的城市且经济状况良好的俱乐部,将成员俱乐部限制在当时美国最大的24个城市中;每个成员俱乐部具有指定的活动区域,并享有垄断权,其他成员俱乐部不得介入;联赛的60场比赛日程安排固定;俱乐部与运动员签订工作合同,并遵守合同条款;球员必须遵守联赛纪律,禁止赛场售酒、赌博行为等等。全美职业棒球联盟成为以后美国各职业体育项目运作的基本模式,棒球也很快成为社会公众欢迎的职业体育项目。继职业棒球俱乐部之后,1920年由11家俱乐部联合成立了美国第一个职业橄揽球组织——美国职业橄揽球联合会。1924年出现美国职业冰球俱乐部并成立了全美冰球联合会。1925年正式成立了美国职业篮球俱乐部。20世纪20年代,美国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迅速,这主要得益于美国经济的繁荣、空前的观众人数、大量新建的体育场馆以及无线电广播的介入等因素。
美国职业体育俱乐部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经济危机和二战影响,停滞了多年,但在二战结束以后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进入20世纪60年代,美国职业体育俱乐部数量倍增,呈现了一片生机。目前,美国已成为世界上职业体育俱乐部数量最多、职业体育最为发达的国家。
英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虽然滞后于美国,但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制职业体育俱乐部仍最早产生于英国。1885年在英格兰足总承认职业球员合法化以后,现伯明翰俱乐部的前身小希斯俱乐部宣布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世界上第一家足球有限责任公司。俱乐部成立公司后既可以内部发行股券,分担风险,解决俱乐部资金不足问题,同时还便于与银行等其他经济实体打交道。于是英格兰其他足球俱乐部也都纷纷步小希斯的后尘,成立有限责任公司。而且,世界上第一家公开发行股票的足球俱乐部也最早产生于英格兰。1898年托特纳姆热刺俱乐部的控股公司托特纳姆热刺足球和体育运动有限公司,就以每股1英镑的价格向公众发行8000股,虽然这些首次发行的股票并未被看好,第一年仅有1558股被认购,但这些股票随着托特纳姆热刺足球俱乐部在伦敦证交所的成功上市而获得巨大的成功,超过认购额的4倍。同时,该俱乐部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开上市的职业体育俱乐部。【3】
三、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的产生与发展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竞技体育由国家包办,采用举国体制,缺乏职业体育产生与发展的土壤和空间,职业体育俱乐部也无从产生。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沿用多年的体育体制也面临改革。1991年在中国成都诞生了第一家足球俱乐部——南德足球俱乐部。1992年国家体委召开了研讨体育体制改革的中山会议,随后发布了《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决定》,提出了体育改革的总目标:“改变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依靠国家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体育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有自我发展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力争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新体制。”体育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实现体育的生活化、普遍化、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提出竞技体育要推进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以足球项目为试点,部分项目向职业化过渡,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
1992年6月,国家体委和中国足球协会在北京红山口召开全国足球工作会议,决定进行足球项目竞赛体制改革。足球项目率先进入以“体制改革与机制转换为核心,以协会实体化、俱乐部制和产业开发为重点”的历史阶段,并成为整个体育改革的突破口。1993年,上海、大连、广州等11个足球试点城市以体委与企业联办的形式建立了职业足球俱乐部,同时解放军体协和火车头体协相继成立了职业和半职业足球俱乐部。广东健力宝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广州奇星药业厂等一批企业投资足球俱乐部,投资金额均超过百万元,有的高达数百万元,注册资金达千万元。同年,中国足协尝试性举办了首次采用主客场制的中国足球俱乐部锦标赛;对各俱乐部和职业、半职业运动员及教练员实行了注册登记;讨论并颁发了《中国足协章程》、《中国足协俱乐部章程》、《关于人才交流的若干规定》、《关于竞赛管理的规定》等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涉及到俱乐部会员制度、运动员工作合同、转会、比赛许可证、注册、保险制度以及俱乐部财务管理制度等方面。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标志着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开始走上与专业运动队有着本质区别的全新的发展轨道。
