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六十二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3章 结束

朋友们都走了,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我们没有交代---周王室。

虽然它不是主角,虽然它离开我们的视线很久了,但怎么说,它还是天下的共主,现在天下这个样子,它怎么也得站出来讲两句。

关于周王室的谢幕表演,我们从《史记·周本纪》开始。

二十八年,定王崩,长子去疾立,是为哀王。哀王立三月,弟叔袭杀哀王而自立,是为思王。思王立五月,少弟嵬攻杀思王而自立,是为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

这段文言文的意思,上过学的人都看得懂。意思就是说周定王二十八年时驾崩,其长子姬去疾被立为周哀王。但仅仅过了三个月,姬去疾的弟弟姬叔就杀了他自立为周思王。而周思王也仅仅干了五个月,就被他的弟弟姬嵬给杀了,于是姬嵬又自立为周考王。

文字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但文字背后的故事却触目惊心。

首先解释一下,这里的周定王不是晋景公时期的那个周定王姬瑜,这个名叫姬介,周元王的儿子。还有的史料把他的谥号记为周贞王,为了区分,我也把他叫周贞王了。

周贞王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441年,这个时间大家还有印象的话,应该还记得,正是晋阳之战后,赵魏韩三家受封之前的一个时间。这个时间,战国局势已经形成,但并没有真正开始,天下还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为什么要强调这个时间,因为想让大家知道,此时距离周王室灭亡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同时也想告诉大家,周王室的灭亡已经开始了,原因就在上面那段只有几十个字的文言文中。

周王室在一年时间之内换了四任天子,虽然史书想用平淡、简短的文字把这段历史一抹而去,但在这平淡、简短的几十个字中,依然能让人看到背后故事的惨烈。

为了王位,弟弟姬叔杀了哥哥姬去疾,然后弟弟姬嵬又杀了哥哥姬叔。在这些兄弟相残的行为中,他们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他们在杀死兄长之前又是怎么想的,史书虽然没有记载这些细节,但我们依然能猜测到一二。

所以我想作为最后的胜利者,周考王肯定是最有体会的,因此他才会在继位后的第一时间封自己的弟弟姬揭于河南,应该怕的就是自己的弟弟也步自己的后尘把自己干掉。

而正是周考王的一这封,在锤死的周王室身上又插了一刀。

当时的周王室除了洛阳以及周边的土地属于自己外,没有一块多余的了,而姬揭受封的这个河南肯定不是我们现在的河南省(周王室也没这么大地方),这个地名跟河东、河西取名的意义是一样的,黄河以南的意思。

河东郡是什么地方,河西郡又是什么地方,大家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再加上洛阳地处黄河以南,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姬揭受封的这个河南基本就是当时周王室能控制的全部领土。

为了防止弟弟杀自己,周考王可算是下了血本。

当然,除了封地外,周考王还给了姬揭封号,桓公,并且,还有职位,用《周本纪》的原文讲是:以续周公之官职。

周公是干嘛的,摄政啊。

这回明白了,周考王这是把周王室的土地全部给了姬揭,然后又封他为桓公,还让他摄政啊。

可以说,此时的周考王除了一个天子的称号和周王室的王宫外一无所有了(虽然这话之前就说过,但那是跟拥有天下的周王室相比的,那会周天子怎么说也还有洛阳以及周边的地,在那里他还是有实权的)。

你以为这就完了?不是的,故事还在后面,因为,姬揭摄政跟当初姬旦摄政还有本质上的不同。

周公姬旦摄政时,后来周成王长大了,他还把君权还给了他,但这姬揭可就没有还的意思了。

姬揭死后,他的儿子姬灶又继承了父亲的封地、封号和官职。于是,在周王室的框架内,一个史称西周国的小诸侯又诞生了,而这个姬灶也被称为西周威公。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周王室领土几百里,人口也就十万左右。随着西周国的成立,这些又都全部变成它的了,而周王室也就变成了依附于西周国存在的一个象征意义。

并且还没完,西周威公姬灶死后,其子姬朝又继位,史称西周惠公。然后姬朝又封他的儿子姬班于巩地,以图共同“辅佐”周王室。而这个姬班也很快在巩地建立了一个国家,由于巩地在王城以东,所以姬班建立的这个国家又称为东周国,姬班又被称为东周惠公。

想想都乱,洛阳那么大一点地,还分为周王室、西周国和东周国三个国家。

不管了,乱就乱吧,反正生活还要继续。

周考王死后,其子周威烈王(封赵魏韩为诸侯的那位)继位。周威烈王死后,其子周安王继位。周安王死后,其子周烈王继位。周烈王死后,其弟周显王继位。周显王死后,其子周慎靓王继位。

