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供给侧改革方向与重点任务
1.供给侧改革基本方向
(1)改善旧供给。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是希望通过供给侧的改革和创新带动需求扩张和升级,弥补凯恩斯主义需求政策的不足,从不同维度扩大社会有效需求,共同推动周期性产业过剩问题的解决,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目前我们所知的供给侧改革举措,可能包括结构性减税、简政放权、放松管制及营造好的创新环境,从长远看,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从供给侧改善现有供给的微观经济效率,会带来收入增加,并传递到消费需求,最终推动经济增长。
(2)增加新供给。我们的改革不能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改善微观经济效率,必须找准改革发力点和突破口,对准存在明显供给抑制政策而导致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领域。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这样的领域越来越少,但依然是有的,而且量大面广。比如,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农业占GDP比重下降到9%左右,接近发达国家,而城镇化率只有55%左右,按户籍人口计算则只有35%左右,这意味着有大量的城市务工农民“入城”和部分中高收入者“出城”的需求。再比如,根据Maddison数据,2011年中国人均GDP大致相当于美国1947年、英国1960年和日本1969年的水平,而在同样发展水平上,美国、英国和日本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9%、53%和51%,中国仅为43%。由此可见,中国有大量有效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如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远远落后于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这一领域大有作为。另外,中国在部分高科技产品和高端日用品消费品上也存在供给能力薄弱、无法满足需求的问题,但这并非供给抑制政策所致,而是中国目前发展阶段还不适合生产这些产品[1]。
总之,目前我国供给侧改革方向是改善旧供给的微观经济效率,破除导致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关键性体制障碍进而增加新供给。
2.供给侧改革主要原则
(1)消费引领原则——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供给侧改革需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坚持消费者优先,以新消费为导向,培育新业态、新产业,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使供给不仅能够适应市场、满足消费,还能引导市场、促进新消费,加快形成消费引领投资、激励创新、繁荣经济、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机制。
(2)创新驱动原则——以供给创新促进消费潜力释放。释放有效需求的根本出路在于供给创新。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问题,而结构调整首先来自技术、产品等供给侧的创新,否则投资没有新空间,消费没有新产品,出口没有新优势[2]。为此,需要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市场环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全面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从产品多样化及其质量提高和服务品质提升着手,增加有效供给,更好满足不同群体不断升级的多样化消费需求。
(3)市场主导原则——以市场公平竞争激发社会活力。激发社会活力需要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市场体系建设,形成统一的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同时,要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和主体责任,完善市场监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企业诚信守法、公平竞争,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
(4)制度保障原则——以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供给升级的长效机制。统筹推进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系统性优化,以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引导和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努力构建新消费引领新投资、新投资创造新供给、新供给形成新动力的良性长效机制。通过财税金融政策扶持,推动企业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利用全球要素和国际市场助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3]。
3.供给侧改革重点任务
当前,我国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与补短板,推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增加有效供给[4]。
(1)去产能。当前去产能任务艰巨,需要按照“市场引导、企业主体、政府推动、依法处置”的办法,处理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社会稳定的关系。依法依规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有利条件,加快破产清算案件审理。完善和落实财税支持、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以及专项奖励补贴等政策,资本市场、金融机构要配合企业做好兼并重组工作。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尤其做好职工安置及其引起的民生工作。在去旧产能的同时,要严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将有可能造成大批国企员工下岗,国企员工自谋就业和创业意识淡薄,因而政府引导和促进发展服务业吸纳就业就显得尤为急迫。
从数据分析来看,产能利用率和主营活动利润率高度相关 (见图2-7),由此可见,淘汰落后产能是提升资本效率的重要途径。2011年以来,中国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企业盈利也同步恶化,反映出资本使用效率低下。2013年以来,去产能化开始,企业盈利情况有所好转,伴随去产能力度进一步加大,未来企业盈利有望得到更好改善,但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
图2-7 中国工业企业设备利用水平和主营活动利润率的大体一致性走势
(2)去库存。目前去库存主要是化解房地产积压问题。主要思路有:一是按照加快提高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二是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许农业转移等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从而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三是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改革方向,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快取消公租房的户籍限制;四是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房屋租赁市场的提供者,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性服务类企业;五是鼓励房地产开发商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六是适时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充分释放投资性、改善性、“二代”房、“度假”房等各种房地产需求和消费潜力。
(3)去杠杆。高杠杆意味着高风险,而且是系统性风险。为此,需要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工作,改进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办法;加强全方位监管,规范各类融资行为,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妥善处理风险案件,不让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发生;对信用违约要加大追查力度,依法处置,减少债权人损失。去杠杆对于防范金融风险意义重大。在杠杆率调整和资产价格变化的相互作用下,高杠杆率使金融波动容易被放大,尤其是在经济增速下行阶段,一定要降低杠杆率,从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杠杆率调整需要适应经济增长周期(见图2-8),因为当资产价格上升时,资产负债表增强,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持有过多的权益资本,它们需要购入资产以期提高杠杆率,对资产的需求增加,会促使其价格进一步上涨;相反,当资产价格下跌时,需要出售资产来降低杠杆率,这一行为可能加剧资产价格的下降。
图2-8 杠杆率在不同经济增长周期的调整
(4)降成本。降低实体经济中的企业成本要多措并举。一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要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二是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要进一步正税清费,取消政府提供普遍公共服务或体现一般性管理职能的收费,营造公平的税负环境,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切实为企业降低成本;三是实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四是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金融部门要创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环境,尤其是对中小微企业,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其提供融资,切实为实体经济让利;五是降低企业电力成本,转变对电网企业的监管模式,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拥有选择权的电力用户通过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企业的用电成本会有实质性降低,为电力用户带来直接的改革红利[5];六是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物流服务市场。今后,应重点做好加强商贸物流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支持创新城乡物流配送模式、提高商贸物流信息化水平等工作,进一步提高流通效率,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6]。从市场交易的显性成本和制度性隐性成本的角度出发,降低企业成本的方法路径可用图2-9粗略表示。
图2-9 供给侧改革降低企业成本的方法路径
(5)补短板。补短板更多地集中在“三农”问题、新兴产业与基础设施领域。一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提高扶贫质量和扶贫效果;二是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降低企业债务负担,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能力;三是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四是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推动形成市场化、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和运营机制;五是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使劳动者更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更新和提高劳动技能;六是继续抓好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口粮安全,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把资金和政策重点用在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农产品质量、效益上。
[1]徐朝阳.供给侧改革:里根的教训与朱镕基的经验[J].中外书摘:经典版,2016(5):28-30.
[2]刘伟.创新供给释放有效需求[N].人民日报,2013-12-18.
[3]徐绍史.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J].中国经贸导刊,2015,(36):18-21.
[4]明年主要抓“三去一降一补”[EB/OL].http://news.sina.com.cn/o/2015-12-22/docifxmszek7559363.shtml.
[5]输配电价改革2017年扩至全国将降低企业成本[EB/OL].中国经济新闻网.http://www.cet.com.cn/nypd/dl/1745188.shtml.
[6]商务部将实施四举措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EB/OL].中国新闻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01/06/c_1286014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