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逃离到归附:泰国北部美良河村村民国家认同的建构历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研究缘起和研究对象的确定

在云南大学“211”三期建设中,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负责人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何明院长确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工程:将推出一批以云南跨境民族为研究主体的东南亚民族志研究成果。中国云南作为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其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多样性文化存在,这使中国云南本身就成为一个绝好的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对象。作为本土学者,之前我们的学术眼光主要向内,以云南的少数民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何明院长以其高瞻远瞩的学术视野,提出把中国云南与东南亚作为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把中国云南的民族与东南亚民族之间的族群与互动关系从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来考察,这无疑就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新学术研究方向。由于我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跨境民族拉祜族的文化变迁,我因此被纳入了“东南亚民族志”课题团队之中,并确定了以泰国北部拉祜族作为研究对象。

2009年底,在何明院长亲自带领下,我们“泰国民族志调查小组”到泰国进行田野点调查选点工作。泰国清迈大学社会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区域中心(RCSD)的查杨(Chayan)主任以及他的同事为我们推荐了符合我们需要的调查村庄,并带领我们到村庄进行实地考察。当我们考察了泰国同行为我选择的调查点清莱府美赛一个距离缅泰边境仅几公里的拉祜族村庄时,我注意到了这个只有三十多户人家的村寨里有不少汉人杂居其中,他们都是国民党残军。2010年8月,当我们“泰国民族志调查小组”这次赴泰国进行田野调查,我们共有五位老师(马翀炜教授、张锦鹏教授、刘江教授、龙晓燕教授、李昕博士)带着助手前往,分别调查泰国北部的阿卡、拉祜、傣勒、瑶和苗族。即将正式进入泰国田野点调查前的半个月,泰国清迈大学传来消息,原定的那个拉祜族村庄不欢迎外国人到他们村做调查。为此,查扬主任他们为我们重新选点考察了一个拉祜族村寨——清莱府西南部的一个拉祜族村寨。

当笔者和助手郑永杰进入新选田野点时,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个村有中文名字,叫美良河村,它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村寨。有汉人,主要是国民党残余官兵和眷属;还有拉祜族、哈尼/阿卡、哈尼/阿可等山地民族。这个村寨是国民党残余军人建立的,而且国民党残余军人家庭占主体地位,因此它被称为“难民村”。拉祜族、阿卡等山地民族是随后迁徙过来的,其中拉祜族到这个村寨定居,与国民党残部有密切的关系。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拉祜族作为一个跨境民族,其在东南亚国家的跨境迁徙固然有其独特的族群传统和历史文化,但是在拉祜族大规模迁徙的20世纪四五十年代,拉祜族的迁徙是与撤退缅甸的国民党军队紧密相关的,而且在这一时期(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之前和之后的历史时期中,因其他原因迁徙出境的拉祜族,也有不少人因生存需要而长期依附于汉人马帮和国民党军队。这就是泰国境内不少拉祜族村寨建在“难民村”附近的原因。

民族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强调以一个社区为研究对象,这个社区不仅是“给定社会活动的容器”Erik Mueggler, The Age of Wild Ghosts: Memory, Violence, and Place in Southwest China,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p.10.,而且是社区内部人与人之间复杂社会关系及其历史演变交织的综合体。对于像泰国美良河村这样一个有复杂族群关系的社区,如果仅仅将拉祜族分离出来研究,无疑会使研究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危险。因此笔者及时调整了所观察和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了泰国美良河村的拉祜人,而且包括了那些自称“中国人”的汉人。在泰国美良河村,阿卡人所占的人口比例并不低,但由于阿卡人的迁徙历史和泰国国民化经历与拉祜人大致相同,因此本书所呈现的重点将放在汉人和拉祜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