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学前教育原理

【考纲解读】

1.理解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作用,理解教育与政治、经济和人的发展的关系,能够运用教育原理分析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2.理解幼儿教育的性质和意义,理解我国幼儿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3.了解中外幼儿教育发展简史和著名教育家的儿童教育思想,并能结合幼儿教育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

4.理解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理解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特点,能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5.理解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依据。

6.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要性。

7.理解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8.掌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上的基本观点和要求。

9.了解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动态与发展趋势。

【核心讲义】

一、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教育的本质与作用

1.教育概述

(1)广义的教育

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的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是把本是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社会一员的工作,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2)狭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仅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由专业的教师承担,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很强,是一种可控性很强的、规范的教育,因此一般来说效率、效果也更好。

(3)不论广义还是狭义的教育,都是有目的的,都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

我国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2.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1)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a.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因此又称教育的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

b.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主要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对人的培养进而影响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a.教育的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b.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a.显性功能是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b.隐性功能是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3.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权性质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政治体制决定了教育体制;

政治纲领决定了教育的方针、目的。

(2)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具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a.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

b.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公民。

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a.教育的普及化、民主化促进社会政治的民主化;

b.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

4.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1)教育对经济的影响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条件;

教育通过培养人实现为经济建设服务,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资源;

教育的发展能够加速生产技术的更新;

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2)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经济发展为教育奠定了基础;

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

经济的发展也对教育提出了要求。

5.教育与人的发展

(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育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二)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1.幼儿教育概述

(1)幼儿教育的概念

广义

幼儿教育是指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

狭义

幼儿教育是指幼儿园(或其他名称的幼儿教育机构)教育。幼儿园教育在我国是归属于学校教育系统的。

(2)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区别

教育性质不同

幼儿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而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等特点,即让每个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

教学方式不同

幼儿教育保教结合,小学教育则“以教为主”。

幼儿教育除了对儿童进行全面、和谐发展的启蒙教育外,还要给儿童以生活照料和养育等。小学教育则要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对孩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德、智、体等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每门课程都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

课程设置不同

幼儿教育课程与小学课程都是综合课程为主,但对幼儿教育“整合”的程度相对小学和中学教育来说都要深,力度要大得多,因为幼儿最初需要的是对世界总体的最基本的认识。

教学侧重点不同

幼儿教育以游戏为主,注重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小学教育则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除采用讲授的形式教学外,还非常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探究、讨论和表达等方式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

(3)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

定义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将小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学规范、教学方法和价值方式等渗透或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

评价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种急功近利的错误教育倾向,对幼儿进行小学化教育,对幼儿是一种摧残。

2.幼儿教育的意义

(1)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2)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

(3)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4)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

3.幼儿教育学

(1)定义

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专门研究3~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

(2)重要性

幼儿教育学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科学,而不是远离现实的、抽象的、不可捉摸的学问,人们可以从生活中许多具体现象入手去认识和理解幼儿教育理论的内涵和意义,去发现和捕捉幼儿教育理论最生动的注解和说明。

二、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一)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1.我国的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民族通过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国家对培养人的统一的质量要求。

(2)我国的教育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

2.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1)幼儿园教育目标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幼儿园教育这一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幼儿园提出的培养人的规格和要求,是全国各类型幼儿教育机构统一的指导思想。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完成幼儿园教育任务、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指导思想,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

(2)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3.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

(1)教育目的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并结合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提出来的。

(2)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可能性

幼儿的发展是有一定年龄特征和规律的,是一个按照一定顺序、不断地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教育是要把人类历史积累的知识、经验、技能等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传播到下一代,培养为社会服务的人。同时,不同的社会、阶段或社会集团,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和需要来规定培养新一代人的方向。这些阶层所制定的教育任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4.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结构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标,是金字塔的顶端。

(2)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即幼儿教育阶段目标。《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表述的幼儿园保育、教育目标属于这一层次。

(3)各个幼儿园具体的教育目标

幼儿园的具体教育目标是每个幼儿园根据国家对幼儿教育的要求,结合本园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它既体现了国家对幼儿园教育的一般要求,又具有本园的特色。

(二)幼儿园的任务

1.幼儿园的双重任务

(1)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

以幼儿园为代表的幼儿教育机构是我国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组织,因此幼儿园通过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来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幼儿园为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幼儿园不仅是一个教育机构,也是一个社会福利机构,负有为在园幼儿的家长服务的任务。幼儿园保护和照顾幼儿有助于解决家长参加工作、学习而子女无人照顾的问题。

2.新时期幼儿园双重任务的特点

(1)对幼儿身心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幼儿教育担负着为培养21世纪的人才奠基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从素质教育入手,从教育思想到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全面地进行改革,否则,幼儿园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幼儿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

(2)为家长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

在新的经济社会形势下,幼儿教育机构类型单一、服务范围狭窄、机制不灵活的现状不可避免地与社会的需求产生脱轨,因此,要求各幼儿教育机构在办园形式、管理制度、收托时间、保育范围和运作机制等各方面更灵活、更方便、更能适合家长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的特点和需要,是当下亟待解决的一个任务。

(3)家长对幼儿教育认识不断提高,要求幼儿园具有更高的教育质量

幼儿家长不仅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吃得好、长得好,更希望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因此,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成为幼儿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三)幼儿园教育的原则

1.幼儿园教育的一般原则

(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

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

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与人的关系,教师要将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要求和愿望等。

保障儿童的合法权利

儿童是不同于成人的正在发展中的社会成员,他们享有不同于成人的许多特殊的权利,但儿童是弱小的个体,他们对自己权利的行使必须通过成人的教育和保护才能实现。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当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2)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

儿童的发展应是整体的发展

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教育必须促进儿童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儿童的发展应是协调的发展

a.儿童身体的各个器官、各系统机能的协调发展;

b.儿童各种心理机能,包括认知、情感、性格、社会性、语言等协调发展;

c.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协调发展;

d.儿童个体的需要与社会的需求之间的协调发展等。

儿童的发展应是有个性的发展

教育除使每个儿童达到国家统一要求的标准之外,还允许根据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可能性,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潜能,让不同的儿童在不同的方面能够实现自己有特色的发展。

(3)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

教育必须面向每个儿童,使每个儿童都能达到教育目标的要求。要保证每个儿童在学校里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教师必须平等地、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儿童。

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由于每个儿童的需要、兴趣、性格、能力和学习方式等各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必须考虑每个儿童的特殊需要,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使每个儿童都能发挥优点和特长,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运用多种组织形式促进儿童的发展

