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活动全程扫描
消化从口腔开始
口腔是消化过程的第一站。由于舌、齿不断的咀嚼和搅拌,使食物呈半糜状小粒子,易于通过食道。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使食物中的一些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由于食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很短,一般是15~20秒。故此过程对消化影响不大。
食物在胃中分解
食物在胃内的消化,主要靠胃液的各种成分对营养物质的化学分解作用。分解蛋白质要靠胃蛋白酶的作用。胃蛋白酶的作用是将蛋白质分解为较小分子的蛋白胨和多肽。此外,胃液中还有少量脂肪酶,脂肪酶是使脂肪水解成为脂肪酸和甘油的一种消化酶。由于胃液的酸度较高,脂肪酶的活性很低,作用不大。一般胃液中不含消化糖类的酶。
不同的食物可影响胃酸的分泌。通常,蔬菜、蛋白质、糖类均不同程度地促进胃酸的分泌,而脂肪类的食物却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另外,食物还有稀释胃酸的作用,以调节胃液中最佳PH值。
小肠吸收营养
小肠是重要的消化器官。糜状食物经胃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即开始了小肠内的消化,小肠中的消化酶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此外还含有胆汁。
胰淀粉酶的作用是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和糊精。然后再经过胰麦芽糖酶或肠麦芽糖酶的作用,转变为葡萄糖。胰蛋白酶的作用是将蛋白质水解为蛋白胨和肽,又经过胰肽酶或肠肽酶的作用,转变为氨基酸。
胰脂肪酶是胰脏分泌出来的一种需要经过胆汁酸盐激活的脂肪水酶,它作用于脂肪,使其分解成为甘油和脂肪酸,然后经肠粘膜吸收。此外,还有胆固醇酯化酶、核糖核酸分解酶、脱氧核糖核酸分解酶及胶元分解酶等,它们分别作用于不同的物质,以利于吸收。
胆汁是一种碱性溶液,其主要固体成分是胆汁酸盐,它作用于脂肪,将其乳化成容易消化和吸收的水溶性物质。当进食后,特别是吃肉类和脂肪后,刺激肠道产生胆囊收缩素,分泌胆汁并进入肠道将脂肪皂化成为脂肪微粒,以利于脂肪的吸收。
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过程基本完成。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从小肠进入大肠。
大肠是最后一站
大肠是食物消化过程中的最后一站,故进入大肠的物质多为未经消化或消化的最后产物及废物。大肠的主要机能是:分泌大肠液、吸收水分及盐类、储存食物残渣、形成粪便等。
大肠液的主要作用是靠粘液保护肠粘膜和润滑粪便。由于大肠中的温度适宜,呈中性和弱碱性,加上有可利用的物质(食物残渣等),所以从口腔进入的细菌(来自空气和食物)很容易在大肠里繁殖。大肠中的细菌对人体有一定的好处,如细菌含有的酶,能把大肠中的植物纤维、糖和脂肪分解为二氧化碳、甲烷、醋酸,乳酸和丙酸等。一般情况下,酸性产物较多,足以刺激大肠的分泌和运动,从而起通便作用。此外,大肠内的微生物还能合成一些有用的物质如维生素K;维生素B1等被人体吸收利用。
每天由小肠进入大肠的食物残渣约有500克,经过吸收,到结肠下部及乙状结肠时,只剩150克左右的半固体粪便。如大肠的运动减弱,粪便停留时间过长,水分吸收较多,可使半固体的粪便变得干硬,导致便秘。若因细菌感染、过敏、受凉或精神因素等作用,使大肠蠕动增强,吸收减少,粪便含有大量水分,导致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