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君康熙为什么也是六下江南
巡游,似乎总是与昏君相关联的,热衷于巡游的帝王也似乎总是没什么好结果。秦始皇巡游而死在了沙丘,导致长子扶苏冤死,赵高阴谋夺权,秦二世而亡;汉武帝几次出行,总是被冠以好大喜功、迷信神仙的罪名;更不用说隋炀帝,为巡游而造了条河,最后在最爱的江都被人杀掉,身死国灭。而康熙是个有名的贤君好皇帝,他为什么六次去了江南呢?
康熙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在位61年,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清朝经过顺治一朝的建设,基本确定了统治,但是还有许多遗留问题,包括边疆纠纷、藩乱、明朝遗部叛乱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在康熙一朝解决的。清王朝经过这61年,统治秩序完全稳定,呈现了一派盛世局面。
康熙游长江
康熙皇帝作为这一局面的缔造者,可谓居功甚伟。他一生励精图治,为百姓着想,是一个有口皆碑的好皇帝。而他却也热衷巡游,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和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六下江南,这个巡游的频率绝不算低。按理说,南方多明秀山水和妙丽佳人,以往的皇帝去南方都是为了游山玩水和寻访美人,可是康熙作为一个以勤政爱民而著称的皇帝频繁南巡,就很奇怪了。
其实,巡游不一定只是游山玩水,在政治及经济上都各有作用。康熙时候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如此,巡游也是很有必要的。
康熙朝服像
他作为满清入关以后的第二个皇帝,在位的前几年民间仍有许多反清复明的团体在活动,清朝的统治仍不是很稳定。而明朝余党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在南方,尤以江浙一带为盛。老百姓如果天天听到的都是前朝悲声,当然也会心系前朝;而如果见到了当朝皇帝的天威,就会敬畏而依附。康熙亲自到南方去,自然会起到安抚民心的作用,对于稳定统治秩序是很有益的。
除此之外,尤其在他统治的中后期,南巡更重要的是经济方面的督促作用。在削平三藩、消灭准噶尔、对俄作战、统一台湾等一系列军事活动之后,社会经济亟待恢复发展,本来就不甚稳定的民心也要通过发展经济来安定。而发展经济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对黄河和漕运的治理及疏通。康熙南巡,对于治理黄河水患和疏通运河起到了直接而关键的作用。
康熙南巡图·康熙出京城
黄河是母亲河,却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她的一次次改道迫使大批民众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人们在不断治河,却不断引来更大的溃堤与决口。明朝一直到康熙时,黄河从河南开封南下,经徐州、宿迁夺淮河河道入海,大量的泥沙把河床垫高,黄河、淮河加上运河的水倒灌,洪泽湖不断变大,高高的河床更是经常为害。康熙初年有好几次大的决口,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受灾严重。黄河的问题不仅仅会淹没田地城镇,而且黄河与运河在苏北的清河县相交,黄河出现问题就会堵塞运河漕运的通道,使得漕运不畅。清朝的首都在北京,而这个时候江南已经成为绝对的经济重心、富庶之地,钱粮都是通过运河输往京城,漕运不畅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这个问题一直影响着康熙,使他坐立不安,下决心要根治。
他曾先后任命几个人主持治理黄河的工程,效果不一,又总是有人借此争权夺利。于是康熙亲自南巡,到现场督察治河进行的情况。当时,淮安是黄、淮、运三水交汇之地,这一地区对治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康熙每次南巡都要在淮安停留,察看指导治河。
他的六次南巡,前两次去察看了黄河水势,了解实际情况,思考治理形势,提出要疏泄黄河下游积水的构思,但是实际施行情况不是很好。到第三次,他总结经验教训,亲自进行了测量规划,提出了新的治河方略。康熙九年(1670年),他任命了一个新的治河总督张鹏翮,按照新的规划治理黄河,第四次、第五次南巡都是为了考察治理工作的进展,最后一次又进行了总结和善后的工作。经过几十年无数人的努力,黄河终于不再经常为害,漕运也畅通无阻了。
另外,他在南巡的时候也会注意体察民情、教化百姓,很是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江南是文化圣地,才子能臣辈出,康熙在江浙一带曾直接选拔皇宫书写人员,而且自己也会在故人府第或山水胜地题写匾额,对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可以说,康熙还是在勤恳地为国为民服务,南巡也主要是为了治河通漕。不过,哪有人不爱娇俏江山,他的老祖宗完颜亮就是因为对那“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地直流口水才立下“立马吴山第一峰”的豪言,他大概也想要去看看那明媚的山水吧。至于有关美人的风流韵事,可就难说了。不过康熙到底没有和他孙子乾隆一样在江南搞得不清不楚,他还是个更关心政事的好皇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