集体活动是我国教育机构目前进行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而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相对较少,这样不利于充分满足不同儿童的不同需要。教师应注意在教育中灵活地使用集体、小组、个别的教育组织形式。

(4)目标性原则

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不能任凭自己的爱好兴趣或喜怒哀乐进行教学,实施教育的所有过程都必须紧紧围绕教育目标来进行。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

把握目标的方向性和指导性;

注重教育目标实施过程的动态管理。

(5)主体性原则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儿童积极参与、主动建构,课程才能内化为他们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发展。在学前教育中,教师要充分扮演好自己的环境的创设者、儿童学习的观察者、引导者的角色,体现“导”的艺术,要把活动的主体地位让给幼儿,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

准确把握儿童发展的特点和现状;

在活动之前还要善于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6)科学性、思想性原则

由于学前儿童教育的启蒙性特点,着重在儿童学习的兴趣、方法、情感态度的养成教育上,其教育目的是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富有个性的成长,因此,学前儿童教育必须保证科学性、思想性。贯彻科学性、思想性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

教育内容应是健康、科学的;

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对儿童健康发展有利;

教育设计和实施要科学、正确。

(7)充分发掘教育资源,坚持开放办学的原则

儿童自身、儿童群体以及家庭、社会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因此,学前教育要充分发挥这些资源对儿童的强大作用。同时,学前教育机构必须是“开放的”,必须与家庭、社区紧密结合。这既是社会发展对学前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学前教育自身发展的内部需求。

(8)整合性原则

整合性原则是指将学前教育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保证学前儿童身心整体健全和谐的发展,综合化地整合课程的各要素,实施教育。贯彻整合性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活动目标的整合

目标的确定不能单追求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应全面考虑情感态度、习惯个性、知识经验、技能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即活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应是整个人的发展。

活动内容的整合

活动内容的整合是以目标的整合为前提,主要表现是使同一个领域的不同方面的内容或不同领域的内容之间产生有机的联系。

教育资源的整合

学前教育机构、家庭及社区都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地加以运用,并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它们真正协调、一致地对学前儿童的成长产生积极的、有效的影响。

活动形式和活动过程的整合

将具有一定联系性的教学活动、游戏、日常生活等活动与活动之间加以整合,将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加以互补运用和整合,使教育活动一致地对儿童的成长产生积极的、有效的影响。

2.幼儿园教育的特殊原则

(1)保教结合的原则

教师应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在全面、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幼儿生活上的照顾和保护,保教合一,确保幼儿真正能健康、全面地发展。

保育和教育是幼儿园两大方面的工作;

保育和教育工作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保育和教育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

(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基本活动是指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出现频率最高,对人的生存发展最有价值、最适合那一年龄阶段的活动。

(3)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原则

幼儿园教育应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出发,以活动为基础展开教育过程。同时,活动形式要多样化,让幼儿能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教育的活动性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通过活动去接触各种事物和现象,与人交往,实际操作物体,才能逐步积累经验,获得真知。离开了活动,就没有幼儿的发展。

教育活动的多样性

幼儿园的活动不应当是单一的,因为活动的内容、形式不同,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注意教育活动的多样性,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

(4)发挥一日活动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

幼儿园一日活动是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保育、教育活动,包括由教师组织的活动(如幼儿的生活活动、劳动活动、教学活动等)和幼儿的自主自由活动(如自由游戏、区角自由活动等)。

一日活动中的各种活动不可偏废

生活活动不仅是幼儿健康成长所必需的,也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途径。无论是教师组织的活动还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都各具重要的教育作用,对幼儿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不能顾此失彼,随意削弱或取消任何一种活动。

各种活动必须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

每种活动不是分离的、孤立的对幼儿产生影响,一日活动必须统一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整体教育功能。

3.学前教育的基本特点

(1)学前教育的非义务性

幼儿去幼儿园接受教育是自愿的而非强迫接受的,家长完全可以根据孩子和自己的各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是否送孩子进托儿所或幼儿园,以及送孩子进哪所幼儿园或托儿所。

(2)学前教育保教结合

学前期是儿童生长发育十分迅速而旺盛的阶段,也是身体各种器官、各个系统的机能还没有发育成熟和完善的时期。因此,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要特别强调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保育的前提下进行的。

(3)学前教育的启蒙性

幼儿园教育的启蒙性,是指对学前儿童的教育要与他们的现实发展需要联系起来,要启于未发、适时而教、循序渐进,并且要促使其茁壮成长。学前教育要为儿童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根基,使学前儿童的体力、智力、品德和情感都得到发展,为他们升入小学后较快地适应正式学习生活打基础,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4)学前教育的直接经验性

在学前教育阶段,由于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较低,知识经验欠缺,他们认识事物主要是通过感官和动作,与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事物直接接触,进行感知和操作,获取直接经验。因此,在学前教育中,要注意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的实物材料和真实的生活情形,帮助他们获得直接经验。

三、幼儿游戏

(一)幼儿游戏的内涵

1.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除了吃饭、睡觉等生活活动外,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游戏。即便是生活、劳动、学习等活动,幼儿也常常是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的,或是将生活、学习、劳动的过程变成游戏活动。

2.游戏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为解决身心发展及其需要在现实中与实际能力之间的矛盾,让幼儿创造并参与游戏,到游戏中去满足需要,适应生长。

3.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

对幼儿来说,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消遣,还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学习的目标是隐含的;

(2)学习方式是潜移默化的;

(3)学习的动力来自幼儿内部。

(二)幼儿游戏的特点

1.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这种自主性主要表现在: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游戏的主题和内容,自主决定游戏的伙伴和情节,自主决定游戏的时间和环境。但这并不是说成人对幼儿的游戏没有影响、不起作用,而是说成人不去直接影响、控制幼儿的游戏。

2.虚构性

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真实的活动,具有明显的虚构性。游戏的成分、角色、情节、行动以及幼儿玩具或游戏材料,往往是象征性的。

3.愉悦性

游戏满足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需要,需要的满足给幼儿带来了快乐。幼儿这种愉悦的情绪体验可能表现为笑、手舞足蹈,也可能表现为安静、严肃,或者是幼儿愿意做的某个动作或活动。

4.非功利性

幼儿玩游戏的目的在于游戏活动本身,是为了好玩而游戏,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目的。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能使自己获得体、智、德、美几方面的发展,但这种发展不是幼儿在游戏中有意追求的目的,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也并未意识到游戏的这种作用。

(三)游戏的功能

1.游戏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1)游戏可以丰富并巩固幼儿的知识;

