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营养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概念:

微量元素是指机体所需很少的矿物质。这些矿物质种的每一种元素是人体每日需要量在100毫克以下,但又不能缺少的元素。它们在人体中的含量都极少,含量最多的元素也不及体重的万分之一。

微量元素有铁、铜、锌、硒、碘、氟、钴、锡、钼、锗、锰、铬、硅、锶、钒、镍、砷等,它们总量不足体重的0.1%。大多通过与蛋白质、重要的酶、激素和维生素等结合后对机体发生作用。例如,铁结合形成血红素,后者与蛋白质结合成为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类;铜与蛋白质结合成为血液中的铜蓝蛋白;碘是形成甲状腺素;钴是构成维生素B12的成分;羧基肽酶中含有锌;超氧物歧化酶中含有锌和铜或锰等等。

平衡为本,过犹不及

微量元素生理功能包括:

1.作为酶的辅因子,许多金属酶和金属活化酶是以它们为辅因子的参与代谢;

2.参与某些激素的构成,甲状腺素、胰岛素分别含碘、锌。

3.影响生物膜,硒、锌有稳定细胞膜作用;铬、铁可结合在细胞膜上;

4.消除自由基,以铁、铜、锌、锰、硒构成的一些酶参与体内自由基的清除;

5.影响免疫功能。其中以锌、铁的影响最大。

微量元素在机体内按比例存在,这种比例关系是一种正常的平衡;同一地区、同一民族、不同个体、同一器官,同一微量元素含量相近。而且同一微量元素,不同人群,其含量差异大,人一生随环境的变化,含量也在逐步变化。有些微量元素在同一个体体内,还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等关系。

微量元素缺乏或摄入过多都可造成许多的疾病。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可造成缺乏症,摄入过多可造成中毒。现在常见的疾病几乎找不到与微量元素缺乏或失调无关的疾病。因为有些微量元素的摄入量个体差异大,且有些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安全范围小,因此,对微量元素的额外补给要谨慎从事,不可过多。从食物中摄取比较安全,由此看来,掌握微量元素的营养知识,对保证身体良好的健康状况显得尤为重要。

血液的染料——铁

铁是人体含量最多的必需微量元素,成人体内总量约有3~4克;60~70%分布在红细胞中;5%分布在肌红蛋白中;细胞色素等酶中占1%储存铁占25%,人体内储存铁主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存在。储存于肝、脾和骨髓中,为储存形式的铁。储存铁个体间差异很大,一般男性高于女性,女性储存铁经常为500 毫克 或低些。铁蛋白是身体铁储备的主要形式,含铁血黄素是一种铁过量时的沉积。运铁蛋白是铁的主要运载者。在生物体内各种形式的铁都是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没有游离的铁离子存在。

铁的吸收主要在小肠上部进行。食物中的铁首先在胃酸被溶解,形成高铁离子,后被还原为亚铁离子,维生素C可促进铁还原,因而可促进吸收。亚铁离子可与氨基酸等形成结合物,在小肠吸收进入肠粘膜细胞,铁在肠粘膜特定蛋白作用下,进入粘膜细胞后与铁蛋白结合,以铁蛋白的形式储存于粘膜细胞中。血红素铁可被直接吸收,入粘膜细胞后解离释放出亚铁。当身体需要铁时,铁即从铁蛋白中释出,与运铁蛋白结合后进入血循环,运往需要铁的组织中去。铁的吸收率只有10%左右。

影响其吸收的因素很多,如植酸、草酸、磷酸盐和碳酸盐存在时,可与铁形成不溶性铁盐而抑制铁的吸收,这类铁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如谷类、蔬菜等,但同时与维生素c和肉类同食,则可促进其吸收,其吸收率可提高数倍。血红素可被直接被肠钻膜上皮细胞吸收,不受抑制因素的影响,也不受维生素C等促进因素的影响。

铁的排泄:铁在体内反复循环利用,所以铁没有排泄功能。铁的丢失主要是肠道分泌和皮肤、消化道与尿道上皮脱落所致的损失,其量甚微,平均每日不超过1毫克。妇女在月经期和孕期损失较多,对铁的供给应适当增加。

