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研究界定、内容、方法及资料来源
一 安居富民、富民兴牧(定居兴牧)的概念界定
民生问题主要指与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问题,民生涉及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因此,改善民生必然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自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实施了涉及教育、医疗、住房和就业等方面的诸多民生工程,本研究主要以新疆两大富民工程(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新疆民生建设情况,因而需要对相关研究概念进行简要界定,以便更好地行文和阐述。安居富民和富民兴牧(定居兴牧)都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住房问题的重要举措:以住房为基础进而探索生产生活建设问题,通过安居实现乐业,为各民族共同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安居富民
安居富民是自治区实施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创新之举,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大力推进的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对加快新农村建设、助力城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安居富民工程是实现农牧民安居与增收致富的有机结合,不同于以往一般的解决住房问题的安居工程,不仅解决农牧民安居问题,而且把富民作为重要内容,以此为切入点,不仅可以带动和改善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可有效提升农牧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水平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援疆工作的“龙头”[27]。
安居富民工程坚持“安居”和“富民”并重,力求从根本上改善包括贫困群众在内的各族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庭院经济、规划致富产业、培训农民工匠参与建房施工,实现贫困户“住得下、能致富、稳得住、安居乐业”的目标。安居富民工程的目标规划和任务要求对整个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当前新疆安居富民工程突破了以往单一建造住房的简单形式,注重房屋配套设施建设,并在民众的生产发展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在房屋选址、结构等方面都尽可能为农牧民的耕种、栽培和养殖提供便利条件。安居富民工程整合了此前新疆实施的抗震安居工程等项目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抗震安居工程自2004年实施以来至2009年,共投入建设资金464亿元,共建成抗震房227.8万户,已有980万人入住新居。其中农村完成175.8万户,入住802万人;城镇52万户,入住178万人[28]。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将已建成抗震安居房纳入改造型安居富民房规划系列,在新疆89个市县全面启动实施安居富民工程。在调研时,笔者了解到不同区县政府部门在具体的材料汇报或新闻报道中,有的使用了“富民安居工程”,其工程建设内容是相同的,为了方便,本书统一使用“安居富民工程”。
(二)富民兴牧(定居兴牧)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牧区之一,有5700多万公顷的天然草场,境内有诸多地区的人口从事牧业生产生活方式。新疆的“牧区县、市的数量占全疆县市总数的42.5%;面积占39.1%;人口占24%;天然草地占66%”[29],可见新疆是牧业大区,畜牧业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近些年来随着新疆社会人口和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发展中草场超载过牧和滥采乱挖等现象突出,草原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也限制了牧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了牧民经济收入,致使牧民生产发展受到极大限制。自1986年新疆第一次正式提出牧民定居以来,定居工程帮助广大牧民摆脱了游牧生活,实现了定居。截止到2008年底,全区依然有牧民27.58万户116.47万人。在2010年实行富民兴牧工程以前,全疆实行定居的牧民仅有10.65万户,占牧民总户数的38.6%,16.93万户牧民还未实现定居,有些地方还出现牧民定而未居、返回牧场生活的情况,定居工作面临各种困难。
2010年上半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根据牧区实现情况,启动了富民兴牧工程,它提升和拓展了牧民定居工程。富民兴牧的本质是让牧民定居生活,并为牧民创造和提供能够促成定居的生产生活条件,让牧民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来保证定居成功。富民兴牧工程涉及牧区发展的诸多方面,如牧民定居房及配套设施建设、牧区水利工程建设、牧区产业发展等。富民兴牧工程是新疆牧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节点,对实现牧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无疑对新疆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都具有重要作用。诸多新闻报道提及的定居兴牧工程,本质上也是富民兴牧工程的一部分,本书的撰写和行文中一般统一使用富民兴牧这一概念,不过也会使用定居兴牧这一概念,其意义都是指富民兴牧工程。
二 研究思路与内容
新疆“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实施“安居富民”和“富民兴牧”工程,将两大工程作为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工程,强调要强化产业支撑、完善配套设施、鼓励农牧民积极转移就业,以促进农牧民增收。2014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提出,“坚定不移推进新疆更好更快发展,把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进一步将发展目标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对于新疆而言,富民工程充分体现了“民生优先、群众第一、基层重要”的发展理念,实施一系列民生工程就是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的具体体现。改善民生已成为当前新疆发展的重要议题,大量深入民心的惠民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鉴于新疆民生工程众多且涉及面广,本研究只选取当前新疆民生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两大基础性工程——安居富民、富民兴牧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探讨新疆民生改善的成效与民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新时期民生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本书是针对富民工程与新疆民生改善的调查研究,根据研究主题的需要,结合新疆民生改善实践成效,以两大富民工程为视角,考察相关民生建设情况,研究内容和思路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对新疆民生问题的研究必然离不开对新疆整体民生建设情况的总体把握和了解。因而,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新疆民生建设总体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回顾,从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和住房等基础民生保障体系建设,扶贫开发、兴边富民行动、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和对口援疆等重大工程几个方面对新疆民生改善情况进行了翔实的总结,详尽论述了新疆民生建设的发展现状和取得的成效。
