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的责任:中国学者在抗日战争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吴稚晖

吴稚晖(1865—1953),名朓,后名敬恒,字稚晖,江苏阳湖县(今武进县)人,近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哲学家、书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1902年加入上海爱国学社,曾参与《苏报》工作。1905年在法国参加中国同盟会,出版《新世纪》报,鼓吹无政府主义。1924年起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委员等职。1927年支持蒋介石反共清党活动。1953年卒于台湾。1962年被授予联合国“世界百年文化学术伟人”荣誉称号。代表作有《盦客座谈话》、《上下古今谈》、《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等。

吴稚晖早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是国民党内颇具威望的元老。他较早呼吁中国青年到海外以半工半读方式留学,和李石曾发起组织勤工俭学会,创办里昂中法大学并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培养了大批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留法的学生中就有周恩来、李立三、聂荣臻、陈毅等。他在文化领域也贡献颇多,早在1895年,他便草创了“豆芽字母”,开中国拼音字母之先河。他十分关注国语读音统一问题,1913年他担任国语读音统一会会长,1923至1925年曾与蔡元培共同创建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并积极倡导注音识字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初著名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吴稚晖被胡适誉为科学派的“押镇大将”。但他晚年积极反共,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为蒋介石出谋划策,为蒋介石所倚重。

但对于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不抵抗,吴稚晖则深恶痛绝:“不抵抗主义者,反在唱高调,真令人痛心到极点!”(《教育改造与救国》)抗战时期,吴稚晖还提出“摩托救国论”,他认为“我们现在缺乏的就是机器,所以不能同别人抵抗”,“要是中国人个个都有摩托癖,一定可以救中国了”。摩托救国,就是提倡武力救国,提倡物质建设和国防建设,促进各项实业计划的开展。

本书收入吴稚晖1931年在中央大学的演讲词和1933年在建设委员会纪念周上的讲话,这两篇均为倡导摩托救国论的文章。《教育改造与救国》、《救国须改良教育》两文则倡导教育改造,把救国作为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号召对于日本的侵战,要进行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