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心理学:解密身边之不可思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心理学与生活

提到心理学,很多人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弗洛伊德”“抑郁症”“读心术”这些字眼,总觉得“关心心理学的都是一些心理阴暗或有问题的家伙”,这是对现代心理学典型的误解。

在日常生活中,与心理学最息息相关的一面就是日常决策与判断,而且需要决策与判断的地方远远多于我们的想象(图1-23)。波普尔曾经说过:人生不过是解决问题。

图1-23 心理学就在我们身边

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心理问题?弗洛伊德的理论说,一个人的心理困扰是因为本我和超我的冲突,虚弱的自我难以调节追求快乐的本我和被道德感压抑的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人就开始产生焦虑和愤怒,愤怒的情绪若不能排解,就会转而攻向自身,产生自卑、自责,进而产生抑郁情绪,久则形成症结,导致抑郁症。

认知行为取向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有心理困扰,是因为对某些事物的认知扭曲,过分夸大或者绝对化,进而才会有心理困扰。

没有学过心理学的人会说,人有心理问题是因为一个人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有偏差,进而就会有心理困扰。

这些,听起来都是有道理的。

每个人都是自己最好的心理医生。我们都经常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归根于我们本身的原因,因为我们与这个世界不符,所以问题在于我们自身,我们是有问题的。有一个压力,为的是能让我们去与这个世界贴服,以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这个世界的什么东西能有这么大的力量,让我们发生恐惧和敬畏,以至于让我们不得不强迫自己去服从呢?是一种规则。

社会规则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侵入到我们的内心,像一座大山一样压着我们(图1-24),让我们不敢去突破。

图1-24 人被许多东西“压着”

后现代给了我们全新的视角,它是去中心化的,每个人都可以是中心,谁决定一件事情的有与无,对与错?你自己的感受最能决定!一件事情有没有发生真的那么的重要吗?实质上,你觉得它发生了,它便发生了;你觉得它没发生,它便没有发生。内心的感受早已决定了事情在你的身上有没有发生作用:关键是看我们更愿意去建构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尽管生活中面临重大决策的时候似乎并不多,但另一方面,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最重大的决策:时间和金钱到底该投入到什么地方去?

而心理学上的差异表现在,有人宁可天天花时间剪报纸上的优惠券,却曾经对房价的大幅度优惠无动于衷;明明手头股票的股价不可抑止地下滑,却就是不肯撤出;在小摊前和超市中为了区区几块钱争得面红耳赤,却在生活中的重大决策面前浑浑噩噩、人云亦云。

人类的大脑和思维是目前已知最为复杂的系统(图1-25),对这个系统的研究是一件极其迷人的事情,对于像我们这样的芸芸众生来说,即便不去做研究,学习一点这方面的科普知识,对于学会正确地思考,也是有极大益处的。

图1-25 大脑和思维是最为复杂的系统

大脑是我们人类可以利用的最重要的工具,要正确地利用这个工具,唯一的途径就是去了解它,尤其是了解它的弱点。

与很多人的直觉恰好相反,我们的思维有着各种各样的缺陷和陷阱(cognitive bias)。我们解决日常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并不总是最优的(bounded rationality)。我们感觉正确的事情,有很多却是错的。我们习以为常的天经地义的行为也未必就是合乎效益最大化原则的!

人类的思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捷径,每一条捷径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降低了大脑的认知复杂性(笼统地看一个问题,要比细致地分析简单得多),有助于迅速做出绝大部分时候都正确的判断;但另一方面,它也常常导致人们把大部分情况下都成立的法则当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条。可以说,有多少条捷径,就会有多少条错误的道路。

此外,人类的情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思考。比如,如果你憎恶一个人,你往往就会反对他的所有立场,反之亦成立。人类大脑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先天就具备一些特定的“思维定势”,以使得人类能够在面对进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适应性问题时,能够不假思索地做出迅速的反应。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很多这类思维定势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要求了。

心理学的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人们对心理现象虽然都很熟悉,但并非都能有科学的理解,有时甚至会感到很神秘。

我们需要一种日常生活的心理学来解释生活中发生的难以理解的事情。比如,为什么恋人相处会看不到对方的缺点?为什么我们购物或是消费时,总是受广告的影响?为什么有些人在职场上常常碰壁,而有些人却能混得很好?为什么有的人会把一些简单的问题想复杂了?女生为什么爱八卦?为什么左撇子总被认为是特例?等等。只要你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总会发现许多奇怪的现象。

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个小孩,急促地跟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与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一个是她父亲,另一个是她丈夫。”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得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心理定势效应造成的:按照成人的生活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就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能找到了正确答案。

这个故事同样涉及关于心理定势的另外一种应用。即我们总是以为小孩都是懂礼貌的,不太可能把妈妈的爸爸说成“你爸爸!”,而应该叫“我姥爷”。

在心理学上,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使人以一种已有的固定看法为根据,去认知一个新的事物。

