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主要阅读文献
著作
[1]陈静:《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2]徐学平:《空间指示语的实验语用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3]王道英:《“这”“那”的指示功能研究》,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4]杨佑文:《英汉语篇指示语对比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版。
论文
[1]陈辉、陈国华:《人称指示视点的选择及其语用原则》,《当代语言学》2001年第3期。
[2]陈令君、马坤:《人称指示的语用投射及其交际功能》,《北方论丛》2006年第1期。
[3]陈治安、彭宣维:《人称指示语研究》,《外国语》1994年第3期。
[4]高航、严辰松:《语用学在中国20年综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5]郭聿楷:《指示语:研究历史、属性、分类及其他》,《外语教学》1995年第4期。
[6]海光增:《论指示语的认知》,《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7]赖彦:《人称指示有标记指称的语用及认知分析》,《南昌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8]李瑾香:《指示语概说》,《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9]李军、蔡晓丽:《汉语时间指示的语用倾向》,《修辞学习》2006年第3期。
[10]李克、李淑康:《修辞权威视域下的社会指示语研究》,《外国语》2010年第5期。
[11]梁志峰:《指示语的灵活运用与幽默》,《修辞学习》1997年第4期。
[12][英]莱文森:《语用学论题之五:指示现象(上)》,沈家煊译,《国外语言学》1987年第2期。
[13][英]莱文森:《语用学论题之五:指示现象(下)》,沈家煊译,《国外语言学》1987年第3期。
[14]刘呈华:《现代汉语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修辞学习》2006年第6期。
[15]刘龙根、崔敏:《语境概念与“指示”阐释》,《外语学刊》2009年第5期。
[16]刘曼:《人称指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7]刘森林:《语用策略与指示词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8]刘澍心、袁涤非:《论指示语对语境的构建功能》,《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2期。
[19]刘永厚:《汉语称呼语的研究路向综观》,《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第3期。
[20][日]木村英树、沈国威:《指示与方位》,《世界汉语教学》1989年第4期。
[21]石毓智:《指示代词回指的两种语序及其功能》,《汉语学习》1997年第6期。
[22]孙蕾、何英玉:《语言哲学的难题——指示语》,《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2期。
[23]孙蕾:《西方指示语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24]孙培培:《人称指示在汉语和英语中的语用对比分析及反先用现象》,《考试周刊》2012年第83期。
[25]孙延弢:《指示现象的语用分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第7期。
[26]吴一安:《空间指示语与语言的主观性》,《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6期。
[27]夏海波、万冬梅:《言语交际中空间指示语的语用意义》,《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2期。
[28]肖薇、郭晓华:《英汉指示语用法差异》,《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29]徐学平、宋俐霖:《空间指示语多维视角研究述评》,《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30]徐学平、周榕:《自触和他触情境对空间指示语选择的影响》,《外国语》2010年第3期。
[31]徐阳春:《汉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考察》,《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32]阎涛:《空间指示的认知心理过程和语用功能解析》,《外语学刊》2009年第3期。
[33]余维:《时间指示的语用对比分析——汉外对比语用学的尝试》,《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第2期。
[34]张静:《指示语映射现象探析》,《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5]张权:《论指示词语的影射现象》,《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36]赵万长:《元语用指示语的顺应性解释》,《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 高向辉、王世凯、夏中华:《汉语指示语研究的三个阶段》,《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 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页。
[3] 袁芳、邓静怡:《指示研究述评》,《科教文汇》2007年第10期。
[4]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5] 郭聿楷:《指示语:研究历史、属性、分类及其他》,《外语教学》1995年第4期。
[6] 转引自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 曾文雄:《语用学的多维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页。
[8] 王世凯:《汉语指示语探索》,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9] 俞东明:《什么是语用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页。
[10] 张静:《指示语映射现象探析》,《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1] 张权:《试论指示词语的先用现象》,《现代汉语》1994年第2期。
[12] 王世凯:《汉语指示语探索》,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页。
[13] 刘呈华:《现代汉语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修辞学习》2006年第6期。
[14]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15]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页。
[16]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
[17]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18]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版),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9] 陈辉、陈国华:《人称指示视点的选择及其语用原则》,《当代语言学》2001年第3期。
[20] 王世凯:《汉语指示语探索》,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
[21] ① 何自然:《语用学讲稿》,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 谢慧蓉:《谈谈时间、空间、地点指示的语用研究》,《安徽文学》2011年第8期。
[24] 转引自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5] 刘澍心、袁涤非:《论指示语对语境的构建功能》,《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2期。
[26] 唐善生:《指示性与话语性——话语指示的本质特征》,《修辞学习》2004年第6期。
[27]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8] 李克、李淑康:《修辞权威视域下的社会指示语研究》,《外国语》2010年第5期。
[29] 梁慧、戈玲玲:《指示指称语篇衔接功能的语用分析》,《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30] 吴丽丹:《政治语篇中人称指示词的功能分析》,《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31] 王娜、韩芳:《从社交指示语看英汉文化差异》,《科教文汇》2007年第8期。
[32] 刘伟、郭海云:《英汉可及性标记系统对比研究及照应指称语的翻译》,《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33] 卫春艳:《汉译英中指示语的翻译》,《中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4] 李疆彤:《回顾与展望2005—2006国内指示语研究综述》,《柳州师专学报》2008年第4期。
[35] 周方珠:《论社交指示翻译中的权势与规约性》,《宿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36] 高向辉、王世凯、夏中华:《汉语指示语研究的三个阶段》,《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