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年俗文化丛书·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bleed

祈福格言与福歌

与“福”相关的格言有哪些

人们总在求福,而对于福的理解,大家却各有不同,即使是古代的诸多贤者,对于福的解读也并不相同,因此便产生了多种多样的与福有关的格言。

清代的金缨在《格言联璧》中说: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著述行世谓之福,有聪明浑厚之见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无疾病缠身谓之福,无尘俗撄心谓之福,无兵凶荒歉之年谓之福,有多闻直谏之友谓之福。

清代的郑板桥有两句名言盛行于世,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难得糊涂”,其次便是“吃亏是福”,这是古人一种追求福的境界。

古人认为“福无处不在”,需要去发现。他们还认为人的“福”有多少、厚薄之分,但福之厚薄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便有了“厚福与薄福,事在人为”的说法。

明代陈继儒在他的著述《安得长者言》中说:吾本薄福人,宜行厚德事;吾本薄德人,宜行惜福事。这里面讲述了一个厚福与薄福相互转化的关键——德,古人认为有德之人必有厚福,而有福之人就必须要惜福,惜福的最佳方式不外乎积德。

因而,就有人说:行善积德是真正的福源。

做人无成心,便降福气。意思是说人不能偏执,没有偏执和成见,福气自然降临。

执拗者福轻,圆通之人福厚。这是指偏执、顽固的人福分浅薄,圆融、随和之人福泽深厚。

谦抑盈满足福祸关。这是说谦虚自抑,还是骄傲自满,是一个人福与祸的转折点。

饱肥衣暖,不知节者损福。这是警告生活优越的人应该知道节制。

莫把真心空计较,未有大德享百福。这是告诫人们少些计较,多些宽容,福气自然就来了。

做官乃造福之地,而人都以为乃享福之地。为官的宗旨便是为人民服务,造福一方百姓,由此可见,一个清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多大的德啊,如此大德,其带来的福泽必定深厚;而那些以为做官是为享福的,只图一时福厚却不积德,从而使得厚福与薄福转变,其结果又将如何,实在是耐人寻味。


怎样才能做到知福享福

清代著名养生学家石成金先生作《知福歌》,其全文如下:人生尽受福,何苦不知足。思量愚昧苦,聪明就是福。思量饥寒苦,保暖就是福。思量负累苦,逍遥就是福。思量离别苦,团圆就是福。思量刀兵苦,太平就是福。思量牢狱苦,自在就是福。思量无后苦,有子就是福。思量疾病苦,健康就是福。思量死去苦,活着就是福。苦境一思量,就有许多福。可惜世间人,几个会享福。有福要能知,能知才享福。我劝世间人,不要不知福。

读罢此文,人们或许就更懂得,原来“知福”的核心就在于“知足”,这是石成金先生的新发现吗?其实古人早就看透了,光武帝刘秀就曾讲:“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而大诗人李白也说:“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由此可见,古人对于“知足”早就有极其深刻的认识了。

明代有个人叫胡九韶,他是江西金溪人,是崇仁学派创始人吴与弼的弟子,据说是一个擅长发现福的人。胡九韶一生清贫,却安贫乐道,认为自己一家人都非常有福气,每天下午都焚香磕头,极为虔诚地向上天祷告,感谢上天又赐给自家一天清福。他的妻子笑他:“哪有一日三餐全是菜粥的清福呀?”胡九韶回答说:“我们有幸生活在太平之世,全家衣食无忧、身体健康,更没有人作奸犯科,这难道还不是福气吗?”

古人讲的“要想福,长知足”和“能知足,受享人生千万福”,说的就是以上这种情况吧。

关于福气,有一首古代的打油诗颇有趣:他骑骏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回头又见推车汉,伤虽不足下有余。

有个年轻人感叹自己一事无成,认为命运不公,自己得到的福气不够,总是自怨自艾,唉声叹气。这时,一位老人便开导他:“你怀揣宝物却不自知啊!”“我一无所有,哪有什么宝物?”“你有上千万的财产啊!”年轻人饶有兴致地盯着老人,老人继续说,“我出100万买你一只眼睛,你卖吗?”“不卖”“那一只手或者脚呢?”年轻人又摇头,慢慢抬起头来,终于恍然大悟,并非没有福气,而是身在福中却没能发现啊!


