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商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本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93年。

那年秋天,我到美国的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攻读国际商务与战略学博士学位。不久,一款叫作“Mosaic”的软件迅速在校园里流行起来,它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工具,可以浏览互联网上开始涌现的内容。这是全球第一个大众化的互联网产品——浏览器。很快,它更名为“Netscape”,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网景”,并在1995年完成IPO(首次公开募股)。这成为互联网商业化的里程碑,并直接引爆了第一次互联网大浪潮——没有网景,就没有在线内容的井喷,以及后来的门户网站,也就没有搜索引擎,人和信息的在线连接更加无从谈起。

虽然有幸成为互联网最早的原住民,但当时的我完全没有意识到互联网的巨大可能性。直到1999年网络热浪涌现,我才开始系统地研究互联网。很幸运,我做的第一个案例研究对象就是刚刚成立不久的阿里巴巴公司。2003年,我成为阿里巴巴的战略顾问,2006年全职加入阿里巴巴,负责战略工作,转瞬12年。

有价值的战略研究,一方面需要深入实践,问题驱动;另一方面,又必须有足够的前瞻性和体系化,所谓抬头看路。本书就是我18年研究、工作和思考的结晶。

2007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战略会第一次提出后工业化时代和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概念,也是我们第一次看到千亿美元市值公司的可能性。2009年,对于是否进入云计算领域的讨论让我意识到,云计算对于互联网时代的价值,就像电网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价值,这将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基于这样的判断,2010年,阿里巴巴集团明确提出了互联网时代将呼唤全新的商业文明。2011年,阿里巴巴开始感觉到数据的价值,新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被要求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开始商业模式创新的探索。2012年,阿里巴巴提出C2B(消费者对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2013年,阿里巴巴设立了首席数据官的岗位,全力推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方面的技术进步与商业创新。2014年,马云提出数据时代的概念。2015年,淘宝网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开始释放巨大的客户价值。2016年,马云进一步提出了“五新”战略和互联网经济体的思想。

在互联网前沿的核心地带工作和思考,每一天都被问题追赶驱动,永远有新的困惑,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问题足够新、足够复杂,没有现成答案,我们被迫基于现实追问本质,被迫跨越现有的知识门类广泛阅读,被迫回到人类历史当中寻找某种参照或知识。大部分时候虽然仍旧困惑,但当看清楚一点远方和终局时,尤其是当这种认知可以惠及平台上的众多参与者时,当中的快乐难以言述。

我和同事们深深意识到自己的幸运,也深深知道,在当下这个世界中,有多少同伴也在同样的追寻过程中。我们愿意把自己的所思所得和大家分享、讨论,也愿意告诉更广阔世界的人,我们正在置身于怎样的历史进程中,不论理解不理解,不论愿意不愿意,没有人可以避开。不被前行的历史抛在身后的唯一方式,就是主动拥抱变化。

所以我有了写作本书的想法,但没想到一写就是6年。

在2012年发表的两篇文章中,我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C2B、网络协同等概念。基于这些思考,实际上2013年我就写出了本书的第一稿。但完成初稿之后,我总觉得许多概念缺乏案例支持,无法讲透,同时,全书也缺乏一个统一的框架。于是,这5年,我不断地把这个初步理论框架和实践创新反复迭代,把书的框架更迭了数十次。

感谢在前沿领跑实践的人,尤其是2015年以来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内的先行者,他们的实践让我有机会补上了本书逻辑中最重要的一环——随着对大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理解的深入,我终于提炼出了未来商业必须全面智能化的主线。同时,阿里巴巴集团和众多创新企业在C2B和网络协同方向不断努力,也让协同网的价值、机制,以及和生态系统的关系逐渐清晰起来。数据智能和网络协同的融合,让我意识到这就是未来商业文明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

这个框架试图把握这个时代大变革的本质。本书将全面展开阐述这个框架的推演过程,以及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概念和理论来指导商业创新。希望本书在读者思考未来时能提供一个简洁而有力的思考框架。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确信在这个时代将出现万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它们是智能商业到来最显性的标志。2018年8月,这个预判成为现实:苹果、亚马逊已经率先进入万亿美元俱乐部。

作为一本讨论互联网的书,如果仅仅出版传统的纸质书,感觉还是没有实践自己倡导的理念。实际上,这两年曾鸣书院的公众号和湖畔大学的App(应用程序)频道,已经成为和大家互动的良好平台,很多的线上反馈也直接帮助了本书的写作。如果大家想就书中的内容与我们探讨,可以在这两个平台和我们交流。

精彩刚刚开始,祝大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