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3章

汉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曰:“惟序仲氏,祖统所出,本继于姬,周之遗苗。天生仲山甫,翼佐中兴,宣平功遂,受封于齐。周道衰微,失爵亡邦,后嗣乖散,各相土译居。帝尧萌兆,生长葬陵,在于成阳,圣化常存。慕巍巍之盛,乐风俗之美,遂安处基业,属都乡高相里,因氏仲焉,以传于今。”其阴列仲氏有名者三十余人。又《廷尉仲定碑》略同。汉时仲氏,自谓仲山甫之后,托基于帝尧之陵。而今则以为孔子弟子子路之后,援颜、曾、孟之例,而求为五经博士矣。然春秋之以仲氏者不一,而仲山甫未尝封齐,则汉人之祖山甫未必是,而今人之祖子路亦未必非也。

以国为氏

古人之氏或以谥,或以字,或以官,或以邑,无以国为氏者。其出奔他国,然后以本国为氏。敬仲奔齐,而为陈氏是也。其他若郑丹、宋朝、楚建,囗甲之类,皆是也。不然,则亡国之遗胤也。

今人姓同于国者,多自云以国为氏,非也。夏氏出于陈之少西,而非夏后氏之夏。齐氏出于卫之齐恶,而非齐国之齐。《左氏》、《史记》其最著明者矣。

姓氏书

姚宽《西溪丛语》曰:“姓氏之学莫盛于《元和姓纂》,自南北朝以官职相高,沿至于唐,崔、卢、李、郑,纠纷可鄙。若以圣贤所本,如妫姓、子姓、姬姓、姜姓之类,各分次其所从来,以及《春秋》所纪,用《世本》、荀况《谱》、杜预《公子谱》为法,则唐虞三代列国诸侯惧可成书,此似太史公欲为而未就者耳。愚尝欲以经传诸书次之,首列黄帝之子,得姓者十二人;次则三代以上之得国受氏,而后人因以为姓者;次则战国以下之见于传记,而今人通谓之姓者;次则三国南北朝以下之见于史者;又次则代北复姓,辽、金、元姓之见于史者;而无所考者别为一庆。此则若网之在纲,有条而不紊,而望族五音之纷纷者皆无所用,岂非反本类族之一大事哉。”汉刘向撰《世本》二卷,其书不传。今《左传》注疏多本之,然亦未必无误。

通谱

同姓通族,见于史者,自晋以前未有。《晋书·石苞传》:“曾孙朴没于寇,石勒以与朴同姓,俱出河北,引朴为宗室,特加优宠,位至司徒。”《南史·侯瑱传》:“侯景以瑱与己同姓,托为宗族,待之甚厚。”此以殊族而附中国也。《晋书·孙旂传》:“旂子粥与弟子髦、辅、琰四人,并有吏材,称于当世,遂与孙秀合族。”《南史·周弘正传》:“谄附王伟,与周石珍合族。”《旧唐书·李义甫传》:“义甫既贵之后,自言本出赵郡,始与诸李叙昭穆。而无赖之徒苟合,藉其权势,拜伏为兄、叔者甚众。”《李辅国传》:“宰相李揆,山东甲族,见辅国执子弟之礼,谓之五父。”此以名门而附小人也。凡此史皆书之,以志其非。今人好与同姓通谱,不知于史传居何等也。

