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闻传播史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篇 章节题库

第一部分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名词解释

1.露布(厦门大学2016年研;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研)

答:露布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起始于汉魏,主要用帛,也有用木板的,因此也被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是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有时露布也被用来发布政治性的消息。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2.进奏院状(中国传媒大学2013、2009年研)

答:进奏院状是指我国唐代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原始状态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内容主要涉及皇帝的起居活动、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以及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特点主要有:不定期地由首都向地方传发,其读者对象主要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在行文上还保留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般的官文书,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文书;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所提供的信息不少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3.开元杂报(华中师大2013、2008研;清华大学2006研;四川大学2003年研)

答:开元杂报是指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的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属于进奏院状一类的古代报纸。无正式名称,没有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提到他在襄阳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新闻史学界的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类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4.敦煌进奏院状(暨南大学2016年研)

答:“敦煌进奏院状”是指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因为沙州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这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年代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这两份“进奏院状”于1907年前后,先后被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取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这两份进奏院状的发现,提供了一批研究唐代进奏院状的珍贵的实物,还证实了唐代进奏院状的以下一些特点:没有报头;发报方式是进奏官直接发给主官;提供的消息都是进奏官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或从朝廷采集到的重大政事消息。

5.邸报(人大2017、2009年研;北外2015年研;南开大学2005研;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研)

答: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等,邸报是其通称,是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它发源于唐代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邸报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内容受到当局严格的控制,主要涉及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员的任免、臣僚的章奏,战报及刑罚等。宋代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6.定本制度(暨南大学201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定本”是指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出范围。“定本”制度起始于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曾两度取消,都在不久后恢复,由此一直沿用到宋末。“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

7.小报(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

答:“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报头和固定名称。它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报道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小报的出版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禁止刊载的新闻和文件,成为邸报的重要补充,但由于它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以受到了查禁。

8.《万历邸钞》

答:《万历邸钞》是现存的明代万历年间的邸报的抄本,共32册,部分抄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台北“中央”图书馆,未署名。抄本所抄万历年间的邸报,起于万历元年,止于万历四十五年,中间有缺失,抄录者在抄录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工作,包括筛选、删节,增加摘要,进行注释和附录说明,对同一题材的稿件进行综合等。因为经过整理,这部抄本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9.《天变邸钞》(暨南大学2016年研;华中师大2014年研)

答:《天变邸钞》是被一些明人的文集当做附录保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这一报道,从当时出版的民间报房发行的“邸钞”(即“邸报”)上转录下来。“天变”是指明熹宗天启六年发生的一次因地震引起火药库爆炸,波及周围近百里地区的特大灾异事件。“天变”这一提法,始见于明熹宗就此事件发的一则“上谕”,后来被广泛沿用,并把报道这一事件的“邸报”称为《天变邸钞》。因年代久远,《天变邸钞》的原件已经无存,抄件因作为附录收入明人文集,才间接地被保存下来。《天变邸钞》关于这次灾异事件的报道涉及方面很广,是抄报人采访了现场和众多受害者后自己编写的,从这一点看,它出于民间报房的可能性较大,它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那一类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

10.《急选报》

答:《急选报》是保存至今的两份明代报纸原件之一,也是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万历八年(1580年)在北京出版,小册状,有报头,全部使用雕版印刷。正文部分逐个介绍被“急选”的162名官员的姓名、籍贯和被任命的官职。纸张和印刷的质量都不高,说明是为了抢时间草草印出来的。这份《急选报》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很可能是民间报房的产物。它的被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报纸了。

11.旗报和牌报

答:旗报和牌报是广泛使用于明末起义军中的新闻传播工具。旗报渊源于古代的露布,初见于汉朝,大量使用于魏晋隋唐等朝;是一种书于帛,建诸竿,外形类似旗帜的新闻传播工具。一般用来传播克敌制胜的消息,有时也用来发布张皇国威和声讨敌方的政治檄文。经常书写鼓动口号,捷报,文告等,由专人骑快马在敌前敌后传送,起到鼓舞士气、动摇敌军的作用。牌报是书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形状大小无统一标准,内容作用类似于旗报。牌报是由农民起义军的营、镇、各军都督府和大顺政权的地方行政机构等各级军政部门分别发出的。牌报的内容十分庞杂,目的在于通报情况,壮大声势,安定民心,瓦解敌人。

12.报房京报(四川大学2008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研;人大2006研;郑州大学2005年研)

