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缘身在此山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寻常饮水

拾箸观想

最喜欢听到打板的声音:

“空!空!空!……”

板子的声音遍传旷谷虚空,可不是吃饭的时间到了。

刚上山时,与执事师父们同桌进餐,实在有点不习惯,倒不是吃不习惯,而是拾箸托碗诸般举止,学得十分辛苦。想我是个地道懒散的人,吃起饭来,可站、可卧、可趴,又有一面吃饭一面看小说的习惯,有时看得疲累了,干脆先睡一觉,起来再继续吃。无怪乎上了餐桌,宛如束手缚足,蜘蛛网粘搭住了一般,碗端得颤抖抖地,筷子拾得沉甸甸地,大概比刘姥姥在大观园里拾的那双银筷子更要伏手。吃了两个多月的斋饭,居然没打破碗、跌断筷,算是奇迹了。

看看人家师父是怎么吃饭的!

长衫一撩,落身一坐,果真“坐如钟”;“请”字令下,合掌恭敬,齐颂“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左手托碗,犹如“龙含珠”;右手拾箸,宛若“凤点头”。眼观心,心观一粥一饭得来实属不易,岂能不恭敬?观一菜一汤如此全备,自己何德何能堪享?岂能不惭愧?盘中肴,皆应同尝,心存平等;法轮未至,不可轻率举箸,心存忍耐;粒粒米饭,口口菜肴,不为己欲而食,乃为道心而尝,心存供养!

吃饭,也是一种修行啊!

但是,对我们这些吃惯山珍海味、飞禽走兽的人而言,吃饭更是种“考验”!

好几次念完供养咒,眼睛一张开,正要举箸,就被吓得心口砰砰跳:

“红烧鱼!”

“青椒牛肉!”

心里又疑又惧,疑的是清净寺院,何来鱼肉?惧的是师父们个个吃得眼不眨、眉不皱……可是眼前明明是鱼是肉……好吧!就挟来吃吃看,到底是鱼是肉还是……

结果啥也不是,所谓“青椒牛肉”只不过是青椒炒黑豆干,所谓“红烧鱼”,原来是烧成泼酱的一条苦瓜罢了!

“幻”之为理,我算是盘中尝了。

看看旁边的秀美,眼睛牢牢地睃着,嘴巴痴痴地嚼着,一口咽下,才如大梦初醒,用手肘推了推我说:

“怎么那么像肉……”

这一场大梦,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就心照不宣了。

山上一瓢粥,山下一勺饭,其实无异;师父手中的粒粒米食与我口中所尝的,又有何别?不同的只是在拾箸剎那,所观所想而已。

球之传奇

所谓“球”的传奇,倒不是球会变魔术、奇形怪状之谓,而是玩球的人没规没矩居然也玩得有模有样、一派君子之争貌,况且玩的不止一二人小猫二三只,而是四五十人满满一场子。啧!这群师父们,奇也不奇!

按照山上的说法,所谓“球”另分大球、小球。小球者,长在树上的;大球嘛,那就是拿在手上的啰!当然,这些是师父们的说法,在我们这起野丫头、浑小子的脑袋瓜里,才没那么麻烦呢。简单得很:小球能吃,大球不能吃!只爱小球,不爱大球。

不过,算我们四人合当无此福分。七月上山,吉老带我们山前山后寻幽访胜一番,只见两径夹树,郁郁苍苍,仔细瞧来,哟!不得了,是肥肥的荔枝哪!

一时间风起云涌,谦谦君子、窈窕淑女宛如回到了花果山,唾沫摩掌,正待轻身一跃……

忽见树干挂有一牌:“偷窃水果者,移送法办!”

怎么堂堂佛光山,如此小气巴啦!

“那是别人的!”吉老吭声啦。

“别人的,那我们的呢?”快快道来!

“在那儿!”

