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抛射兵器(3)
孙膑见魏军来势凶猛,且敌我力量众寡悬殊,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诱庞涓上钩。他命令军队向马陵(今山东省莘县)方向撤退,并要求兵士第一天挖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二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庞涓大喜,认为齐军撤退3天,兵士就已逃亡过半,便亲率精锐之师兼程追赶,天黑时庞渭带领魏军赶到马陵。庞涓命兵士点火把照路,火光下,只见一棵剥去树皮的大树上,写有“庞涓死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庞涓刚要下令撤退,齐军伏兵万箭齐发,魏军阵容大乱,死伤无数。庞涓自知厄运难逃,大叫一声:“一着不慎,遂使竖子成名!”拔剑自刎。齐军乘胜追击,正遇魏国太子申率后军赶到,齐军一阵冲杀,魏军兵败如山倒。齐军生擒太子申,大获全胜。
汉军弩手:重围中拼死搏杀
汉朝对弩的重视,与发动对匈奴的战争直接相关。西汉文帝时,御史大夫晃错向朝廷呈《言兵事疏》,指出匈奴惯骑射,汉军善步战,匈奴单兵能力强,汉军武器和集群战斗力占优。在他指出的汉军五大优势中,有弩有关的就有三个。可见,当时在长城沿线戍边的汉军,用弩已经多于用弓。
汉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秋,为策应李广出征酒泉,汉武帝刘彻命令李陵率步卒5000出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李陵北行千余里,至浚稽山(约今蒙古图音河南),被匈奴单于3万骑兵包围于两山之间。李陵用战车围成营寨,率步兵在营外布阵,前排手持戟盾,后排手持弓弩迎战。匈奴败退上山,汉军追杀数千人。单于又召匈奴骑兵8万围攻李陵。李陵边战边向南退,至一山谷时,令受伤三处者坐车,受伤二处者驾车,受伤一处者作战,斩杀匈奴三千余众。
汉军沿龙城故道向东南行至大泽芦苇中,匈奴从上风放火,李陵令士卒将南面芦苇烧光以自救。行至一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令其子率骑兵攻击汉军,李陵率步兵在树木间与其搏斗,杀数千人。并以强弩射单于,单于下山躲避。其后,匈奴骑兵一日数十次进攻,李陵又杀伤2000余人。匈奴作战不利,打算撤退。这个时候汉军军侯管敢降匈奴,把汉军无后援、缺箭矢等情况告诉匈奴,单于下令以骑兵围攻汉军。当时李陵军在山谷中行军,匈奴在山上以弓弩四面射下,汉军损失惨重,未至浚稽山南,150万箭矢皆尽,士卒仅余3000人,遂放弃车辆,退入峡谷。单于军断其退路,并将山上巨石推下,汉军伤亡极大。夜半时分,李陵率10余人突围,匈奴数千骑追击,李陵被俘后降匈奴,逃回去的汉军仅400余人。
李陵以步兵6000与匈奴10余万骑兵对抗,充分发挥了远射兵器弓弩的作用,杀伤匈奴骑兵万余,其战术运用和战役指挥非常成功。由于缺少必要的接应和支援,实力相差悬殊,导致汉军几乎全军覆灭。李降投降匈奴,汉武帝极为震怒,要杀其全家,史官司马迁为其求情,被刘彻处以宫刑。
北宋床弩:射杀契丹大将萧达览
中国已发现最早的弩是河南洛阳出土的战国中期弩,木制弩臂,铜制簿钒。弩最早用于打猎,约在春秋时代始用于战争,普及于汉晋至唐,全盛于宋朝。由于弩体形大,只能在步兵中使用,善于骑射的元朝对此不感兴趣,弩进入元朝便转而进入衰败时期。随着火器的迅速发展,弩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宋代初期很重视弩的研究制造,在神宗之前设有弓弩院和造箭院,两院所辖工场均有上千工匠。中国宋代弩使用最为广泛,弓弩兵在宋军中可达六成。弩的种类也较多,最主要的有床子弩和神臂弓两种。
床子弩是将一张或几张弓安装在木架上,绞动后部的轮轴张弓装箭,待机发射。所用箭以木为杆,铁片为翎,这种箭实际上是带翎的矛,破坏力较强,每次可发出数支至数十支,射程达500多米,是弩类武器中射程最远的一种。这种弩因搁置用的木架形似大床而得名,也被称为车弩,属当时的远程重武器。在火炮出现之前,是攻城威力最大的器具。
欧洲弩
