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黄逸梵:人生的不良资产剥离
洛杉矶西木区毗邻加州大学的ROCHESTER公寓PART4,常常聚集着五湖四海黄皮肤黑头发的华人,只因这座楼的206房间,曾经是张爱玲最后的居所。她从1991年7月7日到1995年9月8日去世,一直居住在这间极其普通的单身公寓,在洛杉矶二十三年,这是她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那时,她深居简出,与世隔绝,很少和人来往,却常常面壁而坐,喃喃独语。偶尔的访客以为她在念佛,她却有些自嘲地解释:“我在与我的妈咪说话呢!来日,我一定会去找她赔罪的,请她为我留一条门缝!我现在唯一想说话的人,就是妈咪!”
是“妈咪”,不是“妈妈”,娇嗲而亲昵的称呼,几乎不像从张爱玲口中呼出。相比热络的表达,她更擅长静默艰涩地追究真相,审慎地面对自己和世人。
她说自己是个“最不多愁善感的人”,那些难得的黯然与纠结,一部分给了胡兰成,另一部分便给了她的母亲——黄素琼,或者叫“黄逸梵”吧。
人们总对张爱玲显赫的父系祖辈津津乐道,其实,她母亲的娘家也毫不逊色。这个本名黄素琼的女子,祖父黄翼升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李鸿章淮军初建时的副手。同治四年(1865年),李鸿章奉命镇压捻军,在对东捻的战斗中,黄翼升的水师驻守运河一线,阻拦了东捻的向西突围,立下大功,授男爵爵位。黄家在南京的房产,位于如今的莫愁路朱状元巷14号,被称为军门提督府。
1894年,七十六岁的黄翼升去世。唯一的儿子黄宗炎承袭爵位后,赴广西出任盐道,这位将门之后没有子嗣,赴任前家里从长沙家乡买了个农村女子做妾,不负众望的姨太太幸运地怀了孕。黄宗炎赴任不到一年便染瘴气亡故,年仅三十岁。1896年,姨太太生下龙凤双胞胎遗腹子,女孩是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男孩是她的舅舅黄定柱。
1915年,二十二岁的黄素琼由养母大夫人张氏做主,嫁给了李鸿章的外孙张廷重。1922年,大夫人在上海去世,她和孪生弟弟黄定柱分了祖上的财产,弟弟要了房产地产,她拿了古董。丰厚的陪嫁加上分产所得,她自己能够支配的财产颇为可观,犹如她的婆婆、李鸿章的长女李菊耦,当年的陪嫁提供了张家近三代的挥霍。
黄素琼与张廷重,郎才女貌门当户对的一对璧人,前清遗少的黄金组合,假如性情契合,完全可以成就邵洵美与盛佩玉一般的阅尽沧桑与终生厮守。只是,生活从来不是推理,顺理成章的情形总是太少。
这对男女,分明是两个世界的人。
黄素琼相当有个性,充满将门之后的果敢。她自己也说“湖南人最勇敢”,来自湖南乡野的生母割裂了祖辈优柔的闺秀血脉,注入原生态的野性和大胆,所以她拒绝陈腐,渴慕新潮,崇尚女子独立,不甘心依附男人。张爱玲晚年谈到母亲时,说她是“踏着这双三寸金莲横跨两个时代”(《对照记》)。
她生得也美丽。不同于张爱玲孤绝的女知识分子模样,黄素琼眉梢眼角都是女人的风情,《对照记》里一张题为“在伦敦,一九二六”的侧身照,大卷发,双手交叉抵于下巴,膝上一角蓝绿外套,一派文艺而凄迷的女神范儿。
她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兴趣。她学油画,和徐悲鸿、蒋碧微同住一栋楼;她学唱歌,天生的肺弱听起来更像吟诗,比钢琴低半个音阶,于是她抱歉地笑,娇媚地解释;她和胡适同桌打牌,洋溢的希腊风情成了麻将桌上的尤物;她学做手袋皮鞋,从马来西亚带回一铁皮箱碧绿的蛇皮;她尝试社交,做了尼赫鲁两个姐姐的秘书,交际圈子拓展到了海外的上流社会。
这个积极的女子,千方百计撕掉身上“前清故人”的标签,向往着肆意的自由和全新的生活。所以,她抛夫别子远赴欧洲,成为第一代“出走的娜拉”,登上远洋的轮船时,连名字都从浓墨重彩的“黄素琼”,改成了轻灵不俗的“黄逸梵”。
她的丈夫,张廷重,却只能做个遗少。
遗少也有自己的痛苦。年少守寡的母亲李菊耦训子怪异,怕儿子与家族子弟们交往“学坏了”,便故意给他穿过时且绣满花的衣服鞋帽,打扮得像个女孩子,因为缺少交流,他自幼腼腆自闭。
张爱玲印象中的父亲,是个神态沉郁的夫子,终日绕室吟哦,背诵如流,滔滔不绝,一气到底,末了拖起长腔一唱三叹,算是作结。然后沉默踱步,走了没两丈远,又起头吟诵另一篇。听不出那是古文、八股范文还是奏折,总之从不重复。
