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西藏医心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5 禅修的九种境界

九次第定

禅定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医心术中一种主要的修习方式,许多观想治疗都是在禅定的状态中展开的。

 

禅定由梵文(Dhyana)翻译而来,音译为禅那,原意为静虑,即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正审思虑之意,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彻底入静,对外不受任何信息干扰,对内不生任何杂念,冥然无物无我。

对于医心术的修习者来说,禅定的含义十分丰富。首先,对于心智散乱者,禅定本身就是一种收束心神的治疗,每日定时的禅定训练,本身就能够起到安稳心智、平复情绪的作用。其次,禅定是正式修习的前序,每一次正式的医心术修习,必然伴随有禅定修习,因为简单的禅修能够有效地帮助修习者调节自己的情绪,快速进入治疗状态。最后,医心术中的许多治疗方法是必须在禅定的状态中才能展开。

前面讲过,医心术利用自己的意识来治疗自己的意识、精神问题,但需要治疗的精神问题本身就属于自己意识的一部分,所以这种自我治疗是有一定难度的,而通过佛教的禅定,医心术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现代生理学研究,当人进入禅定状态后,会大幅降低大脑中α波的振幅,入定状态越深,压抑大脑α波的能力就越强,甚至能够使α波整个消失掉。此时便容易使人进入无我的空灵状态中,暂时将自我意识与空性隔离开来。这就好比医学上的无菌室,通过禅定,将自己的本性放入意识的无菌室中,与有问题的部分隔离开来,再通过对自己本性的关照与静思,最终完成医心术的自我治疗。

入定的修行并非如外表看来的静坐那么简单,要达到真正的入定,实际要经过长时间的修习,对于刚开始修习或修习时间较短的人来说,修习中往往会遇到下面三个主要的障碍。

◎ 第一种障碍是懒惰,对修行缺乏兴趣和欲望

包括了修习者对练习的懈怠、怯懦和驰走。懈怠是指简单地满足现状,没有精进之心;怯懦指认为修行困难,产生畏难情绪;驰走则是指修行中把能量消耗在不恰当的地方。

禅定的六种调心方法

藏传佛教噶举派祖师萨惹哈大师曾传有安心六法,是禅定时最好的调心方法,对修行者有很大的帮助。

◎ 第二种是昏沉

昏沉被分为两种情况:粗昏沉和细昏沉。粗昏沉是指在修行过程中明朗度和专注力不够,通常发生在修行有进步的时候;细昏沉则是指明朗度和专注力稍有减少,不是特别明朗而已,一般在修行到更高的境界时才会发生,而认识它又比较困难,常有人在修行中被细昏沉所制,误以为这种细昏沉是某种非常高深的证悟,以致误入歧途。

◎ 第三种是掉举,即心理散乱或分心,掉举也分为粗细两种

粗掉举是指修行时心离开了所观的目标;细掉举则指修行者一边专注目标,一边心中还有浮想潜流。禅定并不是简单的静坐,整个过程包括着精神、意识的变化,整体将来有九个境界,这就是九次第定。

(1)初住 初住的心只有少许的稳定,目标在丢失和找到见往复,于是在修行中散心、提起反复出现,心念散乱。初住是禅定进步的表现,逐渐对心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2)续住 经过初住时对心的反复修行,到续住时,修行者已经能将心专注于一个目标上五到七分钟。

(3)回住 修行者的心更加稳定,目标一旦忘失就能立即提起,不需再找,这时心也能不间断地放在目标上10到15分钟。

(4)近住 此时,修行者的心所专注的目标从头到尾就不曾中断过,但这一修持还不够持久,而这一阶段也是昏沉和掉举现起的时刻。

(5)伏住 心高度稳定专注于目标上,但由于过分集中精力,有时会落入细昏沉的陷阱中。这一步是较难掌握的,修行者要多花时间练习。

(6)寂住 在伏住阶段为了避免昏沉,因而会保持非常敏锐的“内省警觉力”,使心的能量增长了很多,但这样又会有细掉举的危险,所以要保持有力的“内省警觉力”来排除它。

(7)最寂住 到这一步时,已经不会有很多昏沉和掉举生起,偶尔会有,但清除并不困难。

(8)专住 专住境界已经不会再生起昏沉和掉举,修行着只需稍微努力就能使心专注于目标上,而且想专注多久就多久。

(9)等住 修行者已经能够毫不费力地专注于目标上,并使心一直专注于此。

这九次第定就是禅定意识发展的轨迹,心最终达到不再被思虑所散动干扰的状态,能长时间专注于任何所选择的目标上,心完全静止不移,这就是禅定所追求的最终的状态“息心”。

九次第定

九次第定就是指修行者在禅定修习时所要经历的九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修行者必须战胜懒、昏沉、掉举三大障碍,才能达到心外无物、忘我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