1994年4月,中国职业足球联赛——万宝路全国足球甲级联赛揭幕,甲A与甲B共有24家俱乐部参加,标志着职业足球俱乐部正式开始运作。1995年,中国足协进而提出职业足球俱乐部的两大任务:一是俱乐部要逐步向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过渡,朝着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方向迈进;二是注重机制转换,加强制度建设,要求各俱乐部应充分理解和遵守中国足协推出的各项规章制度,结合俱乐部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修改,加强市场开发,完善梯队建设,完善财务制度与奖惩制度。同时,中国足协又颁发了运动员体测、足球比赛纪律、商业性比赛管理办法、比赛监督、教练员岗位培训、裁判员违纪处罚等规章制度。随着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足球俱乐部的发展十分迅速。虽然在其发展中,各种问题不断涌现,但其并未偏离改革的方向,并于2004年成功启动了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为保护俱乐部投资方的利益,于2006年成立了代表各方利益的中超公司。足球项目的职业化改革对其他运动项目的职业化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加快了其他运动项目的职业化进程。
1995年,中国篮协借鉴足球项目职业化改革的成功经验,以全国男篮甲级联赛赛制改革为突破口,以产业化、职业化为方向,推动了我国篮球职业化进程和俱乐部的建立。1995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男篮甲级联赛会议上,中国篮协颁布了《中国篮协运动员转队转会条例》和《俱乐部暂行管理条例》,揭开了我国篮球职业化改革的序幕。1995~1996赛季的男篮甲A联赛,有12家俱乐部展开了主客场比赛。1996~1997赛季,由香港精英公司赞助,8家俱乐部参加了首届全国男篮CNBA联赛,为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的建设积累了经验。1998~1999赛季,俱乐部联赛采用了类似美国NBA规则的四节制,同时借鉴CNBA运作的一些成功经验,CBA联赛受到观众的欢迎,极大地提高了上座率。1998年9月之后,中国篮协为了进一步完善职业篮球俱乐部的运作,先后下发了《运动员注册管理办法》、《运动员管理办法》、《男篮俱乐部运动员收入的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我国篮球职业俱乐部向实体化、法人化转变。2005年1月,篮管中心在“小汤山峰会”上提出,CBA联赛在2005~2006赛季实施赛事准入制,要求CBA职业篮球俱乐部必须为企业法人,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正式登记为某某篮球俱乐部有限责任公司或某某篮球俱乐部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俱乐部准入制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1996年12月21日,中国排协以赛制改革为突破口首次推出了跨年度比赛的主客场联赛,有男女各8支甲级队参加。当时排球项目仅有个别赞助型的俱乐部,因而大多数参赛队仍属专业队身份。1998年7月9日,中国排球协会先后下发了《中国排球协会俱乐部运动员转会暂行规定》、《中国排球协会关于排球俱乐部管理暂行规定》、《中国排球协会关于发展排球俱乐部的意见》等文件。《意见》中提出排球俱乐部的性质一般应为公益型的社会团体,可以是赞助式、体委与企业联办或股份制形式,现阶段以体委为主的联办形式较为适合我国排球的情况;希望各甲A队伍从1998~1999赛季起,以俱乐部名义参赛;从1999~2000赛季起,非正式注册的俱乐部将不允许参赛;从2000~2001赛季起,非俱乐部的甲B队伍不再允许参赛。这样,中国排球协会以参赛资格为抓手大力推进排球俱乐部的建立。2000年4月,中国排协召开了全国排球俱乐部研讨会,下发了《2001年步步高无绳电话杯全国女排赛和2001年步步高DVD杯全国男排赛方案(草案)》,全面修改了比赛办法,一改以往全国排球联赛由组委会大包大揽的做法,明确规定各俱乐部为承办单位,承办权属于各参赛俱乐部,俱乐部承办主场各项组织工作并支付全部比赛费用。这有助于明确俱乐部市场主体地位,促使俱乐部开展经营活动,推动了排球运动的职业化进程和俱乐部建设。
随着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乒乓球、围棋、棒球等运动项目也逐步职业化,成立了相应的职业俱乐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
四、本研究关于职业体育俱乐部概念的界定