公元900年,欧洲自行创造出弩。它的射程较远,威力超过弓,但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来作射击准备,平均每一个弩兵可以在一分钟内作出两次射击。在弩上的弓是横置的,借由扣动板机将绷紧的弓弦放开来射出弩箭。重新拉紧弓弦时,需将弩弓的前端置于地面再用脚踩住,然后用双手或藉曲柄的辅助把弓弦往后拉紧。弩兵通常会携带一块大盾牌上战场,便于在拉弩弓时有所防护。
神臂弓是一种加了简单机械装置的改良弩,射程可达300余米,且穿透力强。宋军为了克服弩发射频率低的缺点,安排进弩手和发弩手协调操作。在战争中,刀枪士兵、弓箭手以及进弩手、发弩手依次排列。距敌约300米时,先用弩发射大箭或铁丸等,射杀带队将官。敌人离得更近时,弓箭手出击。最后由刀枪手与敌人短兵相接。这种战术在当时取得了很好效果。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闰九月,辽国萧太后和儿子圣宗率20万大军再度南下。辽师气势如炽,风卷残云般席卷了保州、定州,直趋护卫京师的重镇澶州。兵临城下,是战是和,北宋官员争论不休。参政知事王钦若等人主张放弃汴京迁都金陵,宰相寇准等主战派力劝真宗御驾亲征。10月,辽兵猛攻澶州城,知州李延渥以死据守,辽兵不克。怕死的真宗千呼万唤才迈出汴京,没走多远就想返回,在寇准的胁迫劝说下,才继续向澶州蠕动。11月,真宗还在虚张声势地行进,李延渥率全城军民以死相守着澶州城。辽国统军萧达览倚仗自己武艺超群,亲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并叫阵。守城的虎安将军张环让兵士准备了几架功力强大的床弩设在垛口,瞅准机会诸弩发射,萧达览头部中箭,坠马而亡。
萧太后等人闻知萧达览死讯,痛哭不已,辍朝五日。主将战死,士气大伤,加之进入中原已整整三个月,兵马疲乏,而且宋朝各路援军纷纷涌向澶州,萧太后当机立断提出议和。胆小怕事的真宗马上同意,商定宋国每年交付辽国20万匹绢和10万两银,双方退兵。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虽是一纸不平等条约,但此后辽宋边境百余年无战事,可谓利大于弊。
威力巨大的抛石机
抛石机在电影和游戏中常见,它是一种投掷武器,又称投石器,它利用杠杆原理,靠人力把约10千克重的石头抛出300步远,用于攻城或对付大的目标,是野战、攻城、海战的主要武器。古埃及中王国时代,它曾经出现在埃及的努比亚雇佣军中。它曾被广泛运用于埃及、希腊、罗马、波斯、印度、亚述、马其顿等国,古罗马、波斯等国均曾在军中编配专门的投掷力量,希腊海军舰船上也曾有专门的投石手部队,这种局势一直持续到中世纪。投石机种类繁多,存续时间长,澳洲、非洲、大洋洲等部落,一直使用到20世纪初。
罗马人极擅长使用抛石机和石弩。他们的抛石机能把重100千克的标枪发射约460米远。罗马人在公元68年的对犹太人战争中围攻约塔帕塔城,此城三面是悬崖峭壁,罗马人战斗了5天之后才进逼城下。罗马人让兵士们用160台抛射机向城上发射石头、箭和燃烧物以进行掩护,使用云梯攻城。犹太人用滚油和滚沥青向下泼,虽然烫死烫伤的人不计其数,但是罗马人还是在抛石机的掩护下爬云梯冲了上去。
最早的投射机
投射机是古俄罗斯的投射机械。它是利用柔软件物具有弹性的原理,在围攻和防守要塞时,用来投射石头、重箭、圆木和其他装填物。投射机在10世纪到15世纪广为使用。此种投射机按其构造和使用原理分为两种:一种类似弩炮,用于平直投射,另一种类似弹射器,用于曲线投射。俄国军队中装备有大小两种投射机,大型投射机能把约200千克重的装填物投射600米至700米远。16世纪时,大型投射机则运用于发射炸弹和燃烧弹。16世纪末,由于火炮的广泛使用,投射机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城市攻防战的主角
我国最早抛射石弹的器械称为“石包”。春秋时军队已开始装备,汉代以后大量使用。根据唐朝资料记载,石包体为木料,接合部采用铁件。石包运用杠杆原理,以人力拉拽发射,形状类似北方农村井边打水的吊杆。石包中心有条石包柱,早期埋在地里,后来为提高机动性,往往安装在架上或车上。
石包柱顶端横放一条富于弹性的石包梢,利用它的弹力发射石弹。石包梢选用优质木料经过特殊加工而成,使它既坚固又富有弹性。根据发射石弹的重量不同,石包梢的数量有所增减,最多的达到13根梢。石包梢的一端放置弹案,另一端拴着石包索。每条石包索由一两人拉拽。普通单梢用40人拽,大型合梢则需上百人拉拽,最大的石包要用200多人才能拽得动。在施放时,将石弹放入皮案内,兵士各自握一根绳,听号令一齐用力猛拉,利用杠杆原理和离心力作用,把石弹抛至敌方。根据实际作战需要,石包有不同的种类。初期的抛车变换射向困难,后来发明了一种可以左右旋转的旋风抛车。南北朝时,将石包装在车上随军转动,称作拍车。梁元帝时,有人将其装在战船上,称为拍船。唐代的抛车比过去的更大,称将军石包或礌石车。