(2)游戏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3)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2.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在游戏中既有现实伙伴间的交往,也有角色间的交往,幼儿在分工与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如何尊重他人等,这有助于幼儿掌握各种社会准则。

3.游戏促进幼儿情感健康发展

(1)幼儿在游戏中总是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在这种没有压力、轻松安全的情绪下活动,容易获得成功,这就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2)幼儿在游戏中常常需要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才能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这种游戏的共同体验有利于培养幼儿关心、同情他人的情感。

(3)游戏中充满了想象,幼儿动手动脑,展现自己的智慧、能力和技巧,创造出各种美好的事物和造型,这就有利于发展幼儿的美感,促进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的提高。

4.游戏对幼儿身体发展的作用

游戏使幼儿身体的各种器官得到活动,有的是运动量大的,有的是运动量小的;有的是全身活动,有的是局部运动;有的锻炼大肌肉,有的锻炼小肌肉。这些游戏促进幼儿骨骼肌肉的成熟,锻炼幼儿的运动技能和技巧,还有利于幼儿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四、幼儿园班级管理

(一)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内涵、目的与内容

1.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内涵

(1)定义

幼儿园班级管理是幼儿园管理的核心工作,是班级教师通过组织、计划、实施、调整等环节,把幼儿园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充分运用起来以便达到预定的目的的保教组织管理活动。

(2)重要性

要提高班级的保教质量,需要良好的师资、设备和足够的资金,这些资源只有充分合理地利用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而这一切必须依靠管理,依靠管理者对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各种因素的组织与调配。

2.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作用

(1)生活功能

班级为儿童提供了共同生活的组织环境,每个儿童在集体中的生活行为都会受到班级组织管理的影响。有序、合理的安排儿童一日生活,对于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提高活动效率、促进儿童发展有重要意义。

(2)教育功能

班级不仅是一个生活集体,同时是一个教育集体,是开展集体教育的组织保证。

幼儿班级执行着幼儿生活共同体的功能;

幼儿班级执行着在幼儿中开展共同教育活动的功能;

幼儿班级有利于形成共同的舆论、价值观和共同的活动规则。

(3)社会服务功能

幼儿园班级承担着解放父母劳动力,做好家长服务工作的任务,同时因为幼儿父母不一定都具有丰富的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班级教师又承担着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家庭教育的职责。因此,学前教育机构班级实现着为家长服务的社会功能。

3.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内容

(1)生活管理

定义

生活管理是为了保证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保教人员围绕儿童在园内的饮食、起居等一日生活的需要而从事的管理工作。

重要性

生活管理是保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顺利进行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没有科学规范的生活管理,儿童就无法开展各种有目的、有规则的教育与游戏活动。

具体内容

a.开学初的工作

第一,填写班级点名册,填写儿童家庭情况登记表,明确家园联系的方法。

第二,家访并调查幼儿家庭教养情况,初步了解幼儿生活习惯,做好记录。

第三,安排儿童个人用的床、衣柜、毛巾架、水杯格,写上姓名并做好标记。

第四,初步布置活动室环境,安排好家具和物品位置。

第五,观察儿童一日生活表现并记录分析。

第六,依据观察分析和家访调查结果,制订班级儿童生活管理计划和措施。

b.日常工作

第一,每日根据儿童生活程序履行管理职责。

第二,每日做好来园和离园的交接记录。

第三,每日保管好儿童生活用品。

第四,每日做好消毒、清洁和安全检查工作。

第五,每周检查儿童生活管理计划的落实情况。

第六,做好每日儿童生活、疾病等情况登记分析工作。

第七,每周末,开展班级交流会,总结上周经验,调整下周工作,分工负责。

c.期末工作

第一,汇总儿童生活表现记录,做好对儿童生活情况的小结。

第二,总结班级儿童生活管理工作,找出成绩和问题。

第三,向家长发放儿童发展手册,指导家长做好假期管理。

第四,整理室内外环境,对集体用品、材料进行清点登记。

(2)教育管理

开学初工作

a.结合家访和对儿童的观察分析,完成对班级儿童发展水平的初步评估,做好分析记录。

b.根据儿童实际水平及班级条件,制订详细的儿童教育计划。

c.根据教育教学计划,征集或领取儿童绘画、手工等教育教学用具,布置活动室,创设教育环境。

d.班级保教人员共同制定各项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及基本常规,建立班级教育活动的运转机制,初步建立教师与儿童友好、协调的关系。

日常工作

a.具体设计并实施每日教育活动方案,做好教育教学的反思与推进分析。

b.每周提前制订下周计划和活动安排。

c.每日与本班教师和保育员交流沟通儿童和保教工作情况,相互交接与配合。

d.每月召开班级教师会议,研究班级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措施,协调分工和合作。根据教育目标及时调整活动室环境。

期末工作

a.整理教育活动方案、教育笔记和儿童作品档案。

b.做好儿童全学期的评价工作,填好儿童成长手册。

c.完成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自我评估,写出工作总结或研究文章。

d.清点教育教学活动材料并登记归档。

(3)物品管理

班级物品

班级物品包括小床、小被等生活用品,玩具、学具等学习用品以及钢琴、电视等教师教学物品。

物品管理的意义

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因素,班级物品摆放得当,能给儿童一个整齐有序的环境,有利于儿童生活和活动,有利于儿童成长,同时也方便教师使用。

物品管理的注意事项

a.必须建立一个班级物品清单,作为交接、检查的依据。

b.班级物品的摆放位置和高度要适当。

c.班级物品应有专人保管。

(二)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1.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基本要求

(1)主体性

教师应充分尊重儿童作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体的地位,自主地、创造地和主动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教师必须明确对班级管理的职责和权利,充分提高班级管理质量,最大限度地反映儿童的愿望,调动儿童参与班级活动,听从管理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要充分了解并把握班级的各种管理要素,正确理解和处理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把教师管理和引导儿童自我管理都作为实现主体性原则的必要手段。

(2)整体性

定义

整体性要求是指班级管理应面向全体儿童并涉及班内所有管理要素的管理。

意义

整体性要求保证了班级全体儿童的共同进步而不是部分儿童的发展,确保班级各种管理要素得到充分的利用。

遵循整体性要求的注意事项

a.教师对班级的管理不仅是对集体的管理,也是对每个儿童个体的管理。

b.教师要把全班儿童作为一个系统,避免出现抓两头丢中间,杜绝只重视优秀儿童,忽视一般的或发展滞后的儿童。

c.教师要充分利用班集体作为一个整体的熏陶作用和约束力,形成一种能够自动约束儿童的班风。

d.教师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空间、材料等要素,平等地对待每个儿童,使每个儿童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3)参与性