北人重同姓,多通谱系,南人则有比邻而各自为族者。《宋书·上仲德传》:“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米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仲德闻土愉在江南,是太原人,乃往依之,愉礼之甚薄。”《魏书·崔玄伯传》:“崔宽自陇右通款,见司徒浩。浩与相齿次,厚抚之,及浩诛,以远来疏族,独得不坐。遂家于武城,以一子继浩弟览妻封氏,相奉如亲。”《北史·杜铨传》:“初,密太后杜氏父豹丧在濮阳太武,欲令迎葬于邺,谓司徒崔浩曰:‘天下诸杜,何处望高?朕意欲取杜中长老一人以为宗正,令营护凶事。’浩曰:‘京兆为美,中书博士杜铨其家今在赵郡,是杜预后,于今为诸杜最。’召见铨,以为宗正,令与杜超子道生送豹丧葬邺南,铨遂与超如亲。超谓铨曰:‘既是宗正,何缘侨居赵郡?’乃延引同属魏郡。”《南史·韦鼎传》:“陈亡人隋。时吏部尚书韦世康兄弟显贵,文帝从容谓鼎曰:‘世康与公远近?’对曰:‘臣宗族南徙,昭穆非臣所知。’帝曰:‘卿百代亲族,岂忘本也?’命官给酒肴,遣世康请鼎还杜陵。鼎乃自楚太傅孟以下二十徐世,并考论昭穆,作《韦氏谱》七卷示之,欢饮十馀日乃还。”

近日同姓通谱最为滥杂,其实皆植党营私,为蠹国害民之事,宜严为之禁。欲合宗者,必上之于官,使谙悉古今者为之考定,岁终以达礼部,而类奏行之。其不请而私通者,屏之四裔。然后可革其弊。古之姓氏有专官掌之。《国语》曰:“使名姓之后,能知上下之神只,氏姓之所出者,为之宗。”又曰:“司商协名姓。”《春官·宗伯》其属有都宗人、家宗人,而女官亦有内宗、外宗。今日姓氏、婚姻二事,似宜专设一官,方得教民之本。

氏族之乱莫甚于五代之时。当日承唐馀风,犹重门荫,故史青唐、梁之际,仕宦遭乱奔亡,而吏部铨文书不完,因缘以为奸利,至有私鬻告敕,乱易昭穆,而季父、母舅反拜侄甥者。《豆卢革传》。《册府元龟》:“长兴初,鸿胪卿柳膺将斋郎文书两年卖与同姓人柳居则,大理寺断罪当大辟,以遇恩赦减死,夺见任官,罚铜,终身不齿。敕曰:“一人告身,三代名讳,传于同姓,利以私财,上则欺罔人君,下则货鬻先祖,罪莫大焉。自今以往,如有此弊:传者、受者并当极法。’”今则因无荫叙,遂驰:禁防,五十年来,通谱之俗遍于天下,自非明物察伦之主,亟为澄别,则滔滔之势将不可反矣。’”

唐朝已前最重谱牒,如《新唐书》言:河南刘氏本出匈奴之后刘库仁,柳城李氏世为契丹酋长,营州王氏本高丽之类,此同姓而不同族也,又如《魏书·高阳王雍传》言:博陵崔显,世号东崔,地寒望劣,此同族而不同望也。故《高士廉传》言:“每姓第其房望,虽一姓中,高下悬隔。”

异姓称族,自汉以来未有此事。杜子美《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诗云:‘与君陶唐后,盛族多其人。圣贤冠史籍,枝派罗源津。”则杜与唐为兄弟矣。《重送刘十弟判官》诗云:“分源豕韦派,别浦雁宾秋。年事推兄忝,人才觉弟优。”则杜与刘为兄弟矣。韩文公《送何坚序》亦云:“何与韩同姓为近。”按《诗·扬之水》一章言戍申,三章言戍甫,三章言戌许。孔氏曰:“言甫、许者,以其俱为姜姓。既重章以变文,因借甫、许以言申,其实不戍甫、许也,”六国时,秦、赵同为赢姓,《史记》、《汉书》多谓秦为赵,亦此类也。《嵩高》言:“生甫及申。”孔氏曰:“此诗送申伯而及甫侯者,美其上世俱出四岳,故连言之。”今人之于同姓,几无不通谱,何不更广之于异姓,而以子美、退之为例也?