《武经总要》记载了宋代16种不同种类的石包,如杂石包、虎蹲石包、旋风五石包、车石包、柱腹石包、卧车石包、旋风车石包、合石包等。还有一种适于近战的手石包。这种石包一般可射70米,每颗石弹重约数十斤,大的可达百斤以上。《宋史·兵志》记载了石包分类的国家标准:上等单梢石包射程应在270步以上,中等的为260步,下等的为250步。最早的炮弹为石制,后来出现了一些新型弹丸,于是石包也常用来发射毒燃球、燃幕弹、毒药等。有些小型战石包使用泥弹,不仅便于制造,而且射出后立即炸得粉碎,不易被敌方拾起反射回来。石包曾长期作为城市攻防战的主要重型武器,火炮出现后逐渐被淘汰。
一战成名的襄阳炮
襄阳炮又称回回炮、西域炮、巨石炮,是一种以机抛石,用于战争攻守的武器。这种炮在古代抛石机的基础上改良创新而成,与火器时代的炮有本质差别。中古时,波斯、阿拉伯等伊斯兰教国家抛石机十分发达,能发射八百磅重巨石。元世祖忽必烈受到启发,召回回人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督造,并教蒙古军士演习。
1267至1273年,爆发襄樊之战。在这次著名的战争中,蒙古人使用回回炮先后攻打樊城、襄阳城。这种抛石车在杠杆后端挂有一块巨大的铁块或石块,平时用铁钩钩住杠杆,施放时将铁钩扯开,重物下坠,就能抛出石弹。由于人力需求较少,此炮比它的前辈威力大得多,射程也更远,攻襄阳时,蒙古人曾抛射近90千克的石弹,将地面砸出2米多深的弹坑。
南宋也曾仿制此炮,并用于守城。明中叶以后,因大型火铳兵器已用于战争,这种炮渐渐废止。
投石兵:抛掷石头的专业队伍
在希腊罗马时代,城邦之间经常混战,部队主力以重装步兵为主,在双方主力部队开始之前,先由投石兵发动攻击,以打乱对方队形。抛射完石头,投石兵撤离战场,为后续部队让出道路。
当时,战士的单兵装备往往需要自行解决,而担负抛石任务的士兵可以省去置装的费用,因此,投石兵常常由穷人担任。为了增加射程与威力,他们还使用投石器一类简单有效的装备。不过这种装备射出的石头难以造成致命性伤害,要增强杀伤力,就必须增大石头的重量,可这样一来,射程又下降了,所以,这种装备多半用于自卫。
伴随着弓箭和十字弓制作水平的日益提高,而石块又不能对着重甲的士兵造成致命的威胁,投石兵慢慢淡出古代欧洲战争的舞台。英法百年战争期间中,还有“法国人扔出的石头击毙了整船的英国兵”一类的记载,但是到十字军东征之后就彻底地消失了。
在当时的日本,情况又有所不同。面积不大的日本狼烟四起,征伐不休,多山的地形限制了骑兵的使用,加之日式铠甲防御力不强,这给了投石兵以很大的存在空间。
在日本三方原合战中,武田军的“新众队”每个人都携带一兜拳头大小的石头,临近敌阵抛掷出去打击敌人,目的不仅仅是打乱德川军的阵形,而且要引诱对手主动出击,以便己方能够趁势攻击。德川军显然忽视了投石兵的真实意图,贸然向前冲杀,结果被杀得大败。史料没有提及日本投石兵使用投石器械,可能是依靠臂力投掷,经过训练的投石兵,有效攻击距离可达二三十米。
历史上最出名的投石手要算巴利阿里群岛的居民,他们从童年起就参加投石训练,头上一般能绕2个甚至3个投石器,堪称全民皆“投”的专业化队伍。
巨型投石器:阿基米德的经典之作
阿基米德晚年时,罗马军队开始入侵叙拉古,阿基米德指导同胞们制造了很多攻击和防御的武器。当侵略军首领马塞勒塞率众攻城时,他制造的铁爪式起重机,将敌船提起并倒转,抛至大海深处。传说他还率领当地人制作了一面大凹镜,将阳光聚焦在靠近的敌船上,使战船焚烧起来。
在艰苦的守城战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杆原理,制造了远、近距离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种巨石攻击敌人。罗马士兵在这频频的打击中心惊胆战,草木皆兵,一见到有绳索或木头从城里扔出,他们就惊呼“阿基米德来了”,随之抱头鼠窜。罗马军队被阻在城外达3年之久。
公元前212年,罗马人趁叙拉古城防松懈之机,大举进攻闯入城市。此时,阿基米德正在潜心研究一道数学题。一个罗马士兵闯入,用脚踩踏他所画的图形,阿基米德愤怒地与之争论。残暴的士兵哪里肯听,举刀一挥,一颗璀璨的科学巨星就此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