定义

班级管理的参与性要求是指教师管理儿童的过程要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儿童活动中,同时要引导儿童参与到管理中来。

具体要求

a.在活动中,教师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儿童,与儿童共同活动,并能灵活地转变自身角色,以适应儿童需要。

b.教师的参与要以不干扰儿童为前提,尊重儿童活动的自主性,指导活动要适时、适宜。

c.教师要培养儿童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儿童参与到管理中来,管理好自己,与大家一起创设和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游戏的环境。

(4)高效性

含义

高效性是指教师进行班级管理时,要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发挥最大的作用,尽可能地使儿童获得更多、更全面、更好的发展,使班级管理呈现高效。

具体要求

a.要制定合理可行的班级管理目标。

b.管理计划的实施要严格而灵活。

c.要研究改进管理的方法,及时检查反馈管理中的问题,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管理艺术。

2.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方法

(1)规则引导法

定义

规则引导是指用简单易行的规则引导儿童行为,使其与集体活动要求保持一致,确保儿童自身安全和他人安全,保证活动秩序的方法。

意义

规则引导法是学前教育班级管理最常用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规则是儿童之间、儿童与老师之间、儿童与环境之间、儿童与材料之间互动的关系准则。

注意事项

运用规则引导法时,设定的规则内容要简明扼要,简单易行,规则不能太多,应突出重点,适合儿童年龄和理解水平,规则的制定可以全员参与,及时修订,让儿童在实践中掌握并形成习惯。

(2)情感沟通法

定义

情感沟通法是通过激发和利用教师与儿童之间或儿童与环境材料之间的积极情感,以促进儿童产生积极行为的方法。

具体实施

a.教师要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观察儿童的情感表现,了解每个儿童在班级活动中的情感需求,采用恰当的方式,激发儿童相应的情感,引发儿童积极向上的行为。

b.教师要经常对儿童进行移情训练,使儿童学习形成站在他人立场和角度理解他人情感的习惯,并能从他人的困境中产生助人等亲社会行为。

c.教师要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有爱心和童心,经常和儿童产生感情共鸣,把儿童的感情需求与活动情景相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儿童。

(3)互动指导法

定义

互动指导是指通过促进儿童与同伴、儿童与教师、儿童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引导儿童主动、积极、有效地与人交往,实现教育目标的方法。

具体实施

教师要尊重儿童活动的主体性,对于儿童熟悉的活动,充分放手;对于儿童不熟悉的活动,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过多的指导会抑制儿童的自主性、积极性。

(4)榜样激励法

定义

榜样激励法是指通过树立榜样并引导儿童学习榜样以规范幼儿的行为,达到管理的目的的方法。

榜样的选择

榜样要健康、形象、具体,可以是儿童身边的同伴,也可以是儿童熟悉的故事、人物或动物,前提是儿童通过努力可以达到。

(5)目标指引法

定义

目标引导法是指教师从儿童行为的预期结果出发,制定行为目标,引导儿童识别行为正误,规范儿童积极行为方式的一种管理方法。

注意事项

a.目标要明确具体,确定活动目标不宜过多和过于复杂,最好由儿童参与制定,并使幼儿理解为什么定这样的目标。

b.目标要对儿童具有吸引力,切实可行,适合儿童接受能力。

c.要注意目标与行为之间的具体联系,让儿童在活动中随时能够意识到目标的存在。

五、幼儿园环境创设

(一)环境的定义

1.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2.物质环境指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精神环境指幼儿园的心理环境。

(二)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1.物质环境对婴幼儿的认知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儿童的认知是在与周围物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只有接触物质环境,儿童才可能感知、观察和动手操作物体,才可能认识物体的特征,掌握各种使用方法,探究动作与物体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尝试解决问题。

2.精神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1)一方面通过调节儿童认知活动的动机,影响儿童学习活动进行的心理背景与基调,从而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影响;

(2)另一方面则通过儿童对精神环境的主动体验、观察、模仿以及在环境中的主动实践,从而对儿童的情感、社会性与个性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六、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

1.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1)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

教育任务

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幼儿的生存。

主要特点

a.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b.教育内容与儿童将要从事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密切相关。

c.原始群落的妇女与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d.原始社会教育的方法主要是观察模仿、口传身教,在实际活动中进行教育。

(2)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社会背景

a.由于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机构的建立,文字的出现,学校开始产生,与之相应的学前教育也开始出现。

b.由于家庭的出现,原始社会的儿童社会公育也已消失,代之以家庭承担教育学前期儿童的任务。

主要特点

a.学前教育计划的制订。

b.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

c.奴隶社会胎教的实施。

2.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1)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

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为日后齐家治国奠定基础、光耀门楣。

(2)主要特点

学前教育成为普通平民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生活常规教育、初步的道德教育、早期的知识教育、身体保健教育等方面,还出现了很多专门为幼儿编写的教材,学前教育内容的难度与广度均有较大增加。

学前教育的实施具有功利主义色彩,实施过程中重教轻养。

胎教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但也有其局限性。

儒家思想规范指导着学前教育的实施。

3.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清末蒙养院制度的确立和实施

“癸卯学制”

1904年初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其中确定了详备的近代学制系统,包括了为学前教育专门制定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这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第一个法规。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意义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的学前教育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幼教师资培训机构和中国学前教育机构也随之出现,蒙养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国第一代幼儿师资,是敬节堂的节妇和育婴堂的乳媪,这就是蒙养院的老师,称“保姆”。

突破教育领域的“女禁”

a.1844年英国女子促进会会员,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创办女塾,这是中国第一个女子学堂。随后,上海城南经正女学、爱国女校、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堂等一批女子学堂相继创办。

b.1907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国女子教育由此取得合法地位。

(2)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蒙养园制度的建立与规定

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教育改革令,公布了新教育的宗旨,宗旨体现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精神,强调美育、体育对学前教育的改进。

幼稚园学制的确立、课程与师资

a.1922年,教育部通过了“新学制”体系,关于学前教育,小学校下设幼稚园。至此,幼稚园教育在学制上确立了独立的地位。

b.学前教育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改革

第一,废除读经科,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教育。

第二,争取男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

第三,学校提倡使用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c.幼稚园课程已达到相当完善与精密的程度

第一,对儿童的训练是多方面的,而且注意了儿童社会化的培养。

第二,要求寓知识于娱乐中,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

第三,儿童的活动有相当的自由,但也尚存封建专制余毒和西方教会的影响。

d.民国建立以后,幼教师资的培训,被正式引入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师范教育的招生对象、学制也逐渐趋于严格化。