心理定势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是积极作用。定势效应能使人在客观事物、客观环境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对人和事物知觉得更迅速、更有效。个体在认识新的事物时,头脑里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正是凭借这些知识、经验,才使个体对新事物认识得迅速、有效,而不至于需要长时期摸索。知识、经验的可贵之处正是在这里。尤其是,定势效应在帮助人们产生对事物规律性认识方面,其积极作用是更为明显的。人们见月晕而知风、见础润而知雨,就是例证。刑侦警察能一眼辨认出小偷、逃犯、走私分子,能从蛛丝马迹中察觉作案人员的多方面具体情况,也是定势效应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定势效应也能产生消极作用。客观事物千差万别,情况又总在不断地变化着,因此,仅仅凭借已有的经验、知识去认知新的事物,则往往容易使人在认识上出现偏差。例如“刻舟求剑”的故事,就是对这种错误思维方式的比喻。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克服思维定势,使思维更开阔,让思考变得更深刻、更灵活、更敏捷。

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戏剧化的事情。

在节假日,商场常常出现打折扣活动。标着“原价2000,现价1500”。其实,真正的原价只有1600,却故意抬高。

卖的东西标价999,却会让你感觉“不到一千块钱”,从而产生价值判断上的错觉。

商场也会利用人们爱占便宜的心理,以及大家对数字迟钝的判断力,无底线地使用忽悠人的话术,什么“2000比1500大,当然占便宜了呀!”什么“999只有三位数,而1000是四位数呀!”以此来强化对顾客的影响。

学习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后,我们会对这些有一些新的了解,应对生活将更有把握。今天的生活是昨天的延续,通过总结一些前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后,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生活(图1-26)。

图1-26 心理学带我们走向美好生活

心理学也许是现代生活中人们最广泛涉及的主题,因为,人们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主要是由人的心理支撑的,无论是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事,都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帮助。

心理学研究的范围渗透于各个领域,例如,人在独处时与在群体中的行为为什么不一样?心理与行为是怎样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在心理与行为的发展中,教育起什么作用?运动员在比赛的瞬间为何能承受各种压力?运动成绩为什么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总之,在人类活动的任何一个领域中,都有心理学问题,都需要心理学。

在生活中,我们要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就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我们会对人产生第一印象,并且会凭着最初获得的印象来解读后来的信息。但人们凭着第一印象对他人进行的评价又往往是不准确的。可是,这种印象的形成却是非常牢固的,一旦形成就难于改变。因此,我们在与他人初次交往时,应该给别人留一个好印象,这样做,对自己是非常有利的。

我们在与他人交往中,或多或少会对他人产生主观上的偏见。比如说,社会对某类人或某个群体会持有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某人人格的依据,虽然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因此而感觉更方便,能够省时、省力(因为不用思考),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种看法往往是错误的,比如只注重了群体特征,而忽视了个体差异。这主要是由于社会为我们提供的接触机会少,信息不充足,群体变化性大,而社会认知却具有滞后性;另外,社会在对一个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往往还受到主流阶层当前利益和价值观的影响。

此外,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会过分地相信自己的判断,由此对人、对物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这是因为人们总是有选择地去解释、记忆能够证实自己已有观念的信息,结果就产生了知觉和记忆上的歪曲。

另外,现实生活中,我们还遇到过类似这种情景:某事件结果出来时就会说:“哎呀,我开始就认为某某是对的,看我猜准了吧。”这种事后诸葛亮的现象往往是无意的,而不是故意的,是因为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会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这也可以构成一种记忆上的歪曲。

古人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人们在认识他人时,往往会把自己的特色归属在他人身上,以为自己喜欢什么,他人也喜欢什么。这是因为人们常常高估和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自己的行为具有普遍性,结果就产生了投射。

我们在生活中,通常都经历过很多成功,也遭受过不少失败。相信每个人都会因为成功而找到了自信,却也会因为失败而为自己找寻各种各样的理由,这就涉及一个归因问题。若把个体成功的结果归于内部因素,如努力、能力等,就会使人感到满意和自豪;若把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如任务容易、运气好等,就会使人产生某种感激的心情。同理,若把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难免使人感到内疚与无助;而若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使人产生气愤和敌意!

若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如任务容易或能力强,会提高以后的工作积极性;若把成功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如运气好或努力到位,则以后的工作积极性既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把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如任务难和能力差,会降低以后工作的积极性;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如运气不好或不够努力等,则可能会提高其今后的工作积极性。

美国哈佛大学的瓦伦特博士指出:“你可以承认乌云的存在,但别忘了乌云边缘的光明。”这句话告诉我们,认识到心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控制自己的冲动,处理好自己的心理危机,就是一种对自我心理的自控能力。只要具备了这种能力,就会拨开乌云见到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