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迄今,史学界对侵华日军细菌战的研究已取得了不菲的学术成果,但要揭示其全貌和更多深刻的内容,尚须挖掘史料、深化研究。新的学术任务,需要开拓新的思路,从不同的视角,灵活运用史学研究方法,解决具体问题。为此,本书力求在此方面,就侵华日军常德细菌战研究做一些尝试。
常德细菌战,是日本大本营参谋本部下达“大陆指”命令,由731部队联合华中“荣”1644部队共同在中国南方实施的一次大规模的鼠疫跳蚤细菌战,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一次重大犯罪。
常德细菌战引发了常德城乡史无前例的鼠疫大流行。常德城乡居民因鼠疫感染死亡的人数远不止各种历史档案记录的“约100名”,也不止原日军731部队军医少佐金子顺一等人撰写的《金子顺一论文集·PX效果略算法》一文中所统计的“2810人”,[1]这个数字至少有“7643人”(经过“常德市细菌战受害调查委员会”长达7年深入广泛的调查统计并被日本东京地方法院于2002年8月27日采信并认定)。[2]
本书分上、下两篇。
“上篇”主要将常德细菌战61名受害原告回忆的历史“碎片”拾缀在一起,旨在以其原始性、直接性、具体性、生动性、广泛性,真实再现侵华日军常德细菌战罪行。这些“口述史料”,源于基层民众,展现的是口述者不堪回首的“往事”。对受害幸存者、受害者遗属而言,每一次的回忆都是一种难以言状的痛苦,更是悲愤的控诉。
本书所录入的受害原告“口述史料”,完全尊重受害原告控诉、陈述内容的原意,保持“口述史料”的原始性。但为便于读者阅读,对“口述史料”的文字做了轻微的、不违背其“本意”的改动。本书采用的所有“口述史料”与收藏在档案馆的“原件”内容相一致。
“下篇”主要以常德细菌战受害原告的61份“口述史料”为基础,从湖南文理学院细菌战罪行研究所收藏的7643人受害资料(共120册)中抽样,以历史档案记录为“佐证”,结合细菌战罪行研究所多年来收集的中、日、美、苏等国的各类侵华日军细菌战文献,由口述史学视角切入,运用计量史学方法,定量分析与研究,旨在揭露常德细菌战对常德无辜居民个体生命的戕害以及对底层家庭、社会结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的种种危害。
本书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常德市细菌战受害者协会会长高峰、副会长徐万智和丁德望、易友喜、胡精钢等同志的帮助。
本书编撰过程中,得到了湖南文理学院细菌战罪行研究所所长陈致远教授的鼎力支持。
本书编撰过程中,湖南文理学院细菌战罪行研究所罗运胜博士给予了资料方面的支持。日本摄影师权田茂提供了部分照片。湖南文理学院历史专业2012级学生刘翀、王伟辉、刘嘉仪等同学参加了本书部分内容的录入工作。女儿朱芷贤做了部分文字的校订工作。
2014年6月,我们湖南文理学院细菌战罪行研究所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南方侵华日军细菌战研究(湖南及周边地区)”(14@ZH025)的课题立项。为了完成好这一课题,我们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出版“侵华日军常德细菌战研究丛书”一套,本书是该丛书中之一种。其他几种为《纪实:侵华日军常德细菌战》、《罪证:侵华日军常德细菌战史料集成》、《伤痕:中国常德民众的细菌战记忆》。其中《伤痕》一书,由日本东京女子大学文化人类学教授聂莉莉撰著。
作者
2015年6月
[1] [日]奈须重雄:《秘密资料〈金子顺一论文集〉发现的意义》,罗建忠译,《武陵学刊》2012年第3期。
[2] 《东京地方法院就侵华日军细菌战国家赔偿诉讼案一审判决书》(2002年8月27日),王希亮、周丽艳编译:《侵华日军731部队细菌战资料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6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