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通州作家视域下的运河文化精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一)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运河文化精神是通州作家精神构建的母体。当代通州作家群浸润和孕育于运河文化之中,又在文学中记录、重塑运河文化,展现运河文化不同时期的独特历史风貌和时代特色。他们的作品是对运河文化精神的提炼、重塑和升华。运河文化精神也不仅是作品故乡情感的呈现,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浸润与重塑的关系和更深远的文化层面的意义。当代通州作家作品让运河文化精神经过时间淘洗,最终沉淀为通州的人文精神、城市的灵魂和最具价值的文化标签,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乃至文明价值。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从文学维度对运河文化进行的研究,大多从明清作家及近代作家入手,对当代作家的研究较少。站在当今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建设的时间节点上,从当代通州本土作家作品的视角重新发现和发掘、传承和发展运河文化精神应用价值的机制和形态,还是一个没被开垦的“荒地”。

对当代通州作家作品的研究分三个阶段(以当代通州代表作家刘绍棠的研究为例)。第一阶段的研究集中在民间立场、乡土主题、民族文化和艺术风格上,如《民族文化在刘绍棠作品中的积淀》(《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年第2期)、《刘绍棠“运河文学”的语言风格》(《文艺理论与批评》1994年第2期)等文献论述。第二阶段的研究集中在作家作品在当代文学发展中的价值发现上,如《21世纪以来刘绍棠研究述评》(《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第三阶段的研究集中在文化品格、文化精神的挖掘上,体现了运河文化研究的深度,如《运河文化的历史品格及其文学书写》[《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8年总第16卷第1期]、《大运河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核心精神》(《中国文化报》2012年10月18日)。三个阶段的研究从文学书写到文化精神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但对运河文化精神的阐释还不系统,从当代通州作家作品的视角对运河文化精神进行阐释和对如何在建设城市副中心的新时代传承好运河文化精神的论述还不充分。

(二)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从《马可·波罗游记》里描述的运河风光,到明朝弘治年间朝鲜官员《漂海录》里的运河记忆,从欧洲汉学鼻祖传教士利玛窦在笔记里的运河观感,到清代荷兰使团和英国使团的访华笔记,都是运河工程和运河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写照。就运河研究而言,境外学者起步早,较早跳出了“就运河而研究运河”的模式,注重从政治经济、商业技术、宗教文化等多角度审视运河。近十年来,中国台湾、日本及美国学者对中国大运河的主要研究成果,研究时段集中在明清和近代,研究内容着眼于大运河及漕运的历史史实和细节考察,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角度分析大运河。近年来逐渐兴起的环境史为大运河的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中国台湾学者注重从经典文献的考证中得出论点;日本学者以实证研究居多,精于基本历史事实的陈述;美国学者擅长通过理论分析进行研究。

(三)发展趋势及应用情况

发展趋势。自2014年起,北京市委、市政府多次聚焦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规划和建设,并成立专题调研组展开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传承和发展通州文化特色——“通州味”的调研,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提供参考。“通州味”是指具有通州地域性的文化特色,是多种文化长期碰撞融合形成的具有通州特色的复合型文化,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的活态文化。在众多文化中,运河文化是通州文化最重要的代表。

应用情况。当代通州作家作品的“人味”、运河文化的“水味”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具有“通州味”的城市文化品牌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大背景下,从文学维度进行梳理和阐释运河文化精神,并结合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探索运河文化精神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形态和对策,是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建设的聚焦点。

(四)研究价值: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学术价值。通过对当代通州作家作品的运河文化精神研究,认识运河文化特征、精神内核、发展规律,丰富当代运河文化研究,为“大运河文化带”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理论视野;通过对当代通州作家作品的运河文化精神的研究,为“通州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为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探索的可能性。

应用价值。通过对当代通州作家作品的梳理,为运河文化精神当下研究提供更丰富的文本资料和参考素材,依此为蓝本,讲好通州故事,颂扬运河文化精神;挖掘运河文化丰富内涵,切实做好“保护、传承、利用”运河文化三篇文章,为高标准、高品位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提供方案;为“通州味”的提炼提供智力支持,打造通州特色的文化传播窗口,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魅力,擦亮城市品牌的文化名片;满足北京城市副中心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以运河文化为母体,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和参与方式,让人民群众找到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信心,体会、感受、参与到运河文化传承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