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土木工程概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房屋建筑与特种结构

3.1 居住建筑与房地产业

中国房地产业的萌生和发展。

历史上中国普通居民的住宅本来就是严重欠缺的,新中国成立后既没有重视也没有力量去解决这个问题。城市普通百姓居住条件之差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两代人甚至三代人同住一宅的情况并不鲜见。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引入给这个需求开辟了解决的途径,一时大量兴建商品房。于是房地产做为一个产业萌生并发展了,这种发展势不可挡。要评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展最快的几个行业,大概房地产业应列入其中。其萌生和发展主要是两个杠杆,一是需求;二是市场经济的引入。

3.1.1 居住建筑推动房地产业发展

1.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1980—2007年,建筑业总产值由286.93亿元发展到50019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多年稳定在5.5%左右。房地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商品住房竣工面积占城镇住房供应量的比重超过72%。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75%。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房地产业。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镇住房建筑面积由改革之初的人均6.7m2提高到2007年的人均26m2以上,累计帮助1790多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2007年年底,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1.6m2

2.城市住宅向多、高层发展

由于城市集约度的需要,在城市中的人口越来越多,而土地又不能无限制地使用,因此,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城市,住宅建筑多数还是以多层和高层为主,我国规定8~9层以下为多层,高于9层则属于高层,并规定7层以上可以安装电梯,2014年由于人性化的倡导和人口老龄化的增加,改为4层以上可以安装电梯。多层住宅建筑在我国几乎每个城市里都到处可见,高层住宅建筑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发展的。

3.扶贫搬迁促进住宅建设

扶贫搬迁属于民生工程,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坚持群众自愿的前提下,我国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搬迁,截至2010年,易地扶贫搬迁770万人。扶贫搬迁有效改善了这些群众的居住、交通、用电等生活条件,很多贫困地区把搬迁扶贫与产业化扶贫相结合,加快这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进程,逐步实现了“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一些贫困地区把扶贫搬迁与县城、中心镇、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和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移民、防灾避灾等项目相结合,在促进贫困农民转移就业的同时,有效改善了这些群众获得公共服务的条件。读者可粗略计算一下,仅就已经实现的770万人的易地搬迁至少需要1.5亿m2的住宅建筑。

3.1.2 城镇化促进住房建设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毫无例外地要经历城镇化的过程,图3-1给出了1950—2025年世界城镇化率的曲线图,图中显示欧洲、拉美等国截至2010年城市化率已超过70%,而世界的平均水平和东亚地区则刚超过50%。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且人口众多,约占全球人口的20%,新中国成立之前乃至改革开放之前农业人口始终是中国人口的主体,直到2011年全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人,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达到了51.27%,见图3-2,中国城镇人口数及城镇化率递增的曲线。这表明我国已经告别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10年间,我国经历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35个百分点。

图3-2 中国城镇人口及城镇化率递增曲线

图3-11950—2025年世界城镇化率递增曲线(魏后凯 绘制)

但我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应当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主,降低城镇化成本,减小改革阻力。且明确重点区域,以中西部地区为主。

3.1.3 民生工程促进住房建设

我国有两个带有特殊性的民生工程均促进住房建设的发展

1.资源型城市转型及棚户区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为尽快实现我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在一些资源富集地区“因矿设市”“因厂设区”,逐步形成了职工集聚的城镇。当时大家住工棚、住简易房,在十分简陋的生活条件下,开展了大规模资源开采和加工,提供了大量的煤炭、原油、铁矿石、木材和其他基础产品,为建立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长期开发,不少资源型城市和矿区资源逐步枯竭,普遍出现了接续产业跟不上、就业困难、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社会保障负担重等问题,与其他城市的发展差距拉大。

以大同为例,多年来,煤都大同在为全国输送了23亿t优质廉价动力煤的同时,也聚集了大规模简易简陋的工矿棚户区。“夏天不挡雨、冬天不御寒、晴天尘土飞、雨天满街泥”是棚户区百姓的生活现状。2008年以来,大同市政府把棚户区改造作为改善民生的第一要务,集中财力物力,投资130多亿元,组织开展棚户区改造大决战。

截至2011年年底,大同市10万套工矿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全部竣工,7万户矿工已喜迁新居,图3-3为大同市矿区棚户区新旧对比。13万户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也于2013年年底全部完工。像大同市这样的城市我国还有很多,如抚顺、鞍山乃至起点较晚的大庆都有大量的棚户区需要改造。我国有关部门于2014年秋在媒体上披露要尽快促进1亿人搬出棚户区住上新房,实现出棚进楼。

图3-3 大同市矿棚户区新旧对比

(上图:昔年棚户区的样子;下图:棚户区改造后的面貌)

2.扶贫搬迁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中国历史上就有“故土难移”的文化传统,电影《老井》问世之后,美国人惊奇地问:“这地方没有水为什么不搬走,还世世代代住在这里”。刚建国二百多年、文化多元且人口仅有中国1/5的美国对我们这样一个“文明古国”的历史传统的困惑,也可以理解。但我们自己却需要清醒。我国已制定了一个重大的民生工程即《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其中包括14个片区680个县,它们是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这14个片区做为特殊困难的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其中仅陕南的泰巴山区和陕北的部分地区计划2020年移民279.2万人,是三峡移民总量的两倍,总投资1200亿元左右。2011年年初,宁夏亮出了生态移民的大手笔:投资105亿元,用5年时间,将中南部地区极度贫困的35万人安置到近水、沿路、靠城、打工近、上学近、就医近、具备小村合并、大村扩容的区域,让农民靠特色种养、劳务输出、商贸经营、道路运输来摆脱贫困。2012年年底,宁夏已投资26.7亿元开发整治土地8.9万亩,建成移民新村75个、住房2万套,3万移民入住新家。

2012年年底,住建部披露,西藏地区已建成2万套保障性住房,“十二五”末将建成4.3万套。

扶贫搬迁地区多为生态条件很差,不宜居住的地区,由国家出面统筹解决。我国还有一个收入很低的阶层,多为农民和进城打工的流动民工,他们无力购买商品房也要靠国家资助和保障。2008年,全国对廉租房的投资已经超过了2007年底之前累计投资的总和。2009—2011年,全国共建200万套廉租房和400万套经济适用房,同时完成约220万户林业、农垦和矿区的棚户区改造。总投资超过9000亿元。

2012年底国家住宅与城乡建设部披露全国已建成500万套以上的保障房,仅西藏地区就达2万多套。

必须指出住房是兼具社会和商品属性的特殊产品。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一些主要工业化国家都通过不同形式向民众提供保障性住房,使住房结构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合理需求。2013年3月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截至2012年底已建成保障性住房470万套,同时新开工2630万套。据2014年9月底统计,全国累计解决了4000多万城镇家庭的住房困难。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对稳定房地产市场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无障碍建设

中国还有一个特殊性的民生工程就是无障碍建设,这个问题在发达国家发展的较早,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之后关于无障碍建设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

中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在城市道路和建筑物中采取方便残疾人的措施,是推动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性工作。

2002—2012年10年来,我国无障碍建设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由10年前的12个增至为100个。

经过10年的努力,全国100个城市的城区主干道、人行道、广场、公交车站等候区等铺设盲道占城市道路总长度的67%;设置缘石坡道和进行坡化改造50多万处,占路口总数的83.2%。82.3%的政府办公建筑、79.1%的商业服务建筑、87.1%的医疗建筑、75.6%的居住建筑进行了无障碍建设和改造。10年来,列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也在逐步实施无障碍建设和改造。

自2004年开始,我国成功举办8届中国信息无障碍论坛,推进信息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