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互联网模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6 社群经济

1.6.1 简介

1.什么是社群经济

所谓社群经济,就是有着相似价值观、兴趣爱好、地域或者强关系的人群围绕着一个产品、服务或者思想纲领开展一系列自组织、自运行、去中心化的经营活动,并且产生了经济价值的运营模式。

2.社群和社区的区别

社群和社区也有区别。社区之内,大家更多的是平行发布内容,相互之间没有交集,或者很少,没有形成强链接,没有形成一种熟识的关系,就好像BBS论坛、贴吧。而在社群之内,即便大家并未见过面,但相互之间往往是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关系,是一种类似于微信朋友圈的强关系。依托这样的关系模式,可以开展众筹、创业等多种商业经营活动。

3.社群经济与粉丝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社群经济不是粉丝经济。在社群之内没有绝对的中心点,人与人之间有交叉、有互动,或者相互之间是熟悉且认识的关系,要么是朋友,要么是朋友的朋友,是一种网状结构。粉丝经济则包含有一个具备绝对影响力的中心点,唯一的意见领袖,所有的粉丝均指向这个中心点,向其获取资源,获得垂爱。粉丝经济是一种一对多的明星式互动模式。

2)关联

同时,粉丝经济和社群经济也是有关联的。当消费者变成了用户,用户变成了企业的粉丝,而且粉丝之间频繁互动成为朋友的时候,这才是社群。因此,从商业的趋势上来说,社群经济是更深一层的商业进化境界,是未来商业发展的方向。

4.发展历程

天涯、QQ空间、人人网、豆瓣、微博、微信等社交、社区平台蕴含着社群经济的雏形。

1)豆瓣网

豆瓣网是一个有品位的社区,下设读书、电影、音乐、同城、FM、集市、东西等多个栏目,针对一个商品和服务加入点评、互动、预售、交易等功能服务,用户在其中消费并不会感到浓浓的商业味道,而是体验到一种淡雅的小资情调,使用体验非常棒。虽然,豆瓣网仍然以提供内容为主,会员之间的链接还缺乏深度,社群经济也仍在探索中,不过,豆瓣网在国内社区的商业化运营中已经走到了前面。

2)知乎论坛

知乎论坛是关于行业交流的典型社群,在这里聚合了众多行业大咖,许多费解的问题都能在此找到解答,其观点之犀利、深刻,无出其右者。会员之间形成一种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讨论和交流非常热烈,和其他社群浮躁的风格相反,这里只有静静的思索在流淌。不过也正是因为知乎的专注性,使其在社群经济的探索方面缺乏明显成果,商业和专业的平衡拿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3)百度贴吧

最大的中文社区是百度贴吧,它拥有超过10亿名注册用户,日均话题量超过1亿个。其中有一些贴吧的人气很高,比如李毅吧、魔兽世界吧、海贼王吧、李宇春吧。会员之间围绕某个话题进行热烈讨论,虽然也会产生一些经济价值,但还不够明显。而百度则利用了贴吧的人气,将其承包进行盈利,并不是社群经济,而只是一种广告营销。尤其是最近将贴吧承包给民营医院引发的一系列公众事件更是饱受公众吐槽。

4)微信

微信出现后,进一步催生了社群经济的萌芽、发展。借助微信朋友圈强关系属性,诞生了众多有影响力的自媒体或者社群,诸如老乡群、同学群、商会群、行业协会群、创业同盟群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频率显著提高,交际圈子扩展速度倍增。

他们通过同学、同事、朋友、老乡等身份连接在一起,以社交、商务、休闲为目的来组织线上线下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以此结交朋友、拓展业务、探讨行业问题、提升生活品质,将微信社群活动搞得丰富多彩。在商务层面的应用也比较多样,众筹、借贷、投资、创业、项目合作等形式此起彼伏,社群经济的模式正在发展。

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当组织者邀请行业大咖到群内助兴的时候,人气还很高,但是内容提供者一旦离开,互动就会明显减少,说明自运行、自组织、自裂变的社群经济模式还没运转起来。

