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共享型融合发展之路:莱芜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莱芜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绩效评价

近年来,莱芜市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工作主线,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格局。特别是2008年被批准为山东省城乡统筹试点市以来,莱芜市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统筹快速推进。

(一)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近年来,莱芜市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莱芜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年均增长15.5%和14.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年均增长15.2%和13.2%。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46.33亿元,增速达到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367元,增速达到10%。具体如图1-1所示。

图1-1 莱芜市GDP和人均GDP增长率

数据来源:根据《莱芜统计年鉴》(2011)计算。

2.财政实力稳步提升

2010年莱芜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5.32亿元,同比增长8.01%,比2005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9.4%。5年累计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43.6亿元,是2001~2005年43.52亿元的3.3倍。

3.镇域经济不断壮大

2008年以来,莱芜市通过“园区经济”、“飞地经济”的形式,积极发展乡镇第二、第三产业,打造镇域支柱产业,镇域经济实力实现突破,乡镇财政收入所占比重持续增加。2010年,各乡镇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24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31.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20个乡镇全部实现财政收入过千万元,其中3个乡镇过亿元。

(二)城乡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1.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

自2006年以来,莱芜市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按2006年不变价计算),2010年比上年提高了0.82个百分点,并且超过了山东省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

2.投资效果系数开始反转

2009年以来,莱芜市投资效果系数出现了明显的上扬趋势。与山东省平均水平相比,莱芜市投资效果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且领先优势进一步加强。

3.高科技产业持续增长

莱芜市特别注重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实施科技创新战略,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增长,2008年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上升幅度明显。2010年莱芜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0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2.48%。

(三)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缩小

在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莱芜市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十二五”期间,莱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2%。其中,2009年、2010年莱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已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城乡收入差距呈现缩小的态势。

近年来,莱芜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也开始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从2009年的3.06下降到2010年的2.95(见图1-2)。2008年以来,农村居民耐用品拥有量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城镇居民。2010年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之比、每百户电脑拥有量之比、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之比分别达到61.15%、28.1%、25.53%,分别比上年提高8.15、1.59和1.4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消费增长速度亦快于城镇居民。2010年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比达到58.53%,比上年提高6.03个百分点。

图1-2 2006~2010年莱芜市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

资料来源:根据《莱芜统计年鉴》(各年度)数据绘制。

(四)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缓解

长期以来莱芜工业比重过高,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城市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比较明显。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莱芜市积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努力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城乡二元结构现象明显改观。

1.工农业发展的失衡状况扭转

通过计算莱芜市1992~2009年的二元反差指数二元反差指数是第二、第三产业或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差的绝对值。该指数值在0到1之间,其值越大,表明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差距越大,经济二元性越明显;反之,其值越小,则表明经济一元性越明显。,可以发现反映二元经济结构的二元反差指数大致呈现倒“U”的变化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经历了二元结构加剧阶段(1994~2000年)和二元结构缓解阶段(2005年以来)。二元反差指数的不断下降说明莱芜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在朝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向调整。

2.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根据莱芜市统计局监测数据,2010年莱芜市城镇化率达到51.5%,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2009年提高0.8个百分点。

3.城乡统一的就业体系基本建立

近年来,莱芜市统筹城乡就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体系、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劳动力资源管理体系和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就业10.2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5万人,平均每年新增就业2万人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以上。2010年,莱芜市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2.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2万人,城乡就业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

(五)城乡共享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1.城乡共享发展指数持续提高

与2001年相比,莱芜城乡共享发展指数由33.02增加到75.01,提高了1.27倍。2010年较2009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进入共享程度较高阶段,这得益于莱芜市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对城乡共享的高度重视。其中,公共服务共享、发展机会共享、基础设施共享三个分项对共享指数贡献较大。

2.共享发展指数在全省位次提升

同山东省其他16个省辖市相比,2006年,莱芜共享发展指数排在济南、青岛、淄博、烟台、威海、东营、潍坊、泰安、济宁之后,列全省第10位。2010年,莱芜市该指标已经上升至第6位,位于济南、青岛、威海、烟台、威海之后,并与这些城市一同进入共享程度较高阶段。

(六)城乡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

1.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取得实效

统筹城乡发展以来,莱芜市城乡分割的公共服务正向一体化方向快速发展。农村道路、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到2010年,莱芜市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通客车、通自来水,并且建立了“定点收集、集中清运、统一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机制。城乡公交一体化全面启动,初步形成了“城乡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城乡一体的交通格局。莱芜市坚持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不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逐步构建了覆盖城乡的教育保障体系。随着“两个延伸”的推开,莱芜基本实现了农村居民“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市”。

2.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按照“城乡一体、全面覆盖”的思路,莱芜市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十大民生保障体系。2010年,全面启动了新农保,率先在山东省实现新农保全覆盖。全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到50.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从2006年的83.97%上升到2010年的98.81%,基本实现了全覆盖。2010年城乡低保覆盖人数分别占到全市总人口的1.65%和4.07%。城乡低保差距逐步缩小,并且均做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保持在75%以上。

总体来看,莱芜市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转方式调结构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得到了很大程度改善。但由于历史原因,莱芜市未来深化统筹发展进程中还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改变统筹城乡发展中融资渠道偏重财政资金的状况;其次,服务业比重较低,城市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再次,财政收入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