铁的生理功能:

1.构成血红素。血红素是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类等组织的重要成分。参与体内氧的运输、二氧化碳的运输和组织细胞的呼吸过程,推动生物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摄取铁不足或吸收利用不好,首先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新生的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含量不足,形态小,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寿命缩短,自身溶血增加等引发缺铁性贫血。最易发生缺铁性贫血的人群是出生6个月到3岁的儿童、早产儿、青春期和妊娠期妇女、乳母和感染寄生虫的人群。

缺铁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工作效率降低,学习能力下降,冷漠呆滞;儿童易烦躁.抗感染抵抗力下降,妇女缺铁时的贫血症状往往是紧张,无精打采,神经机能紊乱,以及其他精神病理综合症状。中度和重度贫血患者通常的症状是虚弱、易疲劳、苍白、呼吸困难,心悸和疲惫不堪。中年患者,尤其妇女还可以发生舌炎,它是以舌乳头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和疼痛为特征。

2.其它功能。铁还具有催化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的作用;参与胶原的合成;促进抗体的产生,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方面的功能。

供给量:

食物中铁的吸收率低,血红素铁的吸收率约为23%,非血红素铁仅3%~8%,在我国人的膳食中。血红素铁的含量低,估计膳食铁的吸收率约10%。成年男子每日排出约1.0毫克铁,妇女的月经失血.平均每日约损失铁1.5~1.7毫克;乳汁中的铁含量不高,平均每天分泌铁0.5~1.0毫克。以铁吸收率为10%计,则成年男子每日需铁10毫克,成年妇女15毫克,乳母25毫克。我国1988年修订的每日膳食营养素供给量较此值稍高,规定成年男子每日供铁12毫克成年女子为18毫克;少年男性15毫克,少年女性20毫克;儿童1~9岁10毫克,10~12岁12 毫克;孕妇、乳妇皆为28毫克。

含铁丰富的食物有:

铁在食物中存在的形式主要有两类,即非血红素铁和血红素铁。非血红素铁主要以氢氧化铁结合物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血红素铁是与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中结合的铁,这类铁主要存在于动物食物中,所以动物性食物来源的铁,吸收利用率皆高于植物性食物,最高可达25%,但食物的铁一般吸收率低,多在10%以下,谷类多在5%以下、甚至只有1%,如大米中的铁。

膳食中铁的良好来源是动物肝脏和动物血如:猪肝、猪血、鸡肝、鸡血、鸭肝、鸭血、肉类、鱼类;植物性食物中以绿叶蔬菜中含铁量最高:如白菜秧、油菜、雪里红、冬寒菜、菠菜、竹昨菜、葛笋叶、荷苗、韭菜等。

要注意,蛋黄中的铁受一种卵黄高磷蛋白的影响,其吸收率只有3%。牛奶是—种贫铁食物,有些国家限制儿童每日鲜奶摄入且不能超过0.75升,每周安排1天无奶日,以预防缺铁性贫血。

成长的助推剂——锌

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明确锌为人类所必需。人体含有2.5~2.5克锌,70%集中于骨骼,皮肤、头发和睾丸中含量也较高。若按单位重量含锌量计算,以视网膜、脉络膜、前列腺为最高,其次为骨骼、肌肉、皮肤、肝、肾、心、胰、脑和肾上腺等。血液中锌的分布为红细胞占75%~85%,白细胞和血小板占3%,其余则含于血清中。头发含锌量约为125~250μg/g,可反映体内锌的营养状况。

食物中的锌进入肠道,主要在小肠吸收。吸收逝时,需与一锌结合因子结合,才能被吸收,肠粘膜中的锌结合蛋白,可与锌发生特异性结合,将锌转入血液与清蛋白结合。这一过程可被铜竞争,从而影响锌的吸收,可导致锌缺乏。

生理功能:

