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会计电算化概述
第一节 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会计电算化的相关概念
(一)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是指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使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演变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概念最初于1981年8月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正式提出。
关于会计电算化,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把电子计算机和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的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广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与会计工作电算化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训、会计电算化的宏观规划、会计电算化制度建设、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等。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通过会计核算手段的变革,极大地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会计职能的转变,提高了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这不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目前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门融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在经济管理的各个领域中处于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领先地位,起着带动经济管理诸领域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作用。
(二)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会计核算,以及利用上述手段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重构,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将会计核算与其他经营管理活动有机结合,提高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的过程。因此,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是会计信息化的基础工作。
1994年4月初,在深圳召开“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们认为,随着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需求的日益增加,会计电算化的功能不断拓展和丰富,“会计电算化”逐步向“会计管理信息化”(简称“会计信息化”)的高级阶段迈进。提出“会计信息化”这一概念,更有利于推进新形势下会计的研究和发展。
相对于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是一次质的飞跃。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建立了计算机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管理信息资源。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实时便捷地获取、加工、传递、存储和应用会计信息,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
(三)会计软件
会计软件是专门用于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计算机软件、软件系统及其功能模块,包括一组指挥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与管理的程序、存储数据以及有关资料。会计软件以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为核心,以会计制度为依据,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会计数据为处理对象,以提供会计信息为目标。凡是具备相对独立完成会计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功能的模块的软件,如账务处理软件、固定资产核算软件、工资核算软件、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软件、金融资产核算软件等,均可视为会计软件。
会计软件中的账务处理模块,不仅包括指挥计算机进行账务处理的程序、基本数据(会计科目、凭证等),而且包括软件使用手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用以指导使用人员进行账务处理操作。会计软件通常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1)为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直接提供数据输入;
(2)生成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
(3)对会计资料进行转换、输出、分析、利用。
(四)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 AIS),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能提供为进行会计管理、分析、决策用的辅助信息的系统。其实质是将会计数据转化为会计信息的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根据信息技术的影响程度,可划分为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传统自动化会计信息系统、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根据其功能和管理层次的高低,可以分为会计核算系统、会计管理系统和会计决策支持系统。
(五)ERP和ERP系统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简称,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美国著名的咨询公司Gartner Group首先提出,它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基础,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其目的是整合、优化企业资源。一方面,ERP将企业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对开发设计、采购、生产、成本、库存、分销、运输、财务、人力资源、品质管理进行科学规划;另一方面,将企业与其外部供应商、客户等市场要素有机结合,实现对企业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资源的一体化管理,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强调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提高企业配置和使用资源的效率。
ERP系统通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技术,实现企业内部甚至企业间的业务集成,在高效、实时地共享企业事务处理系统间数据和资源的同时,实现应用间的协同工作,并将软件的应用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协调的企业信息和管理系统。