传说中的种福心法真的存在吗

“福”一直是人们努力追求的东西,在追求的过程中,人们不免想寻找一些捷径,于是便有了各种心法的传说。既是传说,自然无人能辨其真假,因为根本就没人见过,而且“福”是能种的吗?种下去的“福”要过多久才能长出来呢?这难道不是一个如“小猫种鱼”一样的笑话吗?

所谓“种福心法”在某种意义上是存在的,也并非没人知道,只是“相见不相识”而已。“种福”是可以的,但种下去的并不是“福”,只不过收获的是“福”罢了。

弄了许多玄虚,还是得从一句俗话说起——文由于积学,福由于积德,至此一句话,便豁然开朗,“种福心法”的核心即在于“积德”。

种福,也就是积德并非短线操作,短时间内根本不能见到成果,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那么何谓积德?积德与金钱无关,与地位无关,只在于人的一点点良心,但凡有益于人的便是善事,只要真心行善,便可随时随地地积德。

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相应的,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在某些人看来也越来越“浮躁”,凡事都想寻求捷径,那么,积德有没有捷径呢?

当然有,别的事情有捷径,积德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能有?积德的结晶就在于其最核心的一项措施——劝人行善。若每日劝人行善,受劝之人再劝他人行善,如此,行善的人数便会呈几何倍数增长,这算不算是捷径呢?那么,只劝人行善就够了吗?当然不行,劝人行善的同时还必须身体力行地行善,若只有红口白牙,没有实际行动,你能指望有几个人相信你呢?

古人讲:福由自致。说到底便是要求人们多随时随地地做一些善事,广积功德,不觉间,福气便来了。这便是真正的“种福心法”。


传世福歌为何经久不衰

国人逢年过节经常祈福,而祈福时只是祷告似乎颇为无趣,于是便产生了福歌。福歌多为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后经一些文人记录、整理、加工,再加上他们自己的一些理解和人生感悟,最后以诗歌的形式广为传播,大多在内容上极为丰富,而且朗朗上口,符合大众的习惯,因而经久不衰。

明代文学家文征明有《知福歌》一首:小小房,低低屋,粗粗衣,稀稀粥。命该咬菜根,莫想多食肉。惟适意,怕甚的,鬓斑斑,且开怀。为甚的,眉蹙蹙,看上虽不如,比下当知足。日食三餐,夜眠一宿。随意家常,平安是福。也不求荣,也不招辱。待时守分,知机寡欲。有大才必有大用,有余德必有余禄。乐善存心,不欺不惑。时时刻刻净灵台,莫教秽污来昏触。算甚么命,问甚么卜。欺人是祸,饶人是福。若依斯言,神钦鬼服。

这篇《知福歌》的主旨与前文录的另一首相同,皆为“知足”,可见只有知足才能处处有福,因而古人讲:乐莫大于无忧,福莫大于知足。老子所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应该是一样的道理。

道家有《天福歌》一首,节录一段如下:

福、福、福,没病没愁没欺辱。

无灾殃,有蔬粥。

上比不及下比余,多少饥寒嗟半菽。

祸、祸、祸,世事如棋一着错。

看的破,忍不过,

只说天网甚恢恢,你看到头饶哪个。

可见,人若是能发现身边的种种福祉,又岂会守着如此多的天福而感叹无福可享?

此外,明代的著名才子唐寅也创作过一首《不如歌》:

我不如人,当知他福;人不如我,我当知足。谢天谢地,平安是福。

一句“平安是福”从年少成名却半生漂泊、一生落魄的唐寅口中说出,无疑是发人深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