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20世纪初以来,尼泊尔政府非常害怕弥漫于印度的自由运动会渗透到尼泊尔,激起反独裁统治声浪。所以,谈到拉纳家族统治的秘密,不能不说闭关锁国的孤立主义政策是拉纳家族统治的另一个核心策略。拉纳家族奉行仅仅依靠英印殖民政府并对其在军事和政治上无条件支持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家族独裁统治过程中,尼泊尔政府几乎只同英印政府打交道,形成了长期孤立于国际社会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1.拉纳政权对英印殖民政府的依赖
拉纳家族在其统治时期,与英印殖民政府结成了牢固的同盟关系。拉纳首相们将英印殖民者视为自己的靠山和后盾,甘为英国人的利益效犬马之劳,在英国人面临危难之际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帮助,比如在印度民族大起义、英国的阿富汗战争、英国远征西藏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尼泊尔给予的全力帮助令英国人刮目相看。而英国殖民者则利用在尼泊尔征兵的便利来加强防御力量并抵制印度人的反抗,以此强化其殖民统治。正因如此,英印殖民政府也对拉纳家族政权实行绥靖政策。双方的同盟可谓各取所需、互补互利。
谈到拉纳家族与英国的关系不得不追溯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经营。东印度公司把贪婪的英国殖民者带入了广袤的印度次大陆,英国人沉迷于富庶的印度带给他们的巨额财富,但炎热的天气也令这些霸气十足的西方人备受折磨,当侵略者把觊觎的目光投向凉爽宜人的喜马拉雅山区,希望开辟新的度假胜地,并妄图进一步北侵尼泊尔,把贸易拓展到西藏时,双方冲突就不可避免。英尼之间于1814年至1816年发生了一场战争,战争以尼泊尔的最终失败和《萨高利条约》的签署而告终,英国据此从尼泊尔南部肥沃的特莱平原割走了大片领土,同时英国的特派代表——驻扎官官邸亦在加德满都建立起来。
上述条约签订后,尼泊尔与英政府之间开始了官方往来。但尼泊尔人对于丧失的领土始终耿耿于怀。1840年,爱国将领拉纳·忠格·潘德担任尼泊尔王国政府首相。潘德被认为是贵族中反英势力的领袖。此时恰逢英政府在阿富汗的冒险遭遇惨败,英军不得不撤退。尼首相欲趁英国虚弱之际利用武装入侵的方式进行试探,希望借此和英国人谈判来获取一些领土的让与,或者说,令英国方面归还曾吞并的某些尼泊尔领土。4月12日,尼泊尔军队突袭英属印度领土,不费吹灰之力便占领了拉姆纳加尔(Ramnagar)。英国驻加德满都的驻扎官布莱恩·豪森(Brian Hodgson)拜会尼泊尔首相并提出强烈抗议,要求尼军立即从英占领土上撤出,同时索取赔偿。经过谈判,尼泊尔同意从英占领土上撤军并赔偿5000卢比。事情虽然得以平息,但尼泊尔为此颜面尽失,国王便解散了英国人视为障碍的潘德政府,代之以贵族与婆罗门祭司的联合政府,一位有名的王亲贵族法特·忠格·沙阿(Fatteh Jang Shaha)被任命为首相。此时,由于尼军不合时宜地入侵拉姆纳加尔,尼泊尔与英属印度政府的外交关系陷入低谷。英殖民政府甚至在尼泊尔付了赔款后仍愤愤不平。更令英国人郁闷的是,新政府仍然不愿与东印度公司达成妥协。英国驻扎官一直密切关注着尼泊尔王室和政府的一举一动。在英国急需在尼泊尔政府中物色一位同盟者的情况下,他们与忠格·巴哈杜尔一拍即合。正是在英国人的关注、怂恿和暗中支持之下,忠格·巴哈杜尔才在1846年的王宫屠杀惨案中有恃无恐地将可能的对手斩尽杀绝,从而一步步建立了家族政权。令忠格·巴哈杜尔取得政权是英国外交的胜利,这一说法与事实相去不远。恰恰是英国帮助拉纳家族开始了夺权的历程。