答:报房京报是指由北京的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出版、公开销售于民间的、以营利为目的的报纸。它发端于明末,盛于清代。报房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特点主要有:是没有官报之名的官报;是“邸报”的翻版;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没有标点和标题。在近代报纸产生以前,民间报房出版的这种京报,是臣民们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的主要消息来源。报房京报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也是中国古代报纸的最完备形式。

13.辕门抄(北大2008年研)

答:辕门抄是清朝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的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无报头,不定期发行,内容包括上谕、江藩牌示和出版者自行采录的官场信息。上谕部分比例较小,主要是人事任免之类;江藩牌示部分主要是省内各级官吏的差委任免,官场消息部分比较复杂。辕门抄旨在为官绅们提供他们关心的地方官场信息,弥补京报的不足。在近代新闻事业传入初期,不少报刊都辟有摘录辕门抄的栏目,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简答题

1.简述甲骨的用途及其历史意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答:(1)甲骨是书写媒介的一种。文字传播时代依赖的是书写媒介,一切可以承载文字的自然物和人造物,都可以是书写媒介。如大自然提供的石头、泥板、树叶、树皮、甲骨、兽皮等,竹木经过简单加工后而成的简牍,质地细薄的丝织缣帛,以及后来的各种纸。

(2)作为文字传播时代书写工具的一种,甲骨的历史意义在于,帮助人类从口头传播时代走向了文字传播时代,使有声无形的语言转换成了声形俱备的文字,从而使传播的内容可以独立的方式永久地存在。

2.唐朝的官报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答:唐朝的官报主要涉及皇帝的起居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这些报状的特点主要有:

(1)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传发的,其读者主要是地方藩镇和诸道长官;

(2)行文上保留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般的官文书,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文书;

(3)它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有的和收阅者有直接关系,有的并无直接关系;

(4)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一些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他们所着重传报的,往往是他们的驻官们相对关注的那一部分内容。

3.简述“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兰州大学2007年研)

答:以“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为代表的唐代报状,是一种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它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在首都的派驻机构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一定的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与宋以后的邸报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报状还残留有某些官文书的痕迹,但已不同于官文书,而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传播工具。从某种意义上看,它们与16世纪诞生于欧洲的“新闻信”相似,但比作为西方近代报纸远祖的“新闻信”早诞生大约800年。

4.明代出现民间抄报行与抄报人的原因有哪些?

答:明代之所以出现民间抄报行与抄报人,其原因有:

(1)明代邸报的发行范围扩大,一个府就有好几本;各省提塘官从六科抄得邸报原件后,除专程快马递送给巡抚、总兵等省级地方长官外,又另雇用民间抄报人抄写若干份,由塘兵排日递送;有的州、府衙门还专门雇人在京专事抄报工作。

(2)明代的京官必须自费订阅邸报,因而抄报行不仅供应外地官府的邸报,还为本地京官抄送邸报;外地官府订阅经费虽由公家支付,但订阅份数很少,县一级的邸报大都另外花钱请书吏转抄,并存放在县衙门的承行房里,任何人只要愿花些银两即可前去抄录。

(3)在一般百姓中出现了阅读邸报的现象。由于邸报内容有一定的保密性,因而阅读邸报是当时官员们的政治待遇。但是,由于抄报人是普通老百姓,因而也出现过个别胥吏和商贾向民办报房订阅邸报的事情。这种现象可以说是违法的,但在明清两代屡禁难止。

5.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报纸诞生于唐代?(湖北大学2010研;华中师大2003年研)

答:(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起始时代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这些官报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所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唐朝。

(2)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唐代中叶以后,开始实行藩镇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进奏院的负责人简称进奏官,有时也被社会上泛称为邸使或邸吏。唐代的进奏官是由地方派遣的,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这些进奏官们既为所代表的地方藩镇呈递章奏,接受和代转朝廷下达的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当时人称“进奏院状”、“报状”、“留邸状报”等,这种原始状态报纸的出现便标志着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6.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答:京报始于明代中后期的民间报房,清代的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这些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这些报房因而也被成为京报房。

(1)京报的内容

京报的内容同官方发抄的邸报一样,也是从宫廷有关部门抄出来的,只是在选择上略有差别,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宫门抄部分所发布的是当天上午或前一天的朝廷重大正式活动;上谕部分主要照发皇帝的某些谕旨;章奏部分所发布的主要是京内外官员们的题奏。除此之外,京报偶尔还刊登过文选单、武选单、鼎甲单和朝审犯人勾到单之类的稿件,为读者提供铨叙、科举和司法等方面的信息。