ERP系统信息集成的特点是数据来源单一、实时共享。来源单一是指任何数据由一个部门、一个员工从一个应用程序录入,减少重复劳动、避免差错、提高效率、明确责任;实时共享是指将数据存入统一的数据库,按一定规则处理,然后对相关人员授权,使他们能及时获得所需的不断变化的信息,高效且有效地执行业务或作出决策。
ERP系统是覆盖整个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除了最核心的财务、分销和生产管理等管理功能以外,还集成了人力资源、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等企业其他管理功能。此时的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已融为一体,成为ERP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业务发生时,触发会计业务执行逻辑,能够实时采集详细的业务信息、财务信息,执行处理和控制规则。
ERP系统中的会计信息系统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子系统,财务会计子系统处理日常的财务工作,并以企业为单位对外出具各种规定格式的会计报表;管理会计子系统以企业内部管理为目标,可以灵活设置核算对象,从财务管理角度为管理提供信息。
(六)XBRL
XBRL(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即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它是以可扩展标记语言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为基础的开放性业务报告技术标准。XBRL以互联网和跨平台操作为基础,专门用于财务报告编制、披露和使用,以及非结构化数据尤其是财务信息的集成、交换和最大化利用。
XBRL使用的标签以标准化的会计业内定义为基础,来描述和识别各类财务信息,如收入、盈余、应收账款等。通过XBRL,有关数据可以准确地在不同操作系统、不同数据库、不同软件之间传输和交换,能够直接为使用者或者其他软件所读取和进一步处理,实现数据的一次录入、多次使用和信息共享。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可以在互联网上有效处理各种信息,并且迅速将信息转化成各种形式的文件。企业运用XBRL的优势主要在于:
(1)能够提供更精确的财务报告与更具可信度和相关性的信息;
(2)能够降低数据采集成本,提高数据流转及交换效率;
(3)能够帮助数据使用者更快捷方便地调用、读取和分析数据,不受个别公司软件和信息系统的限制;
(4)能够使财务数据具有更广泛的可比性;
(5)能够提升资料在未来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6)能够适应变化的会计准则的要求。
从2002年底开始,我国证监会组织沪深证券交易所和相关软件公司的人员对国际商业报告领域出现的XBRL标准进行研究,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该规范由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批通过,使得我国上市公司进行XBRL的报告披露有了合法统一的规范。上海证券交易所在2004年开始XBRL报告试点,首先选择的是50家上海本地的上市公司,先从定期报告摘要开始,由简到繁,逐步推进,先后对沪市上市公司2003年年报摘要、2004年一季度报告、2004年中报摘要等进行XBRL数据试点。2005年1月,试点公司范围和试点内容进一步扩展,要求所有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注册的上市公司在报送2004年年报时,必须同时报送XBRL格式的年报全文。2005年4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为XBRL国际组织的会员,这是我国以单位身份加入XBRL国际组织的第一例,此举有力地推动了XBRL在我国的应用。
2005年3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发布了《XBRL应用示范》,为投资者提供了基于XBRL实例文件的Web分析工具。借助这一工具,上市公司、监管机构、交易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资者、研究机构、证券信息服务商等上市公司信息的加工者与使用者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获取深市部分上市公司最近5年的财务数据和实例文件,实现信息的生成、提取、分析、交换和共享,并且将生成的信息通过友好的图形界面直观展示。2006年3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加入XBRL国际组织。此后,我国的XBRL组织机构和规范标准日趋完善。
财政部高度重视XBRL对会计信息化的影响,2006年,财政部在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下设立了XBRL组织,致力于开发基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XBRL国家层面分类标准。2008年11月,财政部牵头,联合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资委、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等部门,成立中国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暨XBRL中国地区组织,至此,XBRL中国地区组织成立。2009年4月,财政部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将XBRL纳入会计信息化的标准。2010年10月19日,我国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由财政部牵头制定并归口管理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第1部分:基础》(GB/T 25500.1—2010)等4项XBRL技术规范国家标准。这是深化会计改革、全面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大举措,表明XBRL在我国的各项应用有了统一的架构和技术标准。
2011年,财政部组织以在美上市公司为主的15家国有大型企业,以及12家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展通用分类标准首批实施工作,取得良好成效。2012年,财政部在2011年基础上扩大实施范围,增加17个省区市组织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实施工作,同时联合银监会组织包括全部16家上市银行在内的1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实施工作。
二、会计电算化的特征
(一)人机结合
在会计电算化方式下,会计人员填制电子会计凭证并审核后,执行“记账”功能,计算机将根据程序和指令在极短的时间内自动完成会计数据的分类、汇总、计算、传递及报告等工作。尽管大部分会计核算工作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但会计数据的收集、审核和输入等工作仍需人工完成,各种处理指令也需要由人发出。
(二)会计核算自动化、集中化
在会计电算化方式下,试算平衡、登记账簿等以往依靠人工完成的工作,都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大大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计算机网络在会计电算化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能将分散的数据统一汇总到会计软件中进行集中处理,既提高了数据汇总的速度,又增强了企业集中管控的能力。
(三)数据处理及时准确
利用计算机处理会计数据,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会计数据的分类、汇总、计算、传递和报告等工作,使会计处理流程更为简便,核算结果更为精确。此外,在会计电算化方式下,会计软件运用适当的处理程序和逻辑控制,能够避免在手工会计处理方式下出现的一些错误。
(四)内部控制多样化
在会计电算化方式下,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将发生明显的变化,内部控制由过去的纯粹人工控制发展成为人工与计算机相结合的控制形式。内部控制的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更加广泛,要求更加严格,实施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