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古老的格斗兵器(1)
刀光剑影,鼓角峥嵘,走进蛛网尘封的历史,厮杀呐喊伴随着滚滚风烟扑面而来,那些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再一次引领我们走进遥远苍茫的古战场。格斗兵器作为冷兵器的重要类型,出现的时期很早,而且使用最为广泛。陆地上,战车上,战船上,到处可见其身影。利刃相向,铁血对决,这是力量技巧的比拼,更是勇气智慧的较量。在五花八门的格斗兵器背后,一曲曲壮士悲歌,一段段英雄传奇,广为流传,摄人心魄。
冷兵器的发展
在远古时代,人类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利用投、磨、压、切等技术手段,制造出大量狩猎、农耕和捕鱼工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早期的军队,战争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经常发生的事情,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激烈程度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这种特殊需要,人们在加工生产生活用具的基础上,逐步开展了兵器的研制,专门服务战争目的军事装备便出现了。随着人类生产技术发展,冷兵器在制造技术上经历了石兵器、青铜兵器、铁兵器漫长演变过程。
最原始的兵器——石兵器
至少在中石器时期,人类的祖先为了防身和狩猎,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木棒、石刀、石斧等一类原始的兵器。原始社会晚期,各氏族、各部落之间因纠纷而引起的武力冲突日渐增多,规模也不断扩大,终于发展成部落之间的战争。
在这种战争中,单纯地利用带着锋刃的生产工具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就有人用石、骨、角、木、竹等材料,仿照动物的角、爪、鸟喙等形状,采用刮削、磨琢等方法,制成最早的兵器,它们以石制的为多,所以称作石兵器。这类制品出土的不少,主要有石戈、石矛、石斧、石铲、石镞、石匕首、骨制标枪头等,有的还把石刀嵌入骨制的长柄中。
这些石兵器大致经过选材、打制、磨琢、钻孔、穿槽等工序制作而成。石器时代的兵器虽然制作粗陋,但是已经形成了冷兵器的基本类型,如长杆格斗兵器戈、矛,短柄卫体兵器刀、匕首,射远兵器石镞等。在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的个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用石料、兽骨和蚌壳磨成的箭镞。石兵器虽然制作简单,但是它们却为第一代金属兵器——青铜兵器的创制开了先河。
青铜兵器的出现和发展
人类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初步掌握了冶铜技术。甘肃马家窑遗址出土的一件锡青铜刃小刀表明,我国大约在公元前2740年前后,已经能够使用锡青铜器具。作为装备军队的青铜兵器,在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王朝已经问世。到了商代,随着青铜冶铸技术的提高,青铜兵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制作出戈、矛、斧等长杆格斗兵器。
商代以后,铜的采掘和青铜冶铸业得到比较大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青铜复合剑的制造技术,这种剑的脊部和刃部分别用含锡量不同的青铜铸成。这种脊韧刃坚、刚柔相济的复合剑,既锐利,又耐用,是青铜兵器制造技术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铜制的射远兵器弩,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最常见的青铜兵器是钺。它是用于斩杀的刑具,因而又演化成为权力的象征。古代王者出师,手中常持钺。
青铜驽也是古代最常见的青铜兵器。秦陵弩俑坑中的弩弓盛于麻布制成的韬内,弓干和弩臂均为木质,弩臂长约70厘米,弓长133至144厘米,弓干上原缠有革条,表面髹漆。木、革、漆均已腐朽,唯有青铜制作的弩机构件和箭镞仍完好保存。
青铜剑是古代短兵器的代表,自春秋直到秦、汉,均用青铜剑装备部队。秦俑坑出土的剑,长约90厘米,刃锋利,寒光熠熠,是极为锋利的兵器。我国青铜剑制作,最早可上溯到商。古代贵族和战士常常随身佩带,用以自卫格斗。西周早期出现了柳叶形的剑。东周时期,战争频繁,剑得到充分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稀世珍宝,许多名剑和制剑大师的名字也因此流传百世。