(2)京报的性质

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出自清朝的民间报房,以赢利为目的,是纯粹民营的“私家报纸”,在经营中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内容始终是官报的翻版。

(3)京报的作用

在近代化报纸产生以前,京报是臣民们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的主要消息来源,适应人们交往日益密切的社会环境。公开发行的京报,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作用,而且京报的稿件来自权威部门,因此为社会各界所重视。

7.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答:宋代“邸报”是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机构是都进奏院。

(1)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的特点

宋代“邸报”已经不像唐代进奏院状那样,只是由派驻首都的进奏官们向自己的藩镇长官们报告朝廷信息的新闻信,而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诸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宋代“邸报”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信息传播工具。它的读者已经不像唐代的进奏院状那样仅限于少数藩镇长官,而是逐渐扩展到京朝官、地方各级行政官员和广大的士大夫知识分子。

宋代“邸报”已经由不定期发行转发为定期发行。刊期的每一次调整,都基本上做到按期连续发行。信息量逐渐加大,新闻的时效性也有所加强。

(2)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的地位

进奏官带有官报记者的性质。“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门下省等政府部门抄录下来的。抄录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

进奏官在一定范围内承担编辑职能。在宋朝实行统一管理以后,“邸报”的发报工作仍由各州进奏院和进奏官们负责,稿件的采集、编辑、整理、审定等环节,则逐步由中枢部门接管。进奏官的参与,主要表现在传报的环节上,经审定允许传报的稿件,到了进奏官手里,还会作一些筛选和删节。

8.明代官报的发行制度和宋代比较起来有哪些不同?

答:明朝官报的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通政司、六科和提塘。通政司汇集各类章奏和地方上报的消息,是消息的总汇;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旨和章奏;提塘将这些诏旨和章奏从六科抄出,经过筛选和复制,传发到省,再传到府县,通过辗转抄录,在官绅中传阅。这就是明代“邸报”抄传活动的全过程。

明代官报的发行制度与宋代比较起来,不同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明朝“邸报”的内容主要来自汇集章奏和地方上报消息的通政司,审定工作由皇帝和六科共同负责,六科的官员们还承担了采集、记录和为“邸报”提供皇帝谕旨的工作。宋朝“邸报”稿件的采编、整理由中枢部门接管,其中的审定工作,由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

(2)明代不设进奏院和进奏官,由各省都派提塘官长驻京师,担任军情和各项文报的呈递下达和抄传“邸报”等任务。提塘的办公地点通称提塘报房,简称报房。宋朝“邸报”的发布机构是进奏院,提塘官就其所从事的工作而言十分接近于唐宋时代的邸吏或进奏吏。

(3)明代抄传“邸报”的提塘报房作为提塘官们的办公地点,是由提塘官们自建或购置,并非由朝廷统一设置,而宋朝的进奏院则是在政府中枢部门管理下,按一定的制度统一设置。

(4)明代“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有关“邸报”的抄传活动也是逐日进行的。相比之下,宋朝“邸报”虽定期发行,但前后的刊期并不完全一致。

9.中国古代官报有哪些特征?

答:作为新闻传播媒介,古代报纸同现代报纸在基本功能上是相似的;但因时代条件不同,两者在许多具体方面又明显不同。中国古代官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它不仅没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写的新闻也没有。

(2)它的形式也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只是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

它也没有四开或对开的版面,而是或抄在帛上,或写在纸上,或印成单张,并无定型;

当然,它也没有广告。

(3)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是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那时还没有作为独立行业的报业;

总的看来,它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但毕竟不是作为具有行政效力的文件下达,而是作为满足人们(主要是官员)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或印刷传播)的。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这种性质在它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日趋明显。

10.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

答:(1)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情况

唐代。目前没有材料证明唐代有过印刷报纸。“开元杂报”的原件是书写在“帛”(丝织品)上的,英法两国收藏的两张唐代归义军进奏院状原件,也都是手写的。

宋代。宋代官方的“进奏院状”,是手写抄传的。由于宋代刻印书籍较为普遍,也许手抄发布的邸报传出后便有人刻印了。非法传播的小报,也可能有先抄后印的情况。

明代。明代官方发布的邸报,仍为手抄,并且逐级抄传。同宋一样,邸报从宫廷或官府抄出后,出现刻印本。在历史文献中,尚未发现官方发布刻印邸报的记载,邸报和京报在称呼上没有严格区别,常有混同。