周慎靓王六年(公元前315年),周慎靓王去世,其子周赧王继位,这家伙也就是周王室的最后一任天子。

到周赧王继位时,西周国和东周都已经彻底从周王室分裂出去了,它们俩还经常像其他诸侯一样搞搞合纵连横什么的,没事相互打着玩。

当然,更多的是西周国仗着周赧王住在自己的地盘欺负没有天子名义的东周国,一会给在下游的东周国断水啊,让他没法耕种什么的,一会又请韩国出面,帮自己打打东周国啊什么的。

总之,西周国对东周国占有一定优势,但是,西周国也有比东周国更多的烦恼。因为相对而言,地处西边,所以西周国更靠近秦国,再加上周赧王在西周国。因此,秦国一旦想在周王室身上做什么文章,一般都会找到西周国。

至于秦国找到西周国会有什么事,想也不用想就知道,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不过,周王室的灭亡,虽然有着与秦国必然的关系,但在这必然的关系下,周赧王自己也要负一点责任。

好了,结束吧,该谢幕了。

不过,在这之前,我们还需要把一位老朋友再请出来一下。

邯郸之战时,魏无忌率领八万魏军精锐前往救援赵国,来到赵国后他很快便被前往救援赵国的各路诸侯将领推举为盟军总司令。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魏无忌不负众望,率领诸侯联军勇挫秦军,替赵国一举收复失地,并且还一路追击到秦国本土,连下秦国河东数座城池。

而魏无忌也正是凭借着这般优异的表现收获了大批迷弟,值得一提的是,在魏无忌的迷弟中,有一个人是楚军方面的统帅,他的名字叫黄歇。

如果大家对这个名字不太熟悉的话,不必在意,因为比起他的另一个称呼,这确实没什么名气。而黄歇的另一个称呼就是春申君,与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齐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当然,邯郸之战时的黄歇在楚国虽然是有一定地位的,但比起这三位,还是有一点差距的。

魏无忌指挥联军痛打秦军的神武形象深深的烙在了黄歇的脑海中,所以在回到楚国后,他还日夜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自己的偶像一样,带领诸侯联军暴揍秦军。

然而黄歇知道,这样的机会不是常有的,但是,在某一个瞬间,黄歇却突然灵光一闪,没有机会可以创造机会啊。

如今秦国刚经历邯郸大败,损失惨重,这个时候打它肯定是最合适的时机,一旦等秦国恢复元气,怕这样的机会就更难找了。

于是,黄歇找到了楚考烈王,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希望楚国能带头合纵,再次攻秦。

对于黄歇的分析,楚考烈王认为也很有道理,当即就同意了他的提议。

既然同意了,那就开干吧。

然而,一个问题摆在了黄歇和楚考烈王面前。

上次合纵是因为赵国有了灭国之危,而赵国的生死存亡则牵扯这各诸侯国的生死存亡,所以他们才会积极出兵救赵。可现在秦国已经龟缩本土了,一时半会也没有东出之意,天下正处于一个短暂的和平时代,那要用什么借口才能召集诸侯,合纵攻秦呢?

以楚国的名义?

可谁听你的。

就在两人犯难的时候,黄歇想起了周赧王。这家伙虽然连洛阳那一亩三分地也没有了,但他这天下共主的称号可是拿捏的死死的,更重要的是,他对秦国的怨气可不比谁少。

于是,黄歇派出使者找到了周赧王,说出了以他为旗号,楚国带头响应,召集天下诸侯合纵伐秦的想法。

作为一个被世人遗忘的人,突然发现自己竟然还有这么大的作用,一时之间,周赧王有了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当然,面对黄歇的提议,周赧王一个人还不能确定能不能答应,所以,他要找当时的西周国君西周文公商量。

西周国受惯了秦国的欺负,西周文公当然希望能教训一下秦国,但比起教训秦国,西周文公更在乎的是西周国的安危。

不过最终西周文公还是同意了黄歇的提议,原因很简单,邯郸之战,楚国和魏国两国联军加上赵国的残兵败将都能把秦国打得个落花流水。如若此次合纵真能如黄歇所说的召集天下诸侯的话,那攻秦肯定不在话下。就算再退一步说,即便天下诸侯不能全部都来,来一半也够秦国喝一壶的。

主意已定,开干。

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周赧王和西周文公还召集了一支五千人的部队。

勇气可嘉啊,真是勇气可嘉。但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部队是有了,这粮草也该准备一下了。

周赧王看了西周文公一眼,然而西周文公肩旁一耸,双手一摊,表示我给你拉扯出了一支五千人的部队就不错了,还要粮草。你一直住我这,我有多少余粮,你知道的比我还清楚。

说的也是,两人又开始犯难了,难道伐秦大业还没有开始就流产了?

