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的过失
危机过后,经济学界才后知后觉研讨危机发生的诱因。以下因素导致克鲁格曼等主流经济学家未能及时判断危机的来临。
第一,黑天鹅和肥尾效应。刚进入21世纪的那几年,经济看似一片繁荣,金融市场基于短期(主要是近5年)对风险进行定价,认为存在的尾部风险(不好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较低。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亦即伯南克所称的“大缓和时期”,资产价格趋于上升。这是美国住宅房地产市场的写照,而住房市场的繁荣是经济繁荣的主要驱动力。美国住宅价格稳步上升,抵押贷款的违约和止赎非常低。因此,用这一期间的情况计算违约率并调整尾部风险,必然导致市场过度低估风险。人们本应设立较高的损失准备以应对“黑天鹅事件”(意外冲击),覆盖肥尾损失。对此,我们现在才了解得更加清楚。
第二,美联储将利率长期保持在低位。为走出21世纪初的布什经济衰退期,美联储将利率降至低位以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由于缺少通胀预期,美联储并不打算收紧货币政策。但长期的低利率引导投机者增加借贷,刺激了房地产、商品市场和股市中的价格泡沫。美联储只注意到实物商品价格缓慢上升,忽略了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如果美联储关注投机泡沫,那么一开始就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抑制其发展。而我们直到现在才对这一点有了更清楚的理解。
第三,忽视了影子银行(克鲁格曼最知名的观点)。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保罗·麦卡利(管理着全球最大的债券共同基金)首先提出了影子银行的概念,指代诸如养老金、共同基金、贷款公司等监管较银行更为宽松的金融机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20年,这些机构快速发展,资产规模甚至超过了商业银行。影子银行可以开展银行的业务,比如存、贷款,但对其却几乎没有监管。更重要的是,影子银行的杠杆率(资产与资本或资本净值的比例)非常高。它们自有资金的投资风险较低,更多借助别人的钱购买资产。即便资产价格只是轻微下降,也足以消耗所有资本,此时其他资金提供方就面临损失。监管部门应强制规定影子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确保其自有资金面对同样的风险。对此,现在我们才理解得更加清楚。
因此,主流经济学家很无辜,他们觉得如果将肥尾风险、资产价格泡沫和影子银行计入模型,是可以预测危机的。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政策的改变也是基于这一观点。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通过宏观审慎来降低系统性风险。作为一项广泛的命题,有关宏观审慎的争议从未停止。不过重中之重是提高资本要求,使得金融机构自有资金也面临风险;最终实现金融体系能够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多数人提供安全的金融服务,另一部分为有能力承担风险的人创造收益。
明斯基的视角
尽管我们认为上述三方面因素推动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形成(实际上,我们不该如此认定,上述三方面是缺乏逻辑的),但明斯基认为这些都无关紧要,主流经济学界认为市场本身是基本趋于平衡的观点就是有问题的。
大家都熟知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市场论说,市场经济中个体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会被“看不见的手”引导,自主实现整体的最优结果。从技术上分析,个体应该会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从而在市场出清的均衡价格上实现供需双方的平衡。
例如,对工程师的需求超过了供给,则工程师的工资上涨,更多大学生报考该专业就职,实现了均衡工资水平。在这个水平上,供给和需求达到了平衡。同样地,小饰品的供给超过了需求,生产者会自动削减生产,降低价格,直至需求和供给都实现均衡。
市场经济会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每一个方面同时达到均衡,即一般均衡。在这个状态中,不仅供给和需求相等,一般均衡自身也是稳定的,当发生波动时,“看不见的手”会自动将之调节至平衡。
虽然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们基于这一假设展开研究,但他们并不认为真实的经济总处于均衡中。出于黑天鹅和肥尾效应,经济时常发生波动,不过,自有“看不见的手”将之推回均衡。
关于市场的力量多久能发挥作用,主流经济学家仍存有争议。克鲁格曼对此有著名论断,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saltwater”,以东岸的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大学为代表)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freshwater”,以芝加哥大学为代表)之间做出了明确的区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坚持固有的市场摩擦阻碍了经济回归平衡,因此支持凯恩斯主义和政府干预,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坚信市场自身的力量,主张自由经济和市场经济,政府的干预不仅无用甚至有害。
相较而言,明斯基坚持当代市场经济并没有“看不见的手”在背后操作,无法自动实现均衡。相反,即便达到了经济学家们理想的均衡状态,由于市场自身的不稳定性,其内在动力使得这一状态无法持久,直至下一次均衡来临,因此稳定中蕴含着不稳定。