清代。清代的官方邸报,继续采用手写抄传的办法,而且被视为不可更改的传统。始于明代中后期民间报房的京报,最初是手抄的,但很快就有了刻印的。清代大多数京报都是用木刻活字印刷,也有一些是用胶泥活字印刷。

(2)中国古代报纸的发行情况

官方邸报。自唐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都是经过邮驿渠道,从中央发往各地的。唐代的报(状)和宋代的邸报(朝报),都是由进奏院抄录、登记,然后交邮驿递送。唐代除了驿站外,还开始出现递铺。宋代有步递、马递和急脚递。其中急脚递,也称急递铺,直接为进奏院办事主要是快递边境文书。明代和清代的邸报,都是由通政使司和提塘官交付邮驿递送的。

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复抄或翻印)的邸报。这类报纸,历代都是自行销售。特别是宋代以后,都市经济日趋发达,报纸也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出现。

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京报从收集材料、编印或复抄到发行,都是自行办理。京报发行有零售,也有按月订的;有整本的,也有按内容分册出版的,如宫门钞、谕旨等都出单行本。早期的手抄白本京报,售价较高,改为刻印的黄皮京报后,工本费大大降低。另外,京报有人专送,送报人分别属于不同的报房,各有自己的送报路线,不得越界,还成立了同业公会。

11.简述古代商业广告产生与发展概况。

答:中国古代商业广告产生与发展概况如下:

(1)古代商业广告的出现及其早期表现形式。

据史家论证,我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于夏禹时期。自秦到唐,作为商品交换集散地的城市的发展十分迅猛,出现了洛阳、广州、扬州、泉州和长安等“万国通邦”之地。中国古代商业广告活动兴起后,最先出现的是实物广告和叫卖广告两种形式。

实物广告是最早出现的商业广告形式之一。叫卖广告与实物广告一样,也是最早出现的商业广告形式之一。因为在实物展示之时,辅之以叫卖之声,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最先是用喉咙大声叫唤,后又借用喇叭、乐器等发声器材以高扬其声。自唐代起,还出现了商品展销会这一综合性的商业广告形式。

(2)宋代后商业广告活动的日趋发达与印刷广告的问世。

宋朝建立后,中央政府改革了自古以来的市坊和夜禁制度,取消了“日中为市”的限制,日市、晓市、夜市连轴转,买卖之声昼夜不绝,广告活动及其表现形式在宋代以后较前发展得更为迅速,出现了多种广告形式长期并存、互相融合的局面。

实物广告这一形式在北宋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店面装潢——彩楼、欢门等新形式的出现。

叫卖广告,因小商小贩已被允许串街走巷做生意而十分兴旺。

招牌、幌子、酒旗、灯笼等标志广告,被注入了新的内容,继续发挥着重要的招徕顾客的作用。

明代以后,又出现了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对联广告。

宋代广告发展的最大成果,是印刷广告的出现。在古代中国,印刷工艺在隋代为雕版印刷,至宋代已发展为活字印刷。印刷技术的发明,为广告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广告传播媒介。

元明时期,木版印刷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明代中叶以后,印坊所出小说、戏曲大都加有插图绣像,作为书商推销刊本的广告宣传。

12.简析小报出现的背景与意义。(华科2006年研)

答:“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读者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在传报一般消息的同时,“小报”也经常被政府官员中的在野的一派所利用,刊载一些对当权者不利的消息和时事性政治材料。“小报”的产生和盛行,是宋代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1)“小报”出现的背景

“小报”产生于统治集团内部,且屡禁不止,与宋朝中央集权的削弱有直接关系。

宋代文化空前进步,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二程、朱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及沈括等优秀人物,享誉千古,为“小报”创造了文化条件。

精神追求越发迫切,宋朝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了强烈的文化需要,国民闲暇的生活,审美趣味、生活情趣都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给予“小报”丰富的资源。

经济的繁荣和物质生活的富足,为“小报”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

活字印刷为“小报”的产生创造了技术条件。

封建王朝对官报严厉控制,人们很难通过官方传媒了解时局变化的真实情况,这就特别需要在官方信息渠道之外,另辟新的信息来源。

(2)宋代“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出现的带有一定民间性质的报纸,其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小报”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起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的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在传报一般消息的同时,“小报”也经常被政府官员中在野的一派所利用,刊载一些对当权者不利的消息和时事性政治材料。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小报”还常常被主战派官员和各阶层的爱国人士用来刊载一些呼吁抵御外侮、要求惩治汉奸的大臣奏疏和前方克敌制胜的消息。

“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局面,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

13.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屡禁不绝?

