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畲族习惯法的功能
畲族习惯法的功能是指畲族习惯法对社会发生影响的体现。习惯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在畲族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规范畲民行为、维持社会秩序、维系民族的团结和统一、传递畲族文化和教育等功能。
一、规范畲民行为,维持社会秩序
畲族习惯法的许多条文都具有一般性规范的意义,所涉及的规约对畲族村寨的群众乃至全族人民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任何人都得遵守,一旦违反,将按照习惯法的规定论处。这对统一村寨群众的行为、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对于偷盗事件,习惯法规定了处罚措施:如果偷窃小件物品如锄、犁等,只要退还主人就算了事,家境富裕的要罚请吃饭;如偷烧他人山场、砍伐他人木材,除赔偿损失外,还要罚款,或将原物归还原主,有的还要买些香纸到祠堂焚烧,点燃鞭炮,表示赎罪道歉,情节严重的还要罚办酒席。习惯法倡导善行、排除障碍、制止恶行,从而起到了国家法或单纯的道德所不能起到的调节作用。具体表现在:习惯法组织管理生产,规定选择贤能、殷实、公正、端方者来管理本族的祠产,对破坏生产者给予罚款。它保护集体财产,规定不得侵占集体财产,不许擅砍或盗卖林木,对于侵占集体财产者给予严厉处罚。习惯法维护婚姻自由,调解婚姻家庭纠纷。夫妻间发生纠纷,按习惯法“做娘家头”处理。习惯法加强社会治安,惩治坏人坏事。规定戒赌戒斗殴,若发现子孙参加斗殴、赌博,家长就赶、追,轻则骂、训,重则打。这些规定有力地保证了社会安定。正因为有了习惯法,畲族的许多村寨都很少发生偷盗现象,也很少发生犯罪现象。泰顺县仕阳镇柘面畲村多年来连续实现无赌博、无打架斗殴、无小偷小摸、无破坏森林等,多次被评为县级文明村。
二、维系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风俗习惯是人们对自身活动的感知、认识并付诸表现的一种长期共识的积淀,人们对它的认同及行为中的趋向本身即具有聚向性质,这种聚向凝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态度、感情和言行,从而维系了人们的内聚。畲族习惯法更是一种具有很强限定性的习惯,它不仅对畲族人民的思想言行提出该民族所认同的种种原则和规范,同时也维系了该民族的内聚、团结、统一和稳定。
畲族宗教信仰习惯法中的核心,即祖先崇拜,是畲族民族自我意识的基石,是畲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是构成和维系畲族的重要特征。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是民族四个要素中最关键的要素,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因素,是维系民族感情的纽带。主要表现为民族意识即自我意识,“用一句比较容易理解的话来说,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这种心理”。
祖先崇拜加强了畲族内部的团结和统一。畲族人民把龙麒奉为始祖,始终相信始祖龙麒是超人的神灵和有功于国的高辛帝驸马王,是具有魅人的神威、形象高大的英雄和光耀民族的始祖,是全民族顶礼膜拜的偶像,是庇荫子孙昌盛的护法神。畲族人民以房、支族为单位定期大规模地举行祭祖,还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祭祀自己的祖先。畲村家家户户设立了祖先神位,作为本家的守护神。畲族人民通过祭祖活动亲睦九族,以实现结成宗法团体、维系民族家族团结的目的。
祖先崇拜联系和增强了各地畲族的民族感情。畲族人民敬仰始祖龙麒,对有关始祖龙麒的东西都怀有深厚的感情。畲族人民修有族谱,族谱记载对他们祖先最早的居住地(广东潮州凤凰山)有着特殊的共同感情。在他们心目中,那里不仅是始祖生活过的地方,更是他们民族早期光荣历史的象征。祖先传说还把不同姓氏、不同地区畲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总是通过各种机会和采取一定方式来达到联络民族感情的目的。互不相识的人相遇,他们就会用畲族中实行的排行来鉴别对方是否畲族。如是畲族,即使不相识,也会像老朋友一样感到亲切。在畲族中,姓氏的不同从未在他们之间造成语言、服饰、宗教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心理平衡要归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使得分布在东南沿海各省山区的畲族有着强烈的民族感情。
