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才华横溢的指挥家
【美】伦纳德·伯恩斯坦
在20世纪涌现出来的众多美国音乐家中,伯恩斯坦是最值得美国人自豪的一位。他创作过许多交响曲,同时身兼钢琴家和指挥家,不仅如此,他还涉足流行音乐领域,一部杰出的现代音乐剧《西区故事》令观众叹为观止,他由此而被奉为现代音乐的先驱。他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的才华横溢以及所取得的令人炫目的成就,使他成为国际乐坛上最伟大、最受欢迎的音乐大师。
伯恩斯坦,原名路易斯,1918年8月25日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他的父母都是出生在俄国的犹太移民,父亲萨姆是从鱼肉码头上奋斗起来的商人,尽管他每日忙于生意,但他都坚持研读犹太法学著作。伯恩斯坦出生后,他就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成为一名牧师,或者一名犹太法学专家。然而,伯恩斯坦自幼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使得父亲大为不满,幸好母亲比较开朗,她希望儿子能自己选择生活的道路。
10岁时,伯恩斯坦偶然看见姑妈克拉拉的钢琴,立即喜欢上了它:“我还记得,当我第一次摸到它时,我发狂一样地弹着琴键,我觉得我这一生肯定要以音乐为伴了。”成名后的伯恩斯坦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当时的感受。在母亲的支持下,10岁的伯恩斯坦开始学习钢琴。虽然起步较晚,但他的一双敏锐的耳朵以及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使他有了飞快的进步。疼爱他的父亲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在伯恩斯坦13岁的犹太教成人仪式上,送给了他一台钢琴。
伯恩斯坦在波士顿的拉丁学校毕业后,来到哈佛大学的音乐系。在那里,他尽情地学习音乐,并开始尝试指挥,因为他从小就对站在整个乐队面前,通过挥动手臂来统帅乐队的魔术师般的指挥家充满了兴趣。与此同时,他还结识了三位重要人物:指挥家迪米特里·米特罗普洛斯、作曲家阿隆·科普兰、词作家阿道夫·格林。他们三位对伯恩斯坦在音乐道路上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希腊指挥家米特罗普洛斯是伯恩斯坦崇拜的第一位指挥家,这位希腊指挥家对指挥艺术近乎宗教般的狂热,以及他那夸张的肢体语言为伯恩斯坦树立了典范。他们初识于1937年1月的一个聚会,当时他就断定伯恩斯坦将来在指挥方面会大有作为,并在以后的许多年中,一直帮助和指导伯恩斯坦。有人说米特罗普洛斯是个同性恋者,他帮助伯恩斯坦的动机就不纯。但不管怎样,他确实对伯恩斯坦的成长起到了领路人的作用。
阿道夫·格林,一直被伯恩斯坦称为自己的“百老汇伙伴”。他们于1937年夏天相识,很快成为好朋友。后来两人成为音乐剧创作的搭档。可以说,没有格林,就没有伯恩斯坦的音乐剧。
科普兰是伯恩斯坦的另一位良师益友,他们同是俄国的犹太移民后裔,相识于1937年的11月。当伯恩斯坦第一次听到比他大18岁的科普兰写下的音乐时,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尤其是科普兰的《钢琴变奏曲》,只要一有机会他就要演奏这首乐曲。科普兰在音乐创作上给予伯恩斯坦影响最深,同样,如果没有科普兰,伯恩斯坦也不会成为美国风格的作曲家。
1939年6月,20岁的伯恩斯坦从哈佛大学毕业,但由于他才能太全面,使他一时难以对发展方向作出抉择。这时,米特罗普洛斯和科普兰认为他应向指挥方面发展,并送他到费城的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指挥。在柯蒂斯,他一边学习指挥,一边师从辟斯顿学习作曲,并通过科普兰结识了指挥大师库谢维茨基。
库谢维茨基当时是波士顿交响乐团的俄籍指挥家,1940年夏,伯恩斯坦参加了他的指挥学习班,并深得大师的赏识,随后有幸成为大师的助手。1943年,经大师的推荐,伯恩斯坦来到纽约爱乐乐团担任指挥阿杜尔·罗津斯基的助手。
虽然助理指挥的工作只是坐在排练厅中听一听指挥的音响效果,为乐手分发一下乐谱,但在这全美一流的乐团中,使伯恩斯坦有机会全面了解乐队与指挥,为他的指挥及管弦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乐团忙碌之余,伯恩斯坦于1943年11月创作并公演了一组名为《残恨音乐》的诙谐幽默歌曲,取得了成功。此后,好运就时时地来敲他的门了。
1943年11月14日,当伯恩斯坦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就被人摇醒,让他代替因病不能执棒的瓦尔特进行一场重要的演出。这场在卡内基音乐厅举办的音乐会是要通过电台向全美转播的。而在这之前,伯恩斯坦从未在音乐会上正式指挥过。不知所措的他紧张地指挥完音乐会之后,没想到却取得了意外的成功,从此他一举成名。
首演之后,伯恩斯坦更加努力地工作,他将创作与指挥视为一个整体,忽略哪一个他都心痛。1944年他与杰罗姆·罗宾斯合作了一部芭蕾舞剧《无忧无虑》,后来被改编为百老汇音乐剧《在城里》。伯恩斯坦在音乐中加入动感的爵士乐和舒缓的情歌,其中《纽约、纽约》一曲成为家喻户晓的金曲。
