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问题研究:基于供求行为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农村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研究的新探索——序钟涨宝教授主编《农村社会发展丛书》

从1978年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具有了以往不曾具有的特点。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带动下,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两者同时并进、相互交叉,形成相互推动的趋势。这里,社会结构主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制度化和模式化的体系。社会结构转型就是不同的地位体系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则指的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无论是社会结构转型还是经济体制转轨,都是广义的社会转型的内容。用世界的眼光看,这种转型的复杂性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是很少见的。更进一步说,两种转变的实质在于文明形态的变更。而这种深层次的文明转型发生在中国这个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巨型国度里,经历了不同路径的探索和实践,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另一方面,在20世纪与21世纪的交替期间,旧式现代性已经进入明显的危机时期,全球社会生活景观因此呈现出重大转折的种种迹象。在世界,在中国,探索新型现代性便成为一种势在必行的潮流和趋向。所谓旧式现代性就是那种以征服自然、控制资源为中心,社会与自然不协调,个人与社会不和谐,自然和社会付出双重代价的现代性。而所谓新型现代性,就是指那种以人为本,人和自然双盛、人和社会双赢,两者关系协调和谐,并把自然代价和社会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现代性。作为一个具有历史规律性的人类追求方向,提倡并促进新型现代性的全面实现应该是具体研究领域的一种学术自觉。因此,这种对新型现代性的追求需要更多有志之士在相应的具体层面进行系统研究。这其中,作为社会系统重要构成的农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领域。在城市化基本实现的当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动农村转型升级,实现城乡一体化,最终建成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是摆在学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事实上,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史上,农村研究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早在中国社会学的传播和发展时期,社会学的前辈们就深入到农村广阔的天地之中,探索和思考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和转型面临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农村的经验研究成为早期中国社会学的研究重心。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学在中断近30年后得以恢复,农村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也获得长足发展。其中,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是国内较早恢复农村社会学教学与研究的系所之一。我国第一位农村社会学博士、老一辈著名社会学家杨开道先生(1899—1981)曾经是华中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的筹委会主任,他所开创的中国农村社会学教学研究事业给该校留下了宝贵遗产和优良传统。1986年,该校开设了国内第一个农村社会学专业。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专业自建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农村社会学教学与研究中的学风建设,不但继承和发扬了杨开道先生的“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农村”的学术理念,而且在首任系主任李守经教授的带领下,逐步形成了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教学和科研风气与传帮带、团结合作的工作氛围,以及“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三结合培养社会学应用人才的教学理念。现今,这种优良的教风学风由钟涨宝教授带领他的团队进一步发扬光大,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为学界公认。

这样一种注重“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理念,一定程度上与我近年来提倡的中国社会学要有一种“顶天立地”的精神相契合,也是一种“理论自觉”的自我实践。所谓“顶天”,就是社会学研究要站在国际社会学研究的前沿,把握当前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也就是说,中国社会学必须要有国际视野。所谓“立地”,是指社会学研究一定要立足于本土研究,扎根本土社会,这就是本土视野。“顶天立地”就是要把追求前沿与深入基层结合起来,把世界眼光与草根精神结合起来。只有把两种视野结合起来,农村研究的水平和价值才能得到提升。而所谓“理论自觉”是指对社会学理论或社会理论进行“建设性的反思”。显然,“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农村”的学术理念其实质正是“顶天立地”和“理论自觉”。正是在这样一种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理念下,该校的农村社会学研究一直走在学科的前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此次由钟涨宝教授主编的《农村社会发展丛书》无疑是农村社会学领域的又一新探索,也是对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又一大贡献。该丛书立足农村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时代背景,综合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以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和促进农村社会建设为目标,围绕“农村社会发展行为逻辑与制度安排的互动规律”这一主线,对我国农村社会政策、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会保障等核心问题进行系统的交叉学科研究。具体而言,这套丛书综合运用了个案研究、统计调查、历史比较研究等多种社会学研究方法,对农村经济社会变迁进行了不同侧面的研究,着重关注了当前农村发展和转型过程中的热点问题,比如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民间金融组织、农村教育等事关城乡一体化的社会问题。有关这些问题的系统研究,对探索农村社会发展规律,消减农村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协调的音调,从而将农村社会发展的代价减缩至最小程度,实现农村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是对如何实现新型现代性的一种积极回应。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读者在理论上认识把握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对于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之,这套丛书凝聚了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多年来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心血,把握了学术研究的前沿,是一套值得研读的精品。

是为序。

img

2010年3月25日于

中国人民大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