好一个“牧童遥指杏花村”的优美手势!这起猴儿都快“眼成穿骨化石”了。

“不过……”吉老有话要说:“不过,都摘光了!”

真是痛不欲生!

“那时候啊!”吉老描述着:“每到黄昏,师父们干活儿都告个段落,拿着竹竿,提着篓子,山径林园寻一遭,见那棵荔枝红熟了,便撑直竿子打,底下的师父提着篓子装,篓子满了,树上的荔枝还是累累的……这就是‘打小球’!”

听此一番话,更叫人“心向往之”了,没想到平日见师父们忙得昏天黑地的,也有这么清心悠闲的“打球”时间。

“别急,打不成‘小球’,你们可以去篮球场跟师父打‘大球’!”吉老说得言之成理。

说起这“大球”,在我看来,还可分为:天上飞的跟地上跑的。

天上飞的,自然是羽球了。自从某日清晨参加了几位女众部师父们组成的“西瓜杯羽球赛”之后,心中一直恋战不止。

比赛仍是采单打方式进行,无所谓组队、敌我,没有中场网架,更绝的是:没有裁判——每一个人都是裁判嘛!

比赛在七嘴八舌中进行,只见球飞拍影。

“小心!小心!退后!”场外的人忙加指点。

“师兄加油!”小一辈的喊着。

“师弟加油!”大一辈的也不甘示弱。

“裁判,触网了!”

哪来的网?我赶紧张望,没网呀!何触之有?

“没触!没触!差一点点!”有师父忙加辩解。

啊!说什么呀?

“这一次触了!”

“阿弥陀佛,真的触了!他的球!”

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了!

只是场子里衫影翩翩,点步无声,落履无痕。球亦有羽,自在高空遨飞。时正初曙,阳光透过树梢筛来,一霎时,群树溶绿成田,两位师父的轻姿如低飞的鹭鸶,那羽球自然是晨出的鸟了。

原来,一场球也可以赛得如此晨波粼粼、温柔敦厚啊!

看男众部的师父们赛篮球,却又是另一番风云了。

篮球本就是地上跑的,只是赛球的场面过于盛大,四五十人一齐比赛,立足之地犹无,何有奔跃之余裕?因而直往空中发展,长传、短接,花样真多,只见球过处,纷纷举手拦截,远望犹如一排栅栏,当然神乎其技的师父还是势如破竹,反身一跃,长传快攻,稳稳得分!

球到了慧愿法师手里,如鱼得水。

球到了慧明法师手中,翻姿成鹤。

若到了大师手里,举手投篮,便如泰山日出。

我是场外的人,却也随他们投篮时抚掌,长传时荡漾,忘了场边记分板上到底几比几,他们是我的足,而我脸上的笑是他们心里的姿态!

谁说“其争也君子”的时代湮没了?这一场球,仿佛让我回到了论语时代。

我顿时想:“水鸟树林,悉皆念佛念法”,这一场球,岂非般若了?

飞檐

在众鸟飞姿里,我最赞赏的还是那座亭顶的飞檐。

也许,有暮归的燕群惊于这石雕的翅,认为它可是安眠鸟?

但这的确不是飞禽,也不是雁阵遗下的折翅,是八荒九垓的一个黑夜,小师父攀在亭柱之上,双手塑出来的飞檐!

任何一件工作一旦被当成心愿,那便是“艺术”了!

也许,这檐随便一个泥水匠都做得出来,也许,根本不难去聘请一个雕塑家来设计,但,当他们都拒绝时,小师父的发心,便是一桩壮举。没有一件事情是困难的,也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因艰巨的理由而被拒绝!海可以献出地,云划破了便成雨,这是我在山上最感动的事实。

那么,有多少座龙亭因世人的怠惰,使我们失去了蔽荫的地方?又有多少座比龙亭更宏伟的巨构,在寸寸手泽之中落成?

在八荒九垓的黑夜中,因为这师父的赤诚心肠,黎明也被塑成了!