祖先崇拜造就了畲族的民族自尊心,在心理上战胜了恶劣环境,使畲族得以生存、繁衍。祖先崇拜对畲族文化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集中体现在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上。在它的作用下,千百年畲族群众心理上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优越感。这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使得畲族战胜了恶劣环境,繁衍生存下来。
三、传递畲族文化
畲族的民族文化,是靠一代代人不断地总结、继承、创新而发展起来的。把民族文化传递下去,是靠言传身教和其他各种物质设施。而习惯法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执行、议定习惯法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是民族文化传递的主要形式和手段。畲族习惯法对促进民族文化发展、传递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畲族习惯法,实则是畲族的“百科全书”,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既有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规范,又涉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既有制度、规范的内容,又包含着社会、心理、意识,包容了文化的基本方面。因此,习惯法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习惯法世代相传的过程,也就是民族文化保存、继承、传递的过程,习惯法观念的世代沿袭,也就是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文化观念的沿袭和发展过程。
议定、执行习惯法是传播民族文化、传递民族文化的重要活动。议定习惯法的集会,即畲族的家族会议,是以弘扬民族文化、阐发民族传统、重温民族历史为主要内容,通过族长的讲述,使畲族文化深入人心,代代相传。
畲族的族长和巫师是本民族习惯法的精通者,也是民族文化的精通者,是畲族主要的知识分子,更是畲族精神文化界的统帅。族长和房长主持着迎祖、醮名、招兵等多样的宗教活动,巫师是操作者。畲族巫师是仅次于家族领袖的社区显赫人物,支配着畲族传统的精神世界,既是巫事鬼神的执行者,也是传统神秘文化的传播者。
畲族习惯法直接规定了有关民族文化继承、传递的条规。习惯法规定了畲族男子16岁时,要举行度身的宗教洗礼活动。度身活动历时三昼夜,内容是学习始祖龙麒不畏艰难的精神。度身过的男子地位较高。通过这种形式,使畲族传统文化内容深入人心,沿袭下去。习惯法还规定了家庭承担日常的教育,培养下一代,传递民族文化。
四、教育功能
畲族习惯法还具有某种教育功能,即通过畲族习惯法的实施而对本民族全体成员今后的行为产生影响。这包括处罚、制裁违反习惯法的行为对畲族地区社会成员的教育、警戒和震慑作用。
畲族的家规、族规都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议定的,对于违反者的处罚,要经过全族商议,由族长执行,对于违反者当然是通过制裁对其实施教育,对于其他社会成员也起着警戒的作用。如云和县石塘镇下坑村《蓝氏宗谱》中的家规规定:“男子或奸盗灭伦而坏祖宗以至执拗下贱等事者,合族公议,谱内除削行第,以正宗规之所在也。”丽水市莲都区老竹镇后坑村《汝南蓝氏宗谱》也规定:“凡族中有犯奸淫盗逆非者必除其名加贬,以示警诫。”
畲族习惯法的教育功能还指人们的合法行为及其结果对畲族地区社会成员行为所起的重大示范作用。畲族习惯法规定了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父母必须教育子女。“教养,父母之责”,要从小教育孩子,“少时习天性,习惯成自然”。
教育孩子,“不许使气性违拗父母,兄弟间不许忤逆,衣服要爱惜,见宾客要逊让,不许傲慢,且要守礼法,不许乱言乱动,教以隅坐随行,使之尊卑长幼,不许惯占便宜,利己害人”
。其次,子女必须孝敬父母。“父兮生我,母兮育我,父母之恩,昊天罔极,孝百行之本万善之。人能孝,则子孙必昌,凡温清定省,服劳奉养不可不周,族中子孙尚其凛遵。”
习惯法规定了互帮互助。“族中子孙贫,有死不能殡殓不能葬,又或遭急难等类,亦念祖宗一体所生,不可视途人,不拘多寡助其殡葬,济其难,以见敦亲睦族宜也。”
同时,畲族无本民族文字,只有本民族语言,其习惯法的传播靠口耳相传。畲族在新中国成立前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畲族传统社会中个体成员接受教育不是借助学校教育体系,而主要是通过家庭和家族为中心的社会教育体系。作为习惯法中的族规和家规、家法,当然也起到教育的作用。
习惯法教育畲族要忠义。云和县石塘镇下坑村《蓝氏宗谱》倡导:“忠义正节之规,夫人所生表见者,唯此出而乃君者,知有身以尽其忠。处世交,衣管鲍雷陈轻财重义男世之豪,若女则秉贞守节,… …如有此等,若守正洁,族中当敬而怜之,切勿轻视。”
习惯法教育畲民要睦宗族。丽水市莲都区老竹镇赤坑村《冯翊雷氏宗谱》提倡:“宗族繁衍,原是一本所分,自应休戚相关,患难相扶,疾病相恤,方为亲睦。… …凡我宗人各宜恪遵,勿负先人遗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