答:(1)“小报”既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的产物,也是受宋代朝报商品化直接影响的结果。根据史料,可以把“小报”这种民办报纸的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民办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固定的名称。“小报”和“新闻”都是当时读者对它的称呼,用以区别于官报。

“小报”开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北宋末年以前的“小报”只是偶尔以“别录单状”等方式出现,北宋末年才逐渐地实行专业化。社会上开始有一些人以出版“小报”为业,“坐获不赀之利”。

“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应“小报”发行者的委托,在各处访录朝廷政事活动消息的有“内探”、“省探”、“衙探”等。“内”是大内,即皇帝居住和处理政事的地方;“省”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等中央一级政府机关;“衙”指省以下的一般政府机关。“内探”、“省探”、“衙探”指的是在以上这些地方探听和访录新闻的人。其他经常出入宫禁的人,也不时为“小报”提供新闻。

“小报”的内容,主要是朝廷动态报道和官吏任免消息、皇帝的诏令、臣僚们的议疏章奏等时事性政治材料。和官报比较起来,“小报”的内容有两个特点:a.信息比较灵通,新闻的时效性较强。b.所发表的大多是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小报”的消息并不完全准确,有的“小报”中还出现过假新闻、假诏旨和伪造的章奏。

“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宋朝的印刷业十分发达,印刷工匠的技术非常熟练,印刷的成本也不高,“小报”的发行者当中就有掌握印刷手段的“书肆之家”,因此,采用雕版印刷的方式复制一些“小报”,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小报”的读者范围很广。有京官,也有地方官和一般的士大夫知识分子,皇室成员和社会上关心朝廷政事的人,也有不少是“小报”的热心读者。

(2)“小报”屡禁不止的原因

“小报”的出版,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因此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但终宋之世,“小报”始终没有被完全禁绝,其原因主要在于:“小报”的出版,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禁止刊载的文件和新闻,或先于官报透露了这些文件和新闻,满足了社会上对朝廷政事和人事信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小报”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有一定的生命力的。

14.简述合法民报的历史沿革及主要特征。

答:(1)合法民报的历史沿革

合法民报产生于明代中期,盛行于清代。

合法民报的产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的。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愈来愈迫切,使得官方新闻传播的范围愈来愈大。官报读者主要是封建官吏,许多人想看而看不到;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新闻的需求小报又没有合法地位,政府很难对其施加有效的控制。

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部分官报稿件,公开出售。因而,合法民报在内容上以刊登朝廷“官文书”为主,而在编发上由民间设立报房独立发行;既可以宣传皇命,又可以营利赚钱。《京报》是中国政企合一报纸的发端。

中国古代合法民报最早出现在明代中期,仍然称“邸报”,它的产生与民间报房的出现有直接关系。明代报房首先出现在京城,有时人们也称报房编发的报纸为“京报”。

合法民报盛行于清代,并且正式命名为《京报》。

清代初期和中期的《京报》情况,在清人的文章、书札和日记中,都可以找到有关记载;《京报》盛行于清代的另一证据,是出版发行《京报》的机构“报房”在清代兴隆起来。

(2)合法民报的主要特征

内容是官报的翻版。

《京报》的内容基本是朝廷官报“邸报”、“邸钞”的翻版。其版面安排,首先是“宫门钞”,报道宫廷消息,发布重要任免令;其次是“上谕”,刊登皇帝的敕令和公告;再其次是奏折,即群臣的奏议、报告。故整份《京报》包括“宫门钞”、“谕旨”、“奏折”三大部分。

不同的是《京报》对大臣奏折的刊载有选择的权力,同时,偶尔也刊载少量报房的探报人自己撰写的稿件,其中除了关于报道皇帝行止的消息外,较多的是一些社会新闻。

形式比较完备。

《京报》有较为固定的刊期、报名和形式,比朝廷官报与小报要完备得多。从现存的《京报》来看,一般为日刊,也有两日刊。每期一册,页数不等,书本式,封面用黄纸,上面印有红色的楷书“京报”两字,下面印有报房的字号标记。

报房自主经营。

《京报》有专门从事编印和发行的独立机构“报房”。“报房”的出现,使得中国的报业成为一个公开的专门行业。“报房”的工作分为探报、抄报、编报、印报、送报,“报房”的人员分工不太固定,由老板根据情况临时分配。

