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老板思维”的相关概念(1)
财富、资产和资源
财富、资产与资源的定义是什么?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学术界已经有不少的讨论,但我在此会根据“老板思维”的需要按照社会上最通俗的理解做出定义。
我觉得,“财富”更多的是指净资产,而不是理论界定义的“能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我认为,“财富”是能以货币计量的净资产,它没有固定的形态。事实上,这个定义正是一般大众所理解的,而不是我所独创,各种“富豪排行榜”采用的正是这种对“财富”的定义。想想各种“富豪排行榜”的影响范围,你就会知道这个定义在世界范围的接受程度。为什么学术界非要将“财富”的定义搞得那么复杂,非要与普通人的理解不一样呢?
我觉得,“资产”更多的是指企业内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与信息资源等等。这个定义与会计师对“资产”的定义不同。会计师们可能会说,“我也知道人力资源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最宝贵的资源。但我也没办法啊,我还是无法将人力资源列入资产负债表,因为如果这样改,会动摇会计准则的根基。”这我理解,但我们讨论“老板思维”时可以不理会会计准则,我们没有什么固定的害怕动摇的根基,因而可以根据需要做出自己的定义。
我觉得,“资源”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这里说的资源,当然包括矿产资源和能源,比如金矿、银矿、铁矿、铜矿、煤矿、油田等常规资源,以及核能等有待推广的新能源。(其中,新能源的研发、推广和使用更有创新空间);这里说的资源,还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原等这些十分明显的自然资源,以及空气、阳光等这些不是很十分明显的自然资源。(其中,不是很十分明显的自然资源更有创新空间);除上面这些已经被认识和开发的现实资源外,自然资源还包括“潜在资源”和“废物资源”。(其中,“潜在资源”和“废物资源”更有创新空间);除自然资源外,资源还包括人脉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财务资源、时间资源、信息资源等社会资源。(其中,社会资源更有创新空间)。
简单地说,“财富”是指企业的净资产,“资产”是指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在内的企业能够直接控制的内部的总资产,而“资源”则包括企业能够通过整合等手段间接支配利用的一切资源,包括企业内部的资源,也包括企业外部的资源,包括一切物质资源,也包括一切无形资源。
武侠小说中经常会出现三种人。第一种人可能因为机缘巧合而拥有某种十分宝贵的兵器,甚至可能拥有“倚天剑”和“屠龙刀”,但可惜武功平平,无法将宝剑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因而只处于“人剑分离”的层次;第二种人武功相对高得多,他们很懂得招式与招式的配合,很懂得人与剑的配合,懂得用创造性的发挥来弥补宝剑的短处,其所发挥出来的宝剑的威力远远超过宝剑的本身所有,这种人已经达到了“人剑合一”的境界;第三种人是武林中的顶尖高手,对这种人来说,宝刀宝剑的重要性相对低得多了,因为他们“草木竹石均可为剑,摘叶飞花亦可伤人。”已经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也有三种人。第一种人眼中只有“财富”,或者说他们只知道利用企业的净资产,他们很少负债经营,总是依赖于自己所拥有的净资产缓慢地发展。他们无法给“财富”增加任何额外的价值,经营所得能够弥补资金成本就已经算不错了。第二种人关注的则是企业的现有“资产”,或者说企业的总资产,他们懂得如何有效地运用企业的各种资产,从而产生总体大于部份之和的效果。虽然他们也懂得负债经营,但通过负债所增加的资源往往只是量的扩张,而不是质的变化。第三种人关注的则是“资源”,他们的眼睛不仅向内,而且向外,他们会留意企业内外一切可用的“资源”,他们对“资源”往往有十分精到的认识,他们十分懂得如何整合、配置和使用资源,以实现社会财富的极大化。他们已经达到“不滞于物,草木竹石皆可为我所用”的境界。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才可以说较好地具备了“老板思维”。
即使无法达到最高境界,要经营管理好一家企业,也必须对“资源”有一些基本的认识。
不同的资源有不同的存在形式,比如,自然资源往往表现为土地、山川、河流、森林、矿藏等形式,资本资源往往表现为资金、厂房、机器、设施等形式,信息资源往往表现为生产经营活动和事物描述的符号集合等形式,人力资源则表现为工程师、设计师、律师、会计师等形式。
不同的资源有不同的属性,比如,时间资源往往具有强烈的时效性,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往往具有独占性,信息资源往往具有共享性,人力资源往往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
从资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将资源分为再生资源与非再生资源。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参与下可以重新产生的资源,包括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如空气、雨水、风能、水资源等,也包括森林、草原等可以重新生长的资源;非再生资源主要是指矿产资源,非再生资源都有有限的存量,会随着人类的耗用而逐步减少。
从是否需要付出成本的角度,可将资源分为稀缺资源与免费资源。所谓稀缺资源是指要付出一定代价才能获得的资源,比如最典型的矿产资源,一般都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取得开采权,而且之后还要发生开采成本;而免费资源,则是指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即可获得的资源,比如空气、阳光等,中央电视台组织的慰问演出对于观众来说也是一种免费资源。当历史发展到某个阶段的时候,原来还不是资源的物品可能会成为相当有用的资源,原来随处可见的资源可能会变得十分稀缺;对某人或某地来说没什么价值的资源,对另外一个人或另外一个地方来说可能就是多多益善的物品。
根据资源取得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资源分为竞争性资源与非竞争性资源。竞争性资源可以通过竞争手段获取,非竞争性资源有两种情况:一是只能属于某个企业、其它企业无法获取和复制的专有资源;二是无需付出代价就能获取的共有资源。
此外,根据资源能不能与其它企业共享还可以将资源分为独占资源和可共享资源。
效用、价值和价格
我们开发资源、利用资源,是为了提供对人类有用的商品和服务,商品和服务的存在意义正是它能为人类提供“效用”。
