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与应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特点

一、危机及其特点

(一)危机

关于危机,现实中我们习惯于把危机和突发事件混为一谈,认为对突发事件的研究就是对危机的研究。其实不然,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英文中“危机(crisis)”一词最早来源于希腊语中的krinein,意即“决定”。“危机”一词,最初被普遍用于医学领域,是一个医学术语,指人濒临死亡、游离于生死之间的那种状态。[46]后来,社会学引入了“危机”一词,其含义早已与原意大相径庭。按照汉语的理解,“危机”是“危险”和“机会”两个词的复合词,顾名思义,一方面表示危险的境界,另一方面意味着一定的机遇。

对于“危机”的定义,不同学者有着自己的理解与判断,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主要分歧在于危机是“事件”还是“状态”。危机“事件说”认为,危机就是威胁性的特定事件,这一观点在危机概念发展的早期尤为普遍,如今有式微趋向。危机“状态说”认为,危机本质上是一种威胁性的状态、形势或情境。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认同这一观点。

本书采用危机状态说,对危机做出如下界定:危机是由一件或一系列突发事件引发的一种非常规的危险状态。

(二)危机的特点

一般来说,危机具有以下特点;

1.从发生机制上看:既有必然性,也有不确定性

危机的形成是必然的,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首先,自然界在进化过程中,本身就会出现一些人类无法避免的异常状况。其次,随着人类社会的繁衍进化,组织生存的外部环境和自身内部环境日趋复杂,但囿于组织自身运营管理、资源配置等的局限性,在冲突日益激化之下,危机的发生就有其必然性。

危机的发生也有其不确定性。首先,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形态往往无固定规则可循,难以准确预测;其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及其所造成的后果、影响范围和程度也往往是人们始料未及、无法控制的,这就是危机的不确定性。有些危机,诸如地震、台风、旱涝、疫情等在发生前有着较为明显的征兆,可以提前做出一定预报,但是人们还是难以准确预见这些危机发生的具体形式、所造成的后果及其影响程度。危机的不确定性越强,风险性就会越强,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就越大。

总之,与危机的必然性紧密相连的是危机的不确定性,危机的必然性酝酿了危机发生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又使得危机发生成为必然。

2.从发展过程上看:既有突发性,也有渐进性

危机常常是在极短促的时间内突然爆发,出乎意料。巴顿就曾指出:“那些能够预防的危机,大都只能称为问题。只有那些无法预知的、被忽视的、具有颠覆性的意外事故,才算得上真正的危机。”[47]因而即使有的组织备有周密的危机管理方案,却仍然无法预测偶然因素促成危机突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具体情形。

尽管危机具有突发性,但是纵观危机从生成到消除的发展过程,它是一个积累渐进、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无论是由组织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造成的危机,爆发前往往都是由一系列细小的事件逐渐聚集而成。

基于危机的突发性与渐进性特征,相关组织在处理动态的危机时既需要防微杜渐,又需要迅速反应。

3.从处理时机上看:既有紧迫性,也有阶段性

危机往往是瞬间爆发的,在极短的时间内,积蓄的负能量迅速释放,形成翻江倒海之势,对组织产生巨大的威胁。同时,危机爆发时,大都还存在短期内人力缺乏、物力不足、资源配置不力等问题,进一步凸显了危机的紧迫性。

危机虽然具有紧迫性,但是也有其一定的生命周期。众所周知,危机的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为潜伏期、爆发期、处理期和平复期四个阶段。尽管有时危机也可能没有潜伏期而直接爆发出来,进入处理期和平复期,但是终究还是有着向前发展的阶段性。

危机的紧迫性,要求主管部门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回应、果断决策。由于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其表现形式和影响范围各有差异,这就要求组织部门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处理危机。

4.从危机数量上看:既有单一性,也有易扩散性

基于危机爆发的突发性和偶然性,具体的危机往往经由一件事情表现出来,这就是危机的单一性。

不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中各种矛盾和问题之间大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局,危机亦是如此。具体的一次危机事件一旦引发,便会迅速传播和蔓延开来,具有极强的扩散性。比如2008年中国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三鹿公司,这股不信任的危机之势迅速波及国内其他奶制品企业,甚至还引发了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质疑。

5.从后果影响上看:既有严重危害性,也有一定建设性

由于危机常常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瞬间发生,因此会造成较大程度的混乱和恐慌,以致引发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加之危机的扩散性,危机会迅速波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虽然击中的是其中一张,但倒下的这张牌可能会导致整个体系的崩溃,危害的严重程度超出想象。

然而,“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危机是危险与机会的统一体,危机有时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但也会产生一定的建设作用。奥古斯丁就认为:“一次危机既包含了导致危机的根源,又蕴涵着成功的种子。”[48]至于危机的建设性,国内学者胡百精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危机具有“警钟”和“疫苗”效应。危机使组织认识到自身系统的弊端和局限,认识到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因而能够在内部建设中对症下药,在外部发展中扬长避短。二是危机具有“时势造英雄”的效应。危机处理得当使组织能够更好地赢得目标公众的同情、理解和支持,重塑良好形象,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49]

(三)危机与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与危机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危机往往是因突发事件处理不当,由此演化出各种新型复杂矛盾相互交织、恶化而来。“我们了解到具备偶发性、新奇性、高情感、冲突性、不可控制、社会关注性、背景关联性这7点要素的突发事件将演变成危机。”[50]

以其中的冲突性为例,比如地震刚一发生时仅仅是以突发事件的形态存在,如果救援及时、信息畅通,地震可能只是一场突然发生的灾难,其他新的矛盾不一定会被激化出来。然而,一旦处置不当,比如各种救援工作不到位,有关地震最新消息及救援动态信息闭塞,很有可能导致灾区人民极度恐慌,进而引发物资哄抢、秩序混乱等其他复杂、难以控制的局面出现,此时的突发事件就极易演变成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