报房自办发行。《京报》完全脱离朝廷官报的发行系统而自办发行。报房可以叫卖市面,也可以接受订户。对北京的长期订户,报房均有人上门送报。送往各省的《京报》,报房专门设立报站,雇人递送。

15.简述中国古代三种不同性质的报纸。(华中师大2004年研)

答:(1)进奏院状

唐代驻首都的各地进奏院发布的,被当时人称为“进奏院状”、“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留邸状报”、“邸吏状”、“报”的这一类物事,已经具有一定的官报的性质。它是一种在当时的政府机构内部发行和传递的“官报”,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

经由进奏院传发的这些报状,主要涉及以下内容:皇帝的起居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此外,这些报状还有以下一些特点,即:

它是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传发的,其读者主要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

它在行文上还保留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般的官文书,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文书。

它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有的和收阅者有直接关系,有的并无直接关系。

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一些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2)邸报

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机构是都进奏院。在都进奏院的管辖下,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的是进奏官。

比起唐代的进奏院状,宋代的“邸报”具有更多的报纸的特征和封建政府官报的色彩。

a.唐代进奏院状只是一种由派驻首都的进奏官们向自己的藩镇长官们报告朝廷信息的新闻信,而宋朝的“邸报”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诸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b.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c.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信息量逐渐加大,新闻的时效性也有所加强。

“邸报”的内容,主要有“朝廷政事设施、号令、赏罚、书诏、章表、辞见、朝谢、差除、注拟”等几项。见于宋人记载的,至少包括以下内容: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情报;刑罚。

(3)“小报”

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和“邸报”一样,“小报”并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

“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固定的名称。

“小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进奏官)、使臣(地方各州军郡临时派驻首都的官员)、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小报”的内容主要:朝廷动态报道、官吏任免消息、皇帝的谕旨诏令、时事性政治材料。

“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小报”的读者范围很广。

“小报”本身并没有言论,只是通过它所选刊的文件和消息来表示它的倾向。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小报”的出版,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因此受到各时期封建政府和当权派官员的查禁。

16.简述中国封建王朝对朝廷官报的一般管理措施。(华科2005年研)

答:中国古代官报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其管理、发行,是与古代历朝封建行政制度紧密相连的。古代合法的报纸基本上是官报,按官营体制运作。自唐代有原始形态官报后,各朝主管报纸和发行的机构如图1-1所示。

(1)唐朝官报的管理措施

唐朝的进奏院状是古代官报的雏形。其传播系统的邸、进奏院是各藩镇节度使在首都设立的办事机构,负责人进奏官由地方派遣,只对各自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任务是为所代表的长官呈递章奏,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朝廷和全国的政治消息。

(2)宋朝官报的管理措施

宋朝的中央官报——邸报在政府中枢部门的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负责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由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领导,主要是收受和传递官文书,进奏官由地方委派。具体措施包括:

新闻审查。由中书省、门下省的检正、检详官负责宋代官报的内容审定,决定稿件的取舍。皇帝和进奏官有时也部分参与,对涉及灾疫、军情、朝廷机密等方面的信息和未经批准公布的臣僚章疏,都限制发布。

“定本”制度。进奏官必须根据枢密院或当权宰相审查通过后的官报样本统一发报。

宋朝的官报经复制和传抄后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售。

(3)元朝无正式官报

元代没有官报和发行系统,中书省负责官方的新闻传播活动,将汇集的政事信息上达于最高统治者。地方官员主要通过下行的官文书获知朝廷的信息。

(4)明代的传抄发行体系:层层抄传

官报的发布体制。官报通过一个周密的体系由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抄传,其过程包括:a.通政司汇集各类章奏和地方上报的消息;b.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旨和章奏;c.提塘选抄这些诏旨和章奏,复制后传发到省,省发到府县。除了层层传递和官员转抄于同僚与亲友之间的方式之外,还有一种互相借阅和互相寄看的方式。

对新闻传播的限制。明代虽然没有制定专门的法规,但《明会典》中对新闻传播有诸多禁令。天启以后各朝,禁止在邸报上抄传的包括:a.与皇帝及当权大臣观点相悖的稿件;b.军事机密;c.涉及诛戮大臣事件的章奏;d.各种机密。