(3)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

设立学前教育机构

帝国主义在华办教育,其目的主要是培养治华代理人和使中国基督化。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分为:

a.日本式

日本式的幼稚园类似小学式幼稚园,兴办于清末民初,其教学内容与方法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心理特征。我国蒙养院及蒙养园时期的教育主要仿效这种形式。

b.宗教式

欧美国家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兴盛时期在日本之后,他们由教会掌管,保姆都是教徒。这类幼稚园环境好、设备齐全,但一般家境的儿童无法入园就读。

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与各种慈善机构

为适应在中国办幼儿教育的需要,帝国主义还着力于幼稚师资的培养:

a.吸引中国女子出国留学,直接接受国外幼稚教育专业训练。

b.在中国开办幼稚师范学校。

(4)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定义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是指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任务

由于解放区妇女广泛参与社会生活,为保护、支持妇女权利的实施,使她们摆脱家务特别是照管子女的负担,把孩子组织到社会教育机构中去,是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主要任务。

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基本方针

实行儿童保育。

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组织形式

a.各个解放区建立的寄宿制保育院、托儿所,主要招收前线战士和烈士的子女及后方干部的子女,一切费用由国家负担。

b.由某一机关、工厂、学校、部队等单位自办的托幼机构——单位所属托儿所。

c.母亲变工托儿所、哺乳室,这是根据劳动妇女的需要,母亲们自己组织起来,轮流值班或请老大娘照看幼儿的一种幼教形式。

d.局势不稳、敌情变化大的地区的游击式托幼机构。

e.小学附设的幼稚班。

保教原则

一切为革命,一切为儿童;站在儿童的立场教育儿童;坚持正面教育,适当运用批评;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4.中国当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之初学前教育稳步发展时期(1949~1957)

《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学制——《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其中,幼儿教育被列入学制体系中,成为小学教育的基础,还规定了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招收3~7岁的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新中国幼儿教育担负着抚育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及帮助劳动妇女摆脱家庭负担的双重任务。

新中国成立之始我国幼儿教育便有了全国统一的领导管理体系

这一时期学前教育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a.接管外国在我国兴办的学前教育机构,收回教育主权。

b.停办私立幼儿园,取消幼稚生公费待遇。

c.制定颁布幼儿园规程和幼儿园教学纲要。

d.学习苏联学前教育的理论和经验。

(2)学前教育盲目发展与调整巩固时期(1958~1965)

1958~1965年间,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出现了盲目发展、教育质量大幅度下降的情况,阻碍了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的顺利开展。

(3)学前教育遭受全面破坏的时期(1966~1976)

“文化大革命”对新中国17年的教育进行了彻底否定与批判,幼儿教育被视为推行修正主义路线的典型,受到空前的劫难与摧残:

教育方针被严重歪解,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被视为资产阶级教育方针。

管理体制遭到彻底破坏,幼儿园教师与园长遭到人身攻击与批斗。

幼儿师范学校被全面取消,各级教育行政业务管理机构也被撤销。

(4)学前教育的拨乱反正与改革振兴时期(1976~1989)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时期,教育工作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a.政府加强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b.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师资。

c.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跃,成果显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40年,我国幼儿教育走过了一条坎坷的发展道路,其基本经验可概括为:

a.学前教育的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b.要全面规划,加强领导,构建科学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c.要明确幼儿园为儿童成长和为家长工作服务的双重任务。

d.要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e.要充分重视古今中外的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f.要确保乳婴儿教育和幼儿教育两大部分的衔接。

(5)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学前教育(1990~1999)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学前教育进入了稳步快速发展的阶段:

制定政策性文件,指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a.1990年,联合国在纽约召开了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

b.1992年国务院下达《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内容包括九十年代我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主要目标、策略与措施、领导与监测等。

c.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

e.1997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

20世纪90年代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学前教育在1990~1995年间发展较快,1995年后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以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但受社会条件、经济发展、人们观念与认识的局限等因素制约,不少幼儿园适应不了新形势的发展,出现了幼儿教育发展的滑坡。

重视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与提高

通过出台政策性文件、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等举措,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我国著名教育家的儿童教育思想与实践

1.陶行知

(1)生平及主要幼儿教育实践

生平

a.陶行知(1891~1946),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b.陶行知先后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文科学士学位、美国伊利诺大学政治硕士学位,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孟禄,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

幼儿教育实践

a.1917年陶行知回国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东南大学教育科和教育系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等职。

b.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晓庄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晓庄学校),并在陈鹤琴、张宗麟的协助下,办起了我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此后,又创办了晓庄幼儿园、迈皋桥幼儿园、新安幼儿园等。

(2)论幼儿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主张:儿童六岁以前的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是儿童求知的好时机,也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将为个人打下人格、智力、体格的基础,并且这一基础一旦奠定,便不易改变。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a.解放儿童的头脑。

b.解放儿童的双手。

c.解放儿童的嘴。

d.解放儿童的空间。

e.解放儿童的时间。

(3)论幼稚教育的普及

主张普及教育

不仅要普及小学教育,也要普及幼儿教育。他批评当时的幼稚园有三大弊病,即: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

号召将幼稚园下到乡村和工厂

a.创办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园。

b.建设省钱的幼稚园。

(4)论幼教师资的培养

艺友制的概念

艺友制是指学生(称艺友)与有经验的教师(称导师)交朋友,在实践中学习当教师,边干边学。陶行知认为做教师的途径有两种:从师与访友。实施艺友制的根本方法是“教学做合一”。

艺友制师范教育的特点与优点

a.解决了当时急需大量的幼教师资的缺憾。

b.实地学习克服了师范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c.为培养有质量的幼儿师资节省了时间。

(5)论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

“生活即教育”

生活与教育必须一致,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陶行知认为幼儿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使幼儿在园的全部生活都成为受教育的过程,是符合幼儿教育实际的。

“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要打破传统的学校与社会隔离的现象,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不能只局限于狭小的教室里,应该使儿童生活在大自然、大社会中,周围所有的环境与事物无一不是幼儿教育的场所与内容。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方法论,即: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师生共教共学共做。