毫无疑问,拉纳家族得以稳定统治的外部因素仍然是英国的支持和保护。忠格·巴哈杜尔于1850年出访英国,并于1851年返回尼泊尔。作为南亚次大陆第一位旅欧的统治者,他见到了组织严密、纪律严明且装备精良的不列颠陆军和海军,被英帝国及其工业力量彻底征服。他确信,英国的军队及其武器装备远远胜过印度各邦那些组织差劲的军队。他也坚信印度统治者难以在短时间内推翻英国人的统治。如果说从前他只是朦胧地感到英国人重要,那么现在则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地缘政治的天平已经不得不倾向于尼泊尔的南方邻居——英属印度政府。于是,这位实用主义者开始将与英国保持友善、密切关系作为本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在对外事务上,他以完全孤立于外部世界的姿态讨好英印殖民政府。
拉纳首相热切地希望与英国人建立友好关系的原因之一,是需要英国人限制那些被迫流亡印度的反对派的活动,借助英国人的铁拳协助打击印度领土上反拉纳的社会团体和组织。在昌德拉·苏姆谢尔首相执政时期,他为了援助和讨好英国破坏了古老的尼藏关系,拉纳外交部门的一位职员德瓦·普拉萨德·萨普廓特(Devi Prasad Sapkote)对此不满,一怒之下去了印度贝拿勒斯,并于1903年办了一份《廓尔喀人》周报,进行反拉纳的宣传。结果在拉纳首相要求下,该报在繁荣了四年后被英国人关闭。1936年,贝拿勒斯的尼泊尔学生要求教育改革,希望把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纳入教学大纲并为此组织学生运动。结果,在拉纳政权的要求下,他们被英印政府残酷镇压。拉纳政权明确感到,只有英政府在印度的统治稳固才能保障他们在尼泊尔统治的坚不可摧。所以,拉纳家族在各个方面不遗余力地追随英国的南亚政策。
2.英印殖民政府对拉纳政府的倚重
虽然拉纳家族自忠格·巴哈杜尔开始便秉承与英国交好的政策,但是对英国人的深层动机仍是满腹狐疑、提防有加,一个突出的例子是,英国驻扎官及其随员只能在有限区域活动。这些英国人希望扩大其活动区域,曾软硬兼施地无数次进行努力,但都无济于事。尼泊尔首相在这一点上立场坚定,丝毫不怕惹恼英国人。他很清楚,英印殖民政府需要就近从尼泊尔征募以忠诚勇武著称的廓尔喀军人,替代来自欧洲的分遣队以平衡军队中印度士兵的数量,从而成为印度军人反叛时的一个安全阀。拉纳首相们扎扎实实地利用了这一点。
虽说自1816年英国在尼泊尔征召廓尔喀军人开始,双方便有了军事上的合作,但尼泊尔与英国军事上的主动联系出现在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
当年,英属印度军队发生士兵暴动。一些土邦王公和纳瓦布(Nawabs,军官之意)也站起来反抗英国人的统治。尼泊尔政府抓住这个显示其忠诚的机会,意图向英印政府提供军事援助。当时的印度总督坎宁勋爵(Lord Canning)拒绝接受尼泊尔的军援。当英军屡次被印度土邦联军击败后,形势日益危急,尼泊尔政府再度送信给坎宁表达提供军援的意向,坎宁勋爵这才接受上述建议。尼泊尔整装的三个营队向印度出事地点进发,6000人的尼军到达印度的奥德(Oudh),在战斗中打垮了贾纳普尔(Jaunpur)、阿扎姆加尔(Azamgarh)和其他一些城镇的印度义军,占领了义军据点廓拉克普尔城(Gorakhpur city)。尼泊尔人将印度起义军打得落花流水,解救了多处被围困的英国官员及其家属。为了尽快平息印度的反英斗争,坎宁勋爵要求尼泊尔派更多的军队前去增援。尼泊尔立即给予积极回应,忠格·巴哈杜尔亲率14000人的大军前往奥德。1858年12月10日,尼军到达勒克瑙(Lucknow),解救了被围困的劳伦斯将军及其军队,夺回了勒克瑙。军事行动结束后,忠格·巴哈杜尔到阿拉哈巴德拜见了总督坎宁并受到相应的礼遇。忠格·巴哈杜尔还会见了勒克瑙的英军司令科林·坎培尔爵士(Sir Collin Campell)。战斗的结果是,英军制服了义军并收复了失地,而尼泊尔人对英属印度的军事援助也受到英美报纸的广泛报道。