1.构成酶。锌是许多金属酶的组成成分或酶的激活剂。与锌有关的酶近200种。锌是RNA聚合酶和DNA聚合酶呈现活性所必需,说明锌与只DNA、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密切联系。锌缺乏可导致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停滞,因而引起细胞分裂的减少,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和性器官的正常发育。碳酸酐酶是与锌有关的主要酶之一,它分布在红细胞、肺血管、肾小管、胃粘膜;在红细胞和肺中的功能是维持酸碱平衡,可有效地从组织中将二氧化碳通过肺排出;在肾参与泌氢、泌氨的重要过程;在胃粘膜细胞泌酸生成盐酸的功能。其他酶也具有很多生理功能,所以锌的生理功能是多方面的,缺乏时可影响很多组织,尤其在生长期影响更大。

2.促进性器官发育。缺锌使性成熟延迟,性器官发育不全,性机能降低,精子减少。对妇女,则影响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使卵巢功能减退,第二性征及生殖器发育不全,月经不正常或闭经、不孕。

3.促进食欲。唾液蛋白中含有锌,对味觉和食欲起促进作用。缺乏时,会使味觉下降,嗅觉异常,食欲减少。并且,儿童还容易感冒,反复发生口腔溃疡和脂肪泻。给于锌后,食欲增加。但摄入锌过多,可抑制铁的利用,造成顽固性贫血。

4.促进正常分化和发育。锌是调节基因的必需成分.调节基因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当锌缺乏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发生障碍,而导致胚胎分化异常,发生脑、心血管、骨的畸形、尿道下裂或隐睾等。儿童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增长速度减慢,出现缺锌性侏儒症。给予补锌后,身长、体重迅速增加,所以锌对于正处在生长的婴儿、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可作为儿童的助长剂。

5.促进皮肤组织再生。锌对表皮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的各个过程都是不可缺少的,锌有促进皮肤组织再生的作用,保护皮肤健康。如缺乏锌,伤口愈合减缓、毛发稀疏脱落。严重缺乏时,还会出现--肠原性肢体皮炎。所以,锌对表皮组织创伤患者,更是重要的营养素。

6.保护视力。锌参于维生素A和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合成,以及动员肝脏中的维生素A到血浆中,以维持血浆中维生素A的正常含量。保护视力,参与眼球的发育。缺锌易患近视眼。

7.参于免疫。锌在核酸的合成中起重要作用。缺锌时,胸腺萎缩,胸腺因子活性降低,T细胞功能减迟,抗体分泌减少,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都下降,机体易受微生物感染,容易患感冒等。

此外,在体内锌与其他微量元素之间有平衡作用,一旦失去平衡,会发生疾病,如锌、铜与锡三者比例失调,就容易发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锌为胰岛素的成分,如胰腺含锌量减少到正常者的一半,就有患糠尿病的危险。

锌缺乏的临床表现:

人体缺乏锌对正常生长发育的胚胎、青少年危害最大。

孕妇缺锌易发生低体重儿,甚至可出现胎儿畸形。

当儿童缺锌时首先食欲不振,味觉减退,有异食癖,生长迟缓,严重缺乏可出现侏儒症。性成熟延迟,第二性征发育障碍,性机能减退,精子产生少,形成性幼稚。锌缺乏伤口不易愈合,皮肤易生疮,并可出现肠原性肢体皮炎,这种病的症状为腹泻、皮炎和脱发,多为缺乏锌结合蛋白使锌吸收不良所致。这钟情况经常发生于婴儿由母乳喂养转变为吃配方乳时,婴儿皮肤出现皮疹,血浆锌水平下降。

供给量:

锌的供给量与锌的吸收有关。我国推荐的膳食锌供给量成人每日15毫克,孕妇、乳母为20 毫克,此乃根据以同位素养测得人体每日锌的需要量为6 毫克,食物锌按吸收率40%计算,故供给量为15 毫克锌缺乏虽对健康不利,但摄入过多,又可发生中毒。表现为呕肚、腹泻、腹痛、少尿、贫血和发热等。

含锌丰富的食物:

锌的最好食物来源是:蛤贝类如牡蛎、鲜扇贝、海蜊肉。蘑菇中含量也高。坚果核桃、松子含锌也很丰富。肉、蛋也含有一定量的锌。其他植物性食物,不仅含锌量较低,而且因为含有较多的纤维素和植物酸,影响锌的吸收。一般粗糙食物中锌含量远远高于精制食物,所以加工越精细,锌的损失越多。