2.张雪门

(1)生平及主要幼儿教育实践

生平

张雪门(1891~1973),我国著名的现当代幼儿教育家,在20世纪30年代与陈鹤琴享有“南陈北张”的盛名。

幼儿教育实践

a.1917年他创办了宁波市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创建的幼稚园——星荫幼稚园,并任园长。

b.1928~1944年间,他在北平创办了艺文幼稚园、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及一些作为幼儿教育试验机构的幼儿园。

c.1946年,他在台北创办了儿童保育院,后改为台北育幼院。

d.1960年他突患脑疾,半身不遂。在眼睛失明、耳朵失聪、手脚失灵、借用放大镜一天也只能写几十个字的状况下,他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了《幼稚园课程活动中心》《幼稚园行为课程》《实习三年》等10余册专著。

(2)论幼儿教育的对象和目的

幼儿教育的对象

a.幼儿教育的对象是幼儿,教师要明白幼儿的身心发展,然后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主张要先明了身心与环境,个人与社会及现在与将来的关系。

b.幼儿教育的对象是指全中国大众的幼儿,而不是专指少数富贵人家的幼儿。

幼儿教育的目的

提出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的教育目的:摘除我民族的劣根性;唤起我民族的自信心;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锻炼我民族为争中华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作奋斗之决心与实力。

(3)论幼稚园的行为课程

行为课程的含义

张雪门认为课程是经验,生活就是教育,儿童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至于游戏、故事、唱歌等教材,虽然也可以给予幼儿模仿和表演的机会,然而并不能代表人类实际的行为。

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张雪门主张通过活动与行为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有用的知识和经验,在行为中锻炼与培养生活的兴趣与能力。他认为幼稚园课程组织的特点有:

a.幼稚生对自然界和人事界没有分明的界限,他看宇宙间一切的一切,都是整个儿的。

b.当幼稚生的时期中,满足个体的需要,实甚于社会的希求。

c.幼稚园的课程,须根据于儿童自己直接的经验。

论行为课程的教材与教法

a.张雪门认为,教材是教师所教的和学生所学的,是联络教和学、衔接教师和学生的中间凭借物。他提出了审慎选择教材的四项标准:教材须适合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教材须适合于社会普遍生活的标准;教材须适合于儿童目前生长阶段中的需要;教材须适合于儿童目前的学习能力。

b.张雪门认为课程就是儿童对教材的活动,教材和教法是分不开的,教法是从教材中产生的,没有教材,就没有教法。没有教法,就得不到教材。

(4)论幼儿师范教育与幼儿教师

张雪门非常重视幼儿师范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所办的幼儿师范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他提出要有系统组织的实习,即:要有步骤、有范围、有相当时间、有适合的导师与方法。实习的场所应有:中心幼稚园、平民幼稚园、婴儿教保园和小学。

3.陈鹤琴

(1)生平及主要教育实践

生平

陈鹤琴(1892~1982),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学前教育专家。

幼儿教育实践

a.1917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攻教育学和心理学,获教育硕士学位。

b.1923年,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建立了我国第一所幼教实验中心,是我国最早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学者。

c.1940年,他在江西筹建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形成和实践了“活教育”理论。

d.1945年,创办了上海市立幼稚师范,任校长。

e.1947年,创立上海儿童福利促进会,筹创上海特殊儿童辅导院,曾因支持幼师师生的革命活动两次被捕入狱。

(2)论幼儿教育的意义

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需要有适当的环境与优良的教育。

幼儿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幼儿教育可以为工作妇女减轻养育子女的负担。

幼儿教育可以使特殊儿童得到社会的养护。

(3)论幼儿教育的改革

幼儿教育要适应国情

陈鹤琴反对照抄照搬外国的做法,指出这种既不合国情又不合民族性、不合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应该要使幼儿教育走出一条活路来,处处以适应本国的国情为要,但不反对吸收外国经验中适合我国需要的经验。

幼儿教育的内容

陈鹤琴提出以五种活动来概括幼儿教育的内容,分别为: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语文活动。

幼儿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理论体系,主张“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及教学原则、训育原则等。他针对当时幼儿教育存在的弊病提出了详细、具体的改进办法,主要有:

a.重视直接经验,强调以做为中心,要让幼儿多参加户外活动。

b.幼儿园的课程应以自然、社会及人类活动为中心。

c.主张采用个别教育或小团体教育法,即分组教育。

d.幼儿园要有具体的目标标准。

e.采用整个教学法。

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分期

陈鹤琴主张正确地认识儿童的价值和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他认为儿童最重要的心理特点有:好动心、模仿心、易受暗示、好奇心、游戏心、赞许心等。

(4)论幼教师资的培养

陈鹤琴认为解决幼教师资问题,是办好幼教事业、普及幼教工作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政治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优良品质等方面对幼教师资提出了要求。

(5)论幼儿的家庭教育

陈鹤琴认为全面提高父母的素质和教育能力,是保证家庭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

在身体健康方面,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锻炼身体。

在品德教育方面,教育幼儿待人接物,关爱他人。

在智育方面,创造条件丰富儿童的经验。

父母要以身作则,在了解儿童的心理,遵循积极暗示、鼓励与引导原则的基础上,正确责罚孩子,公平对待子女。

4.张宗麟

(1)生平与幼儿教育实践

生平

张宗麟(1899~1976),著名的学前教育和乡村教育专家,我国学前教育史上第一位男性幼儿教师。

幼儿教育实践

a.1921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后改为东南大学)教育系,师从陶行知、陈鹤琴等名教授。毕业后,留任陈鹤琴的助手,在其指导下做了不少的幼儿教育实验和研究。他始终坚持实行“生活教育”的主张,提倡下乡为劳苦大众服务。

b.1936年,他回到上海,协助陶行知办生活教育社、国难教育社,主管陶行知在上海举办的教育事业。

c.1946年协助范文澜创办北方大学,任文教学院院长。北平解放后,张宗麟曾任北京军管会文教接管部副部长、高等教育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等职。

d.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

e.1978年,教育部党组重新评价他是一个好党员,是教育战线上的一位老战士,勤勤恳恳为人民的教育事业战斗了一生。

(2)论幼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幼儿教育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从生理与心理的特征出发,张宗麟强调幼儿时期的教育,会对儿童的成长发生直接或间接的重要作用,并且影响一经形成便一生不消。

幼儿教育与国家、社会的关系

张宗麟认为要养成能为国家效力的健壮国民,必须重视幼儿的教养,使之度过死亡率最大的幼儿时期。同时,自幼儿时期就养成的爱国情感和良好智能,不易改变。

幼儿教育与家庭的关系

张宗麟认为幼稚园是家庭托付儿童的第一个场所,比家庭的辅导作用更强。另外,家长可能因时间不够或学识水平不够等因素无法更好地培养孩子,幼稚园则可提供专门人才对幼儿进行教育,并传授家长教养儿童的方法,还可组成母亲会交流教育的经验。