早在印度骚乱兴起之时,许多印度王公曾向尼泊尔提议,希望忠格·巴哈杜尔与之联手推翻英国的统治,但是,上述建议遭到了拉纳首相的拒绝。相反,忠格·巴哈杜尔站在了英国一边。如前所述,作为对这次帮助的回报,英国人把尼泊尔的部分土地即西部特莱平原上位于卡利河与廓拉克普尔地区之间的低地布特瓦尔(Butwal)和帕尔帕(Palpa)等还给了尼泊尔,双方于1860年重新签订了条约。忠格·巴哈杜尔被英国人授予荣誉骑士头衔。
在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更多的尼泊尔人被征召到英国廓尔喀旅服役。英政府恩威并施地令拉纳首相们提供更多的廓尔喀士兵,他们甚至不断请求拉纳政府在尼泊尔开设征兵站。对于外部势力哪怕是英国人进入尼泊尔的任何企图,拉纳政府均予以拒绝,但是尽可能多地输送廓尔喀士兵以满足英政府的最终要求。
英国人对廓尔喀士兵的需求给拉纳集团提供了获取政治让步和个人好处的杠杆,双方成了实质上的同盟。为此,拉纳家族不管谁执政都要征得英国人的承认和支持。比如,比尔·苏姆谢尔在杀掉时任首相拉诺迪普·辛格提前入主首相之位后急于得到英国的承认,他不断向印度总督杜富林勋爵保证,他的政府绝无丝毫反英倾向,保证会履行前任政府的所有承诺和义务,特别是有关在尼泊尔征兵的相关事宜。印度总督对他的表白表示满意,经慎重考虑后,于1886年2月30日发出了一封承认尼泊尔新政府的正式信函。比尔·苏姆谢尔通过允许英国人征募三个营的尼泊尔士兵,顺利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从英印殖民政府的角度看,为了保证廓尔喀兵源的稳定,让尼泊尔维持现状是最好不过的选择。因而在他们眼中,尼泊尔无论采取什么政治制度都可以容忍。一个忠实依附于英国的家族寡头政权倒是他们可以拥有的最好打交道的政治体制。前面提到的1901年执政仅仅3个多月的德瓦·苏姆谢尔政府被其兄弟们推翻就与英国的默许密切相关。英国前驻扎官H.威利(H. Wylie)与更加保守的昌德拉·苏姆谢尔接触后,发现此人“聪明、敏锐、时刻准备效忠于英国人”。于是,他向其上司李·瓦尔纳(Lee Warner)做了汇报,并历数了现任首相德瓦·苏姆谢尔的不足之处,他说:“最糟糕的是,此人乃尼泊尔民族主义者,对英国人不利。”当昌德拉·苏姆谢尔成功取得首相职位后,果然不负英国人之望,在前往印度参加爱德华七世在德里的加冕仪式的途中,他于1902年12月31日取道加尔各答会见了总督,并保证对英国人计划远征西藏的行动给予一切可能的合作。事实确实如此,为防止俄国人占领西藏,英国1904年派出了一支西藏军事远征队。尼泊尔首相昌德拉·苏姆谢尔不惜违反与西藏的传统条约,不但为英国人提供情报,还提供骡子、牦牛和挑夫等支持。在此次行动中,尼泊尔驻拉萨的代表既成为对英国极富价值的情报来源,又担当了中英政府之间的中介。显然,英殖民政府支持拉纳家族的方针政策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确实见证了尼泊尔这位盟友的忠实可靠。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向德国及其盟国宣战。昌德拉·苏姆谢尔利用这一时机向英印殖民政府示忠,保证尼泊尔会在英国需要时尽其所能地提供军事资源。在英政府的要求下,尼泊尔向英属印度派遣了一支由7500名训练有素的士兵组成的军队。他们被分别布置在西北的边疆省份卡库尔(Kakul,在今日的巴基斯坦)以及联合省的德拉顿(Deharadun)。“一战”期间,昌德拉·苏姆谢尔帮英属印度军队招募了55000名军人,又把18000名尼政府军人送往印度承担卫戍任务。包括缅甸等地的军警等部门在内,大约10万尼泊尔人卷入了战争,其中至少10000人阵亡,另有14000人受伤或失踪。一位尼泊尔历史学家称,与其人口规模相比,尼泊尔的损失比任何参战国都大,其贡献是至关重要的。除了提供兵源,昌德拉·苏姆谢尔还提供了80万卢比的现金和豆蔻、茶叶、行军毯和武器等其他物资。此外,双方约定共享情报资源,有关反英的任何阴谋,尼泊尔也随时知会英印殖民政府。由于廓尔喀军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表现了他们的勇猛气概,法、意、德、比、中国等国家都希望与尼泊尔保持友好关系。许多国家都给当时的首相朱达·苏姆谢尔授予荣誉头衔或勋章,但尼泊尔依然选择站在英国一边。