全能选手——铜

人体中的铜共100~150毫克,其中以肝、肾、心、脑中最多,肺、脾、肌肉、骨骼次之。在肠道,约40%被吸收,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上部。它可与酶蛋白结合成酶(细胞色素氧化酶、铜蓝蛋白等),对人体起多种多样作用。

生理功能:

1.促造血作用:参与铁的吸收和运输,缺铜时,铁的吸收和运输受到障碍,铁在肝内贮积,成为含铁血黄素沉着性贫血。这种贫血,非缺铁所致。如用铜来治疗就有效果。促进血红素和血红蛋白的合成。铜能刺激红血球生长,缺少它会患贫血。

2.参与体内氧的利用:吸入的氧与体内物质代谢脱下的氢化合生成水,这一过程铜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参与。

3.维持骨胳、血管和皮肤的健康:铜酶赖氨酰氧化酶可促进骨胳、血管和皮肤中的胶元和蛋白交联。缺铜时,这些组织中的胶元和弹性蛋白含量降低,骨质疏松易碎,发育停止;血管组织张力降低,易于发生动脉瘤和血管破裂;皮肤也发生相应的病变。

4.维持脑的健康:铜酶参与髓鞘形成。铜缺乏时,髓鞘形成不全,新生儿运动失调;与儿茶酚胺的合成有关。铜缺乏时,脑内儿茶酚胺含量降低,从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出现精神发育停滞、嗜睡、运动障碍等现象。

5.维持正常生育:铜缺乏时,会影响女性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及孕酮的合成而造成不孕。铜过多时,又可通过促使垂体释放黄体生成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影响排卵或干扰孕酮作用而抗生育。

6.对胎儿的影响:缺铜时,引起胎儿脑萎缩,心血管和骨路异常。

7.保护毛发正常:铜酶酪氨酸酶能参与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缺铜时,黑色素生成障碍,毛发脱色。铜酶硫氢基氧化酶有维护毛发结构正常和防止角化的作用。琉氢基氧化酶活性下降,毛发角化不良,出现卷发症。

8.抗自由基保护细胞:心、肝、脑细胞中的铜蛋白,具有过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能消除自由基、消除过氧化物,从而保护细脑免受毒性很强的自由基、过氧化物的毒害。

供给量:

缺乏对健康不利,过多也可引起中毒。正常为:成人每日1.55毫克,推荐量2~3毫克,小儿每日0.09毫克/公斤。

含铜多的食物有:肝脏、麸皮、贝类、豆类。

减缓氧化与衰老——硒

正常人体含硒总量约14~21毫克,许多组织中都含有硒,以肝、肾、胰、心、脾、牙釉质和指甲中含量最多。人体血液中的含量,受土壤、水和食物中含硒量的影响。近年来,对硒的重要性越被人们所重视。硒多与蛋白质结合发挥生理作用。

硒的代谢:

硒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中国学者1979年首先提出克山病与硒营养关系的报告,为硒的生理功能提供了科学证据。食物中所含的主要为有机硒。十二指肠是硒的主要吸收部位,吸收率约在44~70%,部分硒通过粪排出,除有微量通过皮肤及呼气排出外,其余主要以无机硒的形式由小便排出。

生理功能:

1.抗氧化抗衰老作用。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成分,该酶使有毒的过氧化物还原为无害的羟基化合物。从而保护细胞和组织不受过氧化物的危害。不饱和脂肪酸,尤其高级不饱和脂肪酸在体内可被氧化成脂质过氧化物,多的过氧化物可损害机体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可防止对机体组织的损害,从而达到抗氧化作用的目的。能使细胞膜中的脂类免受过氧化物的作用,从而保护了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物最后的产物脂褐素可在体内的细胞内堆积,在皮下细胞内堆积出现老年斑;在晶状体细胞内堆积出现白内障;在脑细胞内堆积,引起老年痴呆等。

