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中国人的政治观
既然政治很重要,那么什么是政治呢?这里先考察中国古代对于政治概念的理解。[5]《说文解字》上说“政,正也”,可以理解为端正或正确。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政”字有几种主要含义:(1)政可以指政事。《尚书·洪范》中有“八政”的说法,意指八种政事。(2)政可以指政权或权柄。《论语》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孔子的意思是说,如果天下有道,政权或权力不应该在大夫的手上,而应该在国君的手上。(3)政可以指政令和政策。苏轼所说“今日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中的“政”是指政令和政策。(4)政可以指主持政事。《宋史·欧阳修传》记载:“其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是说欧阳修与韩琦两人同心协力来辅佐朝政,主持政事。(5)政可以指国家的制度和秩序。《春秋左传》有“大乱宋国之政”的说法,是指整个制度和秩序乱掉了。(6)政还可以指符合礼仪和道德的做法,这更多代表儒家的观点。《论语》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政”可以理解为一种符合礼仪和道德的做法。这几种含义代表了中国古人对“政”的理解。
“治”在古代本为水名。《说文》记载:“治,水,出东莱曲城阳丘山,南入海。”这里提到的地方大概在今天胶东半岛的龙口一带。后来,“治”就被引申为“治水”“治理”“整治”的意思。在中国古代,“治”可以指治理和统治。《史记·循吏列传序》里面说:“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意思是说“奉职循理”就可以治理得很好。“治”还可以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这里的“治”与“乱”相对,成语有“治乱兴衰”的说法。《易·系辞下》也有这样的用法:“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那么,“政”和“治”两字合用是什么意思呢?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政治”主要有几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政事得到了治理。比如,《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生命”的说法,汉朝贾谊的《新书·大政下》说:“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这里的“政治”都是指“政”事得到有效的“治”理。第二层含义是政事治理的本身。《宋书·沈攸之传》记载:“至荆州,政治如在下口,营造舟甲,常如敌至。”这里的“政治”讲的是政事治理本身,而没有讲到政事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治理。第三层含义是治理国家所实行的措施。比如,《周礼·地官·遂人》上说:“掌其政治禁令。”这里的“政治”跟治理国家的措施有关。此外,在中国古代,“政治”最通用的理解是指君主及其大臣统治国家和治理社会的活动。这也更符合现代政治学常用的表述方式。
到了近代,中文语境中又是如何理解政治呢?近代政治的概念应为英文“politics”的中译。比如,《海国图志》里就有“梭伦所定政治章程……”“罗马军旅最有纪律……勤修政治”的说法。1903年,《新尔雅》介绍“政治”词条时这样说:“(《释群》)成国家政治之中枢机关谓之统治机关,统治机关之运营谓之政治。确定表明政治之理想者谓之立法,实行政治之理想者谓之行政。”这里把政治理解为“统治机关之运营”,代表了中国人在20世纪初对政治的理解。
中国近代政治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孙中山先生,他在《民权主义》中的政治观非常经典,为人熟知——
1949年以后,国内公共政治课教科书的观点很大程度上受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治教科书的影响。目前,不少公共政治教科书仍然这样定义政治:
在这一定义之上,通常还有三个基本观点:一是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二是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三是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所以国家政权是政治权力的根本问题,任何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掌握对国家或社会的最高统治权。这个大概是目前主流公共政治教科书对政治概念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