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信息技术革命与中国信息化历程
一、信息技术革命与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以微电子、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正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速度持续发展,用它独有的渗透性、倍增性和创新性推动全球范围内经济和社会的变革。2000年,八国首脑会议通过的《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认为,“信息技术革命是创造21世纪的最强大力量之一”,是“世界经济新的活力源泉”。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革命势头更加迅猛,微电子技术向纳米级、集成系统方向的发展加快,计算技术向超高性能、网络化方向演进,信息获取、处理、存储和传输能力持续跃升,通信和网络技术向宽带、移动、融合方向发展,模拟信息技术正全面向数字信息技术转变。信息技术与生物、空间、纳米等技术深度融合、相互促进,新一轮技术变革蓄势待发。技术创新不断催生新理念、新应用和新产业,深刻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
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巨大机遇,也使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会促使一些后进国家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赶超先进国家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信息通信技术的高度创新性、渗透性、倍增性和带动性的特点,决定了信息通信技术发展不仅不会排斥传统产业,反而会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传统产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信息技术在经济活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带动了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和生产组织与经营模式的根本改变,推动了研发、制造、加工、运输、分销、信息获取和传递流程的重组再造,经济活动节奏不断加快,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信息技术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推进器。信息通信技术强大的渗透性,使其广泛地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工业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工业化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与此同时,信息产业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主要表现在:信息基础设施迅速完善,中国已拥有世界第一大通信网、第一大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用户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初步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通信技术,在集成电路、新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软件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信息产品制造水平大幅度提高,已成为部分产品的世界主要生产国。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和更广范围的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
信息通信技术在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方面的作用开始显现。近年来,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仍然突出,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显现。继续依靠增加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外延式增长已经难以为继。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优化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是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加快工业化进程,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从“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实践看,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和深入应用,已经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统计表明,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的能耗明显低于工业部门的平均水平。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企业消耗标准煤1476万吨,每万元增加值消耗标准煤0.164吨,是同期国民经济和工业平均水平的15%和7%。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能够实现生产过程在时间和空间、数量和质量上的精确控制,减少资源消耗、空间占用和污染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
我们应该看到,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在经济发展上。这场革命通过重塑国家及其决策者的行为方式已经对世界权力分配产生了影响。美国政治学者约瑟夫·奈曾说过:“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知识就是力量,一个领导着世界信息革命的国家注定比任何国家都有力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极端贫困的国家外,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努力营造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争取在国际分工中居于有利地位。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控制能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革命所提供的机遇,使我们有可能从一个没有全面完成工业化的社会实现向信息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帮助解决我国在漫长的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各种重大的、紧迫的、困难的问题。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成为制造业大国提供了较为强劲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但是,正在发生的金融危机也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在全球制造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我国要想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已不能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大量消耗自身自然资源的发展方式,而应抓住信息通信技术革命提供的机遇,更多地依靠知识和技术,努力提高我国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
信息技术革命是一场远比蒸汽机技术革命、化工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更为深刻、更为广泛的科学技术革命,它为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信息化发展滞后,与信息化先行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这种差距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研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当前,我国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高端芯片、核心软件、关键元器件,以及专用设备、仪器设备等领域,大部分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由跨国公司控制,核心技术和产品严重依赖进口,制约着我国信息产业的自主发展和信息产业的由大变强。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创了人类社会文化交流和思想融合的新时代,同时也成为信息技术强国开展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工具之一。在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今天,高覆盖率的广播、卫星电视、四通八达的计算机网络在瞬间穿越时空,信息传播扩散的无序性和不可控性的特征日益明显。没有一个组织或机构能够完全阻断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互动与交流,正如托夫勒所说,“要想将某一特定的信息限制在国界之内或将其拒之于外已经变得更加困难了”。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进了各国的文化在世界范围的迅速传播和交流,有利于人们获得各种各样的新知识和文化信息;另一方面,也使信息技术强国的传媒舆论能轻而易举地进入其他国家和地区,影响和干扰其他民族的舆论和社会秩序,甚至破坏一个国家的稳定。一些信息技术应用强国十分重视现代电子媒体在对其他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中的作用,不惜投入巨资支持其发展,这一倾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可以预见,现代信息社会中,谁的宣传手段最先进、最现代化,谁的信息量最大,覆盖面最广,传播速度最快,谁的影响力就最大,谁就能抢占思想舆论阵地的制高点。因此,信息技术革命在给人类带来巨大便捷和进步的同时,发达国家利用其先进的信息技术也对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这给国家安全的内涵注入了新的内容,也是我国在全球一体化和网络化环境下发展所不可回避的挑战。
信息通信技术正在改变政府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和工作行为。政府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生产者、使用者和传递者,也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礼。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得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都必须参与国际分工,政府在开放环境下的行政能力成为一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信息技术革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政府在政治民主、信息公开、行政透明和服务效能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世界各国都把信息技术应用作为推动行政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积极探索建立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行政模式,以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经济发展、社会融合和政治开放,但同时也带来了数字鸿沟、信息安全、互联网治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发展才能真正得到解决。在信息技术革命面前,一个国家只有顺应时代的变迁,积极应对、创新求变,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趋利避害,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在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中的作用,更好地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全局,不断提高我国的国家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