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详解】
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1.物质资料生产
(1)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要素
①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②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指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③劳动对象,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为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和经过加工的物质资料。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①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②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a.人的要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
b.物的要素是指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作用的对象,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例1.1 单选题】下列要素中,不属于生产力构成要素的是( )。[2014年真题]
A.劳动者
B.生产工具
C.生产资料
D.劳动对象
【答案】D
【解析】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人的要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物的要素是指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D项,劳动对象是劳动力作用的对象,因而不能构成生产力的要素。
(2)生产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①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②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联系
a.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
b.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起着重要的影响;
c.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3)生产资料所有制
社会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的经济关系,是以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形式,从而决定着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历史上的社会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a.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b.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a.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能保护和促进新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而旧的上层建筑会阻碍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
【例1.2 多选题】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中并与之相适应的( )。[2014年真题]
A.社会生产关系
B.法律制度
C.政治制度
D.生产资料所有制
E.社会意识形态
【答案】BCE
【解析】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之和。它包括阶级关系、维护这种关系的国家机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
(6)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①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②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生产力(变化)→生产关系(突破,建立)→(经济基础)(变革)→上层建筑(变革)→(保证)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3.社会经济规律
(1)社会经济规律的含义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的原因
①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随之变化而变化;
②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都会客观存在并发生作用;
③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3)经济规律的类型
按照经济规律产生的经济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①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②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
③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
在经济规律体系中,各种经济规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基本经济规律起主导作用;同时,其他经济规律也对基本经济规律起着制约作用。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1.社会经济制度
(1)社会经济制度的含义
社会经济制度是不同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所有者根据自身的利益要求及实现增进自身利益的经济目标,对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关系等方面的基本规定。
(2)社会经济制度的内容
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制度规定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表现为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
【例1.3 单选题】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2015年真题]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科学技术进步
C.国家政权更迭
D.人们意识形态改变
【答案】A
【解析】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2.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化
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即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具体如表1-1所示。
表1-1 社会经济制度的而演变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1.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1)自然经济的含义
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最基本的经济特征。在自然经济中,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每个生产者利用自身的经济条件生产出满足自身需要的几乎一切产品,交换极为有限,且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作用。
自然经济存在于整个原始社会历史时期。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1)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条件
①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a.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化。
b.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c.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的出现。商人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当社会分工中的生产当事人,以产品的不同所有者相换劳动时,劳动产品才表现为商品。当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时,才能获得他人的劳动产品。
由于存在着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劳动产品才会作为商品来生产和交换,才产生了商品经济。
【例1.4 单选题】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是( )。[2014年真题]
A.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B.社会分工
C.社会产品生产相对过剩
D.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
【答案】B
【解析】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①社会分工,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商人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3)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商品经济在各个社会形态及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具体如表1-2所示。
表1-2 不同社会形态下商品经济的发展及特点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
1.市场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这是有形的市场。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市场。
简单商品生产阶段:进入市场的主要是劳动产品,单一的商品市场,即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市场。
发达商品生产阶段:进入市场交换的有劳动产品、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交换从短期向长期延伸,交换场所也由地区向全国和国际发展,构成市场体系。
2.市场体系
(1)市场体系的含义
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在内的商品市场,资本、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等市场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
(2)商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的关系
①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要素市场从一定意义上为商品市场服务。
要素市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国民物质财富的丰富以及商品交易规模的扩大和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没有商品市场的发展,要素市场的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依据。
②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水平反过来制约着商品市场的发展。
a.要素市场中的资本市场逐渐成为市场体系的核心;
b.劳动力市场正逐渐成为要素市场中最能动的市场;
c.在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市场和技术市场不可或缺。
没有要素市场的发展,商品市场不可能真正得到发展,社会经济运行也将失去活力。
完备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市场体系发育过程中,既要大力发展商品市场,更要大力发展要素市场。
(3)市场体系的功能
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功能。通过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相互联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②经济联系功能。为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主体之间提供了经济联系的场所和载体。
③利益关系调整功能。通过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波动,调节不同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
④信息产生和传递功能。实现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间信息的沟通和传递。
⑤社会评价功能。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商品和要素的市场价值。
【例1.5 多选题】完善的市场体系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包括( )。[2015年真题]
A.调控宏观经济
B.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C.调整经济利益关系
D.产生并传递市场信息
E.反映市场价值
【答案】BCDE
【解析】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应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功能。通过商品市场、要素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②经济联系功能。为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主体之间提供了经济联系的场所和载体。③利益关系调整功能。通过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工资、利率、股票价格等)的波动,调节着不同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④信息产生和传递功能。能够实现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间信息的沟通和传递,使各市场主体根据获得的市场信息调整自身的经济行为,作出参与市场活动的相关决策。⑤社会评价功能。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商品和要素的市场价值。
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活动方式,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要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是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或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引导和调节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必然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六、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1.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必要性
由于社会资源总是具有稀缺性,因此,充分利用有限的社会生产要素资源,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闲置浪费,是任何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是一切社会生产共同的要求。
按一定比例配置社会资源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这个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是多样的。既可以借助价格机制、定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来实现;也可以运用政府的力量,通过人们预先制定计划直接分配来实现。
2.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
(1)市场配置方式
市场配置方式是指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企业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根据市场上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争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该方式在经济体制上的反映就是市场经济。
(2)计划配置方式
计划配置方式是指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及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
计划方式有两种:①指令性计划,由国家制定经济活动的全面计划,计划指标由上而下逐级分解,通过行政手段加以贯彻,是一种由政府集中配置资源的方式;②指导性计划,政府通过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的调节,对资源配置起间接的导向性的作用。
该方式在经济体制上的反映是计划经济。
3.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
(1)经济体制的含义
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经济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2)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经济体制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特征通过与其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反映。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一定的经济体制的发展状况对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一定的经济制度在选择了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后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合理的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经济体制的影响因素
经济体制除了受到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经济体制模式的最终根据,经济制度的性质规定着经济体制模式的社会经济本质,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制约着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及调控方式,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决定着经济体制的各种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4)经济体制的选择
经济体制有两种基本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的基本功能就是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不同的生产和服务部门,以满足人们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并非是与某种特定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直接对应的资源配置方式。经济体制的选择离不开本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发展目标
【例1.6 单选题】一国在选择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2015年真题]
A.采用世界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方式
B.采用世界最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方式
C.仅考虑与本国基本经济制度相匹配的方式
D.结合本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发展目标
【答案】D
【解析】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并非是与某种特定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直接对应的资源配置方式,可以选择其中一种,也可以在选择过程中以一种方式为基础进行嫁接变种。但不论一国选择哪种社会资源配置方式,都离不开本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