1945年—1948年,伯恩斯坦担任了纽约中央乐团的常任指挥。这期间,他指挥演奏了一批新曲目,包括布里顿的歌剧《彼得·格雷姆斯》在美国的首演。他还访问了特拉维夫,指挥巴勒斯坦交响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的前身)进行了一系列的演出,并获得巨大成功。这个乐团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幸存下来的犹太音乐家组成,同是犹太人,伯恩斯坦与乐队队员形成了很深的默契。当时与伯恩斯坦同行的父亲看到儿子的成功,心里也异常兴奋。
1951年—1956年,伯恩斯坦先后在坦格伍德音乐学校和布兰代斯大学担任指挥和音乐教授。这期间他指挥演出了自己的作品《塔希提岛的困惑》,首次作为歌剧指挥与著名女高音卡拉斯合作演出了凯鲁比尼的歌剧《美狄亚》和贝里尼的《梦游女》。在他的指挥技艺不断成熟的同时,他的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他创作的三部音乐剧《精彩的城市》、《老实人》和《西区故事》成为公认的杰作。尤其是《西区故事》,剧中优美的旋律、充满活力的舞蹈使之久演不衰,伯恩斯坦也随之成为深受爱戴的作曲家。
1958年,伯恩斯坦从米特罗普洛斯手中接过了纽约爱乐乐团的指挥棒,成为指导全美最大、最著名乐团的第一个美籍指挥家。就在这一年,40岁的他被评为全美最年轻的音乐大师。
伯恩斯坦在纽约爱乐的第一把金椅上一坐就是30年。1969年他成为该乐团的“终身桂冠指挥”。在这30年中,他始终满腔热情地领导着这个历史悠久的乐团,并使它享誉全球,开辟了自托斯卡尼尼之后的乐团“第二黄金期”。
他的巨大影响不只限于北美,他还曾担任过许多世界著名乐团的指挥,其中包括维也纳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及斯卡拉歌剧院、大都会歌剧院,等等。长期以来,在伯恩斯坦的心中,维也纳一直是他的向往,是他心中的音乐圣殿,这里不仅孕育了莫扎特、贝多芬,而且是伯恩斯坦心中的英雄——马勒的故乡。而当1966年他首次被邀请执棒维也纳爱乐乐团时,显得多少有些犹豫,因为乐团中太多的人与希特勒纳粹有牵连,作为犹太人的他无法忘记血泪仇,但再三思量,他最终没有拒绝这样一个全世界最高水平的乐团的诱惑,首场演出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伯恩斯坦作为一个卓越的作曲家、指挥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好像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劲。他在指挥方面涉猎面极广,几乎包括各种题材和体裁的音乐,无论是交响乐、歌剧,还是室内乐、清唱剧,从巴洛克时代、古典浪漫派到现代作品(包括他自己的作品)他都指挥。他将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激情都融入音乐当中,以至常常感到,他指挥的全是自己的作品。
伯恩斯坦的指挥比较夸张,总是无拘无束,他内心涌动着的激情与他充沛的精力似乎使他无法宁静。他安详地站在指挥台上,他愿意开合180°地舒展自己的手臂,像是要把整个乐队都拥入自己的怀抱,他的身体也随着音乐左右摆动,像是在舞蹈一样。他就是这样毫不掩饰自己的个性,他的强烈的表现欲,使他将台上、台下的每一个地方都看做他展示个性的舞台。不管走到哪里,他总是希望四周都是拥戴他的人,而这些并不妨碍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他认为,指挥家的每个手势、眼神及整个身体姿势都应该能够把自己对于音乐的感觉传达给乐手。
他的指挥追求新意,讲求个性的张扬。他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来改写莫扎特或者某一位作曲家的作品,赋予其新的寓意,但这一切必须是建立在熟悉了解作曲家的背景——诸如他生活的环境,受过的教育,他所处时代的音乐风格等等基础之上的。
伯恩斯坦认为:“乐队指挥必须使整个乐队都如同自己一样热爱音乐,我对音乐的最深刻理解就是全身心地去热爱它。只有通过这种爱,指挥才能同乐队,最终同观众进行最深刻的交流。”他对马勒、科普兰等人的作品诠释是最具权威性的。SONY、DG、DECCA、EMI等著名唱片公司纷纷与他合作录制了大量唱片,其中马勒的“第五交响曲”、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等都是被乐迷们奉为经典的作品。
伯恩斯坦一生中最辉煌的就是在1989年12月25日赶赴德国为庆祝推倒柏林墙而举行的庆典音乐会上,他抱病指挥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而演职员都是从世界各地邀请来的一流演奏家、演唱家,场面之宏大,意义之深远,令人叹为观止。圣诞节的这场盛大演出通过电视向全世界进行了直播,这也是这位指挥大师晚年时获得的又一次耀眼无比的殊荣。
音乐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对于这点伯恩斯坦从来不信。他一生热爱音乐,对于别人的指责可以置之不理,他只在意自己对音乐的感受。1990年10月14日,72岁的伯恩斯坦在纽约去世,而他所取得的成就使人们永远铭记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