行住坐卧

我常想:理在何处?在浩繁的经卷里,我们噬到老一如书蠹?或是在春风秋雨里,我们一吸一呼都是篇幅?还是在升斗小民、邻里老妪身上,举手投足,自有道理门派?

理在何处?

至少,在佛光山上,我想:理字遍满虚空,却又历尽人事。

从托钵拾箸开始,理在一饭一粥。

从着衣穿鞋开始,理在言行容止。

在这里,没有所谓“上课”、“下课”、“放假”、“休假”,唯有不把“理”字当成课堂学问、腹笥珍藏,理才能活泼泼地濡沐众生,举手投足,法华生香。

刚来山上,总惊于师父们的行止从容,不急不徐。尤其那次黄昏,遥见依日法师阔笠、僧袋,一袭长衫微裼而过时,更令我惊觉:芸芸众生之中,错身而过者何止千万,怎不见一人如他?宛若秋风游移,又不见一叶飘落!一步一履,端的是止水之风。

因而,我开始体会:寺院中所谓“行、住、坐、卧”,不仅只是恪守的规矩,它更是生活的实践;无一不是出自衷心。发而为行,行如止水之风;为住,住是苍翠古松;为坐,坐如暮鼓晨钟;为卧,卧似无箭之弓。

也许,正因为师父们喻理于生活的境界,才更让我汗颜吧!自己读圣贤之书所学何事,有时仍不免以蝼蚁为戏,置之于死。比诸依空法师窗下展卷,目遇书蠹,犹能一掌托起,窗前轻呼送行,我纵是学富五车,也抵不过他理字一身了!

路在掌中

走路的人,路在脚下;铸路的人,路在掌中。

我想,世上只有两种土,是值得用血脉贲张的手掌去紧抓的;一是故国家园的乡土,一是心灵净土。

想象当时是何等炎热的烈日,没有游人,挑石的工人也不禁躲在树荫处,摘笠引风。独独这一群安静的师父,顶戴着太阳,蹲伏着,一支铁凿撑住一身心力,慢慢地把平滑石板,镂出一丝一缕痕迹!

有汗如雨,沁入土中,好软了石泥,雕得更深密……

有淤血在掌,就让它硬成茧,好凿尖处剥出细丝!

日在午——

仍旧铸去,要铸一条比岁月更久远,比星辰更幽邈,比盘石更坚固的路!

日已暮——

没有赞赏、呵掌,路在安静之中展开,辽阔且平坦。纵的镂线是纬,横的是经,这经纬之间,还有青翠的绿茵是带路的浪,引迷津的舟子,一步步航向巍峨的大雄宝殿——姑且称之“成佛大道”。

我看游人如织,走过这条路,照相也好,奔跑也好,嬉戏也好,或者是到大雄宝殿进香也好,没有人知道这条路是如何打造铸成的了!

但,众生的脚步一直没有断过,在铸路之后。

已饮阎浮提一切河水

三月的风,燕剪裁了。

何妨,单衣试春去。

那么,就跟早窗外隐逸的太阳打个赌,也跟驮水的云驿打个赌,不穿厚重的衣,不带赘手的伞,一个人出门去。

一路人少,空气还未裹上灰尘格外地轻,游于肺腑之间令人清明。不远处,小小翠山未醒,当然,山前黄泥地上停着的卡车挖土机也未醒。清晨是和平的时刻,允许万事万物梦着他们的梦。因而,这满堆的钢筋废铁也不惹人厌了,而三合院式的红砖古厝也不怎么堪怜了。

想必,当初起造这屋落的定是一位温文儒者,要不,他怎么择上这“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小雅)的福地洞天。只是,他老人家屈算不到,昔时的闲湖今已被高速公路切腹而过;翠山依旧,挖土机的铁掌方殷。至于书香子弟呢?我多次因好奇走到院落去伫足,只见门扉双掩,青苔暗绿,成了空山不见人。但依檐下晾着的衣衫判断,应有一老妪、一壮汉、一少妇及数名稚子。平常布衣,想必不是豪富人家;屋顶也无电视天线,可能有些许清寒。或者,早已牵入高楼大厦,只是在吞吐不惯尘嚣之时,回来偎一偎老厝的余温而已,所以才人迹杳渺。

