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与研究架构

本章将以较大篇幅对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研究的方法论、方法以及研究视角等问题予以探讨。这也是对上一章转型社会研究中深刻悖论的一个初步回应。[1]本章重点关注的问题是:(1)在对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进行研究时应持什么样的方法论立场?换言之,如何实现阶级概念的实体思维的转换,不仅将工人阶级看成是处于各种层次“结构”的位置,更将其视作一种“历史主体”,将农民工的阶级形成看成是一种关于“关系”的变化过程,一个开放的、实践的和历史的过程,从而避免将阶级的形成视作一个目的论式的单向演绎过程(比如,从农民→农民工→“工人阶级的一部分”)?(2)如何借鉴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阶级形成研究的成果,汲取发展中国家工人阶级形成的历史经验,对农民工的阶级形成进行历史社会学的分析?(3)如何从“生态研究”迈向“心态研究”,做到阶级意识研究的方法论自觉,规避社会主义国家阶级问题研究中的各种意识形态陷阱,对农民工的阶级意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