李华《淮南节度使崔公颂德碑》云:“惟申伯翼宣王,登南邦,兴周室,小白率诸侯征楚、翟,奉王职,与崔公叶德同勋,皆姜姓也。”

开元十九年,于两京置齐太公庙。建中初,宰相卢妃、京兆尹卢湛,以卢者齐之裔,乃鸠其裔孙若崔、卢、丁、吕之族,合钱以崇饰之。

元吴澂《送何友道游萍乡序》云:“袁柳抚何二族,各以儒官著,而其初实一姬姓,文之昭由鲁之展而为柳,武之穆由晋之韩而为何,氏不同而姓同。”

宋邵伯温《闻见录》云:“司马温公一日过康节先生,谒曰:‘程秀才既见。”则温公也。问其故,公笑曰:‘司马出程伯休父。’”

二字改姓一字

古时以二字姓改为一字者。如马宫本姓马矢,改为马。唐宪宗名纯,诏姓淳于者改姓于。《唐宰相世系表》钟离味二子,次日按,居颍州:长社,为钟氏。见之史册,不过一二。自洪武元年,沼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如今有呼姓本呼延,乞姓本乞伏,皆明初改。而并中国所自有之复姓皆去其一字,氏族之紊莫甚于此。且如孙氏有二:卫之良夫楚之叔敖,并见于《春秋》,而公孙、叔孙、长孙、士孙、上孙之类,今皆去而为“孙”,与二国之孙合而为一,而其本姓遂亡。公羊、公沙、公乘之类,则去而为“公”;毋丘:毋将之类则去而为“毋”,而其本姓遂亡。司徒、司空之类,则去而为“司”,司马氏则去而或为“司”,或为“马”,而司马之仅存于代者惟温公之后。所以然者,盖因儒臣无学,不能如魏孝文改代北之姓,一一为之条理,而听其人之所自为也,然胡姓之改不始于是时。《唐书》:“阿史那忠以擒颉利功,拜左屯卫将军,妻以宗女定襄县主,赐名为忠,单称史氏。韩文公《集贤院校理石君墓志》云:“其先姓乌石兰,从拓跋魏氏入夏,居河南,遂去‘乌’与‘兰’,独姓石氏。”刘静修《古里氏名字序》云:“吴景初,本姓古里氏,以女真诸姓今各就其近似者易从中国姓,故古里氏例称吴。”则固已先之矣。

《章丘志》言:“洪武初,翰林编修吴沈奉旨撰《千家姓》,得姓一千九百六十八,而此邑如术,如傌尚未之录。今访之术姓有三四百丁,自云金丞相术虎高琪之后,盖二字改为一字者而撰姓之时,尚未登于黄册也。以此知单姓之改并在明初以后,而今代山东氏族其出于金、元之裔者多矣。

洪武元年,禁不得胡姓者,禁中国人之更为胡姓,非禁胡人之本姓也。三年四月甲子,诏曰:“天生斯民,族属姓氏各有本原,古之圣王尤重之,所以别婚姻,重本始,以厚民俗也。朕起布衣,定群雄,为天下主。已尝诏告天下,蒙古诸色人等皆吾赤子,果有材能,一体擢用。比闻入仕之后,或多更姓名。朕虑岁久,其子孙相传,昧其本原,非先王致谨氏族之道。中书省其告谕之,如已更易者,听其改正。”可谓正大简要。至九年三月癸未,以火你赤为翰林蒙古编修,更其姓名曰霍庄,盖亦仿汉武赐日碑姓金之意。然汉武取义于休屠王祭天金人,亦以中国本无金姓也。今中国本有霍姓,而赐之霍,则与周霍叔之后无别矣。况其时又多不奉旨而自为姓者。其年闰九月丙午,淮安府海州儒学正曾秉正言:“臣见近来蒙古、色目人多改为汉姓,与华人无异,有求仕人官者,有登显要者,有为富商大贾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宜令复姓,庶可辨识。又臣前过江浦,见塞外之俘累累而有,江统徙戎之论,不可不防。”至永乐元年九月庚子,上谓兵部尚书刘儁曰:“各卫鞑靼人多同名,宜赐姓以别之。”于是兵部请如洪武中故事,编置勘合,给赐姓氏。从之。三年七月,赐把都帖木儿名吴允诚,伦都儿灰名柴秉诚,保住名杨效诚。自此遂以为例,而华宗上姓与旃裘之种相乱。惜乎!当日之君子徒诵用夏变夷之言,而无类族辨物之道。使举籍蕃人之来归者,赐以汉姓所无,不妨如拓跋、字文之类二字为姓,则既不混于古先帝王氏族神明之胄,而又使百世之下,知昭代远服四裔,其得姓于朝者凡若干族,岂非旷代之盛举哉!