效用有客观效用和主观效用之分。举一个例子,一碗米饭能够提供约200千卡的热量,对任何人来说都差不多,这就是一碗米饭的客观效用;但这200千卡的热量,对于想增胖的人和对于想减肥的人来说,意义迥然不同,这就是一碗米饭的主观效用。主观效用是可变的,会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效用理论有如下几条原理:1、边际效用递减原理,也就是随着商品消费量的增加,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在一次享受中,人的快乐感是递减的,在重复多次的享受中,快乐感也是随着重复的频率而递减的。因此,当享受为零时,消费就应停止,如果再增加消费,享受则变为负数了。最常见的例子是,在吃第一个包子时往往感觉最好,到吃第二个包子时感觉就差一些了,当吃第十个包子时,对大多数人来说不仅不是一种享受,反而是一种惩罚了;2、边际效用相等原理,即在商品有限的前提下,为使人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务必将这些商品在各种欲望之间作适当分配,使人的各种欲望被满足的程度相等。这就是为什么在肠胃空间的约束下,面对一桌好菜,最享受的办法就是每一道菜都尝那么一点点;3、在欲望已被满足的条件下,要取得更多的享受量,只有更多地增加原来商品的数量或者引进新的商品,“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在某个香气四溢的地方呆久了,慢慢地会变得闻不出其中的香味,除非再给这个地方增加香味的浓度。
与“效用”相关联的另一个概念是“价值”。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形成的?专家学者们把这个问题弄得很复杂,各种数学模型和图表搞得人头晕脑胀。但归结起来不外乎四种:
一是劳动决定论。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商品所具有的各种自然属性决定的。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从某一次具体交易看,商品价格和它的价值往往是相脱离的;但从较长时间和整个社会的趋势上看,商品价格仍然符合其价值。按照马克思所理解的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正如一位主人带了一条宠物狗出去散步,主人就是价值,宠物狗就是价格,宠物狗跑前跑后,但始终会回到主人的身边。我认为,这种说法存在一些问题,因为我们可以看到,经济生活中经常出现价格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恒定的背离关系,而不是价格围绕“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上下波动,这个差距有时甚至是成千上万倍,而不只是小幅“波动”,劳动决定论很难对此作出解释。这就好比马克思说一条宠物狗与某位先生存在从属关系,但如果这条宠物狗总是在这位先生的前面或者总是在这位先生的后面,而且总是在这位先生的几十公里之外,我们就有理由怀疑这条宠物狗与这位先生的从属关系。此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否存在差距?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否存在差距?我们如何评估凡高的油画《向日葵》中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呢?劳动决定论很难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劳动决定论实际上是站在生产者的角度来理解价值的形成过程。
二是效用决定论。这种理论认为,所有商品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客户和消费者的内在需求,决定商品价值大小的是商品满足人类欲望的能力或消费者对商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正如保罗·海恩等人合作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书中所举的一些例子:“如果在沙漠中心快要渴死了,水当然比钻石更有价值”,“如果你要拍一只蚊子,一张旧报纸肯定要比莎士比亚全集更有价值”,“如果玉米皮塞住了你的牙,你难受得要命,一根牙签肯定比一台计算机更有价值”,保罗·海恩还总结道:“在特定的情况下,任何东西都可能比其它东西更有价值,因为,和我们的选择一样,价值也依赖于境况。”效用决定论的最大问题在于,它会得出商品价值说不清的结论。既然商品的价值依赖于使用的境况,那么一件商品在使用前其价值是未定的,所有人都无法对该商品的价值进行讨论。效用决定论实际上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理解价值的形成过程。
三是交易决定论。这种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交换过程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这种理论实际上是站在商品交易者的角度来理解价值的形成过程。
我认为,商品或服务的最合理的价值定位,就是整条价值链通过耗用各种资源以满足客户和消费者内在需求的最佳解决方案。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泰山某处山腰一瓶矿泉水的价值,是相关的企业群体为解决刚好游到此处的游客的口渴问题所提供的最佳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可能是济南的某水厂生产出矿泉水,再通过分销渠道和配送公司送到泰山的总分销处,然后再由一名农村妇女携带若干瓶在该处等候顾客。这时,该瓶矿泉水的价值,必然要包括水厂的必要生产成本,也要包括分销成本、配送成本,还要包括这名农村妇女的等待成本,这时该瓶矿泉水的价值可能是五元。它既不是马克思所说的为“生产”一瓶矿泉水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根据马克思的计算可能是两元),也不是游客心甘情愿支付的但已被矿泉水兜售者狠狠地宰了一刀的价格,(该售价可能是十元)。如果游到该处想喝水的游客比较多,可能最佳解决方案就是在此处打一口井,这时解决此处游客口渴问题的价值可能就是几分钱了。总之,商品或服务的最合理的价值定位,就是整条价值链通过耗用各种资源以满足客户和消费者内在需求的最佳解决方案。只有按照这种理解,才全面考虑了商品或服务的生产、流通、消费等全过程的价值形成因素,因而才是最准确的理解。
我认为,商品或服务的价值是由商品从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到消费过程的资源最佳组合方式决定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是在其价值的基础上受交易过程中一些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从需求一方来说,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有: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消费者口味或偏好的变化,消费者收入的变化,替代品的价格变化,互补品的价格变化,消费者预期的变化,购买者的机会成本等等。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商品会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变化而发生不同方向的变化,例如,正常品的消费会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多而增多,低档品会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多而减少。从供给一方来说,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有:竞争者数量的变化,生产技术的变化,生产能力的变化,政府政策的变化,生产者对未来形势的估计,采购成本的变化,工资率的变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