装有长柄的砍斫兵器青铜刀,在商代就出现了,尤其在西北地区比较流行。商朝的青铜大刀,是现知最早的可供作战用的刀,但发现的数量较少。戈是从收割作物用的刀发展而来的,其使用方法与刀相仿。它是商周时期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最具特色。
秦是使用青铜兵器的鼎盛时期,陕西西安临潼秦兵马俑1、2、3号坑内,出土青铜兵器达4万余件。出土兵器数量之多,种类之齐全,工艺之精湛,保存之完整是前所未有的。
春秋末年,青铜正在慢慢退出历史,铁器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古代五兵
五兵是我国西周和春秋时期军队装备的一组兵器的合称。初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
五兵有车兵五兵与步兵五兵之分。车兵五兵为戈、殳、戟、夷矛、酋矛,皆是插放在战车的车舆上,供甲士在车战中使用的兵器。步兵五兵为弓矢、殳、矛、戈、戟,其中殳、矛较长,戈、戟较短,弓矢是远射兵器。步兵五兵是当时步兵的基本编制单位——伍的兵器装备。当时认为,五种兵器梯次配置,可以充分发挥多种兵器协同的威力。战国以后,兵器的种类增多,五兵的含义逐渐变化为对兵器的泛称
铁兵器:穿越漫长时空
我国在春秋晚期进入铁器时代,到战国晚期,当时的工匠已经掌握块炼铁固态渗碳炼钢技术,可以炼成质地比较好的钢,为制造钢铁兵器提供了原材料。这时,南方的楚国、北方的燕国和三晋地区,已经使用剑、矛、戟等钢铁兵器。
到了西汉,由于淬火技术的普遍推广,钢铁兵器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军队装备钢铁兵器的比例不断上升。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汉都长安城的发掘中,发现了一座建于汉高祖时的兵器库,内藏铁制的刀、剑、矛、戟和大量箭镞,数量远远超过了青铜兵器,生动地反映了铜兵器和钢铁兵器的此消彼长。
西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钢铁制成的刀。这种刀直体长身,薄刃厚脊,短柄,柄首加有扁圆状的环,故称为“环首刀”。在河北省满城县西汉刘胜墓中出土的环首刀,套有髹漆木鞘,环首用金片包缠,颇为华美。在河南省洛阳市西郊的一批西汉墓中,就有23座墓中出土有较长的环首刀,长度为85厘米到114厘米。百炼钢和灌钢技术用于造刀后,适于劈砍的短柄钢刀成为步兵和骑兵的主要格斗兵器。在山东省苍山县发现过东汉永初六年(公元112年)造的“卅湅”钢刀,全长111.5厘米,刃部经过淬火,质量优良。环首刀一直沿用到魏晋以后。
中国冷兵器
冷兵器最初的制造材料是木、骨、石,后来用各种金属(铜、青铜、铁等)制成。冷兵器的质量随整个生产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完善。十六世纪以前,冷兵器是主要武器;但射击武器出现以后,某些冷兵器逐渐丧失主要地位,但其中一些冷兵器作为轻火器战斗能力的补充,继续保存在装备中。另外,随着冷兵器的发展,护具也发生了变化。
古代兵器分类标准多样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0世纪,这个时期称为冷兵器时代。人们习惯按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进程,将冷兵器时代分为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两个阶段。当然,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截然分开,在青铜时代早期,还大量使用着石兵器,特别是骨镞;在铁器时代的早期,也还大量使用着青铜兵器。
中国古代冷兵器,按材质可分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铜、钢铁等;按用途可分为进攻性兵器和防护装具。进攻性兵器又可分为格斗、远射、卫体三类;按作战使用可分为步战兵器、车战兵器、骑战兵器、水战兵器、防护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
十八般兵器古今不同
在古典小说和传统评话中,常说某位侠客义士“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主要指这位侠客义士武艺高强,掌握了十八种兵器的使用技能。十八般兵器的内容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十八般兵器的说法最早出现在西汉元封四年,即公元前107年,当时,汉武帝刘彻出于武备需要,筛选出18种类型的兵器,分别为矛、镗、刀、戈、槊、鞭、锏、剑、锤、抓、戟、弓、钺、斧、牌、棍、枪、叉。
三国时代,著名兵器鉴别家吕虔根据兵器特点,将汉武帝钦定的“十八般兵器”重新排列为九长九短。九长为刀、矛、戟、槊、镗、钺、棍、枪、叉,九短为斧、戈、牌、箭、鞭、剑、锏、锤、抓。
南北朝时期,兵器制作材质完成了铜向铁的彻底转换,十八般兵器中再无铜制武器的身影。到了明代,十八般兵器基本完备定型。