英国人需要的就是这种忠贞不二的代理人。英印殖民政府的许多内外问题也都突出强调支持尼泊尔拉纳体制的必要性。加德满都发生的任何政治冲突都可能影响英殖民当局为印度军队招募廓尔喀军人,对这一问题的忧虑是英国始终支持拉纳体制的最重要原因。
早在1923年,尼泊尔与大不列颠签署了友好条约,英国正式承认尼泊尔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从此以后,英国驻加德满都的驻扎官官邸被提升到公使馆的级别。而驻扎官则成为驻尼泊尔宫廷的特命全权公使,尼泊尔也获得了向英国王室派遣特使的权力。承认尼泊尔的独立地位,既是对尼泊尔战时合作的部分奖赏,也是对拉纳政权的绥靖和安抚。条约第一款载明了尊重双方国内事务的独立。英国人这样做的特殊动机就是获取廓尔喀军人的忠诚。他们的逻辑是,既然尼泊尔成了完全独立于英属印度的国家,那么廓尔喀军人就很可能不会发觉他们与印度民族主义者有任何共同之处。虽然尼泊尔名义上独立了,但首相昌德拉·苏姆谢尔并没有急于在伦敦建立大使官邸以彰显尼泊尔独立国家地位的意图。更何况,英国不愿意尼泊尔在伦敦建立公使馆,从而使之与其他列强建立联系。英国人想把尼泊尔留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英政府曾提醒昌德拉·苏姆谢尔,大意如下:尼泊尔没有必要在伦敦建立使馆、花费艰难挣来的外汇,尼泊尔可以经由德里方面应付一切。这位拉纳首相不希望与英国人对抗。当时尼泊尔不但没有在伦敦设立大使馆,甚至没有申请加入国际联盟。它奉行的是完全孤立的与英国人毫无冲突的政策。该政策直到“二战”结束并无大的变化。举例来说,1935年,尼泊尔雇佣了三个德国工程师从事地理勘查工作。他们是菲尔奇纳先生(Herr Filchner)、舒伯特博士(Dr. Shubert)和赫尔曼先生(Herr Herman)。1939年12月,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作为英国的对手也成了尼泊尔的敌国。英政府正式请求尼泊尔终止德国人的服务并将他们引渡到英属印度境内。英国与尼泊尔之间没有引渡条约,所以,尼泊尔没有引渡的义务。虽然明知不符合国际惯例,尼泊尔最终还是屈服于英国人压力,同意把那些德国人非正式地送到了印度。1939年7月,德国人在警察押解下被送到尼印边境。英印政府派出50名警察在印度的拉克索(Raxaul)接应。这些德国人一进入英印属地立即被逮捕并被送往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
尝到了铁杆盟友相助的甜头后,英政府在“二战”开始后只希望加德满都能够维持现状。因而在战争期间,英国的政策就是以绥靖态度让首相朱达·苏姆谢尔保持良好的情绪。如同“一战”时期一样,在1939年大战开启之际,拉纳首相坚信英国必胜,因而立即声明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英国,并主动提出给予军援,该建议被英国人欣然接受。与拉纳家族其他成员不同,朱达·苏姆谢尔个人即使是在1940年英军败退之后仍坚信英国人及其盟军最终会取胜,因而保证支持他们的事业。英国驻加德满都驻扎官乔弗里·贝塔姆(Geoffrey Betham)曾经在给本国政府的报告中,描述了1940年6月至9月末尼泊尔的形势,报告中这样写道:“拉纳首相对援助不列颠事业的高度热情一直未减。他继续表达尽其所能为英国提供帮助的决心。对于他的所作所为,我们亏欠很多,且越来越多,特别是对国民士气的鼓舞以及对英属印度军队额外征兵的援助。”
