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导论
一 中国石油产业的转型之问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人们逐渐清醒地意识到,当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大众文化、生活方式等逐步嵌入复杂而宏大的全球化过程时,我们不得不真实而严肃地接受“风险”的全球化。金融危机之所以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里迅速地传导并产生全球性影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已变得越来越相互依赖。从历史的眼光来看,这种全球化的趋势对于现代国家来说又是不可避免的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全球经济体系中,不同国家面临的市场机遇、发展机会是有差别的,因而各个国家之间实际上存在着激烈的发展竞争。
如何体现一个国家在发展上的竞争能力与竞争优势?理论与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关键性的经济产业的发展是其重要的指标。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新兴的经济体而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关键性经济产业的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位置。也就是说,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理解中国国内关键性产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国经济的关键性产业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与发展。包括石油、电力、煤炭、钢铁、化工、汽车、通信等在内的重要国有产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新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代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注意的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市场化改革的启动,这些在国家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产业为适应新的社会、市场、制度环境,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保持和提升其经营效益、竞争能力与符号优势,相应地实现了在发展模式、战略等方面的转变。其中,由于石油产业特有的经济重要性与战略重要性,其发展尤其受到国家的重视。
中国石油产业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次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到产业体系相对完善的构建,到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石油供应的自给自足,并向外出口石油。然而,在1988年至2008年的21年时间里,中国石油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巨大而复杂的变迁。这种变迁可以被称为中国石油产业发展范式的转变(以1998年为发展阶段中间点),即从一种所谓的“封闭-行政化”范式发展为所谓的“开放-市场化”范式。这种变化具体表现为:(1)定价机制从“政府行政定价”到“与市场接轨的定价”;(2)组织形式从“国家行政式企业”到“现代公司制”;(3)市场参与从“政府主导”下的局部有限竞争到“有主导的多元市场竞争”;(4)外部合作战略从“吸引合作”(“引进来”)到“海外扩展”(“走出去”)。
换言之,经过这一巨大的产业发展范式的转型,中国石油产业开始逐步摆脱原有的政企不分的组织形式与管理体制,通过一系列大规模的重组改制,发展出具有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产业组织模式;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由政府自上而下所主导并推动的市场化改革的演进,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石油产业逐步实现了在定价机制、市场准入或竞争方面的市场化改革。同时,在实现产业自身发展能力积聚的基础上,中国石油产业积极与国外石油市场、石油产业接轨。通过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外部合作,石油产业内实现了资本、技术、知识的有效配置与运作。中国石油产业的发展是在市场化、全球化两种主导性的社会进程中实现的,它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构成了中国经济市场化、全球化发展的生动缩影。
那么,如何从理论上理解并阐释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中国石油产业发展范式的转变是本研究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也就是说,中国石油产业巨大的范式转型,从社会学的视域来看,具有哪些深刻的结构性原因,其变迁的根源或动力来源是什么?作为一种组织与制度现象,中国石油产业的范式转型背后深层的复杂影响机制是什么?这构成了本研究重点分析与着力洞察的核心内容。从本质上讲,本研究尝试以中国石油产业发展范式的变迁为例,来讨论经济产业组织与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