幼儿教育在学制上的地位

张宗麟认为幼儿时期虽属学龄前期,但却与其他各期教育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应当正式列入学制。幼稚教育不但与小学前期教育有密切关系,并且还会影响中学、大学。

幼儿教育的宗旨

a.养成有健康、活泼身体的儿童。

b.养成几种儿童生活上必需的习惯。

c.养成儿童欣赏之初基,培养儿童欣赏的态度与能力。

d.养成儿童能自己发展的能力。

(3)论当时我国幼儿教育的弊病与补救方法

弊病

张宗麟认为当时中国的幼儿教育存在全盘西化的弊病,如仿造或直接购置外国玩具、采用外国音乐、设备与教法也很西化等。

补救方法

a.停办外国设立的幼稚师范及幼稚园。

b.严定幼稚师范及幼稚园标准。

c.筹设幼稚师范并检定幼稚教师。

d.改变国民漠视幼儿教育的态度,引起社会的注意。

(4)论幼稚园的课程

课程的含义

张宗麟指出课程的范围包括一切教材、科目、幼儿的活动,课程可按儿童活动分类,也可按学科分类,但教师不应拘泥于某时教什么课,而应动静交替安排好儿童每日的活动。

课程的来源与编制实施原则

a.张宗麟认为幼稚园课程内容来源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第一,儿童自发的各种活动。

第二,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产生的活动。

第三,儿童与人事界接触而产生的活动。

第四,人类流传的经验,并且符合儿童的需要。

b.张宗麟认为编制课程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课程必须以儿童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第二,课程内容要艺术化,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第三,课程必须社会化,并要多与自然界接触。

第四,课程应多注意动的工作及个别活动。

第五,课程要注意与小学低年级的沟通。

(5)论幼教师资的培养

张宗麟认为,要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具有:

多种技能与常识。

终身从事幼教事业为社会谋福利的态度。

决心和研究心。

(三)外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与著名教育理论

1.夸美纽斯

(1)生平及主要著作

生平

夸美纽斯(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一生致力于民族独立、消除宗教压迫以及教育改革事业,曾担任捷克兄弟会牧师及兄弟会学校校长。同时,他也是第一位专门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深刻认识并有系统论述的教育家。

主要著作

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名的两部作品中:

a.1633年出版的《母育学校》: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详细论述了在家庭中进行幼儿教育的各个问题。

b.1658年出版的《世界图解》: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依据直观原则编写的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看图识字课本。

(2)论教育的主导原则与儿童观

“教育适应自然”或称自然适应性,是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导原则。

他主张要遵循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的“秩序”,同时也要依据人的天性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他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人文主义儿童观。他把儿童比作上帝的种子,强调儿童比金银珠宝更珍贵。

(3)论母育学校的任务及内容

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第一次从普及教育的角度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的角度,考虑学前教育阶段的重大任务。

夸美纽斯认为儿童到成人的发展分为婴幼儿期(0~6岁)、童年期(6~12岁)、少年期(12~18岁)与青年期(18~24岁)4个阶段,6岁以前属于幼儿教育阶段,由母亲在家庭中教育。

母育学校是夸美纽斯构筑的前后衔接而统一的学制系统的第一阶段,将为儿童奠定体力、道德和智慧发展的基础。

夸美纽斯十分重视幼儿的保健、德育、智育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他为6岁以下儿童的智育提出了一个广泛而详细的教学大纲,这在西方教育史上前所未有。

2.卢梭

(1)生平及主要著作

生平

卢梭(1712~1778),法国18世纪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他反对传统的封建教育,提倡自然教育,提出了教育年龄分期思想,论述了幼儿教育的原则与方法,确立了以儿童为本位的新儿童观和方法论。

主要著作

《爱弥儿》《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等。

(2)论自然教育理论

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是指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促使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

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保护儿童善良的本性,同时还要适应儿童的个性差异。从这一基本原理出发,他明确提出教育要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

(3)论教育的年龄分期

卢梭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把教育阶段分为:

婴儿期(0~2岁),以身体养护为主。

儿童期(2~12岁),注重体育、经验、感官的教育。

少年期(12~15岁),注重知识的教育。

青年期(15~20岁),注重道德、宗教及情感的教育。

(4)论幼儿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卢梭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是把儿童当做儿童看待,把儿童看作教育中的一个积极因素。

他阐述的幼儿教育方法包括:给予行动的自由、合理的养护与锻炼、注意语言的发展、善于运用感官教育与模仿本能、在道德教育上反对体罚,主张“自然后果法”。

3.裴斯泰洛齐

(1)生平及主要著作

生平

裴斯泰洛齐(1746~1827),19世纪瑞典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并且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主要著作

《隐士的黄昏》《林哈德和葛笃德》等。

(2)论爱的教育

裴斯泰洛齐是提倡爱的教育和实施爱的教育的典范。

他认为教育的主要原则就是爱,对儿童实施爱的教育,能使教育者获得他们的信任和热情,并在师生中建立起真诚的关系。

他强调母亲对儿童的教育作用,认为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向导,母亲的影响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为有力。

他指出爱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无限度的,溺爱、纵容、放任都是教育中的极大祸害。因此,他又主张爱与威严结合。

(3)论教育心理化

裴斯泰洛齐提出的“教育心理化”强调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的发展,这一思想开启了19世纪欧洲教育心理化运动。

(4)论要素教育

裴斯泰洛齐提倡要素教育,认为教学应从教学的基本要素开始,儿童是通过计算来掌握数目,通过测量来认识形状,通过言语来掌握语言,并同时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计算、测量和言语的能力。

4.福禄贝尔

(1)生平及主要著作

生平

福禄贝尔(1782~1852)是德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建立了较完整的幼儿园教育体系,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被誉为“幼儿教育之父”。

主要著作

《人的教育》《慈母曲及唱歌游戏集》《幼儿园教育学》等。

(2)论幼儿园的作用和任务

福禄贝尔认为幼儿园的任务是:通过直观的方法来培养学前儿童,使他们参加各种必要的活动,发展他们的体格,锻炼他们的外部感官,使他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做好升入小学的准备。

(3)创制了“恩物”

为更好地引导幼儿认识自然、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福禄贝尔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创制了一套供他们使用的活动玩具,并称之为“恩物”,意指它们是上帝的恩赐。

这些“恩物”基本形状是圆球、立方体和圆柱体,仿照大自然事物的性质、形状与法则,可以帮助幼儿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和循序渐进地认识自然,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论游戏与作业