由于“一战”期间尼军分遣队曾被租借到印度承担戍边驻防任务以加强印度战时的国内安全,并对印度的反英势力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安定作用”。“二战”当中,英国希望尼泊尔士兵继续发挥上述作用。
朱达·苏姆谢尔也未让英国人失望。1939年底,他命令为廓尔喀军团的十个正规营分别增募1/3(最终是1/4)的兵力,同时建立更大规模的征兵站,招募了卫戍营和连队。在战争期间,多数尼泊尔军团分布于印度西北边境勤奋驻守,使英属印度军队可以腾出手到别处战斗。比如1940年上半年,8个营的尼正规军被分别派往印度西北省的卡库尔和北方邦的德拉顿从事卫戍任务(起初受新德里的印度军队指挥)。随着战事的推进,拉纳首相答应英政府的请求,同意进一步动员尼泊尔分遣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甚至让尼军像其他正规军一样附属于英国军队,允许英属印度军中的廓尔喀军团去海外作战。结果,尼泊尔军人被派往伊拉克、马来亚等地,甚至参加了塞浦路斯、巴士拉、阿拉曼等地的战役。有材料表明,“二战”期间一共有13万人被招募到廓尔喀军团,另有3万人进入其他单位,包括由2000人组成的两个挑夫营。也有材料认为,朱达·苏姆谢尔首相为印度军队提供了15万廓尔喀士兵,还为印度军警部队提供了5万多人的军力。廓尔喀士兵与英国和印度战友并肩作战,进驻突尼斯,挺入意大利和希腊。在缅甸、埃及、苏丹、新加坡、伊拉克、伊朗和意大利等很多地方都展现了非凡的勇气。有十名尼泊尔士兵获得了英军最高奖赏维多利亚十字勋章(V. C.)。英国人对拉纳政府的鼎力相助充满了难以言表的感念。
3.拉纳政权自绝于国际社会及其原因
从拉纳家族政权的奠基者忠格·巴哈杜尔开始,历届拉纳首相都意识到英国殖民者与尼泊尔关系的重要性。英国人对廓尔喀士兵的倚重也就成为拉纳政权赢得支持的王牌。他们抱着如同昌德拉·苏姆谢尔一样的信念:只要英国人统治着印度,拉纳政府在尼泊尔的统治就是安全的。他们把英帝国视为可以乘凉的大树,竭力讨好英政府,一切唯英国人的马首是瞻,这就是拉纳政府信赖并依赖英国人和英印殖民政府的原因。如此一来,在拉纳家族眼中,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便成为拉纳政权的保护伞,英国人无论何时何处对其有所需求,尼泊尔人都会全力以赴给予支持和援助,他们知道,如果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动摇的话,则拉纳家族统治的根基也便不再牢固了。所以,与英国人的交往虽然打开了一个通向世界的窗口,但由于英国殖民印度,尼英这种双边关系实质上变成了仍然局限于南亚次大陆的邻国关系。尼泊尔的孤立局面不但并未改变,拉纳政府反而更加强化了其封闭措施。
由于担心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民主因素的渗透,尼泊尔政府一直维持闭关锁国的传统政策。为了防止新思想传播到民众中、避免国人与外界接触,拉纳政权切断了该国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包括道路交通、文化交流、自由旅行和外出求学等均受到严格限制。他们拒不允许欧洲商人进入该国,否决了修建道路将加德满都与印度连接起来的建议,拒绝了英国驻扎官及其随员希望自由旅行的要求。到拉家族纳统治后期,钳制人民的思想、力避人们开阔眼界、限制知识分子进出成为统治者的信条。那些胆敢为了求学或谋生而离乡去国的普通公民会被剥夺财产且在回国时受到额外的惩罚。为了阻止人们进行交流甚至从事地下活动,城镇的宵禁更是家常便饭。为此,看似容易爆发骚乱的城市与重镇实际上却是死一般的寂静。加德满都更是一个由于宵禁而永保宁静的都市。在这个铁桶一般密不透风的社会中,外来势力的渗透异常困难。社会学学者切斯特·鲍赖斯(Chester Bowles)对当时的尼泊尔进行亲身观察的记录是:没有通往山区的公路,没有建立学校,表现情感的绘画也在禁止之列。拉纳首相们将尼泊尔封闭起来,自绝于外部世界,避免民主渗透的可能性。