一个时代的LOSER,流露着末世故人的精神寄托,充满着不合时宜的凄惶。
纵然迥异,这对夫妻也并非天生的冤家,至少,张廷重一定是爱过黄逸梵的。她第一次出国,他寄了一张小照、一首七绝:才听津门金甲鸣,又闻塞上鼓鼙声。书生自愧拥书城,两字平安报与卿。
中国传统男人的那点情愫,仿佛只有古体诗才能抒发,如此蕴藉的相思之情,一声“书生”一声“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新婚时光恍惚重现了。
新潮如黄逸梵,终究,还是心动了。
于是回国。
张爱玲曾经借《小团圆》描写过两人间相处的细节。
妻子嫌弃乃德(张廷重原型)找的房子不好,开口便说:“这房子怎么能住?”乃德对妻子并不气恼,像是有点宠溺的,笑着解释。
吃午饭的时候,乃德绕着皮面包铜边的方桌兜圈子,等待妻子下楼。妻子总是难得开口,乃德渐渐地也自知无趣,终于第一个吃完了就走。
有点儿心酸。
在他们的感情中,女方一直占着主导,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张廷重腼腆,我却总觉得,更多是因为他的深爱,因为更爱,所以更隐忍。
面对美丽自由生机勃勃的妻子,张廷重这个含蓄内向的中国男人很迷惑,他不知怎样去爱她,他固执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当她回到身边时,他想过改善两人的关系,可是碰壁之后就不再尝试。他不懂耐心解释两人的误会,也不愿尝试新的方式获得她的理解与认同。甚至,为了提防她再度出走,他故意不支付生活费,期待陪嫁用尽后,她失去离开的资本。
这个LOSER,自己是醉生梦死的自由落体,却要她也保持同样的降落队形,这般垂死的紧抱,只能让黄逸梵更想逃离。
丈夫,成了她生命中最希望剥离的不良资产。
即便如此,黄逸梵的回归依然为这个家庭带来了一抹亮色,以及回光返照的亲情。
他们从石库门房子搬到一所花园洋房,有狗,有花,有童话书,家里陡然添了许多华美的新朋友。黄逸梵和一个胖伯母并坐在钢琴凳上模仿一出电影里的恋爱表演,年幼的张爱玲坐在地上看着,大笑着在狼皮褥子上滚来滚去。
三十二岁的黄逸梵穿着缀满淡褚色花球的飘逸洋装,美丽而优雅,一双儿女看着母亲唱歌、弹琴,姐姐偶尔侧过头来看看弟弟,俏皮地笑一笑,眨眨眼睛,仿佛在说:“你看多好!妈妈回来了!”这一段生活是张爱玲童年最和美快乐的回忆。
我们总以为,孩子是成全婚姻的利器,却不知,他们更是压垮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对不搭调的夫妻,倘若仅在二人世界中共处,过着貌合神离互不干涉的日子,矛盾倒未必多么激化。毕竟,换个人搭伙也有风险,没有十足的把握,谁也不愿轻易打破现世的安稳。
有孩子便不同,迥异的人生观与生活态度投射在子女教育中南辕北辙,连喝什么牌子奶粉上哪所幼儿园都无法达成共识,细碎繁杂的矛盾终究酿成不可调和的冲突——自己这辈子勉强凑合就罢了,还要复刻一个如此生厌的、似足了对方的小人儿,叫人如何甘心?
黄逸梵与张廷重,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开始了新一轮博弈。
黄逸梵受西方教育观念影响,认为学校的群体生活更健康、多元,坚持把孩子送进学校接受新式教育,夫妇俩多次争吵。张爱玲十岁时,母亲主张把她送进学校,父亲一再大闹着不依,最后,母亲像拐卖人口一般硬把她送去黄氏小学四年级插班。她就读过的学校,无论是玛利亚女子学校、伦敦大学(后转入香港大学)都是费用昂贵的私立学校,她自己在《流言》中曾说:“中学毕业后跟着母亲过。我母亲提出了很公允的办法:如果要早早嫁人的话,那就不必读书了,用学费来装扮自己;要继续读书,就没有余钱兼顾到衣装上。”
可见,黄逸梵对待女儿,大方向还是明智开通的。只是细节处的忽略和残忍,以及经济的窘境,经常让母爱显得局促:自顾自的个性,让她经常伤害女儿而不自知,当女儿辛苦得来的奖学金,被母亲输在了麻将桌上后,女儿认为“与她之间结束了”。
这对夫妻最终走到离婚的地步。
黄逸梵请来外国律师,办手续时,丈夫绕室徘徊,犹豫不决,几次拿起笔来要签字,长叹一声又把笔放回桌上。律师看见这番情景,心中不忍,问她是否改变心意,她说:“我的心意已经像一块木头!”