2.保护心血管。硒对心肌纤维、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作用。在食物含硒量和血硒高的地区,患心血管病者最少。缺硒,易引起心肌纤维坏死,可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和血管受损的克山病;此病主要侵犯生育期妇女和儿童。

3.保护视力。硒和维生素E可减轻过氧化物对视网膜的氧化损坏。可使因黄斑部的退变而减退的视力得到恢复,糖尿病人的失明得到改善。近视眼的发生与缺硒有关;白内障的发生可能与缺硒也有关。

4.解毒作用。硒对金属有很强的亲和力,与金属结合,形成金属-硒-蛋白质复合体,而使金属得到解毒和排泄。对汞、镉、铅等都有解毒作用。硒还可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减轻毒素对肝脏细胞的损坏程度。

5.拮抗化学致癌物作用。硒还可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毒性,黄曲霉毒素可诱发肝癌,缺硒地区的人群肝癌的发病率高;增强人体抵抗力。

6.维持肌营养。肌营养不良是一种不累及神经的权纹肌变性的疾病,又称白肌病,很多种动物都可发生。

供给量:

硒缺乏所能与克山病等疾病的发生有关,但过多摄入,可引起硒中毒,表现为脱发或脱甲或麻痹,皮肤出疹,出水泡,或发生溃疡。适宜的供给量约每天30~50微克。

含硒多的中药、食物有:生硫黄、黄芪、大蒜等。

合成甲状腺素的原料——碘

人体内约含碘15~23毫克,其中70~80%存在于甲状腺,甲状腺中的含碘量随摄入量、年龄以及该腺体的活动性而有差异,正常成人甲状腺中含有8~12毫克碘,缺碘的地方性甲状腺肿时可降至1毫克或更少。

生理功能:

碘在体内主要参与甲状腺素的合成,故碘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甲状腺素的生理作用上:

1.合成甲状腺素。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原料。甲状腺中碘与酪氨酸结合形成甲状腺素。甲状腺素有促进蛋白质合成、活化多种酶、调节人体物质代谢时的能量交换、加速机体生长发育、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保持正常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形态等的作用。当摄入碘不足,甲状腺素的合成减少,体内的含量降低,从而使脑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甲状腺由于不断地受到促甲状腺激素的刺激,缺碘时将致甲状腺肿大;甲状腺素具有调节能量代谢的作用,使葡萄糖和脂肪酸释放能量,供细胞的需要;甲状腺素可促进胡萝卜素转化为有生理活性的维生素A,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糖类在肠道的吸收;甲状腺素维持正常生殖功能;甲状腺素还可影响血胆固醇含量。甲状腺素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甲状腺机能亢进时,血胆固醇水平下降。

2.缺碘对胎儿的影响。孕妇如在胚胎早期缺碘,易于导致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及听神经损害,生下幼小儿常有脑损害,甲状腺肿大,骨胳和生长发育不良。甲状腺素促进幼小动物生长发育,缺碘时可引起侏儒症。

碘的摄入与排泻:

是人类与动物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人体对碘的需要受发育、性别、年龄、营养状况、气候与疾病等因素的影响。食物碘摄入后在小肠吸收,几乎完全吸收。成人每日排出碘100微克—200微克其中90%由尿排出,约10%由粪便排出,随汗液或通过呼吸排出的较少。哺乳妇女可以从乳汁中诽出一定数量.每100m1约排出7—14微克。

碘缺乏与过量对人体的危害:

碘缺乏有明显的地区性,主要发生于山区,因这些地区海拔高.土壤、水质、空气含碘量低,因而当地生产的粮谷、蔬菜等农作物中碘量也低,加之山区贫困,闭塞,食物种类单调,缺乏海产品,饮水缺碘,故而引发碘缺乏症,称之为地方性甲状肿。我国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甚广,除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外,多数省份都有该病的流行,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地方病之一。

患地方性甲状腺肿不但严重影响生产力,更危及下—代的正常生长发育。胎儿期母亲缺碘,新生儿可出现克汀病,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皮肤粗糙,性器官发育不全,丧失性功能,并伴有聋、哑等症状,危害极大。