但明清对十八般兵器的界定各有不同。明代万历年间有人则认为“十八般兵器”是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黄、锏、镐、殳、叉、耙头、锦绳套索、白打。清初作家施耐庵的名著《水浒传》第二回中,提到“十八般武艺”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与枪、扒。
今天,武术界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镗、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
“十八般兵器”究竟指的是哪些兵器,因为年代、地区和流派的不同,解说也各异。总而言之,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形式和内容十分丰富,有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双器械;有带钩的、带刺的、带尖的、带刀的;有明的、暗的、攻的、防的;有打的、杀的、击的、射的、挡的。它是古代中国对约四百多种冷兵器中最为常见部分的概述。
十八般武器之刀
刀指一种用于劈砍的单面侧刃格斗兵器。由刀身和刀柄构成,刀身较长,薄刃厚脊。刀柄有短柄和长柄之分。在我国自汉朝以来,钢铁制成的刀,一直是古代军队装备的主要格斗兵器之一。
石器时代的石刀和青铜时代早期的青铜小刀,可以看作是刀的雏形。商朝的青铜大刀,是现知最早的可供作战用的刀,但发现的数量较少。由于钢铁冶锻技术的进步,西汉时期开始出现了新型的钢铁制成的刀。在山东省苍山县发现过东汉永初六年(公元112年)造的“卅涑”钢刀,全长111.5厘米,刃部经过淬火,质量优良。东晋晚期,刀的形制开始有了变化。江苏省镇江市东晋墓出土的铁刀,刀体加宽,刀头由斜方形改成前锐后斜的形状。隋唐时期军队中实战使用的刀,主要是横刀和陌刀。横刀亦称佩刀,短柄。它是每个士兵必备的兵器。陌刀是长柄两刃刀,为盛唐以后流行的兵器,主要供步兵使用。到北宋时期,短柄的刀称“手刀”,刀体较宽,刀头微上翘,前锐后斜,刀柄有护手,去掉了柄端的大环。元、明时期,火铳、鸟铳等火器相继出现后,开始逐步改变了军队的装备,但直到明朝晚期,腰刀仍然是步兵和骑兵必备的兵器。
十八般武器之剑
剑指一种用于刺劈的直身尖锋两刃兵器。由剑身和剑柄构成。剑身修长,两侧出刃,顶端收聚成锋,后安短柄,便于手握。
迄今发现最早的剑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剑。在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北京市琉璃河等地的西周墓中,都曾出土柳叶形青铜短剑。春秋时期的吴、越等国,剑是步兵手中的利器,但他们所用的剑剑身略长。战国时期,剑身继续加长,并已铸出脊部和刃部具有不同铜锡配比的青铜剑,其脊部柔韧,而锋刃坚利,提高了杀伤效能。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青铜剑长94厘米,剑身窄而薄,刃部锋利,表面还进行了防锈处理,代表了青铜剑制造技术的最高水平。春秋战国之际,已开始出现钢铁剑。湖南省长沙市的春秋晚期墓葬中出土的钢剑,经化验证明,是用含碳量为0.5%左右的中碳钢锻打而成的。西汉初年,钢铁剑盛行,其实战效能日益提高。由于汉朝时骑兵已成为主要兵种,供骑兵使用的具有挥砍杀伤效能的单刃厚背环首刀应运而生。在东汉以后较长时期中,环首刀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剑的实战作用逐渐降低,遂转而发展带有各种装饰的佩剑。晋朝还出现了用作仪仗的木质“班剑”。唐朝的剑主要作为王公贵族和文武官员的佩饰品,剑首作云形装饰。直至明清,剑的形制再无多大变化。
十八般武器之矛
矛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由矛头和矛柄组成。矛是我国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
矛的历史久远,其最原始的形态是用来狩猎的前端修尖的木棒。后来人们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制成矛头,缚在长木柄前端,增强杀伤效能。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出土用石头或动物骨角制造的矛头。奴隶社会的军队,已经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商朝时,铜矛已是重要的格斗兵器。从商朝到战国时期,一直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只是在形制上,由商朝的阔叶铜矛发展成为战国时的窄叶铜矛,矛柄的制作也更为精细。从战国晚期开始,较多使用钢铁矛头。随着钢铁冶锻技术的提高,矛头的形体加大并更加锐利。西汉时骑兵日渐成为军队的主力兵种,出现专供骑兵使用的长矛。唐代以后,矛头尺寸减小,更轻便合用。根据不同的战术用途,矛的种类增多。火器出现后,矛仍是军中必备的冷兵器,一直与火器并用到清朝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