他听了这话,明白无可挽回,无奈签字。
离婚后,他搬到她娘家人住的巷子里。
或许想着还能遇见她,或许期待一起去嫖娼的大舅子黄定柱念着往日情分可以劝和,这个旧式男子,用了这么种奇怪的方式表达眷恋。
他内心极度痛苦,婚姻的打击太沉重。他的日子一直像下沉的午后的阳光,因了她而带来明亮,她懂生活,可以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也会教育孩子,能够成为一个贤妻良母——如果她愿意。
她是这个男人心中的光,她的离去,让他彻底放纵了自己,宁愿从昏昧的傍晚归隐入黑暗的夜晚,也好过时时刻刻的担心、焦虑和暴躁。他同归于尽式的爱,最终变成了本能的、自卫的对抗。
因爱不成而生的怨恨,萦绕着他的余生。
成功剥离了婚姻的不良资产,黄逸梵旅行家一般行游欧、亚、非洲。
每一次出行,便卖去一箱古董,每卖去一箱古董,她都自责而哀伤——一个新女性居然没有其他谋生能力,只能依靠祖产生活,她那么厌恶她的前夫张廷重,却也像他一样坐吃山空;她那么迫切地改变自己,可一切她痛恨的事物却烙印在基因中,到老,到死,也不肯放过她。
1957年8月,她病重,给女儿写信,说唯一的愿望就是见见女儿。
敏感而天才的女儿那年三十七岁,或许是因为自己的窘迫,或许是因为母爱的稀薄——母爱于她,更像是一件抽去了棉胎的锦袄,华丽而没有温度。
她绝情地没有见母亲最后一面,只寄去了一百美元。
大约一个月后,黄逸梵客死伦敦。六十四岁的她走遍世界,背后却没有一个灯光融泄的家。说到底,她自己也是一个时代的LOSER,拼尽一生也没有剥除那些她唾弃的不良资产,只好与它们一起,同眠地下。
得知母亲去世,张爱玲面壁而哭,大病一场,直到两月后才有勇气整理母亲的遗物。母亲为她留下一箱古董,在艰辛的时候,一件小古董就卖了八百六十美元。
直到有了女儿,我才明白,女儿不仅是妈妈的小棉袄,更是妈妈的小冤家。不必说“女不教母之过”的古训,也不必说十几年如一日事无巨细的照料,单是叛逆青春期的较量,便足以“一孬抵九好”。
黄逸梵对女儿的付出不可谓不多,无奈有时不得法,有时在理性与感性间游移不定。她自己不曾被父母温柔相待,自然学不会那些柔情入髓的细节,给女儿精神上的伤害,纵然愈合,也伤疤永存。
不过,这个女儿,又对母亲回报几何呢?
女儿对母亲真正的体谅,总是要等到自己为人妻、为人母之后,在失却小女孩任性妄为的年纪,发现生存的艰难,以及爱的尴尬和现世的无奈。若摊上了天才与孤绝混合体的女儿,这番体悟怕是要等到女儿年近古稀,行将在天国的门口与母亲重逢时分了。
一番自省,几多忏悔。
所以,在ROCHESTER公寓PART4,张爱玲与久已去世的妈咪和解:
妈咪,请为我留一条门缝!
1995年9月8日,一个中秋节。张爱玲在洛杉矶清冷的月光里孤独离世。
去世两天后才被公寓管理员发现。据说,她面向太平洋,趴着,一只手探向前方,是要去握住妈咪滑落的手吗?
治愈你
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Why?
因为坏女孩从不屈就,哪怕是三十六床羽绒被下的那颗豌豆。她们总是向前,向前,再向前,即使自己也不确定前方究竟是精彩还是危险,但是,前进的姿态是一定的。
在前行的过程中,背负太多总是走不远。现世总有得失与取舍,谁的人生都有不良资产,有时是半死不活的事业,有时是同床异梦的婚姻,有时是知心难再的朋友……是挥泪放手,还是含恨持有?好女孩和坏女孩的选择永远不同。对于更注重自我感受的坏女孩们,生活是一场活色生香的盛宴,永远新奇永远未知。让她们参演一出被别人导演的戏剧,走向一个规划好的一望即知的结果,断无可能。她们享受了时光的新奇特,但却失去了高端大气的上流生活。
黄逸梵的人生固然算不得完美,至少,她丰富而热烈地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