从儿童的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发展出发,福禄贝尔强调游戏与作业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认为幼儿园应当是游戏的乐园,游戏是儿童内部需要和冲动的表现,游戏作为儿童最独特的自发活动,成为幼儿教育过程的基础。

他认为作业活动是使幼儿的体力、智力和道德和谐发展的主要方法。通过作业活动,可以对幼儿进行初步的教育。他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幼儿园作业大纲,要求幼儿的作业活动严格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他认为教师应当对幼儿的作业活动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培养幼儿集中注意力和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促进其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5.杜威

(1)生平及主要著作

生平

杜威(1859~1952),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教育家。

1896年,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创办了隶属于该系的实验学校,被称为“杜威学校”。他将自己的教育信念落实到实验中,这一实验被美国学者称为“美国幼儿教育发展史的经典性记录”。

主要著作

《我的教育信条》《儿童与课程》《学校与社会》等。

(2)论儿童观

杜威认为儿童是具有独特生理和心理结构的人。儿童身上潜藏着语言和社交本能、制作本能、研究和探索本能、艺术本能四种本能。

他强调,要把教育的中心从学科转移到儿童,尊重儿童发展的过程,就是尊重儿童生长的需要和时机。

(3)教育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活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教育应以儿童的本能、能力为起点,让儿童充分地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儿童的本能、能力的生长是通过其经验的不断改造而实现的。

6.蒙台梭利

(1)生平及主要著作

生平

蒙台梭利(1870~1952),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最初研究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后来致力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

1907年蒙台梭利创办了举世闻名的“儿童之家”,在这里进行她的教育实验,逐步制定了整套的教材、教具和方法,创立了蒙台梭利教育体制。

主要著作

《蒙台梭利法》《童年的秘密》《教育人类学》等。

(2)论儿童观

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一个发育着的机体和发展着的心灵;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

她把幼儿的心理称为“有吸收力的心理”,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所获取和吸收的一切会一直保持下去,甚至会影响其一生。

她认为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出现各种“敏感期”,人的智力发展正是建立在幼儿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的,教育必须与儿童发展的敏感期相吻合。

(3)论幼儿教育的原则和环境

良好的秩序是蒙台梭利引以为豪的“儿童之家”的特征之一。

在幼儿的教育中,蒙台梭利注重两条原则:

a.自由的原则,幼儿必须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

b.工作的原则,使幼儿身心协调发展的活动就是“工作”,如果儿童能全神贯注地工作,正说明这种工作能满足他内在的需要。

(4)论幼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之家中对幼儿的教育应包括:

肌肉训练。

感官训练。

实际生活练习。

初步知识教育。

(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1.《纲要》的基本指导思想

(1)终身教育的理念

《纲要》渗透了终身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其对各领域目标、内容和要求以及组织和实施、评价等的规定,均将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放在了核心位置,强调教育活动要“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2)“以人为本”的幼儿教育思想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纲要》的一个突出特征,表现在:

字里行间都旗帜鲜明地倡导尊重幼儿、保障幼儿权利、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儿童观。

要求幼儿园能成为幼儿喜欢的环境,能让他们在与同伴和有专业知识的成人的共同生活中实现其成长和学习的基本权利。

重视幼儿的兴趣、需要,肯定幼儿现实生活本身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强调教师的权利,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创造性、主动性,强调教师与幼儿的共同成长,倡导积极的、进取的、乐观的教师观。

(3)面向世界的科学的幼儿教育

《纲要》在立足我国幼教的现实的基础上,面向世界教育潮流发展的方向,注意吸收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倡导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对教育规律的尊重等。

2.《纲要》简析

从结构来看,《纲要》由总则、教育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和教育评价四个部分组成。

(1)总则

总则共有五条,是制定《纲要》的主要精神,并说明了制定《纲要》的依据、原因、目的。《纲要》的宗旨,即“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应当共同遵循的方向。同时,它规定了我国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即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2)教育内容与要求

教育内容与要求部分将幼儿学习的范畴按学习领域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并强调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按学习领域划分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原因

a.这是比较成熟的、科学的分类。

b.它有利于教师按知识的性质来选择相应的教法和理解幼儿的学习。

c.这些领域的名称为我国幼儿园教师所熟悉,有利于广大教师接受《纲要》,特别是师资水平比较差的地区。

《纲要》对每一领域的阐述

a.“目标”部分

主要表明该领域重点追求什么,其主要的价值取向何在。所有领域的目标既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该领域特有的价值,也共同体现了《纲要》的基本精神。

b.“内容与要求”部分

主要说明为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应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与此同时,将该领域教育的内容自然地负载其中。《纲要》在每个领域中没有单独列出一个知识点或技能要求的细目,而是从活动的角度附带提出知识或技能要求,强调了作为教育内容的知识的建构性与过程性。

c.“指导要点”部分

第一,点明该领域的教和学的特点,因为各领域的知识性质不同,幼儿的学习方式也会随之变化,教师必须根据这些特点来设计教学,以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第二,点明该领域特别应当注意的有普遍性的问题。

(3)组织与实施

组织与实施部分中的11个条目,贯穿着:尊重幼儿的权利,尊重教师的创造,尊重幼儿在学习特点、发展水平、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等理念与观点,突出了幼儿园教育组织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开放性、针对性、灵活性等原则。

(4)教育评价

《纲要》的第四部分围绕幼儿园教育评价,提出了评价的发展性、合作性、标准的多元性以及多角度、多主体、多方法、重视过程、重视差异、重视质性研究等原则。

(五)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

(1)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与政策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此纲要以促进儿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儿童身心素质为重点,以培养和造就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目标,从儿童健康、教育、法律保护和环境四个领域提出了2001~2010年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

201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的基本指导思想: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缩小儿童发展的城乡区域差距,提升儿童福利水平,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将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定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2)学前教育的管理与师资状况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类型日趋多元化。民办幼儿园数量上升速度迅速,已占全国幼儿园总数的60%以上。基本形成了办园体制多样化、课程模式多元化的格局,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总量在不断增长。

“十二五”期间国家实施了“国培计划”(指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每年通过短期集中培训、置换脱产培训、顶岗实习、转岗教师培训等多种形式,免费为各省特别是中西部省份培训了大量幼儿园骨干教师、园长,培训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

2.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前教育法律条例有待完善。

(2)中央及省级政府缺乏统筹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不健全。

(3)各地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

(4)学前教育资金投入不足且分配结构不合理。

(5)师资队伍不稳定,专业素养偏低。

3.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对象的低龄化。

(2)学前教育机构的多元化。

(3)管理体系的法制化。

(4)财政支持的多样化。