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一、社会形势
1.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北洋军阀控制的政府统治着中国。北洋军阀是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主要靠山,许多军阀本身就是大地主并直接经营一些官僚资本企业。袁世凯当权时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在形式上是统一的,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之后这种形式上的统一没有维持下去,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乃至混战,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使经济遭到极大破坏。面对残酷的现实,中国的出路是什么?这个问题再一次摆在了中国人民的面前。
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这就是后来所称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1917年1月,爱国民主主义者、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聘任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至北京。1918年1月,《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的刊物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因为切中时弊,这两个口号在当时即获得了人们广泛的赞同,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而这个闸门一旦被打开,各种新思潮的涌流就无法遏制了。因此,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新文化运动是在中国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而同时新的社会力量也得到进一步生长和发展的条件下发生的。从形式上看,新文化运动似乎只是在进行思想文化问题的探讨,从本质上说,它提出了怎样挽救中国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它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它是将到来的人民革命风暴的预兆和前奏。
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促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走上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是他们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之后所作出的一种选择。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它昭示人们,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永恒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一旦觉醒起来、组织起来,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出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崭新的社会制度。由于这个革命发生在中国学习西方遭到失败、中国的先进分子陷于彷徨和苦闷之时,它确实使中国人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李大钊说,十月革命所开始的,“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道路”。
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十月革命给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十月革命发生在其国情与中国相同或近似的俄国,因而对中国的先进分子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中国国情“皆与俄国相近”,所以中国“须有同类的精神,即使用革命的社会主义”。青年毛泽东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只此方法较之别的方法所含可能的性质为多”。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一些人由此产生了对社会主义的向往,1919年苏维埃俄国第一次对华宣言声明放弃沙俄在中国攫取的一切特权,更引起人们很大的震动。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由此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一股影响巨大的思想潮流。
3.五四运动。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在1914年至1918年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相当迅速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成长起来,为五四运动打下了比以往的革命斗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受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十月革命也对中国产生了影响。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
在1919年上半年召开的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由几个西方列强把持的会议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给予中国的只是归还八国联军入京时被德国掠去的天文仪器而已,而北洋政府居然准备在这样的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示威游行。学界宣言呼吁:“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学生的爱国行动受到北洋政府的严厉镇压。正当学生的爱国运动面临夭折的危险时,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从6月5日起,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先后自动举行罢工,工人罢工推动了商人罢市、学生罢课。随后,这场反帝爱国运动扩展到了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迫于人民群众的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于6月10日释放被捕学生,并宣布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也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才开始认识到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有力地打破了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幻想,在倾向于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中一些人经过比较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聚集起来。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工人在斗争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事实给予先进的知识分子以真切的教育。于是,五四运动也就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中得到传播。在李大钊等人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以李大钊、陈独秀为先驱者和擎旗人,以毛泽东等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为其主体成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
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并没有抛弃而是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赋予其新的含义,使之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了发扬。民主不再指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多数人的民主、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民主,必须铲除少数人的特权,改变“大多数的无产劳动者困苦不自由”的状况。除自然科学外,对社会的研究来说,科学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没有中断或取消五四以前开始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工作,反而把反封建的启蒙运动有力地推向了前进。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传播,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成立新的政党来领导中国革命,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派维经斯基来华。他先后在北京、上海会见李大钊、陈独秀等,介绍苏俄和俄共情况,并说中国可以组织共产党,这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最早的组织是在中国工人阶级最密集的中心城市上海建立的。在1920年8月,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首次会议决定,推选陈独秀为书记,并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织支部; 11月创办《共产党》(月刊),标志着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旗帜在中国大地上树立起来了,许多地方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在《新青年》杂志、《共产党》以及《民国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经验。上海、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还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译介工作,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公开出版。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认识到,组织共产党“离开工界不行”。为了能在工人群众中有效地开展工作,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穿起工人的服装,学习工人的语言,从事工人的劳动,力求与工人打成一片。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成了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运动,各地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创办了一批专门供工人阅读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的刊物,如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等。同时,还创办了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这是党的早期组织对工人工作的入手方法借此接近群众。
经过宣传教育,觉悟的工人有了组织起来的要求。1920年11月,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宣告成立。192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长辛店成立工人俱乐部(工会),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的工人也相继成立工会。工会开始发动工人开展罢工斗争,工人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在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1920年11月,党的早期组织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阐述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目的和阶级斗争的最近状态。《宣言》虽然没有向外发表,但成为收纳党员的标准。各地的共产主义者对建党的有关问题展开了讨论。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进行的这些活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初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感情进一步转变到工人阶级方面来,同时一部分工人由于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而提高了阶级觉悟,由此形成了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在中国创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基本具备了。
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在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初步结合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其间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法租界巡捕房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改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参加大会的有12名代表,他们来自7个地方,代表50多名党员。他们是:李达、李汉俊(上海),张国焘、刘仁静(北京),毛泽东、何叔衡(长沙),董必武、陈潭秋(武汉),王尽美、邓恩铭(济南),陈公博(广州),周佛海(日本东京)。陈独秀、李大钊因分别在广州和北京有事,未出席会议。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出席了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
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大会在讨论实际工作计划时,决定首先集中精力组织工人。鉴于当时的党“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他们”。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因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从国内形势来看,中国共产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从来就勤劳勇敢,富于斗争传统。他们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就根本改变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一切反动势力感到深深的恐慌,因而遭到中外反动派的联合压迫,以致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就不得不处于秘密状态。因此,中国共产党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不能不经历一个曲折的探索的过程。残酷的现实,艰难的奋斗目标,要求共产党必须制定实施灵活有效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