5)罗辑思维社群经济

人性,往往具有寻求身份识别、自我认同的心理需要。而加入社群能带给成员归属感、安全感等精神层面的满足。罗辑思维作为社群经济践行者,通过收取会员费提供培训、课程、资源推介、项目介绍等相关服务,积极促进会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在商业、生活等方面深入经营,2015年仅会员费一项就收取达5000万元以上。

罗辑思维充分利用其微信公众号的会员流量,顺势推出了文化用品商城,销售笔墨纸砚等商品。罗辑思维还与凯文·凯利等著名作家合作,借助其会员数量进行新书预售、行业整合。密集的阅读量自然是投放广告的最佳选择,罗辑思维也承接广告业务。另外,罗辑思维还每年在北京“鸟巢”举办跨年演讲,向会员收取门票。通过一系列的商业运作,罗辑思维获得市场估值12亿元的天价。不过,也有人对罗辑思维的商业模式质疑,认为他就是一个商人。罗辑思维对此并不掩饰,承认自己就是一个买卖人。

在社群之内,需要通过一套完善、统一的账户体系来进行支撑和运转,以实现去中心化自我管理。在这方面,罗辑思维做了大胆尝试,他们通过在公司内部管理中运用节操币来促进成员之间的自我管理,取得了良好的运用效果。在未来,罗辑思维会尝试着向其整个用户体系进行推广,以推进社群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社群经济的发展还在探索当中,虽然罗辑思维走在了前面,业内人士对其宣称的社群经济模式仍有争议,认为其挂着社群经济之名,行粉丝经济之实。可见连罗辑思维这样的先行者尚不能完善践行社群经济,社群经济的演化尚需时日,通过粉丝经济来进行演化也许只是一个过程。财经作家吴晓波曾预言:理性中产及知识爱好者会在未来的社群经济试验中成为最主流的势力。在这个意义上,“得草根者得天下”的互联网铁律变成过去时。

5.注意事项

不过,对于已经在粉丝经济中取得辉煌成果的企业或个体而言,社群经济的去中心化特点与粉丝经济的中心化特点往往是相互矛盾的。作为一个资源组织者和提供者,能否真正地让出中心权力,放下粉丝经济红利,这就不是模式的原因,而更可能是人性和现实生存的原因。因为,大部分的人无法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食人间烟火的境界。

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曾经揭示到,人在无组织化和情绪煽动等情况下会变成乌合之众、暴民、小团体,做出一些正常情况下匪夷所思的行为,比如绅士成为强盗,淑女成为妓女,等等。因此,社会需要建立良好的秩序进行规范。社群经济也许还要仰仗于人群的高度自觉性、自发创造性及人性的升华才能进一步发展,完全的去中心化至少现在还不行。

1.6.2 社群经济的商业价值

1.分享增值

社群经济的真正价值在于,由某个产品或服务凝聚起来一群相似的人,他们通过彼此帮助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而且像滚雪球一样,力量越来越大。当一个人为别人创造价值,可能只产生极低的边际成本,在别人那里却是一个很大的价值。人多起来之后,资源并不因索取而减少,而是因为每个人都在分享而变得越来越多,每个人的价值都因此而放大,形成一种裂变式价值。这和传统理念认为的索取的人越多资源越少的规律有所区别。

按照梅特卡夫定律,网络资源的丰富程度及网络价值与使用人群数量成正比。社群中的成员能从这个软环境中得到一种安全感、归属感,感到自己被人需要,而在自己有需要的时候又能得到别人的关怀,这种感觉是无法像购买传统产品那样得到的。在社群经济中,你在消费我的同时,我也在消费你。

2.C2B模式的孵化池

所谓C2B,就是Consumer to Business,从消费者到企业,是未来商业模式的演化趋势。C2B改变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传统先后关系,将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完全颠倒过来,变成以消费者的需要为起点进行生产、制作的关系。

借用吴晓波先生的一段话:阿里或京东并没有改变商品与人的关系,微信也没有改变信息与人的关系,但社群模式也许可以。我们甚至可以把社群经济看成一种后市场经济模式,即所有的交易互动,先是建立在价值认同的前提下,“商品—人”的关系倒置为“人—商品”的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中,内容的大规模定制和生产的柔性化终于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