对这个时代而言,翠山红厝也变成余温旧色了。我每日从左边的路口走出来与山色屋影招呼,又必须弯入右边的路搭公交车过柏油大桥;那种感觉,就像在一本精装的西洋经济理论名著里,翻出一页泛黄、蛀蚀、脱了线的古中国风土人物志。这一页,自然是寻不回原线装书去归还的了;就算看书的人有心要批几句旧情新意,写在新书上太空荡,提在旧页上又怕残篇太薄撑不住痴情文字的重。看书的人也就算了,依旧折好夹着,翻过另一页。

因此,我每日对山,淡淡清喜,都是捡来的。

从这儿到上班的地方,虽然有直接的公交车,偏我不喜日日走同样的路,把自己弄得早报似地定路定时投在固定的阳台,到入夜,又晚报似地送到固定的门扉。我情愿是一段游移文字而非一则消息,在日月晴雨之中,自四方的巷道穿过市集小区,看一栋公寓的人出来了,看一座市场醒了,这样,我便重组成一首晨诗,到上班的案前,才肯乖乖落款。

这座小区是新建不久的。有着年轻、干净的气息。初辟的小公园新得藏不住春,疏松的泥吮了雨水虽是肥润,但立岩上还是憨憨的白,似个未长苔须的青少年。更别说那枫、柏了,我猜,它们是未懂得秋落冬枯的礼节的。

但,这是春,谁管这些呢?况且,老先生老太太们在小公园里也很随喜。蹓鸟的,叼根烟自在听鸟啁啾,打拳的,左右云手捧。老太太们都是卸职的旧村妇,扶着树杆摇摇头、踢踢腿儿,且以很浓的各省土腔交换彼此的人情世故。小小园子顿时涌着欢声笑浪,我每回走过,总有溪水感觉。这岂不妙哉?老太太们不认得我,我也不知她们,两处不同时空的人却又在同一时空错肩,且在剎那时,把她们多少岁月才淬炼出的欢声笑语白白地抖落给我,我当然吃惊、受宠、欢喜了!因而我不禁痴想,当我的足音身影惹她们偶尔一探时,是不是也曾令老太太们钩沉许多当年女儿事?那或许在江南西堤、在战后空壕、在苏澳港湾……那或许是泪、是喜、是怨……总之,这些魂梦可以恣意地系在过路的我身上,而我也因此觉知这份牵萦的重量。这样想来,若魏王肯贻我一个时空大瓠,让我来挹这小小园子里的人情溪水,那清芬不知若何了!

看着一条露天菜市醒来,才知道做女人的幸福。

一辆辆的发财车驶到路边靠着,小贩们手脚伶俐地摆起一列竹篓;蔬菜、水果、海鱼、鲜肉……等你走过,便一一招呼:“小姐买菜!”“太太要什么?”

诗经时代的妇女是没有这么幸福的。周南里有一首诗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那一定是三五成群的妇女互相招呼说:“走啊!去采车前子吧!想要车前子的,快跟我们去采了又采啊!”据说,车前子是治不孕的。所以,有一桩心愿的女人家就特别勤:“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拾着地上落着的还不够,还要剥未落的。但我相信,也有一两个妇女意不在芣苢,她们去河边采参差的荇菜、池岸拔白色的蒿、于四野摘嫩绿的蕨……准备回家做几样可口的菜肴。等到她们相呼要回去时,采车前子的女人们一定笑她们抱着满怀的野菜如抱子;而她们也一定取笑这几个贪心的女人,满裙摆的车前子掖在腰带间,如同怀孕了似地。这便是诗经时代女人们采撷的幸福。