拉纳政权执行上述孤立政策完全出于家族政权稳固的考虑。为了竭力避免外国介入尼泊尔,拉纳政府甚至对外国援助的态度也持出人意料的消极态度,1934年尼泊尔遭遇地震灾难时,朱达·苏姆谢尔首相婉言拒绝了英法两国的财政援助。拉纳政府并非对外援的诱惑完全免疫,而是对此充满戒备,因为外援代表着外来势力对其私人领地的侵入。他们还担心通过接受援助并与外国政府建立联系有可能为外部势力及其思想的秘密渗透提供机会。这些担心达到了极致,才会导致在国家蒙难之际拒绝人道主义国际援助。总之,他们满足于尼泊尔的孤立状态,希望几百年来盛行的经济体制永远持续下去。直到20世纪40年代,外部世界的进步因素还都难以进入该社会。该国的统治者们对自己利益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大众福祉的关注。
事实上,1934年可以成为尼泊尔改变外交的时机。当年,尼泊尔在伦敦建立了公使馆,又在德里建立了总领事馆,尼泊尔有望突破外交局限。廓尔喀士兵在“一战”中的表现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尼泊尔人。一些国家希望与尼泊尔王国建立外交关系。意大利首先打破坚冰,一个由驻印意大利总领事率领的亲善使团到访加德满都,并授予拉纳首相意大利一级勋章。尼泊尔以前的历任首相仅仅接受过英国和中国授予的勋章或勋位。朱达·苏姆谢尔是尼泊尔第一个接受中英以外第三国授勋的首相。意大利总领事在逗留尼泊尔首都期间竭尽全力取悦独裁的拉纳领袖。拉纳首相也将尼泊尔星级勋章(Order of Star of Nepal)回赠给来访的意大利总领事。国王特里布文(King Tribhuvan)在王宫的一次正式集会上接见了意大利总领事。这是尼泊尔正式与第三个国家发生联系。法兰西也步意大利后尘,将它在印度的总领事派到加德满都,并赠给朱达·苏姆谢尔首相一级荣誉勋章。中国使团也访问了尼泊尔并向尼泊尔首相授勋。比利时和荷兰同样派去了类似的使团并授予尼泊尔首相铁十字勋章(Order of Iron Cross)。由于受到这些境外国家的奖赏,朱达·苏姆谢尔在外交事务上有所推进。他开始对尼泊尔一贯奉行的孤立政策心生怀疑,但由于所受教育不多,拉纳集团罕有见识卓越、目光长远的才俊之士,再加上英国政府的多方掣肘,变革并未发生。拉纳政权追随英国的总政策也未被打断。
为一如既往地维持稳定、防止国内秩序有所震动,拉纳政府何至于反对扩大外交范围和外国援助?实际上,任何外国的影响都在排除之列。就以1947年建立的首批工厂之一比拉特纳加尔(Biratnagar)黄麻厂的规章制度为例。众所周知,这样的工厂需要懂技术的外国技师,但是工厂规章中明确规定,外国人必须在身份为非基督徒而且不是政治活跃分子的情况下才能受到雇佣。显然,基督教徒有发展信众的嫌疑从而会对尼泊尔人的思想和心理产生影响和冲击,甚至启发民智,这是拉纳家族统治者竭力要阻止的事情。
综上可知,1846年以来拉纳家族的统治是对普通民众进行经济压榨、政治压迫以及社会不公的一段黑暗时期。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拉纳家族统治下的尼泊尔以高度传统化为特征,拉纳家族的统治有着强烈的个人动机。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都是以其家族利益最大化为核心的。在整个拉纳家族统治时期,“文明”一词甚至被认为是社会的对立面。拉纳家族对尼泊尔国家的统治类似于对家族生意的打理,国家的福利不在其关注之列,在首都以外的许多边远地区,古老的封建习俗仍然盛行,习俗就是法律。因为该国被分割为小小的彼此孤立的私人社区,彼此联系的纽带是婚姻或相类似的生活方式。所以,在拉纳政权被推翻后,尼泊尔在许多方面仍停留在中世纪的水平,甚至仍维持着原始状态。拉纳时代呈现的是一种倒退的社会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