青春期女性在发育旺盛期如不注意碘的摄取,也会出现甲状腺肿。孕妇、乳妇的需要量也较一般人为高。

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措施中最为有效的是对缺碘地区提供加碘食盐。加碘食盐系按每人每日摄入10~15克食盐,供碘150~200微克计算,将折合的碘化钾或碘酸钾加入食盐中。

近年来发现有的沿海地区或过量地摄入碘,也会出现甲状腺肿,称为高碘性甲状腺肿。此乃由于过量的碘可以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和释放,使甲状腺素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从而造成甲状腺的代偿性肿大。碘过量引起的甲状腺肿可通过限制高碘食物的摄入进行防治。

供给量:

人体每日需要多少碘,尚无定论。估计成人每日约需100微克(女)150微克(男);但根据各国标准,成年男女每日供碘150微克可满足需要。孕妇应在成人基础上增加25微克,乳母增加50微克。

含碘丰富的食物有:

海产品:海带、紫菜、海鱼、海藻、海盐等;植物中近海的蔬菜、果类含有。

注意花椰菜、甘蓝、菜籽等含有致甲状腺肿物质,也可引起甲状腺肿,但经烹调加热后,可使释放这些致甲状腺肿的物质前体的破坏,故熟食较少发生甲状腺肿。

钙和磷的好助手——氟

正常成人体内含氟总量约为2~3克,其中90%积存于骨骼及牙齿中,少量存在于内脏、软组织和体液中。从食物中摄入的氟,主要在胃吸收较完全。80%从尿中排出,其余大多从大便排出。

生理功能:

1.成骨质作用:氟在骨骼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适量的氟有利于钙和磷的利用和在骨骼中的沉积,加速骨盐的形成,促进生长,并使骨质坚硬。老年人缺氟时,钙、磷的利用受到影响,导致骨质疏松,因此,氟对骨质疏松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比单纯增加钙更有效。缺氟时易发生骨折、骨折后愈合期延长等。

2.预防龋齿:氟也是牙齿的重要成分,它在牙齿表面与磷形成—层坚硬的氟磷灰石的保护层,能抗酸的腐蚀,有防止龋齿的作用。

3.预防动脉钙化:氟有一定预防动脉钙化作用。

供给量:

食物缺乏氟易患龋齿,成年人易出现骨质疏松症、易骨折、骨折后愈合延缓等;但摄入过多,可发生氟中毒(氟骨病),牙齿出现褐黄色斑点,易于折碎,腰腿疼痛,脊柱前弯等。合适的供给量成人每日男女相近,需0.5~1.0 毫克。氟主要由饮水、食物中水提供。

生物半导体——锗

锗生理功能为:

1.促进废物排出作用。锗在血液中与血色素一起联系在红细胞上,跟随血液循环,结合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氢离子及以尿或汗的方式排出体外,起着净化的作用。

2.增强抵抗力。锗有携带氧气的能力;使氧充分地进入体内,使血液和细胞得到充分的氧,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锗还能使衰老或失去功能的细胞恢复正常机能。锗还参与机体免疫的调节。

3.治疗癌作用。很多植物中含锗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半导体性能,可降低癌细胞膜的生物电位,改变其生理状态,进而制止其繁殖,甚至使它停止活动。锗还可诱发人体内的干扰素,将巨噬细胞诱变为抗癌性巨噬细胞。故在临床上用来治疗癌症。

4.治疗多种疾病。有机锗化合物不仅对癌症,而且对血管硬化、脑血栓、脑出血;脑软化、肾脏病、胃溃疡、糖尿病、关节炎、慢性神经痛等症都有明显疗效。对前列腺炎、哮喘、自律性神经失调、精神分裂症、心肌梗塞等多发性顽症也有治疗作用。此外,还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供给量:至今尚未提出供给量。

胰岛素的辅佐者——铬

铬在人体含量很少,以骨、脑、肌肉、皮肤中含量较多。其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生理功能:

1.促进生长发育。进血红蛋白的合成。所以,加其体重和纠正其贫血。铬参于蛋白质、核酸的代谢,能促进营养不良儿童的发育。

2.减少心血管病。铬能抑制脂肪酸和胆固醇的合成,从而起到降低血中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正常动脉中含有铬,硬化的动脉则无铬。有人发现,喂以缺铬饲料的大鼠血清胆固醉较高,且主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也高。喂铬以后,则见降低,动脉内壁斑块覆盖面积减小。所以,饮食中缺铬,血中铬含量降低,得动脉硬化、冠心病的危险性很大。铬还可改善心肌缺氧,纠正心律不齐。

3.增加胰岛素的作用。体内糖的代谢必须依靠胰岛素,饮食中长期缺铬的人,胰岛素就失去了这种作用,致使糖的氧化很缓慢。糖在血里积存的结果,就会出现高血糖、糖尿等症状。补充铬后,胰岛素的这种作用就能充分发挥出来。糖尿病患者和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几童的葡萄糖耐受性就会得到改善。

供给量:

铬缺乏固然对健康不利,但摄入过多,则可引起铬中毒,出现口腔炎、齿龈炎、中毒性肝炎、肾炎等症状。合适的供给量,成人每日为20~50微克,儿童、孕妇、老年人要多些。

犹抱琵琶半遮面——锰

正常成人体内含锰总量约为12~20 毫克,锰主要从小肠吸收,入血后与蛋白质结合运输,主要从肠道排泄。

生理功能:

目前知道的较少,锰主要作为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及活性剂,如RNA聚合酶、超氧物歧化酶等,起生理作用。参与RNA合成,促进蛋白质合成作用,促进血红蛋白合成;锰与粘多糖合成有关。锰缺乏时,粘多糖合成障碍,骨有机质形成减少,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容易骨折。

供给量:

成人每天需锰2.5~7 毫克,过多摄入可引起中毒,且无治疗良方。

含量丰富的食物种类较多:干果仁类、谷类及蔬菜类,茶叶中含量最丰富,而肉类、蛋类、鱼类、乳制品含量极低。一般说来,锰缺乏症极罕见。

同胞兄弟的道德行为指标——钴

一般认为,从食物摄取钴后必须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以钴为原料合成维生素B12后才能被人体吸收。

生理功能:

1.钴是维生素B12的组成成分。

2.促进红细胞生成。钴缺乏可出现贫血,动物实验证实,贫血动物给以钴后血中红细胞增加。

2.与甲状腺肿有关。环境中碘和钴含量低,比值不当,可能与甲状腺肿功能紊乱有联系。

3.与个人行为有关。钴缺乏,可作为预测同胞兄弟的道德行为的指标,颇有参考价值。

供给量:

成人每日男女相近,每日需要由食物提供300微克。

不孕的疑因——镍

镍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主要存在于脑、脊髓、肺、心脏。

生理功能:

1.作辅因子。镍参与细胞核酸的组成,也可能为核酸的调节因子。镍以镍酶形式参与糖代谢中葡萄糖转化为糖原,也是胰岛素的辅助因子。

2.促进发育。镍缺乏,生长抑制,肝脏超微结构改变,酶活性下降,血浆胆固醇和血清蛋白下降,动物毛发发育差,长短不齐,皮肤多鳞变硬,角化不全,腿部皮肤黄脂色素减少。

3.促进造血。缺乏时,可使红细胞压积减低。

4.对生育的影响。镍过多时,会影响垂体促性腺激素的释放,可致不孕。

供给量:

成人每天需由膳食提供约30微克。

克山病与食道癌的救星——钼

钼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其生理功能如下:

1.作辅因子。钼是黄膘吟氧化酶和醛氧化酶的辅因子,对细胞内电子传递起作用。前者可加速铁的运转,后者可解除醛类的毒性。

2.增强氟的作用,降低龋齿发病率。

3.与克山病相关。克山病流行地区的环境(包括水、土、食物)中含钼量很低,可能与克山病发病率高有关。

4.与食道癌有关。在食道癌高发地区,环境中的钼的含量较低。

供给量:

钼对人体健康所必需,但摄入过多,可引发痛风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人每天每公斤体重为2微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