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与性别平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女性、公益慈善文化及建设

1.慈善公益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概念

公益和慈善是两个相互关联但又有所区分的概念。公益不等于慈善,慈善是在慈悲心理的驱动下的善举,是一种不附加要求的施与。慈善是社会资本较强的部分成员基于人类的同情心,对处于不利的弱势方的救助,是一个强对弱的施与关系。慈善事业凸显济贫救困、扶助贫弱的精神,如对贫困、大病患者、受灾人群等的捐助。

所谓公益者,公共利益也。公益事业关乎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如环保、植树等,它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弱势群体,而是社会公众。公益行为也不仅仅是物质的给予,更多的是注重授人以渔,亦即我们所说的通过“赋权”使受益者更多收获无形的财富。

公益大于慈善,因为慈善更多是对特定弱势者的具体救助,而公益关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福祉。慈善产生于公益。慈善理念和行为由来已久,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而公益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概念,和公民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公益源于慈善——我们很多人做公益是从慈善之心开始的,但公益包含更高的价值倡导——以公益行为促进社会体制健康运行以达到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慈善文化到公益慈善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从分散的宣导向善到提倡自觉的关心维护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的崇高价值,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女性与男性一样负有建设公益慈善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2.女性与公益慈善文化

(1)女性是慈善公益文化的积极践行者

在中国传统社会,女性被囿于私人领域,几乎没有进入公共领域的机会,唯民间慈善事业是一个向妇女微启的特殊领域。及至近代,随着民间慈善组织的兴起和女性意识的发展,妇女的善举开始从捐助人变为劝募人、组织者,从个人零星的捐助变为有组织的义赈行动。据记载,1879年11月14日,新吴刘俞氏在《申报》发表的《劝闺阁助赈启》开启了妇女办赈历史的第一页。1890年间江苏、福建、直隶、山东水灾,在筹款艰难的情况下,出现了全国性的妇女义赈组织:闺阁赈捐局。1895年上海高易公馆为救赈两广水灾特制了《救灾报应图》,其中就有专门刊有《中外闺阁助赈启》,这是中国近代义赈组织第一次将妇女作为一个主要力量,并专门向其劝捐。靳环宇:《慈善事业与近代女性角色意识的彰显》,《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在今天,中国妇女慈善公益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目前在中国各级各类合法注册的公益慈善组织中,女性公益慈善组织已占到总数的10%左右,黄晴宜:《发挥女性公益慈善组作用 发展女性公益慈善事业》,2010中国女性公益慈善论坛发言。由妇女组织、以妇女为主要扶助对象的慈善公益项目,如“春雷计划”“母亲水窖”“母亲健康快车”“母亲小额信贷”“幸福母亲工程”等以其明确的目标和品牌效应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而许许多多民间的妇女慈善公益组织亦如火如荼地发展,女性在慈善公益事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通过做志愿者、义工服务社会是现代公民最为普遍的慈善公益行为。中国各地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的志愿者:民政部门的社区志愿者、团委的青年志愿者、红十字会的红十字志愿者、老龄委的老年志愿者、妇联的巾帼志愿者。截至2011年中国已有注册巾帼志愿者220万人。人民网—中国妇联新闻,2011年11月15日。即使在其他各类志愿者中,女性比例也普遍超过男性。

(2)女性是慈善文化的积极传播者

前述刘俞氏首开妇女办赈启事的意义还在于,自此女性不仅是善举善行的践行者,她们也成为劝募者,亦即女性以慈善文化的传播者身份出现于社会。如刘俞氏通过《劝闺阁助赈启》号召:“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远近贤媛各发慈悲,共援饥溺。或省一衣一钗之资,即延数口数时之命。此实眼前功德,想同志者当不吝惜焉”。《劝闺阁助赈启》,《申报》1897年12月26日。数年后长江一带再次遭遇水灾,另一位女性“云间闺秀”王畹香亦在《申报》撰文,号召全国女性组织起来,捐助助赈。《捐润助赈启》,《申报》1881年10月1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女性已有相当的利用现代媒体劝募的传播意识。那么今天的妇女公益慈善事业每一项重大的项目,如春蕾计划、母亲水窖等都体现了妇女出色的组织动员能力,每一项成功工程的本身都产生了传播公益慈善文化的效应。女性媒体工作者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互联网上还活跃着许多以性别身份出现的慈善公益理念的传播者和组织者,如天使妈妈基金、爱心妈妈、妇女热线等女性社团。

(3)公益慈善是女性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平台,也是女性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慈善在西方也曾是中产阶级妇女走出家庭走上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换言之,慈善事业不仅为曾经拘于深闺的传统妇女微启了一扇通向社会之门,也为妇女提供了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建设、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平台,而慈善文化则为她们这一参与提供了行动的正当性。今天我们看到世界上活跃着许多女性慈善家,看到许多女性管理着公益慈善基金,这是她们参加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