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绿色未来 成就强市梦想[1]
Realize the Dream of Making Guiyang Strong byBuilding a Green Future Hand in Hand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第八届泛珠三角省会(首府)城市市长论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今天在贵阳隆重开幕了。在此,我谨代表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和439万贵阳人民对本届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本届论坛成功举办而付出辛苦努力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重大转型。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伴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变,其既成为文明进步的象征,又成为影响地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从全球来看,城市占据世界2%的土地面积,却消耗75%的能源、60%的水资源和排放80%的温室气体。如何实现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在新一轮社会转型期面临的重大课题。
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这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期以来在探索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基础上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新转变。全国越来越多的城市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实践和共同追求。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134个城市提出建设生态城市,其中包括了所有的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因此,我们把本次泛珠论坛的主题确定为“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符合各方意愿、顺应时代潮流,特别是对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扩大区域合作对接点,探讨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女士们,先生们!
我们所在的城市——贵阳,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珠江与长江分水岭、北纬26度附近,平均海拔1000米,森林覆盖率43.2%,年平均气温15.3℃,夏季平均气温24℃,享有“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的美誉。
“生态”是贵阳这座城市的靓丽名片,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在转型轨道上弯道超车、在经济洼地中快速崛起?2007年,贵阳市结合自身实际,作出“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市”的路径选择,紧扣“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主战略,致力通过坚持转型发展、构建绿色经济生态体系,坚持统筹发展、构建宜居城镇生态体系,坚持包容发展、构建自强文化生态体系,坚持持续发展、构建友好自然生态体系,坚持共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生态体系,坚持改革发展、构建协调政治生态体系,积极探索建设具有贵阳特色和标准的生态文明城市。五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战略符合中央的要求、贵阳的实际和群众的愿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是2006年的3倍左右,人均GDP从15731元提高到31712元,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创历史新高,挤进全国省会城市前列。据《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9—2010)》显示,在全球500个城市中,贵阳市综合竞争力提升了42位,提升速度排列第4位。二是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始终坚持以最严厉的措施保护青山绿水,组建“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成立全国首家环保法庭和审判庭,制定了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深入开展“市民饮水安全”、“森林保卫战”等环保专项行动,加快生态化向产业化转变,产业化向生态化转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07年的39.2%提高到2011年的41.8%;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5%以上,“爽爽贵阳”美誉度大幅提升,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十大低碳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三是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始终秉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把“一切为了人民”作为各项工作的最大价值取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上学”、“就业”、“看病”、“养老”、“住房”、“治安”、“收入”等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这座城市生活得更有尊严、更有品质、更加阳光、更加幸福。近年来,每年财政投入民生资金均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5%以上;2011年贵阳市民幸福指数为89.2,比上年提高1.82个点。
国发[2012]2号文件明确提出将贵阳建设成全国生态文明城市的战略定位,这让我们倍增动力也倍感压力。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贵阳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生态环境良好但极为脆弱,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但资源型传统产业比重仍较大,城镇化处于快速增长期但中心城市聚集力和辐射力不强,实现绿色崛起,任重道远。面向未来,面对全球变局下的绿色转型和包容性增长,我们以“提前五年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阶段目标,决心沿着生态文明的既定轨道,正确处理“好”与“快”,千方百计“赶”与“转”,努力走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为此,我们将积极探索,不懈努力:一是大力实施低碳产业工程,发展绿色经济。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要求,做特一产;推进线性经济发展方式向循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传统工业向生态工业转变,做优二产;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会展、金融、物流、商贸、新兴服务业,做大三产。使全市经济结构更优,服务业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大。二是实施低碳建筑工程,推广绿色居住。按照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要求,大力推广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应用,推进建筑发展绿色转型。同时,围绕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通风系统、保温系统、环境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探索国际人居环境范例新城设计标准。力争“十二五”末,实现新建绿色建筑达30%以上。三是实施低碳交通工程,打造绿色出行。加快城市轻轨和市域快速铁路建设,加大城市新能源客车投放力度,继续优化公交站点,完善道路交通智能化系统,确保“十二五”末市民公交出行分担率超过45%,城市新能源公交客车普及率达100%。四是实施低碳生活工程,倡导绿色消费。加强低碳理念、基本常识、政策措施的宣传普及,使广大市民充分认识到,建设低碳城市关系到城市生存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从而自觉参与低碳生活工程,在衣、食、住、行、购、用方面加快向低碳模式转变,在全社会形成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的浓厚氛围。五是实施低碳环境工程,美化绿色家园。深入实施治水、护林、净气、保土工程,通过绿地、湿地、公园、森林、湖泊等大自然赋予贵阳的特有优势资源,将各城市组团、功能片区有机连接,促进城市建设与自然的融合共存,进一步突出“显山、露水、见林、透气”的生态城市特色,创造既能充分享用现代城市生活又独具自然之美的理想家园。
女士们,先生们!
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的共同追求。泛珠各方应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作为务实合作的新领域,努力打造国内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生态文明城市群,使泛珠合作跃上新平台、凸显新亮点。为此,我愿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细化目标务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又是现实的目标。我们要把城市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制定城市发展阶段性目标,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5~10年的努力,成就经济实力更强、生态环境更好、幸福指数更高的强市梦想。
二是自觉担当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是各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泛珠各城市应自觉担当、主动担当、积极担当生态文明建设使命,把生态文明要求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府建设等各个方面,致力把泛珠各城市建设成全国、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三是深化合作高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泛珠各城市应按照开放与互利共赢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交流合作机制,加强交流合作,分享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特别是,应充分利用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紧紧抓住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的机遇,以工业园区、开发区、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进一步深化项目合作,建立有利于调动合作各方积极性的产业转移机制,推进跨区域合作,加快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衔接配套的区域产业新格局;高度重视区域生态安全和环境建设协作,注重完善流域上下游环境监测信息沟通机制,联合开展环境执法检查,务实推进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为全国建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作出创新和示范。
女士们,先生们!
泛珠三角城市群地域相邻、人文相通,以江为媒、因江而兴,希望各方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共同创造泛珠区域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和嘉宾在筑身体健康、心情舒爽!
谢谢大家!
注释
[1]这是李再勇同志2012年7月27日在第八届泛珠三角省会(省府城市市长论坛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