其次,结合“富民兴牧”工程对新疆牧区民生改善进行分析和论述。介绍了新疆定居兴牧工程实施原则和标准,重点对富民兴牧工程中的牧民定居村落发展、牧区水利工程建设、农牧民生计方式、农牧民增收和农牧民培训等情况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对富民兴牧工程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结富民兴牧工程建设、农牧民产业发展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牧区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当然,为了具体展现富民兴牧工程对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效,本部分筛选了青河县、察布查尔县两个乡镇作为田野个案,对两个社区牧民定居工程总体建设情况进行了翔实的论述,力图通过个案展现定居兴牧对牧区民生改善的成效。
再次,根据“安居富民”工程对新疆农村民生改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安居富民工程对农村民生改善的具体成效,主要从农牧民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庭院经济发展、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进行论述。与此同时,总结了安居富民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农牧民自筹经费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贫困家庭安居房建设难等问题,结合相关地区的建设经验,提出了富民安居工程建设的具体对策。本部分选取阿克苏地区的乌什县、伊犁州直的伊宁县上胡地亚于孜村两地的安居富民工程作为具体研究个案,对调研点安居富民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和分析。
最后,两大富民工程作为新疆基础性民生工程,对新疆广大民众生活设施改善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富民工程的起点是农牧民基本民生的改善,而终点是富民。在新时代社会背景下,从宏观层面探讨了新阶段新疆改善民生的基本方略,以实现各族群众走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 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本研究主要以新疆安居富民、富民兴牧两大民生工程为研究对象,探讨新疆民生改善问题。作为一项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研究,需要收集大量文献和调查资料,本研究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充分借鉴相关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采用社会学、经济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等跨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力争做到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具体采用了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综合研究法等进行综合研究,同时沿用传统的民族志的写作方法,对调研个案进行了翔实的阐述。
(一)文献研究法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民生建设成为党和政府的重要执政目标,与此同时,国内产生了大量相关的研究和论述,为民生研究提供了诸多借鉴资料。搜集、鉴别和整理大量民生理论、实践研究资料和新疆民生建设相关政策资料、文献,有利于从宏观层面对新疆民生建设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
(二)个案研究法
近几年来,中央部委、援疆省市都对新疆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大部分资金用在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双语教育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项目上。新疆民生改善的重点是基层,尤其是农牧区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改善。因而,在对新疆民生问题进行研究时,笔者主要采用民族学、人类学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通过牧民定居村落、安居工程建设村落的田野资料,详细地展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发展现状,以说明民生工程建设的效果和对新疆基层地区民生建设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分析一些地方制定推行的可行政策和有效措施,对新疆富民工程发展方向和推进程度进行研究和探讨。
(三)比较研究法
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研究方法,探讨不同地区之间民生工程建设的内容、措施和方法,描绘两大富民工程实施前后村落的发展变化情况,也将南疆、北疆地区的富民工程进行对比研究,进而做出综合分析,提出深入推进两大富民工程的意见和建议。
(四)资料来源
本书资料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相关文献资料,二是实地调研资料。在文献资料方面,主要查阅和收集了近年来出版、发表的有关新疆民生建设的各类著作、论文和调查报告,注重从新疆各类统计年鉴中查找相关民生建设资料,确保相关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和研究的严谨性,这些文献资料为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本书基于两大富民工程研究新疆民生建设问题,因此在研究推进过程中,课题组先后赴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伊犁州直县市、阿克苏、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等地对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进行宏观层面的调研,对相关部门干部进行了访谈调研,同时选取了几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以丰富研究个案资料。课题组结合研究需要,在安居富民工程调研中,主要选取南疆地区的乌什县和伊宁县作为重点研究个案;在定居兴牧工程调研中,主要考察了北疆地区的青河县和察布查尔县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情况。通过实地调研,收集了两大民生工程对新疆各族民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简而言之,本书的研究资料主要来自实地调研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辅以相关文献资料、政府工作报告、统计年鉴和其他学者的研究资料。尽管课题组成员做了相应的调研工作、收集了相关资料,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我们应对调查成果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以使研究尽可能接近科学和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