北方门族

杜氏《通典》言:“北齐之代,瀛、冀诸刘,清河张、宋,并州王氏,濮阳侯族,诸如此辈近将万室。”《北史·薛胤传》:“为河北太守,有韩、马两姓各二千馀家。”今日中原北方虽号甲族,无有至千丁者,户口之寡,族姓之衰,与江南相去蔓绝。其一登科第,则为一方之雄长,而同谱之人至为之仆役。此又风俗之敝,自金、元以来,凌夷至今,非一日矣。

冒姓

今人多有冒母家姓者。《汉书·外戚恩泽侯表》:“扶柳侯吕平,以皇太后姊长姁子侯。”师古曰:“平既吕氏所生,不当姓吕,盖史家唯记母族也。”按是时太后方封吕氏,故平以姊子冒吕姓而封耳。《唐书·天后纪》:“圣历二年腊月,赐皇太子姓武氏。”然则有天子而令之冒母姓者与!

《汉书·景十三王传》:“赵王彭祖取江都易王宠姬王建所奸淖姬者,甚爱之,生一男,号淖子。”《晋书·会稽王道子传》:“许荣上疏言:今台府局吏、直卫武官及仆隶婢儿取母之姓者,本臧获之徒,无乡邑品第。”是知冒母为姓,皆人伦之所鄙贱。然亦有帝子而称母姓者,如栗太子、卫太子、史皇孙之类,则以其失位而名之也。

吕平以太后姊长姁子侯,此冒母姓之始。《史记·灌夫传》:“父张孟,为颖阴侯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大宛传》:“堂邑氏,故胡奴甘父。”《汉拓注》:“服虔曰:‘堂邑,姓也,汉人。其奴名甘父。”师古曰:“堂邑氏之奴,本胡人,名甘父。下云堂邑父者,盖取主之姓以为氏,而单称其名日父。”此冒主姓之始。先生《答毛锦衔书》曰:异姓为后,见于吏者:魏陈矫本刘氏子,出嗣舅氏;吴朱然本姓施,以姊子为朱后,惟此二人为贤。而贾谧之后充,则有莒人灭鄫之议矣。惟《晋书》有一事与君家相类云。吴朝周逸,博达古今。逸本左氏之子,为周氏所养,周氏自有子,时人有讥逸者,逸敷陈古事,卒不复本姓。学者咸谓为当然,亦未可引以为据,以经典别无可证也。

两姓

《汉书·百官表》:“建昭三年七月戊辰,卫尉李延寿为御史大夫,一姓繁。”

古人二名止用一字

晋侯重耳之名见于经,而定四年,祝佗述践土之盟,其《载书》止日“晋重”,岂古人二名可但称其一与?《昭二年》:”莒展舆出奔吴。”传曰:“莒展之不立。”《晋语》:曹僖负羁称叔振铎为“先君叔振”,亦二名,而称其一也。

《昭二十一年》:“蔡侯朱出奔楚。”《穣梁传》作“蔡侯东出奔楚”,乃为之说曰:“东者,东国也。何为谓之东也?王父诱而杀焉,父执而用焉,奔而又奔之曰东,恶之而贬之也。”然则以削其一名为贬也。

王莽孙宗得罪自杀,复其本名会宗,贬厥爵,改厥号。是又以增其一名为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