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
农户行为实际上就是农户在一定市场、政策等外部条件下如何利用其拥有的资源进行生产决策的过程。鉴于此,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众多的案例分析。马斯洛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需要产生一定动机与目标,并且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向高级发展的。国内一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农户土地利用目标不同,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存在差异
。我国的资料表明,产品低价格和生产资料高价格的相对变化与土地投入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呈一定正相关
。稳定、明晰的土地产权,使农户对自己拥有的土地具有长期的预期,减少土地经营的不确定性,降低土地保护性投入的风险,增加土地保护性投入,有利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刘广栋等
通过对现行农村制度的调查认为,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对土地制度(农业税的减免)改革有明显的响应并存在土地利用行为的差异。2000多年以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要从农业收入中抽取一定比例向国家缴纳农业税,农业税的多少实际上是农民参与农用地收益分配的比例,2004年开始农业税初步减免,农户自身农用地收益分配比例增加,从而大部分农户扩大了土地利用规模,增加了土地投资等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户兼业情况不同,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也表现出很大差异
。江西的研究表明,非农收入变量为正,边际效应为0.05,数据说明当所有自变量处于均值,非农收入平均值每增加1%的情况下,农户租出土地的概率将会提高5%;在租入模型的结果中,非农收入变量的符号为正,在1%水平上显著变化,边际效应为0.10,表示当所有自变量处于均值,非农收入平均值每增加1%,农户租入土地的概率将会增加10%。非农就业对土地流转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作用路径是通过增加雇佣劳动和机械替代自家劳动力投入,从而改变了农户投入的结构,但对总的土地投入水平没有明显提高作用
。此外,陈美球等
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在影响农民耕地利用行为的众多因素中,农村的生存发展环境状况是一个关键因素。
国外研究表明人类价值观转变、土地利用的决策失误、社会经济和外界自然环境(如温度、降雨、地形等)的变化都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Kasperson等指出:人类的人口、富裕程度、技术水平、政治经济结构和信任与态度是土地利用和覆被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马瑟
指出:“若要理解土地利用模式,应该考虑人的因素,考察决策过程。”农民的决策行为是土地利用决策的基础。理查德模型(Richardian method)是美国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最早成果之一,该模型通过全国农业价值的测定,辨别出农业净收益中环境变量的效应,此方法还能获知农户对区域环境变化的适应情况
。Gadgil等(2002)通过作物模型模拟与理查德模型得出一样的结果:在给定气候(环境)和价格条件下,农民会选择最适宜的土地利用结构和作物类型
。除了气候因素外,国外学者
通过案例分析了市场变化、人口、社会经济特征也是影响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因素。最有意义的是贝肯等
用多值函数和信任网络模型,通过比较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在的土地利用选择来度量土地利用者对土地利用现状的满意程度。如果模型显示不满意,土地利用者就存在着改变土地利用的动力,从而把土地利用动力研究推向农户尺度。这些研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