(5)清代:明代发行体系的沿袭

官报发行体制

清朝参考明代的官报发行体制,经通政使司、六科、提塘继续在全国发行官报。通政使司是收受臣僚章奏的机关,六科是发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的机关,提塘主要负责官报的抄传发行。

清代的两种提塘:京塘和省塘

a.京塘是各省设在北京的提塘,由兵部负责管理,任务主要是收受和转呈地方上报的公文,收受和下达中央各部院发给本省的一般公文等,还发行“邸报”。

b.省塘是指驻在各省省会的提塘,专门负责京省之间官文书和官报的传递工作。

官报内容控制

清朝皇权高度集中,官报的抄传发行工作,包括谕旨和奏章的发抄,往往由皇帝做最后决定。清初禁止“胥役市贩”阅读官报,主要在官僚机构内部流通。

三、论述题

1.试论中国古代“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作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最先出现的是官报,即“邸报”。“邸报”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称,比如“状”、“状报”、“报”、“邸吏报”、“朝报”、“邸抄”等。自唐代起,“邸报”这一古代报纸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它作为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直至清王朝覆灭后才退出历史舞台。“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如下:

(1)作为一种传播媒介,“邸报”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传播人需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主要是政治方面的。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在宋代还实行过“定本”制度。“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由此,“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邸报”被历代封建王朝用作宣扬王权、颁施恩德、奖宠官员、推行政策的工具,是封建统治者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维护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3)“邸报”还成为跻身仕途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教本,为封建官僚体系的平稳运行发挥着纽带作用。

(4)历代封建王朝都将“邸报”作为修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2.试述中国古代报纸没有演进成近代报纸的原因。

答:中国古代报纸,从唐至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先后出现“邸报”、小报和报房京报等类报纸。办报者从官员扩展到私人,并进而成为社会上的一种行业,从以官办为主到以民办为主,从类似信件的手抄品到活字印刷的小册子,从非卖品到沿街叫卖收费订阅,总的趋势是逐渐进步的。但是,它却没有能够演进成近代报纸并最终走上了没落之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方面。在封建专制统治中,古代报纸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内容长期囿于朝政信息,停滞在抄传官文书的简单状态,不能在质上取得变化和发展,而始终只能充当封建专制的体制内事物。封建专制政府倒台后,这种与之相适应的古代报纸形态也必然走向终结。

(2)经济方面。古代报纸是与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的。纵观世界新闻发展史,近代报刊的产生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步的,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不可能产生近代报纸。

(3)鸦片战争后外报的进入从客观上切断了中国古代报纸自主演变为近代报纸的可能。鸦片战争后,封建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打进中国市场。近代化新式报刊开始出现,兼有新闻、评论、广告和文学作品等多方面内容,可读性较强、信息量较大、新闻时效性较强,中国古代报纸根本无法与其竞争,必然走向没落。

总之,中国古代报纸是不可能演进成近代报纸的,因为它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具体反映,它只能陪同封建制度走向终结。

3.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非官方报纸是什么,试对其基本情况加以归纳和介绍。

答: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是始见于宋代的“小报”,很可能在北宋初年都进奏院成立以后不久,就以和封建官报相对的民间报纸的面目出现了。

根据现有资料和有关记载,可以把“小报”的基本情况归结为以下几点:

(1)“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固定的名称。“小报”和“新闻”都是当时渎者对它的习惯性称呼。

(2)“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北宋以前的“小报”只是偶而以“别录单状”、“妄作朝报”之类的方式出现,还没有专业化。南宋以后,才逐渐形成为一种职业,社会上开始有了一些“专以探报此事为生”的人。

(3)“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进奏官)、使臣(地方各州军郡临时派驻首都的官员)、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应“小报”发行者的请托,在各处访录朝廷信息的有“内探”、“省探”和“衙探”,他们都是“小报”新闻的重要提供者。

(4)“小报”的内容主要是:朝廷动态报道,官吏任免消息和皇帝的谕旨诏令。与官报相比,“小报”的内容有两个特点:

信息比较灵通,新闻的时效性较强;

所发表的大多是中枢部门还没有公开的“朝廷机事”。

由于“小报”的消息经常“以虚为实,以无为有”,传报时又从不认真核实,因此难以做到十分准确。

(5)“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北宋以来,社会上对“小报”的需求越来越大,“小报”的发行量不断增加,“小报”的专业化和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在此情况下,部分“小报”采取印刷手段进行复制,乃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6)“小报”的读者范围很广。有京官,也有地方官和一般的士大夫知识分子,皇室成员和社会上关心朝廷政事的人,也有不少是“小报”的热心读者。

