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农户
农户是指生活在农村的、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并且家庭拥有剩余控制权的、经济生活和农业关系紧密结合的多功能的社会经济组织单位。农户是一个多义的混合概念。最简单的含义上,农户是一个社会与经济功能统一的基本单元,是从事个体农业经营和农业生产的经济组织,是建立在姻缘和血缘上的社会生活组织。基于农户的经济和社会等特点,我们把农户概括为以家庭为基本单元,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活动的经济组织。农户作为我国农村微观经济的主体,具有如下复合功能:①人类和自然关系的意义上,农户既是人口单位,又是生态单位;②人口意义上,农户是社会组织(家庭);③在社会组织意义上,农户既是经济组织,又是文化组织,也是血缘组织;④在经济行为中,农户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的农村突破了人民公社以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实行了以农户为单元,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获得了最终的土地经营使用权,确立了农户作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最基本单位这一微观基础。农户既是广大农村投资、生产与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微观行为主体,又可作为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决策单元,同时是农村土地利用最基本的决策单位
。我们从历史变迁过程的角度来说,如今的农户已越来越深地进入到一个开放的、流动的、有具体分工的社会化体系中,与相对传统的封闭的小农经济实体越来越远,属于社会化小农的阶段。农户的生产、生活和交往社会化进程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户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但是也产生内在的矛盾,需要我们以新的思路来应对变化之中的社会化小农的需求
。
在城市化进程中,非农就业机会大量出现,农户在初始土地资源、家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农业与非农业的综合比较利益等的基础上,确定农地是否流转及其家庭经营特征,从而出现纯农户、兼业化农户、种田大户甚至出现农业产业公司。引起耕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集体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因此,某些统计数据表现可以被认为是当时大部分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集中反映。可以说,在较长期的时间内,从某种程度来说,群体农户耕地利用行为的变化与耕地利用的变化基本存在一致性趋势
。按收入划分
,分为只有农业收入的家庭农户(纯农户)、部分农业收入的农户(兼业农户)、租种大量农地的农户(种田大户)、全部收入非农化的农户即非农化农户。在中国农业结构性的政策调整,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中,中国农村的农户群体开始转化,农业经营者分为传统农户、种植与养殖专业户、半工半农型农户、经营与服务性农户以及非农农户五种主要类型
。农村土地流转活跃的背景下,转入户出现种植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集体统一经营、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都是国家政策扶持的农业规模经营组织
。普通农户、种植大户种植土地来源分别为承包田和荒地、机动地、承包地及其他;农场种植土地来源为基本田、规模田、市场田
。
结合宁波实际情况,按种植规模划分,本文研究的农户分为散户,合作社农户和种田大户。散户亦即传统农户,土地种植规模一般在2亩以下,以自家土地为主;合作社农户即已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土地种植规模一般在5亩左右,以自家土地或以合作社土地为主;种田大户土地种植规模一般在20亩以上,并且不同年代、不同种植结构中,划分标准不统一,是一个动态概念,但都以转入土地为主;农业产业公司不在本文研究范围。文中不特别说明外,一般农户是散户和合作社农户的统称。
3.1.2 土地利用
从科学的学术用语而言,所谓土地利用并非通常所说的土地使用。土地使用主要是指人们对土地施以劳动和资本,以求发挥土地功能之意,最多只是一种狭义的土地利用。学术上土地利用定义为:为了实现特定目的,人们对特定土地资源的特性、结构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和用途设计,制定政策和规划方案,以便于最优利用。因为是一种学术用语,它因学科的门类及其性质与分工而不尽相同,而且是一个动态概念。它是人们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与土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关系。马瑟等人
认为土地利用决策涉及很多因素:土地利用者的目标、决策过程、决策手段、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影响决策的背景因素。有观点表明,土地利用决策取决于人类需求和能力。土地利用决策取决于谁是决策者和决策过程
。欧阳进良等定义土地利用为:人们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与土地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产生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关系
。曲福田等研究者
认为土地利用决策是对土地的开发强度、利用方式、分配形式等行为的选择、控制与调整过程,其中包括宏观的层面,如总量耕地动态平衡、审批建设用地和调整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等;同时也涉及微观的层面,如对土地某一单元开发强度等方式的具体选择。
3.1.3 农户土地利用行为
农户作出的生产决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土地利用行为是依据农业生产资料及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动和农户自身可能获取的最多经济收益。农户的决策行为将影响其农业生产的变动,直接影响农业政策实施效率,而且每项政策的实施可能引起土地保护或退化的不同效果。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受家庭收入、人员结构、文化素质、所处社会环境、农业比较效益等多种元素制约,同时也直接受制于社会经济、市场环境和政策
。农户的农业性生产经营行为包括种植业生产经营行为和畜牧业生产经营行为等,是农户在农业生产上选定经营方向、经营规模、经营方式方面的经济活动。种植业生产经营行为涉及农业土地的利用,即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由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为畜牧生产提供饲料和厩肥等,所以,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与畜牧业的生产有关。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包括种植选择行为、生产资料投入行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行为、农业生产技术利用选择行为等,涉及了农户土地利用的投入和产出,并且影响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破坏等
。依据农户行为理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追求最大利润的结果,考虑因素包括家庭收入、农户的非农就业、土地资源禀赋、农村基础设施和村庄区位等
。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是农户自身根据自然环境、禀赋等作出的有关土地流转、劳动力分配、种植结构进行一系列有关土地的活动调整,是合理利用家庭拥有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的行为。陈佑启
在北京房山的调查研究表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主要受到六个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明显的非可持续特征:①农户的“效用最大化”基本准则很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相统一;②农民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其土地利用行为的可持续性影响广泛而又深刻;③模糊的产权关系不利于土地的可持续作用;④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等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约束十分明显,农户在生产要素的配置过程中无法超越政策因素的限制,实现纯经济意义的最大收益;⑤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对农户的生产行为具有规定性;⑥自然环境条件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较为明显,它是区域内一切土地利用活动的基础。孔祥斌
研究认为农户耕地利用行为是指农户种植选择、土地经营投入等土地资源利用的行为。刘洪彬等
研究认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包括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投入强度三个方面,进一步分别选择是否种植经济作物、土地复种指数、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强度等四个指标来定义农户土地利用行为。
结合宁波的实际情况,本研究认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是指农户根据环境(制度环境和非制度环境)对家庭所承包的土地(农地)、劳动力、资本进行资源配置的活动,针对这三个方面分别选择土地流转、劳动力是否兼业、种植结构、机械化情况、物质投入等指标考察城市化进程中宁波市农户土地利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