关于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概念,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界定。国内有关机构和学者从不同角度就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如中国足球协会在《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基本条件》中对职业足球俱乐部做了如下界定:以足球产业为基础,具有企业法人资格,在中国足球协会会员协会注册,经中国足球协会审核并被备案,拥有一支甲级足球队的足球俱乐部。中国篮球协会在《中国篮球协会俱乐部管理条例》中的第三章登记和注册之第十条关于成立职业篮球俱乐部的申请审批程序中规定,职业篮球俱乐部必须到当地民政或工商部门进行登记注册,即我国的职业篮球俱乐部可以是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也可以是营利性的公司制形式。同时在第一章第二条中规定:篮球俱乐部是从事篮球运动的体育团体,并必须是在所在地区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或是在所在地区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考虑到我国篮球俱乐部的实际情况,中国篮球协会在第二章篮球俱乐部的组建中规定:职业篮球俱乐部可以多种形式组建,如运动队与国内企事业组合,与境外企业(包括台商企业)联建,采用股份制或独资等多种形式,并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自身的建制和组织管理系统。根据2005~2006赛季CBA联赛俱乐部准入标准及评估细则的规定,参加CBA联赛的各篮球俱乐部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正式登记为××篮球俱乐部有限责任公司或××篮球俱乐部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从该规定来看,参加CBA的职业篮球俱乐部必须是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国内部分学者就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概念也进行了相应的界定,如鲍明晓研究员认为职业体育俱乐部是一种以经营某一高水平运动项目训练和竞赛,并开发训练竞赛及其附属产品,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殊体育企业。【4】该界定明确了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经营内容和定位,即职业体育俱乐部是一种特殊的体育企业。
国外在体育相关立法中就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概念也进行了相应的界定。如西班牙《体育法》把职业体育俱乐部界定为“体育股份公司”,并要求参加全国性职业比赛的职业队,必须遵照《体育法》组成体育股份公司。其活动范围、登记注册办法、最低资本金、股票持有人的条件及股票最高限额、公司管理机构、财产转让等在《体育法》中均有明确规定;美国的职业体育代表队的所有制形式主要有3种:独资、合资和股份制形式。美国橄榄球职业联盟在20世纪70年代曾禁止各类公司拥有自己的橄榄球队,但随着职业联盟的不断扩展以及球队日常开支的不断增长,这一限制已经得以突破,正是这一因素刺激了20世纪90年代职业体育运动队公司所有制形式的建立;意大利在1968年进行“足球改革”时,就把当时所有的职业足球俱乐部全部转变为公司;虽然英国德里足球俱乐部法案把足球俱乐部界定为:许多个人的必要组合,这种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自由选择性、持久性、共同合作性以及追求有着相同兴趣的同一目标而不是为像商业联盟的伙伴关系那样仅仅为了获取某种回报,但英国许多高级别的足球俱乐部长期以来都是以公司的形式组合起来;在德国和西班牙,部分职业足球俱乐部并不是公司,而是协会法人,如拜仁慕尼黑和巴塞罗那,他们大概拥有100000名成员。目前,这些有着传统结构的足球俱乐部正与公开上市公司组织形式组织和经营的足球俱乐部展开着角逐。【5】因此,从国外有关职业体育俱乐部概念的界定及其组织形式来看,职业体育俱乐部多定位于公司,但也包含协会法人等多种组织形式。
从本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来看,主要研究职业体育俱乐部的融资问题,融资的主体必然是公司,其他社会主体如社团法人、事业法人等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融资问题,因此,本书所研究的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应界定公司法人,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公司法人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因此,本书根据研究需要将职业体育俱乐部界定为:以营利为目的,以经营某一高水平运动项目训练和竞赛,并开发训练竞赛及其附属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公司法人。职业体育俱乐部以营利为目的,反映了其营业的持续性和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根据上述概念的界定,只有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为公司法人的职业体育俱乐部,才符合本书关于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界定。目前我国只有职业足球俱乐部、职业篮球俱乐部和部分其他项目的俱乐部符合该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