周赧王不甘心,于是一个想法又冒了出来,不如向民间征集。

这所谓的征集,不是征税的征,而是借,并且,还是立字据带利息的那种。

一番折腾下来,周赧王和西周文公总算拉起了一支有模有样的队伍,于是昭告天下,相约与六国军队于伊阙会师,共同向西伐秦。

收到周赧王的号召后,楚国当然是第一个行动,黄歇当即就率领楚军前往伊阙,而在楚国之后的是燕国。

燕国保持着它一如既往的单纯,表示既然周王室都出面了,也该意思意思。但他知道,这可能没多大意思,所以它只派出了极少数的人前往意思意思。

周赧王站在白起当年在伊阙击败三国联军时站过的山坡上,伸长了脖子向东望去。按照约定,此时的各路诸侯都应该陆续会师于这里了。可是看着山坡下,只有楚国和燕国的部队,加起来也就五万人。

按照赵奢的军事理论,这以万为单位的个位数,打仗时围个城角都是不够的。周赧王虽然单纯,但他也不傻,这一点,他肯定也是知道的。所以看着楚国和燕国的五万人,再加自己的五千人,周赧王陷入了沉思。

可能他还想再等一等,安慰自己说,赵魏韩还有齐国的军队只是一时迷路了,他们很快就到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心里,他已经有了答案。

赵国刚跟秦国经历了大战,元气有点大伤,再说了,光收复的那些失地都够他忙一阵的,所以,赵国肯定是不会来了。至于魏国,魏安釐王都能被秦昭襄王一句话就吓得死死的,你觉得他还会参加合纵攻秦吗?现在魏无忌在赵国住着呢,可没有人敢再干窃符杀将这种事了,所以,魏国肯定也是不会来了。而韩国呢,正在忙着守备阳城,生怕秦国突然发动进攻,所以,更没有心情主动去搞秦国。还有一个齐国,此时最闲的就是它,但是秦国自开始实施范睢的“远交近攻”战略后,跟齐国关系就一直不错。所以,齐国肯定也没有大老远的跑去打好朋友的必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赧王从希望变成了失望,然后又从失望变成了绝望,直到最后,他和西周文公还有黄歇都一致认定,他们是不会来了。

在得出这个结论后,黄歇带着楚军当即就跑了,于是在伊阙只剩下了一面茫然的周赧王和一脸懵逼的燕军。

燕军倒无所谓,本来就是准备意思意思,没来多少人,现在没意思,正好有意思,就当旅游了,当即拍拍屁股也就回去了。

走吧!都走吧!站在山坡上,周赧王留下了悔恨的泪水。

此次合纵,虽然就此收场,但秦国可真吓得不轻。要知道,他可是刚从邯郸败下阵来的,在那里都快打得找不着北了,要是这个时候诸侯真来一次合纵,恐怕这咸阳就不保了。

联军散去的消息传到咸阳,秦昭襄王长舒一口气,但很快他就紧锁眉毛。

好你个周赧王啊,平时我也没怎么着你啊,你竟然想干我,那好,干就干。于是秦昭襄王火速集结十万大军,陈兵于函谷关,大有东出之势。

这架势,立马就把还在悔恨中的周赧王拉回了现实,而他的那五千人马也立马意识到了情况不对,当即溜之大吉。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由于人都跑光了,秦国的十万大军便长驱直入,不一会儿就占领了西周国。

因为周王室的名器珍宝都在西周国,所以,这些尽落秦国之手,其中就包括几百年来令各诸侯霸主垂涎的九鼎。

结束了,这回真的结束了,不过,故事并没有完。

西周文公和周赧王都做了秦国的俘虏,但秦昭襄王挺够意思的,并没有杀他们,而是把他们迁到了伊阙南边的新城。

也罢,不做王也能生活,但对周赧王来讲,可不是这么回事。因为当初借的钱可还没还呢,这年头,经济不景气,大家日子都不好过,欠钱不还可不好。于是债主们纷纷追着周赧王来到了新城,向他讨债。

对于周赧王而言,当初借钱召集部队算是一种投资,想着打赢了秦国就可以获得成倍的受益,到时还钱肯定不成问题。可谁会想到,这还没开打呢,就败了,这会哪有钱还。于是为了躲避那些讨债的,周赧王只好躲进了一处建在高台上的驿馆。

哎,杠杆投资害死人啊,周赧王这一生,真可谓是一无是处。

当然,较真起来,也不能真说周赧王一无是处,最起码人家创造了一个成语:债台高筑。

不知是年事已高,还是被债主们逼急了,就在这一年,随着周王室和西周国一起,周赧王也走完了他的人生。

想当年,姬发英姿飒爽,分封八百诸侯,到而今,残花落去,只剩七个故国。

不过,这已经够了,国祚七百九十一年,除了周王室,还有谁。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这一年周王室虽然算是灭了,但它的祭祀并不没有断,因为东周国还在,而它延续了周王室的祭祀。直到七年之后,秦昭襄王的孙子,秦庄襄王才灭了东周国,将周王室、西周国和东周国的全部领土并入秦国,自此,周王室才算彻底退出这个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