静止的状态在不断改变行为、决策和商业机会。正是由于市场参与者预期货币政策会持续宽松,而不考虑黑天鹅和肥尾效应,所以伯南克的大缓和时期难以持久。在稳定的经济状态下,市场趋于饱和,赚钱的机会也会减少。稳定的经济状态下,会有增加税收、减少开支等措施,实现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于稳定时,市场风险较低,监管力度将放宽,以上的政策导向促使市场参与者趋向于冒更多的风险,因此市场总是从一个稳健的状态走向脆弱。
以上便是明斯基的基本理论,与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迥异。后者期望实现均衡,经济模型均要求稳定,建立在市场“看不见的手”之上。没有了这些,其理论大厦将崩塌。
部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持反对意见:假定明斯基的理论无误,则经济动态体系里的稳定转瞬即逝,任何试图促进稳定的行为最终只是带来不稳定。但实际战后经济进入相当长的一段稳定期,说明政策发挥了作用,明斯基过于悲观了。
事实上,伴随长期稳定期而来的,是加剧的不稳定性和一系列金融危机,这证实了明斯基的观点。在罗斯福新政带来的稳定期内,诸多迅速发展的机构中都包含了不稳定因素。金融机构为了赢利,千方百计逃避监管,同时当局逐步放松了监管力度,风险不断累积。
随着金融体系的进化,发挥的作用不再是促进稳定性,相反会不断产生脆弱性。因此,需要设立新机构重建金融体系,避免经济产生泡沫。随着时间的推移,简单重复罗斯福新政难以奏效,需要发明新的新政措施。
接下来的章节里,我将通过概述约束不稳定性的各种改革,介绍明斯基的理论。这里,读者需要摒弃传统的经济学家观点,站在明斯基的立场上,经济无法总是保持稳定,均衡只是从相对稳定走向不断加剧的不稳定。
第1章简要介绍了明斯基的主要理论贡献。
第2章介绍了战后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发展,并与凯恩斯理论革命做对比。明斯基经常表示,凯恩斯的理论革命之所以没能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他的观点被传统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综合后断章取义。明斯基致力于重新解释凯恩斯的观点,并进一步将金融日益重要的作用考虑在内。
在其他章节中,我们仔细研读明斯基的著作,其中大部分遵从凯恩斯观点,并对其理论和政策革命进一步拓展。特别是第2章,还将主流经济学家与明斯基对凯恩斯的解读做了对比。
第3章详细介绍了明斯基如何搭建其著名的金融不稳定假说。在凯恩斯投资周期理论基础上,明斯基引入了投资融资理论。经济上行期间,企业和经济的金融脆弱性都在增加。早在20世纪50年代,明斯基开始研究相关的金融不稳定性模型,最终发表在其1975年的著作《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中。尽管以凯恩斯命名,但作品既不是凯恩斯的个人传记,也没有过多讲述凯恩斯的理论。明斯基表示自己站在了巨人凯恩斯的肩膀上,发表了个人对经济的全新观点。
第4章从明斯基的视角解读银行,并将之与保罗·克鲁格曼等传统凯恩斯主义者对比。传统凯恩斯主义基于银行存款乘数效应,而明斯基对银行的理解更为深刻,从资产负债表和资产头寸开始,适用于所有的企业、家庭和政府。他坚持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货币,区别只是接受度不同。
第5章的主要内容是明斯基在就业率和贫穷方面的观点。他对这一领域的贡献是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完成的,虽然不如金融方面的观点知名,但为肯尼迪总统在努力解决贫穷问题方面提供了另一种思路。明斯基认为,由于没有创造工作岗位,总统采取传统凯恩斯主义注定无法解决贫穷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消除非自愿性失业。因此,他提倡罗斯福新政的做法,能够在大萧条期间创造800万个工作岗位。看上去,明斯基在20世纪60—70年代致力于这些方面的研究,同他的金融不稳定观点无关,但对他而言,只有实现了全面就业,减少贫富分化才能真正促进金融稳定。本章也进一步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联。
第6章涉及明斯基晚年的研究。退休后,他来到利维经济研究所,对早期的金融脆弱性观点进行了修正和进一步扩展,不再关注经济周期内的金融发展变化,而将重点置于金融体系整体的长期变化。某种程度上看,他同早期论文指导老师,伟大的约瑟夫·熊彼特在某些方面不谋而合。明斯基独创了阶段分析法,分析结果显示,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多种形式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非常稳定,随后的半个世纪里,金融体系逐渐变得脆弱,最终进入了货币经理资本主义这一新阶段,但这个阶段随着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结束了。第6章主要从这些方面解读明斯基眼中的全球金融危机。
自20世纪60年代起,明斯基就开始研究如何改进银行监管。第7章讲述了审慎的银行经营,以及一个好的银行应当如何去做。随后介绍了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金融体系应该发挥哪些作用,以及如何在审慎经营的同时发挥功效。
第8章是结论,总结了明斯基改进稳定性、民主、安全和平等方面的措施。他毕生致力于减少资本主义内生的不稳定性,研究领域广泛。明斯基坚信,近年来贫富差距扩大、金融体系安全性降低使得市场越发不稳定,他进一步揭示了如何在降低不稳定性的同时不损害民主中最珍贵的自由因素。
本书还罗列出了一系列参考书目和明斯基的一系列著作。两者会有重复,但只有通过延伸阅读才能全面理解书中引用的各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