而现代妇道人家的幸福是另一种的,属于物阜民丰的那一种恣意。若说水果,冬天里买得到夏天的莲雾,春天还吃得到冬橘、柳橙,红色的小西红柿则没有四季概念,怎么也不肯褪色。这时代的女人是挽菜篮的女皇,一出巡,春夏秋冬都来朝拜,把它们多汁、丰实、漂亮的果子纷纷拿出来进贡。所以,我觉得女人买水果的时候,应该先掂在手掌上称一称春雨有多重?且爆一个响栗,试试艳阳有多厚?拧一拧果蒂,闻一闻秋收有多香?我站在一篓发亮的橙子前这么痴想,老板扯了一个塑料袋递给我,我不好意思拒绝,便闲挑着。记得几年前在公馆逛水果街,对着一车山也似的橙子不知从何挑起时,老板随手捡几个放入塑料袋里说:“这几个一定甜!”我拿一个在手上审了又审,像珠宝楼的鉴定家,还是不得其所,便问:“怎么说这个一定甜?”他指给我看:“喏!屁股上有一个硬币的!”我大笑,和他一道找屁股上有一枚币痕的橙子,直称了五斤多才捧着回宿舍。但今天我只需买两个就够了,因为冬藏的烙印我早已晓得了。

至于菜摊子上,陆地与海洋的消息都有的。逛菜铺,像逛一则则的童话:玉米棒是扬须爆牙的小老头,白萝卜的澡雪精神像清官廉吏,胡萝卜是忠烈祠里断腕的壮士,那豌豆,则是属于枪战时代的。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小男孩拿豌豆当子弹,一共射了五发,其中的一发正巧射在一家二楼的阳台上,那里面住着一个生病的瘦弱的小女孩,命很垂危的。有一天,妈妈替她拉开窗帘,发现了正在冒芽的小豌豆,就跟女儿说:“你快看看,不知道什么东西在我们阳台上抽芽呢!”那小女孩很好奇地问妈妈到底是花种籽呢还是树种籽?妈妈说:“你自己问问它嘛!”小女孩从此每天看着嫩芽,看它舒叶、看它爬行、看它开花,终于有一天小小的果实嘻然一笑,小女孩舒着一口气说:“哦——原来是一棵豌豆呢!”而她获得了重生的秘诀。

不知道有没有一位妈妈将这么多的果菜买回家,除了炒成一盘盘可口的菜给孩子吃之外,还将果的传奇菜的寓言告诉给孩子听?那必是一个很动听的故事,属于太阳、土地、水分如何孕育万物的,也属于浩瀚人世间每一个生命如何被万缘包容、受宠、欢喜的!

有一群歌声伴着风琴飞来!是这小区一家幼儿园正唱起早安歌。嫩嫩、细细、尖尖的童音参差着,若天籁!蹓鸟的老先生走过幼儿园门口,脚步慢了,歪着头看着。拄杖的老太太们走过,指指点点地,不知又忆起什么?有三两个挽菜篮的女人干脆依在铁栏杆外,认真地看,我猜她们是孩子的妈妈。

红砖绿瓦的时代不再了,老先生老太太们的心事我们也不可能去亲历,但,他们认真守护过的时空却延续成今日我们的立足之地;而我们认真看守住的每一寸时空亦将成为孩子们歌声的草原!那么,旧与新嬗递的伤痕不重要了,老与少不相识的鸿沟夷平了,每一个人都是圆浑的终点且是晶莹的始程,就像是一首源源不绝、缘缘相护的天籁,任一个音符都跃向无限!

就像什么?像闲来翻经翻得的那句话:“若有人于河中掬一瓢饮,当知,已饮阎浮提一切河水。”当我们俯身就着生命河岸,以一己有限的时空为瓢时,当知一瓢之掬,已饮世间一切河水!

至于,一切河水滋味如何?——嗯!我说,这橙子果然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