从以上归纳的情况可以看出,“小报”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起就风行于当时社会的民间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小报”之所以受到重视和欢迎,是因为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

4.试述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及发展变化。

答: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其产生及发展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唐代的官报

在唐代,由于实行藩镇割据、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与中央传递信息,也同时了解中央政府的决策和活动。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就出现了一批进奏院状报、报状等,“邸报”的说法来源于宋朝人对官报的称谓。唐朝人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邸报”的较早、较详细的记载。现在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唐僖宗时期的两份“敦煌进奏院状”。

唐代的报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皇帝的起居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此外,这些报状还有以下特点:

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传发,其读者主要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

在行文上还保留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般的官文书,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文书。

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有的和收阅者有直接关系,有的并无直接关系。

所提供的信息,有一些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他们所着重传报的,往往是他们的主官们相对关注的那一部分内容。

以“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为代表的唐代的报状,是一种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它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在首都的派驻机构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一定的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与宋以后的“邸报”还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报状还残留有某些官文书的痕迹,但已不同于官文书,而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传播工具。唐代的报纸由地方政府来管辖,形式是手抄的。

(2)宋代的官报

到宋代,开始出现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发行的封建官报:“邸报”。这种由中央政府统一编印、发行新闻的制度,是宋代报纸最大的特点。宋代的“邸报”已经完全具备了中央官报的性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并且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内容主要涉及皇帝的出行和活动、诏书和命令、官员的任免、法令和公报,以及外事活动等。

和唐代的进奏院状比较起来,宋代的“邸报”具有更多的报纸的特征和封建政府官报的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它已经不像唐代进奏院状那样,只是一种由派驻首都的进奏官们向自己的藩镇长官们报告朝廷信息的新闻信,而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诸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它的读者已经不像唐代的进奏院状那样,仅限于少数藩镇长官,而是逐渐扩展到京朝官、地方各级行政官员和广大的士大夫知识分子。

它已经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前后的刊期不完全一致,有时为“每日”,有时为“每五日”,有时为“逐旬”,有时为“每月”。刊期的每一次调整,都基本上做到按期连续发行。信息量逐渐加大,新闻的时效性也有所加强。

为了加强对封建官报的控制,统治者还制定了“定本”审查制度,这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是指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宰相审核通过后产生的。经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以此向全国传发。

宋代报纸已经部分采用雕版印刷。

(3)明代的官报

明代不设进奏院,由中枢部门统一安排封建官报的发布抄传活动事宜,发自首都的官报仍被习惯的称为“邸报”。具体负责“邸报”转发的,是职责类似于宋代进奏官的提塘官。提塘从六科等朝廷有关部门抄录允许发布的材料,编成邸报,通过驿站传发到省,经过层层转抄,再传到府县等各级官绅。提塘为便于编发“邸报”,还设立了报房。明代的“邸报”是日刊,以书册形式出现,每期一小册,三五千字,期发总数约为5000~10000本。明代“邸报”的内容,仍主要是诏令、章奏、任免等朝政信息,但比宋代“邸报”多了少许“女子生髭”之类的社会新闻。明代“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邸报”是他们获知朝政和了解国家大事的重要手段。不少士大夫知识分子还注意收藏报纸,作为修史和从事文学创作的参考资料。

(4)清代的官报

清代也存在类似明代的官报,其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十分接近,起主要作用的依旧是提塘。清代的提塘也设有报房,乾隆年间朝廷还下令让各提塘“公设报房”,使提塘报房有了一定的官方性质。清代官报的内容,主要为宫门钞、上谕、臣僚章奏三部分,其中,宫门钞主要报道皇帝起居、召见大臣等朝廷动态消息。章奏部分只选录少量折件原文,大部分奏折只列出目录。清代统治者对官报的内容控制甚严,诏旨、章奏等,哪些可发抄、哪些不可发抄,常由皇帝最后定夺。清代的官报一般是逐日发行的,有抄写的,也有印刷的,雍、乾以后,已大多为印刷的。清代的官报,通常被称为“邸报”,也有其他异称,清代中叶之后,又常被称为京报,读者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上自中枢大员,下至知府、县令乃至各级衙门中的小吏,都依靠官报获知朝政,了解京内外各方面的信息。一般的平头百姓则与官报无缘。即使能够看到,也往往受到干涉。因此,清朝的官报主要在官僚机构内部流通,是为官员们明悉朝政、维护政体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